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热内寒外寒内热上热下寒

上焦有火下焦寒属于上盛下虚症。治疗宜攻补兼施。推荐几味药,可以一试:肉桂12克、高良姜10克、玄参30克、生地30克、青果18克,共煎水服。

万病从根治50——用阴阳升降,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老师最常用的还是中医阴阳升降的思路。比如说,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人群,就是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这类病人往往上面有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或食道炎、胃炎,而下面则出现腰酸、腿脚沉重、四肢冰凉的病症。

这时单清热,单温阳,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往往先从饮食上让病人戒掉花椒、辣椒、鸡蛋等,减轻上热的现象;戒掉水果、冷饮、凉茶等,减轻下寒的现象。

然后再寒温并用而选药:寒热久病疗不愈,皆因气血不周济。散寒先将清阳升,除热须把浊阴降。

人体的阳气要从脾肾处往上循太阳膀胱经、督脉升发。

老师常用桂枝汤、四逆汤的思路升清阳,因为背部为人体阳气向上升发的最大通道。通过撞墙,打通膀胱经督脉,以助清阳升发。

人体的浊阴需要从前面胃肠道膀胱往下降。

老师常选择的药对是苦参、艾叶,火麻仁、鸡矢藤,金荞麦、红藤,降香、枇杷叶,竹茹、槟榔等降浊阴。因为阳明胃肠道为人体最大的降浊通道,病人跺脚、搓脚,或拍打足三里,引浊阴之气下行。

寒热的升降形成了,就要让它气血对流起来。很多疾病久治不愈,就是因为病人周身的气血,不能对流循环,相互周济。运用升降的思路,让气血对流起来。

怎么对流?

人体最大的储藏气血之处,就是胸中。用枳壳、桔梗、木香这三味药,让胸中乃至周身气血对流起来,则其病不治而自愈。

这样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到老师治病、把脉、用药的思路,就是这两个:

一是升清降浊。

二是让寒热、气血对流起来。

当然还有第三个用方思路,就是老师既重视《伤寒论》经方,也重视后世时方、验方、偏方,甚至治病的时候,还经常把经方跟验方、偏方相结合,每有奇效。

比如治疗顽固风湿痹症,除选用《伤寒论》经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外,还加入钟乳石、松节、老鹳草等特效药。治疗抽筋还会加入淫羊藿、小伸筋草,这些临床上反复应用都有效的药对。

《黄帝内经》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让人在日常琐碎生活之中,随手就用到医理大道。

老师的湿毛巾故事。

老师说,早上洗脸,将湿毛巾挂晾起来,毛巾上的水容易往下流,这样毛巾上半部分容易先干,而下半部分却始终很湿难化。这样用来解释湿浊趋下,令人腰腿沉重不利索,然后用治湿的思路,如肾着汤治疗各类陈年腰腿痛。

还有,添灯油以点火的思路,要让油灯烧起来耐久,一边要点火,一边要加灯油,没油的灯烧不久,没火的灯亮不起。

用附子点火,病人身体阴油不够时,要加入酸枣仁、淮山药以作添灯油之用。

老师很推崇止学,现代人大多数都过用了精血,止不住精血内耗外亏。

这时老师往往用龙骨、牡蛎把病人向上向外亢越浮躁的心神收摄止住。病人服药后每每心安神定。

比如病人来时,有些会诉苦一大堆问题,连环病状,似乎什么病症他都有了。

直接调他气机,让他气血该往左走的往左走,该往右走的往右走,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规则一分明,身体自然会慢慢修复过来。

最常用的就是栀子、淡豆豉、枳壳、桔梗、木香这五味药,我们称之为“清理五虎将”,清郁热加理顺气机。

为啥这样用呢?因为交通堵塞急躁烦。大凡病人过来烦恼一大堆,急躁得说个没完没了的,肯定是胸中郁闷生火,交通堵塞了。但见这种状况,随手便用这五味药去,例无虚发。

人食五谷杂粮而生百病,为何有人病重,而有人病轻,这都是因为浊气在身体不能降顺排出去。

老师又提到排病气的道悟。《庄子》说:“道在屎尿。”

