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是灵长总目中繁殖力强,生长速度最快的动物。
由于与人类亲缘关系不近不远(80%的基因同源,高度相似的生理结构和机制),既能通过它们广泛且高效率地研究人体内机制、疾病信息、药物反馈,又没有过大的伦理压力。
小鼠属于模式生物[1](用于揭示某种普遍生命规律的生物)。
不过在小鼠中使用最多的是“小黑鼠”(C57BL/6),而不是小白鼠。
人们产生「科学家总喜欢用小白鼠做实验」的印象,主要源于基础教育、媒体宣传,从而让「小白鼠」成了动物实验的代名词。每当提到动物实验,人们总是会想起小白鼠。
模式生物基本上都有大量的实验研究。
主要的模式生物有:
微生物:
噬菌体[2](DNA研究、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进化模型)盘基网柄菌(真核生物细胞发育、运动、信号传导模型)大肠杆菌[3](细菌遗传学、新陈代谢、基因突变研究、分子克隆受体)酿酒酵母(细胞分裂、细胞器研究)
酿酒酵母
莱茵衣藻(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嗜热四膜虫(真核生物基因功能)
植物:
小立碗藓(植物进化、发育学、生理学)拟南芥[4](植物遗传学、植物分子生物学)豌豆(遗传学)
孟德尔与豌豆杂交
无脊椎动物:
秀丽隐杆线虫(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
秀丽隐杆线虫的透明胚胎
黑腹果蝇(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脑退化性疾病模型平-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基因插入果蝇中进行表达[5])
脊椎动物:
斑马鱼[6](透明胚胎、胚胎发育、转基因研究)
nikonsmallworld(DanielKnop)
鳉鱼-底鳉[7](耐寒耐高温耐低氧耐环境污染、胚胎学、生理学、毒物学、激素对行为的影响)、弗氏假鳃鳉(脊椎动物最快性成熟-14天,衰老、疾病、进化研究)斑胸草雀(鸟类模式生物)小鼠[8][9](人类遗传学模型、表型模型、生理模型、疾病模型)爪蟾[10](全年产卵,胚胎发育模型)狗(生理学)猴(猕猴、食蟹猴等,人类疾病模型、大脑模型,无法用小鼠研究的人类传染病等等[11]。近年来试验猴价格暴涨,正是因为人类面临大型传染疾病-新冠)
在人类大脑研究表面,猴类比起小鼠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比起黑猩猩,伦理接受度又更高
可以说,整个现代生物学体系,就是通过研究模式生物发展起来的。模式生物往往在同门/同纲/同目,具有繁殖快、易于研究、易于观察等特点。它们作为同类动物的代表,只需要把它们研究清楚,便可以了解整个目、纲、门……甚至所有生命的共同规律。
现代动物实验起源于17、18世纪,早期的实验动物五花八门,主要是什么熟悉就拿什么研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实验小鼠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且其诞生还有一定的偶然性。
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发现了遗传学规律却被埋没,1900年植物遗传学被重新发现,进入20世纪后,动物遗传学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哺乳动物方面,虽然当时什么动物都研究,但主要还是豚鼠,其次才是老鼠、兔子等等。
当时一位叫做AbbieE.C.Lathrop[12]的小学女性教师,十分酷爱是饲养小动物,尤其是老鼠。
Lathrop与她的老鼠
她的农场最多繁殖了多达11000只的老鼠,以擅长繁殖奇特的老鼠而著称。
Lathrop的这些老鼠引起了遗传学家WilliamE.Castle的注意。
遗传学家Castle
Castle是最早开始研究动物遗传的科学家,甚至研究果蝇比摩尔根还要早。1902年,Castle从Lathrop的农场购买了一批小鼠,打算进行动物遗传规律的研究。经过Lathrop的培育,这些小鼠已经有了一定稳定遗传的基础。
1907年,Castle带着学生ClarenceC.Little进行小鼠毛色的遗传研究。经过20代,培育出了第一个纯系(近交品系)小鼠。
遗传学家Little
实验病理学家LeoLoeb
小鼠动物实验正是拉开了序幕。
