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

佛教认为,我们以这样的形态存在,事物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是因为数以亿计的因和缘

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讲,万能力量的创造者是人自己的心识

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并不是不相信因缘,只是他们对于因缘的理解有限,因而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缘。他们不能接受全部的因缘,

再比如,父母送孩子去上最好的中学或大学,希望最后孩子能找份好工作。父母们相信自己已经尽一切可能来创造有利条件——有利的因缘,但很多时候,孩子依然没能找到好工作,或者第一天上班就被诊断出胰腺癌。父母或许会认为这很不公平,他们会痛苦,会怪罪他人,或许还会变得愤怒,尽管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愤怒。这说明他们忘掉了隐性的因和缘,那些因缘可能是在过去世中累积的。

所以,仅仅片面地而不是完整地理解因缘,使得人们陷入各种各样的希望与恐惧之中,并最终引向痛苦与悲伤。

那些相信万能力量的人相信一切都依赖其他人控制,而不在自己掌握;而那些只相信物质主义的人相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这两种误解都会导致痛苦。

他们必须认识到,物质主义的游戏永远无法真正地根除不安全感。

有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表面上看,这或许暂时看上去是真的,但是如果你太过屈从于物质的诱惑,意味着你的信心是建立在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变化的事物之上。

所以中国人应该珍视儒家的价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应被抛弃或遗忘。或许政府、知识分子、政治家、商业首脑以及为人父母者有时仍会利用儒学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精神种子可以通过很多小事来完成播种,从品鉴中国茶的香味,到复兴古老的隐士文化,等等。

我们修行佛法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好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了悟真理,然后使得其他人也能了悟真理。

按理说我是教授出离心的人,但即便是我自己,也会忘记每一刻我都在老去,每一刻我都距离死亡更近。

但是,如果我们拥有出离心,事实上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帮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家庭、朋友、财富,乃至小小的一杯茶。这是因为,一个有无常观的人每次品茶,都好像是品人生的最后一杯茶,因而会.倍感珍惜。

首先,害怕失掉自由是非常正常的。所有人都害怕。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人真的知道怎样才能自由,怎样才能让他们自己得到解脱

如果你皈依了“我们出生了,因而必将死亡”这样的真理,那么我想,即便是你吃饭、购物,甚至和别人聊天的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突然之间有关这个真理的认识悬停在你的上方,实际上这让你变得相当谦逊,而且非常真诚。

当你说我们在证明,是有人在向另外的人的心智证明。所以,到头来,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对于我来讲,宗教和科学同样是迷信。

作为结果,轮回以一种既有序又混乱的方式,生动多彩而又痛苦地存在着,仿佛触手可及,就像一场噩梦

自我是相对地存在着——作为一种习性,一种假名安立的概念

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是相同的,但也不是不同的。延续感是彻头彻尾的幻觉,然而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幻觉

但是为什么今天的我记得昨天的我,而来世的我却不会记得前世的生活?

如果发生了什么猛烈的事,比如天花板掉到你的头上,把你砸成了脑震荡,突然间你可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更不用说昨天或者十年以前发生的事情了。我们中大多数人不记得前世,是因为发生了某种比被天花板砸到还要可怕的事——某种叫做死亡的事,它所导致的震荡大到足以让意识和身体完全分开。

十二缘起(梵文叫nidhanas),是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复杂的教授。它深奥而精妙地展示了因果是如何运转的——一个因如何产生果,然后这个果又如何变成另一个果的因。因果循环的持续就是我们所说的轮回,而因果循环的终止则叫做涅槃

你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煮蛋,即使开始煮了,你也还是有机会选择不去煮完。但是一旦蛋已经百分之九十九煮好了,就很难让它只煮到百分之五十,因为你已经创造并调动了将会产生结果的某些因、缘和行为。