老师说,在洗手间里一坨屎,臭气熏天。你怎么开排气扇,也很难把它臭味排干净。可把这坨屎放到大自然中去,不用多久,臭味便被稀释消化了。

所以人要放到大自然中去排病气,而不是呆在钢筋水泥屋里。老师就经常带患者去爬山,道法自然,山中就有大道,人入山而为神仙啊!爬山也体现升降的思路,我们跟老师去爬山都是赤脚的为主。

人穿鞋是一种文明,但这种文明却远离了自然,特别是长期穿鞋,却没有到自然中去释放,刚开始就会脚酸脚臭,久了会得大病的。

放到我们当代众多疾病人群来说,最大的病因不外乎这一条,就是人于自然越来越疏远了,那些浊阴病气都得不到大自然的稀释化解,也得不得大自然清阳之气的滋养。

〔《密语》〕上寒下热,上热下寒悬钟。(二寸半。上寒下热先补后泻,上热下寒先泻后补。或分开上寒补悬钟五分,下热泻曲池一寸五分。)

上热下寒案

刘某,女,52岁,初诊:1990年9月9日。

患者主诉上半身躁热,下半身冰凉已半月。患者自感上半身烘热出汗,腰以下寒凉如冰,非常难受,伴面红,唇红干,头晕,躁烦,失眠,腰困痛,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黄,脉寸关浮弦,尺沉细。

此为肝阳上亢,经络阻遏,阴阳不交,上热下寒;治以平肝心之阳,温两肾之水,兼活血通络,交通阴阳。

处方:钩藤15克,夏枯草20克,草决明15克,葛根1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莪术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淫羊藿15克,阳起石30克,苍术15克,石膏30克。水煎服,一剂,早晚服。

方解:肝阳上亢带动心阳上亢,则上焦烘热出汗;亢阳壅滞,经络阻塞,心火不能下温于肾,则肾水寒凉而下寒。故以钩藤,夏枯草,草决明,葛根,平潜肝阳并带动心阳下潜于肾;牛膝,地龙,莪术,大黄,活血通络,通降腑气;淫羊藿,阳起石,温补肾阳,温暖寒水;苍术,石膏,健脾清热,枢利上下之气。上药共奏清上温下,交通阴阳之功。

9月10日:服上药后上热下寒大减。现上半身烘热出汗止,面红,烦热,失眠均显减,腰以下已不感冰凉,一般活动腰不困痛,大便已软,小便已正常,苔薄黄,脉弦。药已中的,继以上方主之。二剂。

9月17日:服上药后,上半身已不热,下半身已不凉,腰困显减,但已不痛,苔薄黄,脉弦。仍以上方,变通用药,以巩固疗效。三剂。

按:此病例为阴阳不交,上热下寒之证,在治疗中除了清上温下外,通经活络,疏通上下交通的渠道,也很重要。

王某,女,60岁,初诊:1985年6月13日。

患者主诉左半身寒,右半身热已六月,加重一月。白天较轻,晚上重,左半身感寒冷痛,晚上得盖厚棉被,不敢透一点风,右半身发热,晚上不敢盖东西。此外,左半身肌肉关节痛,不敢触碰,一碰就得痛半个小时,阴天加重,伴面色青暗,记忆力减退,易嗜睡,苔薄黄腻,舌质暗红,脉沉细涩微弦。该患者曾到几个医院诊治,都诊断不清,治疗无效。

此为气虚弱,经络阻滞,治以益气补阳,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30克,附片10克,桂枝12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鸡血藤30克,莪术12克,三棱12克,牛膝12克,地龙12克,苍术12克,车前子15克。开水煎,一日一剂,早晚服。

方解:该患者左寒右热,相比较左边寒著,右边热轻。由于左边阳虚阴盛,盛阴阻遏经络,导致右边阳气不能输布于左侧经络,以致右边阳气郁积而化热。故本方以生黄芪、附片大补阳气;桂枝、川芎,温经通络;当归、鸡血藤、莪术、三棱、牛膝,活血通络;地龙通络;佐以苍术辛温燥湿散寒;车前子利水除湿。上药合奏益气补阳,活血通络之效。

