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神经疾病可从肠胃论治,收到良效!
本患者治愈一年后,失眠症又发作过一次,也是伴随肠胃症状出现的,这足以证明,其失眠的根本原因在于肠胃不和。
《胃肠病漫话》之胃肠病引起精神、神经症状的治法
先生靠深厚的国学根基,自学中医,终成一代大师。他一生博览群书,自到高校任教后,又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个人鲜明的学术观点,解惑了《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许多问题,对伤寒论的理论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他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张仲景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张仲景的方法。”先生一生是读书的一生,学习的一生,又勤于写作,发表了不少的学术论著,主要有:《伤寒论讲义》、《伤寒要略浅释》、《伤寒论语释》、《伤寒解惑论》、《伤寒百问》、《胃肠病漫话》以及重要的学术论文20余篇。
李克绍老师从事中医工作,已有几十余年,深知胃肠病是广大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经年累月,久治不愈。痛苦呻吟,精神消磨于床第之间,寻医求药,经济消耗于药炉之内。他们迫切要求了解胃肠病的一般知识,更希望能得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工作之余,查阅了不少历代文献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结合个人多年来的临床体会,才写成了这本《胃肠病漫话》。《胃肠病漫话》自1981年以来,连续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简称胃痛。有的仅仅痛在胃脘部位,有的则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的感觉烧灼热痛,有的则拘挛或胀痛,有的痛在食前,有的痛在食后,有的常年发作,有的则按季节发作;有的因饮食不调引起,有的因情绪不好,或过饥、过劳促使发作。或轻或重,虽然表现不一,但其根本原因,不外上消化道有溃疡或炎症,或溃疡合并炎症。
不但溃疡和炎症能引起疼痛,就是伴随溃疡或炎症而出现的病理渗出物------如痰或血,或痰血混杂,以及这些渗出物阻碍部分食物顺利下行所形成的瘀滞,也都是作痛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胃痛,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和溃疡使命愈合的清热、袪寒、健胃等治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疼痛的特点,病程的长短,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同时合用,或分期采用。下面就谈谈这些问题。
由肠胃病所引起的精神失常各神经障碍,只是肠胃病全部症状中的一部分,但有的却很突出,常使其它肠胃症状极不重要,使患者和医生根本不去注意,这就常常抓不住病的本质,只对症处理,久治不愈。
肠胃病之所以能使精神、神经失常,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营养缺乏和代谢紊乱或其它现在尚不明了的原因所致。这在中医术语叫做“肠胃不和,则九窍不通。”肠胃不和为什么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呢?这首先应从肠胃的功能说起。肠胃主管吸取营养和排泄糟粕。营养物质通过肠胃到达耳目口鼻,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就灵敏,就正常,这叫“清阳出上窍”。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剩下的糟粕,又经过肠道的泌别与排泄,下出前后二阴,人的大小便就正常,这叫“浊阴出下窍”。
如果胃肠道有病,不能充分吸收营养以增强上窍的机能,或者排泄障碍,糟粕不能彻底的及时的出下窍,这叫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这样,耳目口鼻得不到正常营养,反受浊阴的蒙蔽,就可能发生幻听、幻视、幻觉等不正常现象。尤其是精神比较脆弱的人,或者有先天遗传因素的人,就更会这样。耳、目、口、鼻是七个窍,加前后二阴两个窍,共九个窍,所以叫做“肠胃不和则九窍不通”。前几年出版的《沈绍九医话》中提到“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是这个道理。肠胃病所致的九窍不和,常见的症状是头晕、目眩、耳鸣,以及烦躁、失眠,甚至谵妄、发狂等。后者属于意识障碍,中医术语不属于清窍,而称为迷了心窍。
胃肠病引起精神神经症状的治法
2精神分裂症
