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受精卵狭长,大小为(88~94)μmx(39-44)μm,蛋白膜和卵壳均较薄,无蛔苷层,卵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有时卵壳外层的蛋白质膜可以脱落,变为无色透明、外壳光滑。
「蛔虫虫卵-受精卵」
受精卵大小为(45~75)μmx(35-50)μm,卵壳厚而透明,自外向内分为受精膜、壳质层和蛔苷层三层。壳外常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呈棕黄色。卵内含有一个圆形卵细胞,在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半月形空隙。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温故而知新】结肠内阿米巴包囊:直径10~30μm,核1~8个,成熟包囊为8核,核仁常偏位,拟染色体草束状。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滋养体:呈倒置梨形,大小长约9.5~21μm,宽5~15μm,厚2~4μm。腹面前半部向内凹陷成吸盘状陷窝,借此吸附在宿主肠黏膜上。有4对鞭毛,按其位置分别为前侧鞭毛、后侧鞭毛、腹鞭毛和尾鞭毛各1对,依靠鞭毛的摆动,可活泼运动。经铁苏木素染色后可见有1对并列在吸盘状陷窝的底部卵形的泡状细胞核,各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虫体有轴柱1对,纵贯虫体中部,不伸出体外。
「布氏姜片吸虫虫卵」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俗称姜片虫,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姜片虫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我国早在1600多前的东晋时期就有关于该虫的记载。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盖不明显,卵薄,大小为(130~140)jμmx(80~85)μm。卵内含1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成虫:虫体肥厚,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形似姜片;活虫为肉红色,死虫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长20~75mm,宽8~20mm,为人体吸虫中最大者;口吸盘小,位于虫体亚前端;腹吸盘大,位于口吸盘之后,约为口吸盘的4~5倍,肌肉发达,呈漏斗状,肉眼可见。两个睾丸高度分支,呈珊瑚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半部。子宫盘曲在卵巢与腹吸盘之间。囊呦:扁圆形,大小为216μmx187μm,囊壁两层,内含幼,其排泄囊内充满黑色折光颗粒.
「日本血吸虫虫卵」
「日本血吸虫成虫」
「牛带绦虫孕节」
「牛带绦虫头节」
肥胖带绦虫(TaeniasaginataGoeze,1782)俗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牛带绦虫病(taeniasisbovis)。头节近方形,直径1.5~2mm,无顶突和小钩,4个吸盘如剃须刀转头。
「绦虫虫卵」
绦虫虫卵
「夏科莱登结晶」
Charcot-Leyden结晶:为菱形无色透明结晶指南针样,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性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粪便中,并常与嗜酸性粒细胞在同时存在。有些水果类结晶可出现类似的假结晶,如菠萝结晶,猕猴桃结晶,假结晶较细长。
「跳蚤」
「弓形虫」
假孢囊内殖子和包囊内缓殖子统称滋养体。速殖子的电镜扫,游离的虫体呈弓形或月芽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速殖子长4~7μm,最宽处2~4μm。经姬氏染剂或瑞氏染剂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核位于虫体中央,在核与尖端之间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称副核体。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
「上两幅:马来微丝蚴;下两幅:班氏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体态柔和,弯曲较大,头间隙长度与宽度相等或仅为宽度的一半,圆形,体核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尾部后1/3较尖细,无尾核。
马来微丝蚴: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头间隙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尾部,有两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较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