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人们素来注重食材的鲜美与原汁原味
无论是鱼生的滑嫩、牛生的鲜甜
还是蛙、蛇的野味
都让广东人欲罢不能
然而
喜欢吃生食的饮食习惯
虽然带来了味蕾的极致享受
寄生虫病发病率高,危害大
已成为广东人健康的一大威胁
根据患者的情况,感染科医生为她进行了大便分析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大便里有肝吸虫卵。经进一步询问,患者透露在腹痛发生前曾偶尔食用过鱼生。医生推测,这正是她感染寄生虫的源头。
广医三院感染疾病科潘兴飞主任指出,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其中,不少寄生虫病是“吃出来的”。生水、生鱼片、蟹、蜊蛄、小龙虾、蛙、蛇、螺、蜗牛、水生植物(如莲藕、马蹄、菱角、茭白)以及猪排、牛排等均为寄生虫感染的高风险食物。
鲜美背后的隐忧!警惕六类“惹虫”食物
1
生鱼片
易感染肝吸虫病、儿童时期严重感染可导致侏儒
潘兴飞主任介绍,肝吸虫的囊蚴常常寄生在淡水鱼虾的体内,比如麦穗鱼、棒扁鱼等,都是它们喜欢寄居的鱼类。如果进食未煮熟而含有肝吸虫的淡水鱼、虾,就容易感染肝吸虫。肝吸虫进入人体后,通常会寄生于人体肝内中小胆管,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
肝吸虫主要损伤肝脏,患者感染后可有肝区疼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生化检査可有肝功能异常。慢性重复感染者可发生肝硬化。儿童时期严重感染者可发生生长发育障碍、侏儒症。此外,肝吸虫病常常还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甚至可诱发肝癌和胆管癌。
2
蟹、蜊蛄、小龙虾
易感染肺吸虫,可能寄生在肺部、腹部、皮肤、颅内
小龙虾特别受年轻人欢迎,但要小心肺吸虫,肺吸虫的囊蚴常寄生在溪蟹、蜊蛄、小龙虾体内。如果生食或进食未完全煮熟的溪蟹、蛄、小龙虾,就有可能感染肺吸虫。
肺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肺部,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气短、咯血。此外,肺吸虫也可能会寄生在人体腹部,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也可能寄生在皮肤,表现为皮下结节或包块,还可能寄生在颅内,可能会导致癫痫发作、视觉障碍、瘫痪、失语等。
3
蛙、蛇
容易感染发生蠕虫蚴移行症
蠕虫幼虫可能会寄生在蛙或蛇的体内,如果生食含有裂头蚴的蛙、蛇,就有可能感染发生蠕虫蚴移行症。蠕虫蚴移行症,有可能是皮肤蠕虫蚴移行症,也有可能内脏蠕虫蚴移行症。蠕虫蚴移行症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伴有各受损脏器的相应症状,有时伴有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4
螺、蜗牛
容易感染管圆线幼虫,严重可致死
喜欢吃螺和蜗牛的朋友要小心管圆线幼虫,管圆线虫的幼虫长期在某些陆生或淡水生螺类、蜗牛体内发育,如果生食或进食未完全煮熟的螺肉,就可能感染管圆线虫。
管圆线虫幼虫通常存在头于脑、脊髓及眼前房等组织中,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患者会出现低热、痛、呕吐等表现,严重的事可发生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疾病,通常在颅脑手术检出虫体时被确诊,免疫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5
莲藕、荸荠
容易被姜片吸虫的囊蚴污染易引起消化道症状
吃菱角、荸荠也会感染寄生虫。萎角、荸荠、茭白、莲藕等水生植物很容易被姜片吸虫的囊蚴污染。如果生食含有姜片吸虫囊蚴的水生植物,也很容易感染姜片吸虫。
姜片吸虫通常寄生在人体小肠,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如果是儿童被感染,可能会出现全身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水肿等。姜片吸虫通常在患者在粪便中找到姜片虫卵或在呕吐物中发现成虫才得到确诊。
6
带血猪排牛排
易引发肠绦虫病
猪或牛很容易因为进食了绦虫虫卵而感染囊尾蚴病,而人类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或者生尝肉馅、生肉、火锅肉片、未熟透烤肉,都很容易患上肠绦虫病。此外,生、熟食炊具不分,也可致熟食被污染活囊尾而使人感染。
患上肠绦虫病后,患者可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食欲改变等消化道症状,儿童还有可能出现头晕、失眠、磨牙、烦躁、惊厥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此外,人吞食绦虫卵后,如果绦虫虫卵在人体内孵出幼虫,囊尾会侵入人体各器官可引起囊虫病。如果患上脑囊虫病,患者常会有癫痫发作,同时,还有可能出现低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眩晕、听力减退等症状出现。如果患上眼囊虫病,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结膜损害、甚至失明如果是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皮下结节,严重的会有肌肉酸痛、发胀表现。
感染科专家提醒
1、夏秋季是寄生虫感染的高发季节。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生食、生水和未煮熟的鱼、虾、蟹、蛙、蛇、螺、猪肉、牛肉等。
2、尽量不生吃萎角、荸荠、莲藕等水生植物,即使要生吃,不要用牙齿啃皮,也一定要充分洗擦,并用开水烫泡几分钟或阳光下晒一天后才食用。
3、如果有生食史,建议就诊检查,排除寄生虫病。
4、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寄生虫病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病原治疗以药物驱虫治疗为主,脑囊虫病、眼囊虫病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摘除。
就医指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开设“寄生虫病门诊”
门诊地点: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院区)门诊楼三楼感染疾病科
医学指导
潘兴飞
广医三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感染疾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医学博士毕业(感染性疾病方向),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学习。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协会(大湾区)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专科医师分会妊娠肝病专业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母胎医学医师分会母胎感染疾病专业组副组长、广东省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肝病专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分会委员、广州市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之青年后备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之医学骨干人才,广州市优秀人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合作项目、中国医师协会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局市校联合资助项目、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临床研究提升项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博士启动基金等多项基金。在本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论文30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感染》发表论文。
擅长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妊娠合并肝病的治疗及管理、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肝衰竭的治疗,肝损害查因、发热查因、深部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