鱼终生生活在水中,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的生命与生长。水环境稍有不适即可引起鱼的病虫害发生。因此,调节好养殖水体是防治鱼病的关键,“养鱼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
2.先外后内
先治理外部环境与疾病,主要包括水体、底泥、鱼体表等,然后才是对鱼体内即内脏疾病进行治疗,也就是先治疗各种体表疾病,这也是相对容易治疗的鱼病,然后才通过药饵、注射等方法治疗内部疾病。
3.先虫后菌
寄生虫特别是大型寄生虫对鱼体表有很大的破坏能力,而且伤口正是细菌入侵感染的途径,所以会产生各种并发症,故通常方法是先杀虫后灭菌,当然同时虫菌双杀更好。
4.先主后次
鱼一旦生病,往往是几种疾病并发,此时,要分清主次,应先对最严重、最主要的一种疾病用药,待主要疾病治好后,再治疗其他病。
二、科学合理用药的关键点
1.科学诊断,对症用药,是治好鱼病的前提
通过目测、镜检、询问、现场查看等方式,综合分析、判断鱼病,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鱼病要仔细查清病因,对症下药。
2.准确计算,把握药量,是治好鱼病的有效保障
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或者根本无效;用药过量,则可能会引起鱼类中毒,加重病情,形成药害。内服类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在池吃食鱼的总重量或日投饲量进行计算,一般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泼洒类药物,要准确丈量水体容积,视有机物量、水温、pH值、病情等酌情增减。池水浓,有机物多或水温低或pH值高时,药物毒性就会小一些,安全浓度会大一些,用药量可加大剂量至上限。反之,则需注意用药,宜用下限剂量。通常情况下,病情较轻或预防用药,用剂量的下限。
3.内外联合,用法合理是治好鱼病的基础,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用药方法主要包括全池泼洒法、拌饵投喂法、挂袋法、浸泡法、注射法、涂抹法等。前两种方法最主要、最常用,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泼洒药物时不应同时投喂饵料,最好先喂食,以免影响鱼类摄食。浮头或浮头刚结束,不应全池泼洒用药。拌饵投喂法,一般先停食1次或1天,然后再投喂。为使药物黏贴在饵料上,可添加适量黏合剂,一定要让药物与饵料充分混合,使药量均匀分布。拌药的饵料应选用鱼喜食的饵料(也可在药物里适量添加诱食剂)。
4.观察动态,分析疗效,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后,要及时观察鱼群动态,尤其是在用药12小时内要有专人看守,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如加注新水、泼洒解毒药物等。用药后4~6天内若死鱼量仍保持或增加,则说明无疗效,要分析原因,改用新的治疗方案。
三、影响药效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1.水温
2.水体溶解氧
水体溶解氧越高,水产动物对药物的耐受性越强,而溶解氧较低时则易发生中毒现象。用药时,增加水体溶氧量是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风险的重要举措。
3.水体酸碱度(pH值)
水体酸碱度对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影响。酸性药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药物,在碱性水休中的作用减弱;碱性药物(如新霉素、苯扎溴铵、磺胺类)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等则随着pH值升高作用增强。硫酸铜在偏酸性水体中杀灭寄生虫效果好;含氯消毒剂在酸性水体中作用增强;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减弱;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中转成剧毒敌敌畏;戊二醛在碱性水体中杀菌作用较强;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如乌桕、铁齿苋、黄柏、苦参、车前草等宜在碱性水体中使用,在酸性水体中药效损失较大。
四、使用渔药的注意事项及小技巧
2.渔药要现配现用。泼洒类药物使用前一定要将一些不溶的药物残渣过滤掉,以免残渣入池被鱼类误食而中毒形成药害。
3.注意药物之间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拮抗、协同等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用药时不能随意地混用药物,若确实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相互混用,最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个别养殖品种对某些药物较敏感,应尽量避免使用。如虾蟹类对菊酯类药物特敏感,乌鳢对硫酸亚铁、伊维菌素较敏感,淡水白鲳、鳜鱼对敌百虫较敏感,无鳞鱼用药要谨慎。
6.一个养殖周期内,要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防治鱼病,避免病原体对某一药物因连续多次使用而产生耐药性。
7.不同养殖品种采用的投喂药饵也不同。青、鲤、鲫鱼栖息在水底层,宜选用沉性药饵定点投喂。草鱼、鳊鱼是草食性鱼类,应将药物黏在草料上投喂,可避免其他吃食鱼争药饵。鲢鳙鱼属滤食性鱼类,宜配成稀面糊药浆,少量多次泼洒在水面上。
8.渔药应选用通过GMP认证的“三效”(高效、长效、速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药,不使用违禁、过期、失效药。不得使用人用药,不得使用原粉类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