有的人做了很多坏事,却依然生活得富有而快乐,如何理解这种现象?首先,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正过着很好的生活,因为那只是一种表象——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所以成功、富裕、权力以及“好的生活”,这些的定义都是如此相对。

一个人的正义通常是另一个人的不正义。为正义、自由、平等或者少数群体的权利而起的争斗,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值得钦佩、鼓舞人心,然而多半都有盲目的一面,并且是基于狭隘的视野。

任何源于无明和缺乏智慧的事情,无论是否以正义、平等或其他为名,都将造业,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

一个佛教徒而言,终极的目标是不再造任何一种业

从佛法的观点,即使像正义、自由、和平、平等、爱、家庭纽带、孝道等经常被颂扬的、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也被认为是不完美的,因为本质上所有这些价值都由无明而来。这些价值实际上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会变化的

Notes:1)我们不要掌控别人要掌控的是自己

当我们需要依赖其他人或事的时候,比如说财务上或者感情上,我们总是感觉好像受制于那个人或那个条件。感觉自己需要依赖某个人,这本质上让我们觉得对自己或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权,这往往不是一种幸福的处境。

但是你出生在某个家庭,意味着你和家族成员之间有业的联系。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共业[9],利用这个连接,一个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的。

举例来说,共业就像是日本海啸的受害者们所共享的业。有的受害者并非来自福岛,在海啸发生的那个时辰,他们可能只是在那里访问,然后就被困住了,因为这些特定的来访者有着相似的业,和那个地区的常住居民一样,要经历由海啸带来的相同后果。同样,在海啸中,也有一些人不仅没有死亡,甚至连一点擦伤都没有,这是非常令人诧异的。很多人难以接受看上去“无辜的”人们遭受共同的痛苦这一结果。但依照佛教的观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人是无辜的!!!

——通常,我们将这样的措词用于宏大而深远的誓言,作为心灵的技巧性训练的一部分,以便让菩萨们生起无量的愿心和见地,从而产生不可思议的勇气。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业债已经完全清净?当我们不再依赖于任何因与缘,我们就不再是业债的牺牲品

我们必须修行到哪个阶段才能不再造业?何时火会熄灭?当木头完全耗尽时。当木头越来越少,火也会越来越小。但是由于不安全感,我们会倾向于添加更多木头。

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2]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

发愿的精神层面或者说心理层面的特质是渴望,这当然是人类最强大的习性之一

很多这些习性,我们甚至不知道或者无法认出它们是习性,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我们的现实

事实上,比如说我脚下的这块地毯,所有这些都是习性。

实际上我的意思是,具体的特质,如材料、硬度、柔性、图案、颜色、形状等,它们都是习性。我不仅仅是说你有把这个看成地毯的习性,而且是说地毯本身就是习性。

我们认为早上喝咖啡是个习惯,但我们以为地毯、勺子或者香港是真实的,而且事实上它们就在那里。它们是如此地能被触碰、能被穿戴、能被切割、能被饮用,以至于它们变得具体而又真实。

身份、宗教、语言和文化——所有这些也都是变得粗重的习性。当习性被很多人共享,当然它们会变得甚至更大、更粗重,然后变得几乎不可摧毁。我们变得确信,即使我们死去,中国的长城还会继续存在

在所有变得粗重的习性中,最为凶恶、最有组织、最有力量的习性之一,就是身体。

习性是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是因也是果

在我们的习性中,有一种叫做渴望

有一天你醒来,你可能会渴望知道去渴望什么。

恐慌可以是件幸事。这种恐慌让你变得如此赤裸和脆弱。而当你如此脆弱时,正是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