李某,男,24岁,未婚,1989年5月18日诊。其父代述:患者为海员,4个多月前在船上因工作失误,复加失恋,以致精神恍惚,终日惶恐不安,喃喃自语,谬而无伦,独自闭门而隐,惧见人,谓人将捕之。某精神病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诊见患者面色无华,神情呆滞,问其所苦,瞪目无语,舌质红赤、苔白如粉,中根较厚,脉虚数。中医诊为癫证,证属痰遏心窍,方用涤痰汤加味。处方:石菖蒲、茯苓、半夏各15g,竹茹20g,胆南星、枳壳、郁金、陈皮各10g,黄连8g,夜交藤30g。5月25日诊:服药7剂症见好转,唯仍往事忧忧,疑心忡忡,寐而不实。原方加浮小麦30g,大枣3枚,甘草12g,龙骨、丹参各30g。6月8日,患者骑自行车来诊,见其神识清晰,对话自如,随访至今,上症无复发。
郝万山:经方治疗精神分裂,重点还在辨证阳明
讲师介绍
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主编《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4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讲解》、《伤寒论校注》等16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主讲并已出版的VCD或DVD有《郝万山伤寒论精讲》、《亚健康与养生》、《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等。
治疗精神分裂症,两个方子,一周痊愈,无复发
青年期精神分裂症
公安局杨向龙之女,20岁,经前突然发狂,打闹怒骂,不避亲疏。目神混浊、呆滞、目赤、舌尖赤、苔黄厚,舌左瘀斑成条,脉沉滑。县医院内科诊为“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狂躁型”用强力安眠镇静剂无效。从心火亢盛,夹猴血,痰热上攻,予拙拟“涤痰清脑汤”加去瘀之品:
生石膏20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大黄、芒硝(冲)、黄芩、黄柏、煅碟石、生铁落、夜交藤各30克,菖蒲、郁金、生桃仁红花各15克,生地45克,黄连10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10克,竹沥1瓶(对人),人工牛黄2克(冲),青黛15克(包)。
上方服2剂,经通,下黑血块甚多,神清,打闹止,夜可安睡。又连服7剂,每次泻下胶粘状大便3~4次,恢复学业,追访至参加工作,未犯。涤痰清脑汤为余60年代末所创,原方有犀角,因价昂,遂以石膏、丹皮、紫草代之,亦效。治约40余例,多数在1周内康复,无复发。本型病人,多由五志过极化火,夹痰上攻神明所致,用药寒凉攻泻无所不用其极,愈后当调理脾胃以杜生痰之源,愉悦情怀,以免复发。
脑外伤性精神病
续成丁,男,45岁,农机厂工人。1987年10月3日初诊:7年前车祸撞伤右头部,昏迷2昼夜。脱险后精神失常,四处乱跑,无片刻安静,或无故哭笑,答非所问。经山医二院脑血流图示:“双项脑A搏动薄弱,大脑储血量不足。用药年余不效。渐渐项强不能转侧,形成“歪脖子”已3年多。近来左半身麻木,头痛,头皮麻木,下肢凹陷性水肿。面色如醉,隐隐有青色。脉细涩,舌淡润,乃外伤瘀阻脑部。唐容川氏云:“一切不治之症,皆由不善法瘀所致。谨遵教言,予益气活血化瘀法:
生芪、粉葛根各100克,当归、川芎各30克,赤芍、炙草、桃仁、花红、地龙、僵蚕、桂枝、白芷各10克,车前子10克(包),麝香0.15克(冲),生姜10片,枣10枚,水与黄酒各半煎服,5剂。
10月23日二诊:“歪脖子”状已愈,肿消,头痛未发。自觉7年来第一次感到头脑清楚,许多受伤前忘记之事,忽然想到好几起,对自身感觉亦较清楚。目前腰困极重,原方加肾四味、骨碎补各30克,7剂。
11月13日三诊:除多梦外,诸症均愈。
李可的“涤痰清脑汤”治青年期精神分裂症
生石膏20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大黄、芒硝(冲)、黄芩、黄柏、煅礞石、生铁落、夜交藤各30克,菖蒲、郁金、生桃仁、红花各15克,生地45克,黄连10克,天竺黄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10克,竹沥1瓶(对入),人工牛黄2克(冲),肓黛15克(包)。
用奇方,抵当汤,巧治精神狂
水蛭蚂蝗别名抵当
生活在水边,或者在野外玩水的朋友,可能会有被水蛭(蚂蝗)叮咬的经历,而在古医书中,则有水蛭吸除人体淤血、脓血的疗法。这里面的水蛭蚂蝗,又叫做抵当,以它为核心药物的一个药方,就叫做抵当汤,也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方剂。抵当汤,是周医生“仲景六经三十六方”系列中太阳体系-膀胱系统的俞方。
前面我们讲到,以太阳膀胱为核心,有三个方剂,一是治疗膀胱腑病的五苓散,二是治疗膀胱经病的麻黄汤,三是治疗膀胱俞病的抵当汤。若是以我们的铁路系统作为比喻,五苓散是大型火车站的管理方,麻黄汤是对铁路网的维修者,而抵当汤,则是对依赖铁路物流受益行业的调整者。人体的膀胱系统,当其外在的输出系统受到影响,即出现淤血郁热,就会导致某些部位及系统出现特殊的症状,如小腹部的硬满,小便痛苦,情绪易于烦躁等。
抵当汤能够治疗健忘
抵当汤,如果仅仅是能够治疗膀胱俞的少腹硬满、小便痛苦,绝对不能算是奇方,其神奇之处,在于对血管系统、精神系统的治疗作用。
找找抵当汤
我们读抵当汤的医案,基本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精神系统的调节治疗作用,治疗合并膀胱疾病的情绪烦躁不安,以及慢性膀胱经功能失常的健忘之症;另外一类,就是血管瘤、少腹肿块类疾病等。在临床中,我们对于一些情况易于烦躁类疾病、健忘类疾病,以及头部血管瘤、少腹肿块类疾病,如果其兼有膀胱系统的功能异常,就可以试用抵当汤治疗。曾有人使用抵当汤治疗脑血管瘤,服用三个月,血管瘤复查,完全消失。
