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谷禾健康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是一种棒状或杆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属于厚壁菌门下的丹毒丝菌科。严格厌氧,不形成芽孢。

此外研究发现在肝炎、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痛风、过敏性哮喘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病症中,Holdemania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而在胰腺炎、肾结石中Holdemania的丰度减少。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霍尔德曼氏菌属可能对巴雷特食管和癌症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鸭肉、羊肉、乳制品和藻类蔬菜等饮食因素以及利福昔明和伊匹单抗+纳武单抗等药物会增加Holdemanella属的相对丰度。锌过载时Holdemania的丰度也会增加。而使用二陈汤、夏桑菊、针刺疗法等有助于减少Holdemania的丰度。

1

细胞形态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是一种棒状或杆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最早于1997年被发现,大小约0.5-1.2μm×1.5-6μm,更长的细胞有中央到末端的肿胀。无鞭毛,成对或短链出现,不产生孢子。

该菌的细胞壁含有B组胞壁质类型(B1δ(L-Ala)-D-Glu-L-Asp-L-Lys),这种类型在任何其他细菌物种中均未观察到。

在琼脂上生长的菌落直径为1.0毫米。它们是圆形、完整的、半透明的,具有颗粒状外观。通过葡萄糖肉汤培养浑浊并含有白色沉淀物。

2

生长条件

该菌属通常在37°C下生长最佳,但也能在25°C至45°C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它们是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适宜生长的pH范围是6.5-7.5,最佳pH是7.0。人体大肠的环境非常适宜其生长。

3

代谢特征

Holdemania有严格的无氧代谢,通常表现出对糖类的代谢能力,而不是蛋白质分解。能够发酵葡萄糖和其他糖类。例如阿拉伯糖、纤维二糖、赤藓糖醇、甘露糖、麦芽糖、甘露糖、棉子糖、鼠李糖、核糖、山梨醇、淀粉、海藻糖或木糖等。

通过代谢葡萄糖的最终产物是乙酸,乳酸和琥珀酸,有时还会产生少量甲酸。不产生过氧化氢酶和吲哚。

4

抗生素敏感性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但对特定的抗生素敏感,如在一些研究中观察到的对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5

霍尔德曼氏菌属下的物种

Holdemaniafiliformis是该菌属的模式种,此外还可以对其他物种进行细分。

Holdemaniafiliformis

Holdemaniamassiliensis

未分类的Holdemania

具有致病性的物种:

HoldemaniaspAP2

6

基因组结构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的DNAG+C含量(mol%):38

霍尔德曼氏菌属的模式菌种Holdemaniafiliformis有一条环状染色体,由3932923个碱基对组成,该基因组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法进行测序,已识别出4223个假定的蛋白质编码区。

7

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8

与其他菌群的互作

Holdemania与其他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这些互作可以是共生的、促进的或拮抗的,具体取决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群的组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互作方式。

能够增强下列菌属的生长:

Bacteroidales

Bacteroides

Odoribacter

Peptococcaceae

能够抑制下列菌属的生长:

Bifidobacterium

Coriobacteriales

Adlercreutzia

Collinsella

Porphyromonas

Prevotella

Clostridium

Clostridialesincertaesedis

ClostridialesFamilyXIII.IncertaeSedis

Blautia

Coprococcus

Dorea

Lachnospiraceae

Ruminococcaceae

Ruminococcus

Dialister

Campylobacteraceae

Erysipelotrichaceae

研究显示,在肝炎、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痛风、过敏性哮喘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病症中,Holdemania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

前列腺炎、肝炎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属于丹毒丝菌科,是一个相对不典型的属。它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动物的胃肠道。一些观察性研究表明,在患有肝炎、肺炎和神经炎症等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肠道中,Holdemania的丰度显著增加。

抑郁症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其中Butyricicoccus、Coprococcus、Faecalibacterium、Fusicatenibacter、Romboutsia的含量持续下降,而Eggerthella、Enterococcus、Flavonifractor、Holdemania和Streptococcus的含量增加。

这些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色氨酸代谢来调节大脑功能。一些编码色氨酸合酶基因的细菌,如肠球菌、乳杆菌和Oscillibacter,被发现在研究中增加。Trp和5-HTP(5-HT的前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BBB),成为脑内5-HT的前体。

同时在患有沮丧的个体中观察到Holdemania的增多,这表明这种细菌与抑郁症状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抑郁症性高血压(DEP-HTN)患者肠道细菌主要富集的菌落包括Eubacteriumsiraeum、Alistipesobesi、Holdemaniafiliformis、Lachnospiraceaebacterium1.1.57FAA和Streptococcussalivariu,这5种细菌的丰度较高。