部分的脆弱才是种诅咒,因为它总是给你一些愚蠢而盲目的希望,总是有些愚蠢的扶手你可以抓住。但当没有任何东西让你抓的时候,就是一个面对没有参考点的好机会。

Notes:1)死亡

对于初学者,为了建立正见,我们的发愿应该有宏大的愿景。例如大乘的发愿是,直到所有的众生都解脱自己才证悟成佛,并且你独自一人要让所有的众生觉悟。

因为这样的见地,发愿的动机也应该是没有局限的。我们不应该被个人的微小利益或者暂时性的解决问题所局限,而是要有真的让所有众生都证悟成佛这样宏大的发愿。

这样的宏大的动机和愿景保护我们不受幻灭和失望的伤害。如果你做的生意能够赚到一百万,那么几百元则不会动摇你。

看上去能产生一种责任感、创造一点儿约束力——既然你已经在所有的圣人面前发愿,这是你的愿望,要自始至终走下去。

佛陀说过:“只有像我一样的人才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

我们需要闻思来提高自己的理智判断力,需要实修来提高自己的情感判断力。

佛陀讲过两种功德,一种是有染的,另一种是无染的。无染的功德是通过对佛陀的虔敬心而积累的功德,特别是通过打坐,安住于当下,不去追逐过去的经验,也不期待未来;此外还有对空性的领略和闻思修,事实上,最高的无染功德基本上是关于空性的思维与冥想。

动机让一个行为成为善行或者非善行。有真正好的动机,甚至你说的一个妄语,也可能是在积累功德而不是在造恶业。

实际上,修行会带来态度上的改变,改变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还有最为重要的——对待死亡的方式

皈依法意味着接受真理。每个人都想要健康、富有和幸福。如果接受“无论怎么努力我们都一定会生病、死去、并把所有财富留在身后”这个真理,我们就不会因为想要储蓄和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变得这么紧张。如果接受“我们是绝对孤独的”这一真理,我们就不会参加这么多的社交活动,因为那没有意义。当你和一整桌的人交流时,每个人却都是个体。没有人知道坐在旁边的人在想什么、忙什么或者隐藏什么。

但当一件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刻生起贪心,想着如何才能更好;

首先,重要的是要真正知道,我们所说的“享受”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说到享受,我们在享受的是什么?是真正的享受吗?

我们曾经喜爱过现在不再喜爱的,现在也喜爱着一些过去未曾喜爱的;同样,现在我们所喜爱的,或许将来不会再喜爱。我们也不知道,现在所喜爱的将来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问题

那些我们认为是享受的事物,它们真的是享受吗?如果是的话,可持续多久?代价是什么?这些是应该问自己的重要的问题。

【生活也是】

我见过以不沉迷娱乐为傲的人,他们充满了傲慢与优越感;我也遇见过让自己的生命在看电视和读小说中消逝的人,但他们善良、慷慨,并且始终为没有实修而感到愧疚。

问题并不在于财富或者世俗的成功本身,那些从来都不是问题,对财富和成功的贪婪与执着才是问题。

所以如果你需要责备别人,甚至给予惩罚,还是应该去做。但重要的是,要思考并观察这些做法有多少是来自你的无明、贪心与盲目。你可能不一定清楚你的行为确实来自贪心、傲慢和坏脾气,可能认识不到这一点,但只要真心地问这个问题,本身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不被染污,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样。实际上,莲花也让泥水变得更漂亮。

——参与他们的游戏,但不沉迷其中,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设法启迪人们的灵感。

你不应该有这样一个在精神上会影响你的精神伴侣

至于儒学,我的理解是,它更像一种关于怎样生活的社会伦理与礼仪

当你真的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一面,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就是该出离的时候了。事实上,那一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传统观念上,烦恼是一个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之上的心理因素——基本上就是,看到无常的事物却视之为永恒;看到很多的零件和粒子却视之为完整一体;看到相互依存的事物却视之为各自独立的存在;看到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传统上,这就是烦恼的本质,烦恼就是这样作用的。

所以“自我”几乎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却拒绝相信自己无家可归。

这就是“自我”一直所感受到的。本质上它是孤独的。关于“自我”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否认你真的没有家这一事实。

