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医务人员们应提高对锐器伤的重视程度,掌握标准预防知识与技能,加强患者教育和普及知识,这正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感染的重要措施。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很强,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公共场所划伤皮肤、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HBV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高估了日常生活接触的传播作用,而低估了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
研究证明,45岁以下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乙肝疫苗预防无论是血源疫苗、CHO重组疫苗或酵母重组疫苗已经被证实是安全、有效、保护率高的,并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那么,
乙肝暴露了该咋办?
有什么补救措施?
中国医大一院
传染科专家
和您说说。
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可能有如下情况:
医疗暴露史
如手术、口腔诊疗、输献血等损伤皮肤、粘膜的经历。
生活暴露史
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生活用品经历,,修面纹眉纹身、洗脚店修脚及公共场所划伤皮肤等经历。
特!别!注!意!
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一旦发生了
以上所述暴露的情况,
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旦发生意外暴露情况下如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或皮肤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时,首先不要慌张,立即沉着冷静进行局部处理,包括: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被污染的皮肤,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应当反复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
其次,在处理后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应在暴露后24小时内)进行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其中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被动免疫,注射后可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保护性抗体,对机体进行暂时性(3-6个月)保护。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用于暴露后预防,可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乙型肝炎病毒意外暴露感染。
最后,
咱们说说
乙肝暴露后的随访。
乙肝潜伏期长,平均120(45-160)天,潜伏期的长短与受传染的途径及感染病毒多少与人体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关系,乙肝暴露后当天应立即进行血清学检测,并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对乙肝疫苗有禁忌证者不应接种乙肝疫苗,如对酵母或乙肝疫苗的其他成分有过敏者,有中度或重度急性疾病患者,有吉兰—巴雷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慢性疾病等。
公共场所是感染乙肝病毒危险因素的主要场所之一,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发生乙肝职业暴露更是很常见。当医生、护士等在给乙肝患者治疗、护理或采血时,不小心手指被染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刺入、吸入、溅入伤口、粘膜等时,应立即执行挤压伤口刺激性出血和冲洗伤口步骤,积极处理并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在2小时内及时报告预防保健科,并给予这些乙肝暴露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间隔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并同时接种乙肝疫苗3针次,即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与此同时,要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医务人员们应提高对锐器伤的重视程度,掌握标准预防知识与技能,加强患者教育和普及知识,这正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符湘云,来瑞平,王慧芳,etal.医务人员乙肝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0,29(5):473-474.
2.张守荣,赵建海,张永基.不同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3).
3.[4]张凤梅,周全合,殷克全,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人群效果观察[J].疾病监测,2004,19(9):330-332.
4.马宝林,李清波.乙型肝炎暴露后预防的研究现况[J].中国疫苗和免疫,1997(4):187-189.
5.任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65-766
6.重点人群及意外暴露情况下如何接种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的使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6):471-471.
7.王贵强,王福生,成军,etal.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19(5):1-18.
8.庄辉,李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预防[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5).
9.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2(12):1199-1202
END
供稿:传染科李承博林靖奇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宣传工作部宋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