6月19日:以上方服十剂。现左半身已不寒不痛,右半身已不热,晚上盖的是毛巾被,左边侧睡受压也不痛不难受,面色已明亮,精神好,体力增加,已恢复正常。

按:半边出汗,半边不出汗少见,而半边寒半边热更少见。此病阳气虚弱为本,经络阻遏为关键,左寒右热为表现。通过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使气血全身周流而愈。

中医说的上焦热下焦寒如何理解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是什么症状

上焦热,心、肺都属于上焦,这样的人经常容易口干口渴,手心发热,心烦着急,会有口腔溃疡的问题,下焦寒,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简单来说就是脚冰凉,下肢怕冷。

为什么会“上热下寒”

这个就要从生活习惯说起,现在的人啊,好多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我们中医认为,油炸、烧烤这些食物都是热性的,吃了容易导致上火,但是现在很多女生就是喜欢吃炸鸡、烤串、麻辣烫,本身就是热性的,再加上辣椒,那是火上浇油,到了夏天,女孩子们都喜欢穿短裤、凉鞋、漏肚脐,有点阳气都给损耗了,肾属水,寒气顺着脚尖进来,积在下焦,可不就是上热下寒了。

那么如何治疗“上热下寒”

一些医生一遇到这种“上热下寒”的问题就觉得很棘手,面对患者就说不好治啊,按照一般的思路,有寒有又热,清热吧容易伤者脾胃,温热散寒吧,上焦的火就更厉害了,其实这是用错了方法。《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黄帝内经》其实早早就告诉了我们治疗的方法,上焦要升清,下焦要降浊,中焦要活通。

“上热下寒”上面火太旺,下面太寒,若我们能把上面的火给下面来点,这样上焦就没那么热了,下焦也没那么寒了,但是怎么过来呢,就是要疏通中焦,“上热下寒”这类人中焦一般都於堵的厉害,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要疏通中焦,可以选用木香、没药、桔梗、枳壳之类的中药。

最后,还是提醒女孩子们,夏天即使再热,也不要穿的太露,最好是不露脚趾,也尽量不要吃冷饮,太过寒凉的东西容易把中焦的气血给凝滞了。麻辣烫、烤串也要少吃,可以多吃点蔬菜。

伏天是一年中暑热之气最盛的时期,也是人体内三焦之火最旺的时候。许多人在伏天会感到口干、咽痛、烧心、小便痛等,这其实都是三焦火旺的表现。

中医所说的三焦,并非指一个脏腑器官,而是用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中医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上焦指胸膈以上,内居心、肺;中焦从胸膈至脐,内居脾、胃;下焦为脐以下,内居肝、肾、大肠、小肠、膀胱。

在饮食方面,容易引起三焦火旺的食品包括狗肉、牛肉、大葱、生姜、大蒜、辣椒、白酒、啤酒、胡椒、花椒、荔枝、桂圆、巧克力、炒花生等。另外,像油条、麻花、油饼等油炸食品都是容易上火的。夏天皆应少食或忌食。

中医将伏天上火按三焦来划分,分别对应中医所说的三焦症状,并且根据三焦火旺的不同表现,有着相应的“灭火”方法。

上焦火:指上焦(心、肺、头面部)有火,常表现为头疼目赤、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心悸失眠等。灭上焦之火,可用莲子心6克,泡水当茶饮用,连服3~5天。也可选服牛黄上清片、黄连上清丸、清心明目上清丸、清火栀麦片等中成药。

中焦火:指中焦(脾、胃)有火,常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嗳气上逆,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另外可伴有牙痛、牙龈肿痛出血、口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身热烦躁等症状。灭中焦之火,可用淡竹叶10克,泡水当茶饮用,连续饮5天。严重者可选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牛黄清火丸等中成药。

下焦火: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眼屎多、口干舌燥、目赤耳鸣、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涩痛、尿色黄赤或混浊有味、阴部瘙痒、妇女白带增多色黄、心烦易怒、两胁胀痛等。灭下焦之火,可选用菊花、车前草各9克或者用白茅根10克泡水当茶饮用,每日1剂,连服5天。也可选用当归龙荟丸、夏枯草胶囊、龙胆泻肝丸(软胶囊)等。