这也有点儿像是婚姻,本应对解除孤独有所助益,却也带来痛苦

所以生活中我们所谓的“幸福”真的是非常不完美的,并且很快就会发展为痛苦

假如我向我所爱的女孩子表白——“我爱你,因为你拥有很多我想要的或者想用的东西,并且我也愿意给你你想要的,希望作为回报,你也能给我这个或者那个。”如果你对一个人这样说,他或她一定会很生气。但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你会拥有一段真正好的关系。

首先,试图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完美是有挑战的。其次,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寻找一位终生伴侣,这有点儿矛盾。

1.记住被你接受成为伴侣的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心识,因此他有自己的习惯,有的习惯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2.你也应当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从婚姻中得到的是什么。你要一个孩子吗?婚姻是生产孩子的制造业吗?如果那是你的目标,既然如此,那你的丈夫是否听《第九交响曲》就不那么重要了。

3.并且你应当问自己,这个男人是否会给你很多自由和空间,是否你也会给他自由和空间。

从佛法的角度,你应该舍弃任何滋长你的傲慢、我执和贪心的事。这件事可能是关系,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关系。

哪里烟多,哪里火大。所以哪里有不安全感——如果你知道是哪种不安全感——你就可以从那里介入,并通过那个不安全感与之沟通。

极端自我主义者,因为那样的人不会听别人的话,即使听了也听不进去,因为他们的自我如此膨胀。

救度众生永远都不晚。

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两种外相表现。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现就是变得谦逊,修行好最好的表现是没什么烦恼——不会激动或愤怒。如果你没有这两种表现,那么你就没有学好也没有修好。

外修声闻、内修大乘、密修金刚乘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如果一个上师行为癫狂做事离谱,你或许可以尝试对他同样地癫狂离谱。如果他真的不为此生气,也没有因此过多地改变价值取向、行为和思考方式,那么或许他并不坏。你可以用他的方法来考验他。他可能会辱骂你或者忽略你,那么你也同样的对他,看他是否会生气或者难堪。

Notes:1)双标

——这一点有坚定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净观,因为即使上师也像所有其他的事物一样,是你自己的投射。

我们有属于某个佛部的倾向——莲花佛部、珍宝佛部、金刚佛部、事业佛部和如来佛部,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和元素。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普通的情感和吸引可以是障碍,也可以是机会。作为人,最不可预料的事件既可以引发消极的情绪,也可以引发积极的情绪,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导致其他很多事件——有的有害,其他的有益。最初受到吸引的感觉就像是那样。

我只是希望并祈祷,我的吸引、喜爱或者迷恋能够把我和其他人引向某些值得我们追寻的事。

很多假上师让生活变得很有趣。

我希望自己还可以有同情心与同理心。老实说那并不容易

有时候,当我看到自己拍摄的小驴的照片,我感到有点悲伤。我希望这样的感觉来得再频繁一些,

我认为年轻的活佛们正在受到虐待,以一种极为奇怪的方式。

Notes:1)用于现在年轻人一样

毕加索做了所有那些疯狂的事,但是我们知道,毕加索可以画好传统的画,可他却超越了传统,这才是使得毕加索卓尔不群的地方。

那些模仿秋阳创巴仁波切或者正在试图变革的年轻活佛,大多只是叛离了一些肤浅表面的东西,而他们自己尚未成熟,很快就会出洋相。

教育在许多方面是个让人遗憾的现象,因为教育是某种形式上的洗脑,而每当洗脑时,我们总有些预谋

在我们的预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最好的——某个特定的系统、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诸如此类。

虽然教育是个很令人遗憾的现象,但它却不可避免,不论幸或不幸,都将一直持续下去。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树立起大局观、远见和善心。

这种愿景主导下的教育系统变革是很困难的,因为政府害怕这样的改变。如果他们这么做了,很多人会失业。很多消费者和企业家会不高兴。汽车公司会因为我们提出这种类型的教育系统而憎恨我们。