随后其它研究者也进行了纯系小鼠的培育(这里也体现出了实验惯性,有人开了一个头,就会有人继续去做,最终把实验小鼠做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掌握了详细的生理、基因数据,自然无需再花费更多人力物力去开发全新的物种),我们熟知的白色的纯系小鼠鼻祖(BALB/c),诞生于1913年,一开始主要用于行为学实验。
BALB/c小白鼠
进入20年代,Little在冷泉港实验室创造出了两种新的纯系小鼠,其中黑色系小鼠(C57BL)运用最广。
C57BL小黑鼠
纯系小鼠能成为模式动物,主要在于以下特征:
繁殖快,成熟早,体型小,易于管理,性情温顺,对外来刺激敏感,遗传单一,生理特性敏感(方便人类各种折腾),数据积累多,实验数据稳定可靠。
进入20世纪下半页,虽然无需再用模式生物去发现基础知识,但两大原因依旧让模式生物成为主要的实验动物。
2、医学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进入了人类医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模式生物成了很好的研究对象。所有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相似性,按照系统分类来研究模式动物,可以掌握更多人体内机制和疾病的信息,同时也是现代医药研究的必经途径。
例如,我开发出了某种分子生物学药物,这个药物作用的受体,在细菌中就存在。那么我首先就可以拿大肠杆菌做实验,随后再到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可以验证药效,也能验证药物的毒理作用。如果对应的受体只有哺乳动物中才存在,可能我首先选用的会是小鼠。
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71%的病例中,动物模型与人类毒性一致[13],其中血液、胃肠、心血管方面的一致性最高。
除了药物试验外,其它的诸如基因改造、调除,传染病、疫苗的研发,都适合用模式动物进行实验。
在繁殖周期快的动物中,实验小鼠是与人类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的模式动物(完全同源的基因表达达到80%,完全不同源的不到1%[14]),从而能在药物研究,肿瘤研究,生理研究、遗传研究、胚胎研究、免疫研究、转基因研究、表观遗传研究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优秀的表现。
多年来,全世界每年的脊椎实验动物多达1亿多只[15][16]。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是美国医学的黄金时代,也具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仅仅2001年美国便使用了8000万只小鼠[17],日本和欧盟的实验动物数量,则仅次于美国之后。
近年来中国实验动物数量逐渐上升,达到了2000多万只。随着美国实验动物数量缩减到1000多万只,加之欧美也在缩减,中国反而成了世界第一,日本则成了世界第二[18]。
但其实,从实验动物的历史规模来看,中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实验量,距离美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欧美因动保正确而缩减动物实验,对于中国来说是拉低差距的很好机会。
不过在某些领域美国并没有缩减的趋势,例如实验猴。
虽然中国是实验猴的主要产地之一,但实验规模最大的依旧是美国:
世界范围内,用于实验的犬类,每年和猴子相当,十余万只(欧盟的一份报告中,狗与猴的实验的伦理争议也是相提并论的,而猫的使用大约是犬类的1/3):
一份关于欧盟实验动物的统计,可以看出它们脊椎动物的实验比例[19]:
小鼠:60.96%大鼠:13.96%冷血动物:12.47%鸟类:5.88%兔子:3.12%有蹄类:1.28%豚鼠:1.49%其它啮齿类动物:0.47%食肉目:0.25%(犬类为主)
可以看出超过70%的实验动物都是啮齿类。如果加上兔形目,其它灵长类实验动物(全球范围内),所有的脊椎动物中,整个灵长总目就占了80%。实验动物越来越集中在灵长总目身上,人类实验研究的重心从基础生命科学转移到前沿医疗上来。
灵长总目的所有动物,也的确只有小鼠具有最大的繁殖和生长优势。虽然小鼠成为模式动物具有偶然性,但其实从物种特性的角度来看,也是同时具有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