肠易激综合征

在属水平上,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显著高于对照组。IBS粪便样本中有9个属显著丰富,包括Akkermansia、Blautia、Coprococcus、Granulicatella、Holdemania、Oribacterium、Oscillospira、Parabacteroides和Sutterella。

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患儿的粪便菌群失调,表现为:青春双歧杆菌显著减少,拟杆菌属(尤其是脆弱拟杆菌)、Holdemania、Lachnobacterium、鲁氏不动杆菌等菌增加,而双歧杆菌利用寡糖产生短链脂肪酸的代谢通路显著减少。

主观记忆障碍

来自大型前瞻性队列的老年女性的研究中,报告有2个或更多主观记忆障碍(SMC)的女性与报告仅有1个或没有的女性相比,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和脱硫弧菌科的相对丰度更高。

与主观记忆障碍(SMC)少于2个的女性相比,SMC有2个以上女性的Holdemania和脱硫弧菌科的相对丰度分别高2.09倍和2.10倍。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可能导致丁酸球菌(Butyricicoccus)和Holdemania的水平升高,同时降低无害梭菌(Clostridiuminnocuum)、DefluviitaleaceaeUCG011、Eisenbergiella和Ruminiclostridium5的水平。

心房颤动

口腔溃疡

其他疾病

痛风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会导致Holdemania和瘤胃球菌丰度增加。

过敏性哮喘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和对照组肠道菌群Holdemania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0.04%、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创伤性脊髓损伤

还分析了23名创伤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与23名健康对照,并报道了在创伤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中Parabacteroides、aliistipes、Phascolarctobacterium、Christensenella、Barnesiella、Holdemania、Eggerthella、nestiinimonas、Gordonibacter、Bilophila和Coprobacillus的丰度高于健康个体。

乙型肝炎肝硬化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无腹水(HBLC-WOA)患者中: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另枝菌属(Alistipe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霍尔德曼菌属(Holdemania)的丰度明显升高。

重症肌无力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在一些疾病中的丰度较高,与此同时,某些疾病中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的丰度可能会降低。

胰腺炎

认知障碍

一项对西班牙裔为主的认知障碍(CI)和不认知障碍(NC)个体中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测序研究发现:认知障碍(CI)个体表现出一些肠道菌属的丰度下降,包括Shuttleworthia、Holdemania和Subdoligranulum。

肾结石

肾结石患者中显著降低的菌群:霍氏真杆菌、多尔氏菌属、啮齿杆菌、厌氧棒菌属、Ruminiclostridium_5、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Fusicatenibacter、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戴阿利斯特菌属、Parasutterella、嗜胆菌属。

Part3可能存在的益处

尽管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被发现在一些疾病中存在丰度的变化,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研究发现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可能对一些疾病存在保护作用。

对巴雷特食管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Alistipes、Lactobacillus、Prevotella7和RuminococcaceaeUCG004是Barrett食管(BE)的危险因素,而Flavonifractor和RuminococcaceaeUCG004是食管腺癌(EAC)的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某些肠道微生物群似乎对BE和EAC都有保护作用。这些菌群包括Eubacterium、Holdemania、Lactococcus和Actinomyces。

预防3-4期子宫内膜异位症

研究了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和瘤胃球菌科UCG002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推测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是预防3-4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保护因素。相反,较高水平的瘤胃球菌科UCG002会增加1-2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

在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多形拟杆菌和普鲁士尼茨菌在对肿瘤免疫治疗响应的患者中显著富集。

此外,肝细胞癌(HCC)恢复正常的群体有几个微生物属相对于延迟恢复(DR)患者显著富集,包括双歧杆菌、丹毒菌科、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

某些食物和药物的摄入可能对Holdemania的丰度产生影响,导致其水平升高或降低。这种影响取决于食物的种类、药物的成分以及个体的具体健康状况。通过调整饮食和药物使用,可以间接调节Holdemania的丰度。

果胶

果胶的添加富集了厚壁菌门的微生物成员,包括梭菌纲下的Mogibacteriaceae科、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以及产芽胞菌科。

其中,毛螺菌科的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Coprococcus(粪球菌属)、Moryella、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和Bulleidia属对果胶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

纳米硒

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硒SeNPs能够参与调节机体脂质代谢途径,提高霍尔德曼氏菌的丰度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的含量。

利福昔明

利福昔明干预后丰度升高的菌属包括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嗜胆菌属(Bilophila)、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粪芽孢菌属(Coprobacillus)、霍尔德曼菌(Holdemania)、双歧杆菌属、真杆菌属(Eubacterium)。