基本上,我们的教育系统是被这个物质主义的世界所左右的。

人们很难认识到,即使孩子上了顶级的大学,也不能保证他们就能找到工作。

所以我认为,就善心和远见而言,佛教真的可以发挥影响并提供帮助。

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像机器人那样,并开始认为其他人也像是机器人,所以当他们扣动扳机向别人开枪时,不会有良心上的不安。他们并不在意别人的痛苦。

——现今的教育

现今的思想潮流和提倡“你是自己的主人”的佛陀教法更加亲近。

与布施免费汤羹的寺院相比,我更喜欢一个有正规学术课程、能够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寺院

对卖淫一类的事,我们怀有非常奇怪的偏见。同时,我们很尊敬律师和政治家这种职业。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是谁在做不道德的事。

我反对强迫卖淫——事实上不仅是卖淫,任何被强迫的活动都是痛苦的因,是不人性的。

对这个问题我很难给出一个黑白分明的答案,但是我愿意这样思考:一个雄心勃勃的医生甚至开药方时也可能在卖药,为了赚钱,他可能会告诉病人购买超过实际所需剂量的药。即便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需要,病人却没有选择,只能按方服药。再来看大街上一个绝望的妇女,即使并非受人强迫,然而她出卖自己的身体,诱惑并利用人们的情感。有时候我们得坐下来想想,哪一个更糟糕。或许它们同样糟糕。

我相信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这些。

因为有创造性意味着从我们习惯的区域中走出来,那会很不舒服。如果要完全走出这个区域则更加困难

死亡之所以被视为不幸,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想失去自己拥有的,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你问到过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金刚乘关于中阴的教授,都确实是真的,那将会怎样?如果当你的身体和心识分开时,心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那又会怎样?

突然间,你的心识变得赤裸,你不再能使用眼、耳、鼻、舌和身体,更不用说鞋子和车子了,所以那时你的心识会有全然不同的感觉,带来全新的感知。

当我们不再有遗憾,或者感觉到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为来世做好准备

如果即将往生的是位经验丰富的修行者,亲友们应该尽可能让他一个人呆着。如果他不是,那么至少亲友们绝不应该提起任何可能让他担忧的事

父母们真的应该准备一份好的遗嘱。我见到过很多孩子陷入困境,因为父母执着于永恒的生命,忘了准备一份合适的遗嘱,所以在父母离世后,子女们痛苦地争吵

【所以,面对死亡,任何证明自我存在的习性都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你确实认为身体和心识原则上是不同的东西,当身体和心识分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死亡”,我们的身体被埋葬、火化或者被鸟吃掉,但心识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离开了自己的终生伴侣——也就是身体——而延续着。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八万四千问(Kindle位置1985-1987).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Kindle版本.

如果这个人完全不是佛教徒,事实上或许甚至反对佛教,那么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他安静下来,然后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念诵祈祷文