抵当汤的使用,目前主要是用散剂装胶囊使用,一是慢病缓治,二是减少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伤寒论》中讲“下血乃愈”。
关于下血乃愈,指的是大便下血,或者说是大便黑。五天前,我治疗一个急性泌尿系感染的病人,患者尿急、尿痛,小腹硬满,下坠感明显,情绪烦躁,入院后查尿常规提示潜血3+,蛋白+,彩超提示膀胱内有絮状物。考虑到病人是急性发病,并未使用抵当汤,用了八正散,但加入了活血止血的大蓟、小蓟等。第二天,患者症状好转不明显,但是第三天,患者诉大便排的是黑色粘冻状的东西,之后整个症状就明显好转,除了肝功能轻度异常,复查尿的结果都正常了。故《伤寒论》中的“下血乃愈”,实乃经验之总结。
你以为“精神病”都是基因惹的祸吗?并不是,答案在这里
我妈妈说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三天两头去我家找我,然后拉着我妈妈讲那些被他讲过几十遍的小学经历。每次他走后,周围人都要感叹一句“可惜了”。对啊,真的很可惜,即使几十块钱一套的衣服,穿在身上也跟模特量身定做的一样,那么帅气,本来未来可期,可结果却不遂人愿。
有人说他家风水不好,有人说他们家得罪神灵了,不迷信的年轻人会说是基因、染色体的原因,不然怎么解释好好的一个人经历了一场分手风波就变成这样了呢。
在这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像自闭症、多动症等精神疾病都是基因的原因,是天生的。这几天看了一本书,书中的观点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那就是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著作的《天生非此》。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还是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作者在书中举了注意多动缺陷障碍和自闭症的例子,两种疾病的症状重叠部分太多,不禁让人怀疑,这些“疾病”是否真的像它们当初被命名时那样,可被划分为独立的病种存在。根据研究表明,就注意缺陷障碍而言,仅有1%——3%可以通过基因来解释。反过来说,即是证明了97%——99%的原因并非基因。也有研究发现,34名在5岁前被确诊患有自闭症的嗯,到了童年晚期或成年早期,就都没有任何自闭症的症状了。这些孩子已经恢复,因此这种疾病不可能是基因造成的。
人的身体中有一种激素叫做皮质醇。当你遇到威胁时,体内的皮质醇会秘密激活大脑中“战斗或逃跑”体系。如果频繁地处在紧张环境中,或许就会永远陷入这种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就是说,即使没有威胁,大脑也会随时准备好应付。这通常会导致皮质醇水平极高,经年累月,会使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现得焦虑、抑郁、暴躁易怒,即使很小的刺激也会反应过度。那如果皮质醇过低会怎样呢?这意味着大脑已经习惯时刻经受威胁的恐惧状态,因此即使看到一个紫色三头火星人出现在客厅,也依旧会平静地说“嘿,哥们,你好啊”。这是精神变态的表现,是一种冷酷、残忍、不受普通风险影响的状态。
皮质醇的化学结构
所以,精神疾病的真正原因是由身体内的皮质醇基线水平不正常引起的。
1、幼年时期受到照料。
儿童从小得到的不回应、不稳定或虐待的照料方式,会对大脑的电—化学方面造成影响,从而造成异常高或低的皮质醇基线水平。
一项对18个月大的婴儿的研究显示,在日托所接受群体照料一周后,这些婴儿的皮质醇水平是在家中的两倍。10项系列研究中的一项发现,相比在家中,在日托所被照顾的3岁以下的儿童的皮质醇水平会失调,这也意味着:三岁之前,儿童需要亲近的成年人对他进行有回应的照顾,而且照顾者不会换人,也不会因为照顾其他孩子而分心。
所以,对儿童幼年时期的正确照顾变得至关重要。对婴幼儿发出的信号进行敏锐地察觉,并随即做出回应,这一点已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健康的根基。后也来有无数的研究表明,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极端精神的罪魁祸首,基因并非原因。
2、出生前经历的影响。
每个准妈妈在孕期都听说过这样的话,“怀孕了心情好,孩子就会长得漂亮”。“心情好”和“变漂亮”我不知道是不是成正比,但是心情好,可以让婴儿发育得更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研究发现,儿童皮质醇水平失调有一部分影响来自出生前。也就是说儿童的一部分“电—化学调节器”在出生前就决定了。科研人员通过对几组儿童出生前到童年晚期这一阶段的跟踪调查,发现,如果母亲在产前三个月抑郁,那孩子在7——10岁患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比如乱发脾气)以及焦虑症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