伊匹单抗+纳武单抗

使用伊匹单抗结合纳武单抗治疗的患者肠道内厚壁菌门的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和Holdemaniafiliformis菌以及拟杆菌门的Bacteroidesthetaiotamicron增多。

针刺疗法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针刺疗法,在细菌属、种水平上,针刺组的埃希菌属(Escherichi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ia)、罗氏菌属(Rothia)、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罗斯氏菌属(Roseburia)、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厌氧棍状菌属(Anaerotruncus)、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anaerobius)和Shuttleworthiasatelles的丰度下降。

低FODMAP黑麦面包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低FODMAP黑麦面包与普通黑麦面包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破坏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食用低FODMAP黑麦面包减少了拟杆菌、Flavonifractor、Holdemania、Parasutterella和克雷伯菌的丰度。

夏桑菊

夏桑菊是一种上市药物和膳食补充剂,用于治疗具有炎症的代谢疾病。夏桑菊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颤杆菌丰度增加,胆菌属、CandidatusStoquefichus、Holdemania、Parasutterella和Rothia减少。

二陈汤

开菲尔

使用开菲尔干预后Holdemania属的显著减少可能通过炎症产生了积极的微生物群组成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LiuH,LiJ,GuanC,GaoW,LiY,WangJ,YangY,DuY.Endometriosisisadiseaseofimmunedysfunction,whichcouldbelinkedtomicrobiota.FrontGenet.2024Jun21;15:1386411.

GaoM,WangJ,LiuP,TuH,ZhangR,ZhangY,SunN,ZhangK.Gutmicrobiotacompositionindepressivedisorder:asystematicreview,meta-analysis,andmeta-regression.TranslPsychiatry.2023Dec8;13(1):379.

WuF,DaveyS,ClendenenTV,KoenigKL,AfanasyevaY,ZhouB,BediS,LiH,Zeleniuch-JacquotteA,ChenY.GutMicrobiotaandSubjectiveMemoryComplaintsinOlderWomen.JAlzheimersDis.2022;88(1):251-262.

ZhouF,LiuY,ShiY,WuN,XieY,ZhouX.Associationbetweengutmicrobiotaandacutepancreatitis:abidirectionalMendelianrandomizationstudy.JGastroenterolHepatol.2024Jun18.

WadopYN,VasquezEL,MathewsJJ,MuhammadJAS,MavarezRP,SatizabalC,GonzalesMM,TannerJ,MaestreG,FontehAN,SeshadriS,KautzTF,FongangB.DifferentialPatternsofGutandOralMicrobiomesinHispanicIndividualswithCognitiveImpairment.bioRxiv[Preprint].2024Jul29:2024.07.27.605455.

MishraAK,LagierJC,PfleidererA,NguyenTT,CaputoA,RaoultD,FournierPE.Non-contiguousfinishedgenomesequenceanddescriptionofHoldemaniamassiliensissp.nov.StandGenomicSci.2013Dec15;9(2):395-409.

ZhangM,FangJ,ZhengC,LinQ,ZhangJ.Gutmicrobiotaandautoimmuneneurologicdisorders:atwo-samplebidirectionalMendelianrandomizationstudy.FrontMicrobiol.2024Apr24;15:133763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症状驱动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腹部不适和排便不规律,估计影响全球11.2%的人口。这些患者中大约三分之一被诊断患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这是IBS的一种亚型。

鉴于传统治疗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证据强调分泌药物的有效性。这些靶向氯离子通道的新药具有明确的作用机制,一个例子是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利那洛肽不仅可以缓解便秘症状,还可以改善腹部不适、疼痛和腹胀等全身症状。该药物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胃肠病学会认可用于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便秘(CIC)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然而,利那洛肽治疗的疗效已被证明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2018年中国的一项III期试验显示,约40%患者对利那洛肽治疗没有反应,这可能是由于IBS-C的多因素病因所致。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仅影响IBS-C的发病,也影响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包括结肠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影响以及利法昔明治疗IBS-D的疗效。通过动物实验,一项日本研究确认利那洛肽能增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肠道环境。然而,利那洛肽是否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肠道菌群与利那洛肽治疗IBS-C患者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尚待确定。

近日,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等消化内科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尤其是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属),对利那洛肽治疗效果具有潜在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转化医学杂志)上。

该研究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利那洛肽的疗效和安全性,辨别利那洛肽治疗提供的缓解与肠道菌群变化之间的关系,治疗后Blautia的丰度可用于预测利那洛肽的疗效,这对IBS-C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这项多中心、前后临床试验于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在六家医院进行,包括:

IBS-C患者

纳入标准如下:

排除标准如下:

