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包虫病自古以来,包虫病就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宗教部落中,包虫病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盖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为了更好的了解包虫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包虫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吧。
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包虫病的病因
本病是—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的疾病,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地区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北部等地较为严重。
家犬和狐狸等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犬因食入病畜内脏而感染。病犬排出的虫卵,污染牧场、水源等自然环境及羊毛等畜产品。人由于与家犬接触,或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或其他食物而感染,另外,许多人在放牧、剪毛、挤奶、皮毛加工等过程中接触虫卵后误食感染。人类普遍易感。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
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临床表现视其寄生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异。因寄生虫的虫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囊型包虫病(单房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多房型包虫病)、混合型包虫病,多房型包虫病多是由伏氏棘球绦虫或少节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病,国外见于中、南美洲,国内尚未发现。
1.肝包虫病
囊肝包炎极度肿大时右上腹出现肿块,患者有饱胀牵涉感并可有压迫症状。囊肿大多位于右叶,且多位于表面,位于左叶者仅占1/4。囊肿位于右叶中心部时肝脏呈弥漫性肿大,向上发展压迫胸腔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向下向前发展则向腹腔膨出。大多数患者体检时发现肝脏极度肿大,局部有表面平滑囊肿感。少数病例叩击囊肿后可听到震颤。肝功能大多正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肝B型超声波、肝同位素扫描、肝CT检查均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由细粒棘球蚴所致的通常称为单房型包虫病;由多属棘球蚴所致的称为多房型包虫病,简称泡球蚴病。包虫增殖方式呈浸润性,酷似恶性肿瘤。肝泡球蚴尚可通过淋巴或血路转移,继发肺、脑泡型包虫病,故有恶性包虫病之称。肝质地变硬,表面不平。
2.肺包虫病
肺组织较为松弛,故包虫囊生长较快,常有干咳、咯血等症状。约有2/3患者病变位于右肺,且以下叶居多。在无并发症的病例胸部X线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有继发感染时边缘模糊)。囊肿随呼吸而变形,罕见钙化,大小不一,最大者可占一侧肺野。囊肿穿破,囊液完全排出,在X线上呈空洞型;囊肿破入胸腔时可发生严重液气胸。约半数患者的囊肿破入支气管,随着囊液咳出而自愈,偶可因囊液大量溢出而引起窒息。
3.脑包虫病
发病率低(1%~2%),多见于儿童,以顶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与颅内压增高症状。包囊多为单个,多数位于皮层下,病变广泛者,可累及侧脑室,并可压迫、侵蚀颅骨,出现颅骨隆凸。脑血管造影、脑CT、脑核磁共振均有助于诊断。
4.骨骼包虫病
较为罕见,国外报告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国内报告远低于国外,仅占0.2%左右。以骨盆和脊椎发生率最高,其次可以四肢长骨、颅骨、肩胛骨、肋骨等。细粒棘球蚴侵入长骨后,感染通常从骨端开始,疏松海绵骨首先受侵。由于骨皮质坚硬、骨髓腔狭小呈管状,限制包虫的发展,故病程进展缓慢,晚期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骨髓炎或肢体功能障碍。X线可有助于诊断。
5.其他
心包、肾、脾、肌肉、胰腺等包虫病均比较少见,其症状似良性肿瘤。人感染包虫病后,常因少量抗原的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