所以,准妈妈在孕期多运动、保持好心情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对未出生的宝宝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正是因为年幼儿童对父母的全然依赖性,所以对于子女来说,想要获取父母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为父母,最好教育便是,做好自己。让孩子在跟自己相处的过程中,学会良好的日常习惯、知足常乐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处事方式、以及具有创造性的玩乐方法等。
父亲影响着孩子
二、不要情感虐待。
这里所说的虐待不是指广义上的“虐待”,毕竟那样的父母少之又少。而是指,精神虐待,这是被大多数父母所忽视的,也是造成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一起回忆几个小场景,看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1、饭桌上,母亲对考砸了的儿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我上学时比你聪明多了”。
2、每次家里丢了个小工具、有东西弄坏了,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冤枉儿子说“说了多少次,要你不要动我的东西”。
3、儿子想要帮忙修理一个东西,父母在旁边说“走走走,别在这里碍事,你会修什么东西”。
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也会不经意间就这样做了。研究表明,这种情感虐待是最具有毁灭性的虐待。如果你坚持告诉你的孩子他们很蠢、很丑、很胖或者其他,他们的内心就会觉得不满和受到伤害,这种伤害是很难被治愈的。
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所有父母都会在无意中对子女或多或少的虐待,而大多数人或许完全不曾在意到自己过去有这种行为。作者把这种将自己厌恶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
作为家长,经常打击孩子自信心,对他们发泄不良情绪是很容易的。这件事本身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反复如此,孩子们就逐渐会变得自卑、唯唯诺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这种模式最终将演变成一种精神虐待。
所以,我们需要将“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转换为“我很好,你也很好”。
三、放弃基因说,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你认定家里的“小恶魔”属性是不可改变的,是基因遗传决定的宿命,那你就更容易认为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你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你经常说,脾气差随了他爸、爱哭爱闹像他妈妈、做事磨蹭像他爸爸,算了,这都是遗传的,没办法……你没有想过这些只是他在平常生活中跟你们模仿的吗?
再比如,你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而你认为疾病的成因是基因导致的,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机能缺陷,那么你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表现会更差,父母对他们行为和评价则会更低,对康复的态度也更消极。
有一项研究,对373名13岁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者要他们对于以下两种观点进行选择,“你的智力有限,自己能做的很少”和“你永远能极大地改变自己的智力”。随后他们接受动机测试,内容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努力付出就会有结果的信心、以及面对失败会感到无助还是积极应对。结果,在两年的学习中,持可塑性观点的儿童的数学成绩不断提高。他们比持固定观点的儿童更为成功,因为他们更愿意思考就算失败了也会继续加倍努力而不是感到无助。
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只是需要你慢慢去鼓励和发现。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一书中,向我们罗列了大量真实案例,对后天培养远胜于先天遗传的事实进行了深刻、清晰又尖锐的辩护。也详细说明了人们通常会忽视的,幼儿早期受到的虐待是后期心理疾病根源这一事实,为我们解开了大量基因谜题。
可是,只有那个孩子知道,童年的伤害虽然不影响成年后的事业有成,但那些烙印在心里留下的影响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和最亲密的爱人、孩子相处的时候才会显露无疑。
我们常常会认为给了孩子丰富的物质条件,孩子便应该得到满足。其实比起物质层面的东西,做好自己、以身作则,多陪伴孩子、理解孩子,才是最孩子最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