健康志愿者

治疗及随访

样本、指标收集

在利纳洛肽治疗前后各收集一次粪便样本。每位患者收集三份粪便样本,进行16srRNA测序。

每两周评估一次腹痛变化:

治疗期间每日根据饮食状况评估布里斯托粪便形态量表(BSFS)和自发性大便次数(SBMs)。

治疗后,将患者分为缓解组和无缓解组。根据FDA响应标准;

缓解组中的患者进一步分为响应者和非响应者。

IBS-C的FDA响应终点标准如下:

IBS-C的缓解标准是在至少50%的治疗期间腹痛或便秘得到缓解。

01

利那洛肽改变了IBS-C患者的肠道菌群

从60名患者中收集了初始(第0周)和最终(第6周)的粪便样本,并进行了16SrRNA的测序分析。通过广义线性模型使用各种方法评估了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并且不同指数(ACE和Chao1)的一致结果显示,第6周组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第0周组(p<0.0001)。

用Jaccard距离算法的主坐标分析(PCoA)评估了beta多样性。OTUs的清晰聚类分离表明,第0周组和第6周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群落结构差异。

在门级别,厚壁菌门是最丰富的门,分别占0周组和6周组肠道微生物群的63.81%和77.93%(p<0.0001)。

在属级别,两组之间观察到生物组成的明显差异。其中,Blautia属(分别为18.57%对7.77%,p<0.001)和Fusicatenibacter属(分别为1.23%对1.69%,p<0.001)在6周组中的丰度相对较高。

用LEfSe进行了高维比较,发现Blautia属(来自厚壁菌门和毛螺菌科)是导致6周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的关键细菌类型。

LEfSe结果表明,厚壁菌门在门级别和Blautia属在属级别在健康志愿者中占主导地位。IBS-C患者的Blautia属丰度低于健康志愿者,而利那洛肽治疗后的Blautia属丰度高于健康志愿者。

在连续观察中(利那洛肽撤药后4周),还发现Blautia属的丰度高于治疗前,但低于治疗期间。

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利纳洛肽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的观点。

02

为了控制性别、年龄和BMI等混杂因素,使用了1:4的比例匹配了9位未缓解(NR)的患者和51名缓解的患者中的36名。还分析了0周和6周收集的粪便样本,结果显示缓解和未缓解患者之间的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和α多样性没有差异。

有趣的是,如果治疗后Blautia属的丰度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到更明显的症状缓解(下图CD)。

ROC分析,属级别的基线丰度可以用来预测IBS-C治疗的效果,AUC为0.819,而Blautia属AUC为0.708,位于前21个属之中(上图E)。

这些发现表明,某些特定肠道微生物如Blautia属这样的菌,在缓解的患者和未缓解的患者之间,对利纳洛肽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1)。

03

缓解组和未缓解组之间的比较显示,治疗后缓解组的乙酸(p<0.0001)、丙酸(p<0.0001)和异丁酸(p<0.001)水平显著更高(上图B)。

这些发现表明,Blautia属可能在利纳洛肽治疗的效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利纳洛肽能够改善排便、缓解腹部症状,并在大多数IBS-C患者中改变排便习惯,而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然而,结果显示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这可能归因于病理生理学的多因素性质。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认定为IBS-C患者中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S-C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例如,IBS-C患者表现出更高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粪便产甲烷菌(主要是甲烷杆菌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更高。

这里,研究人员对治疗前后6周收集的IBS-C患者粪便进行了16S测序。结果表明,利那洛肽会影响肠道菌群,即使在调整了年龄、饮食和其他因素后,IBS-C患者的Blautia和Fusicatenibacter的丰度也会增加。

最近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发现,MRx1234含有一种Blautiahydrogenotrophica菌株,可以改善IBS-C患者的腹痛评分,并显著改善其排便习惯。特别是,IBS-C患者的Blautia丰度低于健康志愿者,这表明Blautia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安全的治疗选择。

作为厚壁菌门的一员,Blautia在缓解炎症和代谢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希望,因为它对特定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Blautia在肠道中的组成和丰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年龄、健康、疾病状态、基因型、地理和生理条件。这些发现与本研究中获得的实验结果一致。

为什么药物对人效果不一?探索药物-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对效果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缓解组的Blautia丰度显著增加,而非缓解组的则没有,这表明利那洛肽可能会调节Blautia的丰度,作为其作用机制的一部分。

先前的研究已经阐明了Blautia作为一种共生厌氧细菌的作用,它有助于维持肠道环境平衡,预防炎症,增加肠道调节性T细胞,并产生短链脂肪酸。

关于Blautia属详见:

肠道核心菌属——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

IBS-C患者的总短链脂肪酸浓度低于健康个体,主要是由于乙酸和丙酸水平降低。此外,短链脂肪酸的水平与IBS患者粪便的粘度有关。如果IBS-C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的粪便质地干燥,相应的短链脂肪酸含量也会降低。

这项研究有局限性,它不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样本量也不够大。其次,明确报告了IBS的性别差异,大多数IBS-C患者为女性。尽管患者的性别分布显示了上述现象,并且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自我控制的前后研究以排除性别干扰因素,但无法获得利那洛肽治疗中性别差异的有效结果。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必要的,而且足以在临床环境中介导利那洛肽的作用。利那洛肽的功效与Blautia丰度和短链脂肪酸浓度的调节有关。治疗后Blautia的丰度可用于预测利那洛肽的疗效。利那洛肽补充Blautia治疗可能是提高IBS-C临床治疗总体疗效的一种潜在方法。

腹泻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曾遭受过腹泻的困扰。

全球对所有腹泻原因中特定类型细菌性腹泻患病率的估计包括大肠杆菌10%-25%、志贺氏菌10%、沙门氏菌3%、弯曲杆菌3%-6%。

我国是15个腹泻高发国家之一。十年纵向监测研究显示,主要病毒病原体来自A型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主要的细菌病原体来自腹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

腹泻的种类多、原因复杂,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也有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食物过敏等伴随的慢性腹泻。

在腹泻期间肠道环境的短暂氧化,专性厌氧肠道菌群急剧消失,肠道菌群可能出现短暂失调。实际上,每次腹泻对肠道引起的波动不容小觑,人体内的肠道菌群相当于“历了个劫”。

DOI:10.1016/bs.pmbts.2022.08.002

实际上如果不引起重视没有及时干预,或者说身体免疫系统没有将病原体彻底清除,一些病原体残留在体内,可能引起多次腹泻,反复多次后可能逐渐形成慢性腹泻,甚至悄悄延伸到其他慢性疾病。

我们也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腹泻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

可能还会伴随着:

腹泻可能引起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危及生命。脱水对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来说尤其危险。

成人脱水症状:

婴幼儿脱水症状:

★感染

感染可能是由于食用了被某种致病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其中可能含有细菌、寄生虫等。

常见的感染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旅行者腹泻

部分地方可能很难将废水和污水与烹饪、饮用和洗澡的水分开,就比较容易出现腹泻。

★药物

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腹泻,包括抗生素、抗酸剂(含镁)、口服糖尿病药物、抗癌药物、降胆固醇药、秋水仙碱等。

★食物问题

食物过敏:对牛奶、大豆、谷物、鸡蛋、海鲜等食物过敏可能会导致慢性腹泻。

乳糖不耐受:很多人有这个问题。乳糖是存在于奶类和其他乳制品中的一种糖。有乳糖消化障碍的人在食用奶制品后会出现腹泻。

有些人小时候喝牛奶没事,长大后慢慢出现腹泻的情况了。由于人体内帮助消化代谢乳糖的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的情况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其他比如说果糖,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有时,也作为甜味剂添加到一些饮料中。对于有果糖消化障碍的人来说,果糖可引起腹泻。

有些人可能吃含糖、辛辣、高脂肪或油炸食品,也会腹泻。食物中成分刺激胃黏膜和肠道,引起胃肠道炎症和蠕动加快,从而导致腹泻。

★慢性疾病

★手术

肠道微生物可改善围手术期和术后康复效果

★营养不良

腹泻是五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每一次腹泻都会使他们的营养不良更加严重。

对于大多数感染来说,营养不良和腹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也就是说,营养状态改变宿主对感染的反应,营养不良会导致对肠道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腹泻的风险;而反复腹泻则会改变营养状态。当感染频繁时,尤其是复发性腹泻病,宿主营养状况也在相应变化且逐渐恶化,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发育矮小。

发育迟缓/营养不良不容忽视,问题很有可能在肠道

急性腹泻

持续一到两天的稀稀水样腹泻。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无需治疗,在几天内自行消失。

大多数急性腹泻病例都有感染性病因。

急性腹泻有没有可能发展为其他疾病?

