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寄生虫的某些发育阶段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原虫滋养体、包囊、卵囊或孢子囊、蠕虫卵、幼虫、成虫或节片。常见的有①原虫;②吸虫;③线虫: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鞭虫卵、粪类圆线虫幼虫。
某些非肠道寄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可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常见的有并殖吸虫卵和裂体吸虫卵。
某些节肢动物的成虫或幼虫如蝇蛆也可见于粪便标本。
案例经过
患者,男,14岁,自诉夜间肛周发痒,排便可见白色小虫,就诊于外院,因不能查寄生虫,遂来我院,临床开具便常规检查,备注“查看有无寄生虫”。检验科接收到便标本后,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送检的大便进行多次涂片镜检,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寄生虫卵——蛲虫卵。
大便镜检见蛲虫卵如下图:
低倍镜下×10
高倍镜下×40
高倍镜下所见×40
蛲虫卵大小为(50~60)μm×(20~30)μm,卵壳无色透明,有2层壳质,蛋白质膜光滑。普通显微镜下观察的卵壳一侧较平,一侧稍凸,两端不等宽,虫卵的立体构型呈似椭圆形的不等面三角体(柿核状)。虫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多已发育至蝌蚪期胚。
总结分析
蛲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国内各地感染较为普遍,城市感染率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集体生活(如幼儿园)的儿童感染率更高。
蛲虫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虫者。感染方式有4种:
①肛门-手-口途径感染:自体重复感染的主要方式。
②间接接触感染:接触污染的玩具、衣服、被褥或散落于地面的虫卵等可造成感染。
③吸入感染:虫卵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呼吸时随尘埃吸入造成感染。
④逆行感染:幼虫在肛周孵出,经肛门返回肠腔发育成成虫,但此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
蛲虫卵抵抗力较强,在室内一般可存活3周左右。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防止蛲虫病的自身反复感染和人群相互感染。对易感人群进行普查普治。讲究环境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吸允手指或玩具、勤剪指甲、勤洗手、不穿开裆裤的良好卫生习惯;定期对衣服、被褥、玩具、桌椅、地面等进行清洁消毒。
参考文献:
(1)张峰,崔巍.北京协和医院寄生虫彩色图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