由于三焦相连,三焦火盛同时出现的情况也很多见。通泻三焦之火可选用栀子9克,泡水当茶饮用,连服3天。另外,不少清热泻火的中成药也通泻三焦之火,如三黄片、功劳去火片、一清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可任选其一服用。

药方:组成: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性状:本品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咸,微苦.功能与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惧实,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大便秘结.用于荨麻疹,湿疹.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不过,湿气也没那么简单,你会发现自己有热有寒,因为它太容易渗透了!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内寒外热、内热外寒各种夹杂体质,着实困惑了不少人,到了夏季,症状更加凸显。

如何理解这些中医名词,并学会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在日常饮食时有所选择。

你造吗,以前我是白富美,湿气缠身后立马变成了丑八怪。

自从湿气出现,我就出现面部萎黄,头昏脑胀,倦怠没劲,早上起床一身困乏无力,脸上不断的冒痘痘、粉刺,脸上手一摸一脸油,到了下午腿还酸胀,整个人像退化了。

如何鉴别寒湿和湿热?

湿气总体分寒湿和湿热两种体质类型,在祛除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准确判断,区别有以下几点:

1、观察舌苔

舌苔白厚、滑腻、舌体胖大、看着湿润肿起来的,这属于寒湿体质;

舌苔黄,粗糙很厚,舌边缘或舌尖较红,这说明体内有湿热,为湿热体质。

2、根据性格

寒湿体质的人,一般性格比较沉闷,气短少语;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发火,暴躁不安。

3、观察面容

寒湿体质面色无光,肤色发黄,皮肤油腻;

湿热体质的人,两颧红赤,容易出痘痘、粉刺,前胸后背容易长湿疹。

4、体型状况

一般情况下,70%以上的寒湿体质是胖子,而瘦子大多是湿热体质

5、尴尬问题

男性出现阴囊潮湿、女性白带增多清晰,说明是寒湿;

男性阴囊潮湿、瘙痒,女性白带多色黄、异味大,瘙痒,说明是湿热。

什么是寒湿和湿热夹杂体质?

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寒湿和湿热的现象,称为夹杂。单说寒热,它们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

这里的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膈为界,上腹、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为下。

上寒下热表现:胃腹冷痛,呕吐清涎,尿频、尿痛、小便短赤,说明寒在胃而热在膀胱。

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上寒下热。

上热下寒表现:胸中有热,肠中有寒,胸口烦热、心热、咽干口干、咽喉痛为上热,腹痛喜暖,见暖则缓,大便稀溏,吃凉的就腹泻,为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今天讲这段话

肺脉指右寸。

这段话讲的脉如下图

以桂芍疏木清甲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中医中用十天干表达五行。

五行各分阴阳

甲乙为木

代表肝胆

甲为肝,乙为胆

用桂枝补肝阳,用白芍滋胆阴。

一阳一阴

一升一降,一补一收

谓之“以桂芍疏木清甲乙”

崇趺阳以抑少阴

就是升命门火,降心火

也就是心肾相交

讲法不同

也就是升右尺,降左寸

右尺是从左关升起的。

所以桂枝就可以崇趺阳!!!

少阴就是指左寸

少阴是降到右关的

降少阴是用半夏

例如半夏泻心汤

五味子是把心火从右关收到右尺

就是敛收君相火归于肾元。

吴山永问:

@东方子师父!如果右尺脉,沉而有力,下焦寒盛,会不会出现,右关沉无力,右寸浮大呢?谢谢[咖啡]