急性感染性腹泻会导致原有的肠道微生态失调恶化,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从长远来看,粘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以及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使儿童更有可能因肠漏而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持续性腹泻

持续约两到四个星期的腹泻。

慢性腹泻

全球每年有17亿儿童腹泻病例,腹泻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约有52.5万儿童死亡。

慢性腹泻影响全世界3%-20%的成年人。

美国细菌性腹泻约占所有腹泻的31%。导致食源性腹泻的细菌病原体比例为:沙门氏菌15.4%,弯曲杆菌11.8%,志贺菌4.6%,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STEC)约3%。

我国是15个腹泻高发国家之一。以下是一项对我国长达十年(2009-2018年)的纵向监测研究。

在患者中检测到的两种主要病毒病原体:

其次是腺病毒和星状病毒。

两种主要的细菌病原体:

其次是志贺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年龄对病原体检测的影响:

以上我们了解了关于腹泻的一些基本信息,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之间有什么关联呢?下一章节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气单胞菌属细菌更常见于海鲜、肉类,有时也存在于蔬菜中。症状往往在食用受污染食品后不久出现,可以持续几天到2周。除了腹泻,一般没有腹痛,呕吐和发烧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

弯曲菌常见于乳制品、不同肉类和家禽中。潜伏期为2至4天,之后出现症状。整个病程在5至7天之间。呕吐通常不会发生。不过,腹泻时伴有发热、腹痛。

■梭菌属(Clostridium)

艰难梭菌感染的潜伏期是可变的。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症状通常在用抗生素后5-10天开始,但也可能在第一天或长达2个月后出现;艰难梭菌的病程也有很大差异。

艰难梭菌轻中度感染症状:

严重感染时通常会脱水,需要住院治疗。

(关于艰难梭菌感染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讲)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不超过1天,可以短至几个小时,病程大概仅持续约1天。呕吐一般较轻,通常不发烧,但腹泻时确实会出现腹痛。

■大肠杆菌(E.coli)

虽然我们说大肠杆菌自然存在于人类的肠道中,但一些菌株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不同的腹泻大肠杆菌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并分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根据病理类型、定植部位、毒力机制和临床症状,可分为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旅行者腹泻和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通常不呕吐,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但腹痛伴有腹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潜伏期为1至3天,疾病持续约3至5天。低烧伴呕吐、腹痛、腹泻。

■李斯特菌属(Listeria)

李斯特菌属细菌常见于牛奶和乳制品中。潜伏期约1天,期间无症状。这种疾病往往会持续3天左右。有些人确实会呕吐,但通常并不常见。出现发烧,腹痛可能也可能不会与腹泻同时发生。

■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细菌,存在于许多不同的食品中,包括乳制品、鸡蛋、肉类、豆芽、黄瓜等。潜伏期可以是几小时到3天。这种被称为沙门氏菌病的疾病可以持续约2至7天。除了腹泻(水样腹泻),还有呕吐、发烧、腹痛、胃痉挛。粪便颜色可能出现绿色。

大多数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一些沙门氏菌感染者在感染结束后会出现关节疼痛,称为反应性关节炎。一些患有反应性关节炎的人在排尿时会出现眼睛刺激和疼痛。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志贺氏菌一般分四类:

志贺菌属引起志贺菌病,这是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类型之一。痢疾志贺氏菌产生志贺毒素,引起细菌性痢疾。宋内氏志贺氏菌毒性不如其他志贺氏菌,但容易暴发和流行。

如果由患病且不保持良好卫生的人处理,任何食品中都会发现这种病毒。用受污染的水烹制的生鲜食品或用受污水污染的水灌溉的蔬菜也可能是一个问题。

潜伏期最长可达2天。志贺菌病通常持续2至7天。表现为高烧、腹痛伴腹泻,即使肠子空了也感觉还需要排便。呕吐通常不会发生。5岁以下的儿童最容易患志贺氏菌病,但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上这种疾病。志贺氏菌感染中约有5%具有广泛耐药性。

志贺氏菌等感染后伴随发烧症状,可能是一些人群的肠道屏障薄弱,致病菌就容易进入到血液,引起发烧。大多数志贺氏菌感染是自限性的。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弧菌属(Vibrio)

弧菌属细菌通常存在于牡蛎等海鲜中。较为知名的弧菌种类是霍乱弧菌,它是霍乱的病因。它通常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弧菌感染的潜伏期非常短,最多1天左右。这种病最长可以持续5年。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未充分煮熟的猪肉传播给人类。它也可能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潜伏期可以持续数小时到6天不等。这种疾病最短可持续1天,最长可达45天。通常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伴腹泻。

谷禾长期的肠道菌群检测实践发现,很多的健康人或者是说非腹泻人群的肠道菌群检测报告中,也可能会携带以上这些菌群,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致病菌可能是一过性的,最近旅行,或者吃的不干净的食物中把这些菌带进去了,但是它在健康的肠道中没有定植成功,又从粪便排出体外,因此肠道菌群检测就检出了这些菌。