THE END
1.技术一号位的方法论《个人篇》——人成长的本质以及如何构建个人...由上可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成长问题——成长是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那么成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何成长?如何高效率地成长?如何让自己的成长走在环境要求的前面?如何帮助别人成长?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本文作者接下来会讲解以下内容: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179144
2.《我焦虑得头发都掉了》让你看懂焦虑症如果你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你去参加聚会时,并不会真正在意房间里其他人是什么样子,你在意的是他们对你的看法。你夸大了他人对你的关注,只考虑到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感觉,以为旁人也和你一样能够注意到它们。你推定旁人总是在关注你——你的焦虑、你的不适,你对自我的认识是基于别人的看法,但这只是你自以为...https://www.jianshu.com/p/ab9665896e15
1.基督徒基础(180"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加福音24:27 5.因为圣经是许多年以前写成的,它今天仍然对我们有帮助吗? 绝对有!圣经是一本活泼的书,它对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和各种情况下的人心说话。它的真理一直是世界各地的人生命指南、启发、安慰和挑战。 https://study.christianleaders.org/mod/page/view.php?id=39182
2.《读书笔记》(3月28日更新)一一余华《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一一余华《活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一一钱钟书《围城》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一一列宁《哲学笔记》我们成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塑造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我们。——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https://www.meipian.cn/1rnysrbk
3.CindyLee的新生(近两年采访与信息)(DiamondJubilee)乐评你在小心翼翼地回避某个东西。有趣的是,你会一直渴望那些你认为是音乐中陈词滥调或俗套的东西,以此作为一种安慰。这使得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然后在自己的音乐里却因不安全感而否认这一点。 当然,我仍然在意别人的想法,但我在意的程度已经显著降低。 我做的事情我认为是有风险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所以这并...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15875971/
4.人力资源面试常提问的问题及答案(附技巧+注意事项)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进行面试,主要目的是了解求职者“真实的自己”,发现其长处和不足,并由此判断求职者是否为合适的人选,那大家知道面试时可能会被问到什么样的问题吗?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力资源面试常提问的问题及答案,欢迎参考借鉴。 一:“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https://yjbys.com/mianshi/mianshiwenti/1558735.html
5.心理知识当以上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尽管看起来可能是些小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产生较强烈的尴尬心理,或者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这些事情虽然都很小,但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并可能持久地决定我们随后产生的行为和态度。 https://jxjyxy.zj-art.com/wdx/a/20171022/20.shtml
6.交流沟通技巧应善于使自己等同于对方 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一个有经验的沟通交流者,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对方相称,就连坐的姿势也尽力给对方在心理上有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着比相对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直挺着腰坐着,要比斜着身子坐着显得对别人尊重。 https://m.jy135.com/zhichang/862697.html
7.敏捷项目管理实战第二天量体裁衣和启动敏捷裁剪03 量体:如何判断是否适合做敏捷转型? 在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敏捷宣言建立了敏捷思维,有了这些理论作基石,接下来便需要学以致用。那到底我们的团队或项目适不适合引入敏捷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项目的生命周期。 我们知道 VUCA 时代的特点是不确定性,敏捷是用来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而今天要...https://blog.csdn.net/fegus/article/details/124836165
8.英语二课后重点句子翻译(共3篇)Historically,manyscientistsandinventorstookfulladvantageofdaydreaming4、有的作曲家在作曲时几乎进入了很深的白日梦状态5、在梦境中不要将自己描述成失败者而应该是成功者 1、充其量有100人参加了会议Whilecomposing,somecomposersalmostenteredintoastateofdeepdaydreamingIndreamsdon'twilldescribethemselvesasaloserandshouldbe...https://www.oh100.com/a/201607/468268319434.html
9.走自己的路,也别忘了看看别人走过的路作文(精选4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自己的路,也别忘了看看别人走过的路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走自己的路,也别忘了看看别人走过的路作文 1 有一个人https://m.yuwenmi.com/lizhi/daxue/488913.html
10.微心理:如何准确认识自己Ⅰ心理学文章当以上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尽管看起来可能是些小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产生较强烈的尴尬心理,或者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这些事情虽然都很小,但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并可能持久地决定我们随后产生的行为和态度。 https://www.xinli001.com/info/5470/
11.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刊2018年6期(总第127期)考察要点:考察应聘者是否能够从专业成就、人际关系、组织、产品、服务等多个角度来回答问题。当谈及其从前的经历时,可测试应聘者是是否是个忠诚的、懂得尊重别人的员工。 11、您如何使自己了解业务上的最新动态? 考察要点:无论什么领域,都会有大量专业资料刊登在各类刊物上。对自己的专业研究得越深入,就越需要获得新...http://czzy-edu.com/23/30/181/184/content_4003.html
12.走自己的路作文(通用62篇)走自己的路作文(通用6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自己的路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自己的路作文 1 人的一生,面临着种种机遇和...https://www.unjs.com/zuowenku/9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