THE END
1.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表示肠胃有问题?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表示肠胃有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1GE2Q3055040N3.html
2.我的从医故事—李长玉我把这些能引起癫痫病的疾病一个一个说给他听,他说都没有得过这些病。过了两天王部长说:我好像一年前因胃病在牟平143医院时,医生说我的大便里有虫卵,但不知道是什么虫。翌日他留了大便,送到化验室检查,结果发现了短小膜壳绦虫卵。 书中介绍蛔虫、包虫、猪绦虫、短小膜壳绦虫等,在大脑内形成脑囊虫而引起癫痫...https://www.meipian.cn/32zwt88n
3.成年人胃里有没有蛔虫?消化内科成年人胃里有没有蛔虫?医生回答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2024-05-22 15:46 回答了该问题 成年人不一定有蛔虫的。正常人不理应有蛔虫,有蛔虫是不正常的,一般是饮食不卫生致使的。这种病常常表现出为肚子痛,身体消瘦。吃的东西多,但是胖没法,可能会是有蛔虫啦。如果大便仔细检查发觉,然后有蛔虫卵,就证明有蛔虫病了...https://m.bohe.cn/iask/view/6broqv5eqktos21.html
4.肚子里的蛔虫怎么杀死1. 确诊蛔虫感染: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有蛔虫感染,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道检查。通过专业的检查,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蛔虫,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驱虫药物: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针对蛔虫的驱虫药物,如肠虫清和阿苯达唑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死肠道中的蛔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https://cont.jd.com/pccontent/727641
5.胃里有蛔虫的症状是什么?肛肠科胃里有蛔虫的症状是什么?医生回答专区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肚子里有蛔虫,会出现肚子疼的症状,同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的时间也不定,有时候可自行缓解,同时按摩腹部无压痛,也无腹肌紧张,如果是个别的小孩还会出现偏食的症状,如果怀疑有蛔虫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驱虫药物。 回答于2022-...https://m.fh21.com.cn/iask/view/105639876.html
6.幽门螺杆菌“赖”在胃里不走,怎样赶走它?3、预防蛔虫侵害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起,每次吃东西之前和之后,还有排便后以及从外面回到家中的时候,都应该用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洗手液洗手,家里的床品和家具都要定期做消毒处理,尤其记住不要吃没有煮熟的蔬菜,蔬菜虽然是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的食物,但是蔬菜中的寄生菌比较多,必须高温杀菌后才能食用。 https://www.jdh.com/pccontent/322830
7.成人胃里有虫自测法成人胃里有虫自测法 成人胃虫,常见于蛔虫、钩虫、绦虫等寄生虫感染,常发生在不注意个人卫生、生活环境差等人群。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来治愈。自检方法可通过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或不适、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血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有些...https://www.bugu120.com/articles/463538.html
1.怎么判断肚子里有蛔虫怀疑自己的肚子里面有蛔虫,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判断,请问怎么判断大人肚子里有没有蛔虫?蔡芝芳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如果体内有蛔虫,就会出现腹痛、营养不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可以看出是否有蛔虫。你也可以去医院做常规的大便检查,通常是为了检查虫卵的存在。https://www.rwys.com/articlecontent/57648
2.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蛔虫症判断 诊断的方式。把嘴唇拉开来,看下牙龈的下方,如果有很多白点连在一起,就是有虫。 眼睛拿起来看,把眼睛翻开来。如果在眼白的地方,出现很多蓝色的点代表有虫。 眼白出现三角、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灰色或黑色斑点是肠道蛔虫病的常见症状。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寄生...https://www.douban.com/note/859255273/
3.怎么判断人体该驱虫了,体内有蛔虫有什么表现!孕育宝典如何判断人体应该驱虫,体内蛔虫的表现如何! 首先,人体有几种蛔虫的表现。 1.消化问题。当肠道内有蛔虫时,这些蛔虫会破坏肠粘膜,随之而来的是腹泻。这些寄生虫会导致恶心和便秘。如果你确定不是食物中毒,但有上述情况,你必须考虑胃里是否有蛔虫,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https://www.shiguanzhijia.cn/tubebabys/inoculation/article-54711-1.html
4.四年级安全教育读本教案(上册)2)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心脏? 2.做做: 1)如何测脉搏?测脉搏有几种方法? 2)测一测自己的脉搏。 3)小结:每个人的脉搏都稍有不同,在70-90次/分钟范围内都属正常。 七、总结全文。 2、疥疮和头虱的预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疥疮和头虱。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3r68fy8.html
5.2017年中小学生卫生知识大赛试题「答案」49、喝豆浆有“五不”,即不喝没有煮沸的豆浆;豆浆中不能冲入鸡蛋;不要空腹饮豆浆;不用保温瓶储存豆浆;不要过量饮豆浆。(√) 50、食用海鲜后不要服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 51、少吃肥肉、盐腌、烟熏和油炸的食品。(√) 52、反复烧开的水含亚硝酸盐,不宜饮用。(√)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40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