致病菌也可能悄悄潜伏在身体内,正常情况下没有反应,但当有时候没睡好太累了免疫力低下的时候,或者其他病理炎症感染的时候,或者服用抗生素之后正常菌群一定程度存在失调,这些致病菌趁虚而入,定植成功,就到了它们发挥作用的时候,腹泻也就随之而来。

以上所提及的菌群与腹泻有直接联系,那么在腹泻期间,整体肠道菌群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我们接着看。

腹泻早期肠道菌群失调

这里将疾病的早期定义为腹泻症状没有消退的时期,通常是在疾病发作或出现在医院后的前三到五天内。

腹泻发作后,兼性厌氧菌的增殖

腹泻发作后,肠道微生物组发生了显著的分类变化,有利于快速生长的兼性厌氧菌的增殖。变形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主要是唾液链球菌和Streptococcusgallolyticus)在早期阶段富集最为显著,在粪便微生物群中的相对丰度可能高达80%。

肠道短暂氧化,专性厌氧肠道共生菌的急剧消失

然而,腹泻细菌通常是短暂的和/或低丰度的(第一天的霍乱弧菌除外)。

并不是在所有腹泻患者中都发生菌群失调

部分感染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与健康对照组的粪便微生物组非常相似。特别是,腹泻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组可以分为四种肠道类型,每种类型都以一个分类单元为主:双歧杆菌、拟杆菌、链球菌或大肠杆菌。

感染性腹泻下的肠道微生物组演替

doi:10.1016/j.mib.2022.01.006

F.mortiferum过多可能是肠道失调的一般标志

除了埃希氏菌和链球菌,腹泻粪便微生物群中也发现了其他细菌过多,即使在整个肠道微生态没有失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越南的研究强调,其中包括Fusobacteriummortiferum,以及人类口腔微生物群的几个菌(Granulicatella、Gemella、放线菌、Rothia、具核梭杆菌等)。

厌氧F.mortiferum通常在中国人的胃肠道定植(虽然丰度较低),但在西方人群中没有定植,最近在大肠息肉患者中注意到其增殖。

这些结果表明,F.mortiferum过多可能是肠道失调的一般标志,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

口腔细菌与腹泻肠道微生物群的紧密联系

对健康个体来说,微生物在口腔-肠道轴上的移位是频繁发生的,而腹泻所产生的生态贫瘠环境可能是这些口腔菌群临时定居的理想条件。

不同腹泻病因的菌群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虽然整体的生态失调模式与不同的腹泻病因无关,但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这可能表明,病毒感染导致厌氧肠道共生菌减少的程度较低,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的是小肠内壁的细胞,而不是结肠。在小鼠模型中,轮状病毒感染仅在回肠微生物群中导致拟杆菌和阿克曼菌群(均具有粘蛋白降解能力)增加,但这两个分类群在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中过度生长的证据尚不确定。

另一方面,贾第虫引起的腹泻,始终与γ变形菌减少和普雷沃氏菌属富集有关。

这些发现表明,细菌感染和痢疾通常伴随着与健康状况进一步不同的失调状态,这可能是病原体引发的炎症和/或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

腹泻后恢复阶段

中期:拟杆菌↑↑,晚期:普雷沃氏菌属,产短链脂肪酸菌↑↑

通过对感染了霍乱弧菌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孟加拉国患者的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肠道菌群恢复的逐步(中晚期)演替模型。大肠杆菌/链球菌的扩张最终耗尽肠道环境中的氧气,导致其种群在恢复阶段下降。

拟杆菌成为结肠生态恢复的关键物种

这随后启动了一个复杂的交叉喂食网络,以加快其他厌氧菌和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双歧杆菌、玫瑰杆菌、粪便杆菌等)的重新繁殖,从而建立一个分类学和功能多样性的群落。

患者恢复的微生物群是否恢复到感染前状态?

由于缺乏腹泻队列研究,此类数据有限。一项弯曲杆菌人类挑战研究结果表明,在比较恢复期和感染前的微生物组,显著的成分差异仍然存在,恢复期拟杆菌的丰度归因于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比之下,在病毒性肠胃炎的康复过程中,拟杆菌富集期的存在并不突出,这可能是由于其不太严重的失调状态和很少使用抗菌药物。

儿童腹泻带来的长期影响

虽然腹泻大多是急性的,但反复腹泻可能会对儿童健康产生终身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表明,腹泻和营养不良相互影响,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发育迟缓、认知障碍和葡萄糖不耐受。

秘鲁儿童的纵向微生物组跟踪表明,腹泻频率的增加,大大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而发育迟缓儿童的这种影响更为严重。发育迟缓还与微生物群恢复速度较慢有关,而长期的扰动反过来又降低了对随后肠道感染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腹泻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

口腔菌群→肠道定植,可能引发炎症

非洲发育迟缓的儿童的小肠和结肠中口腔细菌过度生长,口腔细菌占优势,如唾液乳杆菌和链球菌。研究人员推测,反复腹泻增加了移位口腔细菌适应紊乱肠道环境的机会,口腔菌群稳定定植可能会引发炎症并改变微生物组的功能。

无症状携带的肠道病原体也会重塑肠道微生物组

腹泻:耐药基因水平转移,促进新的耐药性表型

肠杆菌科在腹泻早期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它与攻击性病原体的接触,从而增加了水平基因转移的可能性。实验模型已经证实,由于结肠炎诱导的肠杆菌科细菌增多,质粒很容易从沙门氏菌转移到大肠杆菌。

越南的研究发现,共生大肠杆菌和致病性Shigellasonnei中存在相同的多药耐药质粒,这两种质粒都是从一名腹泻儿童身上分离出来的。这表明,一旦病原体进入肠道感染发生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环境,肠道的肠杆菌科可以成为促进新的多药耐药性表型出现的有效宿主。

腹泻后的肠道微生态失调是短暂且可逆的,但其负面影响在脆弱人群中会被放大。

以上是关于感染性腹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实际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慢性腹泻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接下来,我们从具体疾病中一一来看它们之间的关联机制。

IBS的亚类包括:

什么人群更易出现IBS?

IBS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

如运动能力改变、屏障功能受损、免疫激活、内脏过敏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并可能与个人和环境风险因素有关,包括遗传易感性、压力、抗生素使用、肠道感染、心理困扰、饮食等。

doi.org/10.3390/jcm12072558

脑-肠轴的失调会改变胃肠道系统的运动、感觉、自主和分泌功能,进而改变肠道蠕动、肠道通透性、内脏敏感性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所有这些都与IBS的发病机制有关。

IBS中常见的肠道蠕动变化是由血清素代谢改变介导的。肠神经系统的肠嗜铬细胞释放血清素,刺激肠道蠕动并调节分泌和血管舒张功能。肠神经系统失调可导致血清素分泌增加或减少,分别表现为腹泻或便秘。

IBS的肠道菌群变化

IBS-D的特点是粪便微生物群的微生物多样性总体下降,厚壁菌门显著减少,拟杆菌门增加。

多种类型IBS的菌群变化:

低度炎症和免疫功能障碍在IBS中发挥作用

研究发现IBS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部分原因可能是压力所致。

10%的IBS病例是在最近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情况下感染后发生的,这通常会导致粘膜和全身炎症。

IBS症状与心理、生理和神经胃肠道因素有关

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会导致一些炎症和免疫学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通过增加肠道通透性来损害胃肠粘膜屏障。这反过来可能会干扰胃肠道稳态,并使脑-肠伤害感受通路失调,导致内脏过敏或胃肠道疼痛感增强。

IBS患者饮食方面要注意,豆类、含乳糖食品和人工甜味剂中存在的可发酵低聚糖、单糖、二糖和多元醇(FODMAP)由于其发酵和渗透作用,可能会加剧部分患者的症状。

IBS基于病理生理学的分类和治疗建议

四分之一的IBS-D患者实际上患有特发性胆汁酸腹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胆汁酸腹泻。

胆汁酸腹泻

胆汁酸腹泻(BA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起因是原发性胆汁酸流失增加,并可导致微生物群变化,同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有重叠之处。

胆汁酸腹泻患者报告的最常见症状是爆发性腹泻、难闻的气味或水样腹泻(80%)、尿急(85%)以及腹胀或肿胀(54%)。

实际上,25-33%的慢性腹泻患者患有原发性胆汁酸腹泻。继发性胆汁酸腹泻继发于终末期回肠切除或发生在克罗恩病或放射线后。

胆汁酸腹泻是怎么回事?

胆汁酸由肝脏产生并储存在胆囊中。吃脂肪食物时,胆汁酸会释放到小肠中分解脂肪,之后胆汁酸被重新吸收并送回肝脏重新利用。通常,只有很少的胆汁酸最终进入大肠。

胆汁酸的正常肝肠循环

对于BAD患者,大量胆汁酸会被冲入大肠。这会导致肠道内液体增加。液体通过肠道的运动速度加快,结果是水样大便。

与肠道菌群有什么关联?

由于电解质失衡,胆汁酸的吸收不良或过量产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腹泻。

肠道菌群负责初级胆汁酸的去结合、脱氢、7α脱氢和差向异构化,在胃肠腔产生次级胆汁酸,并介导胆汁酸合成的反馈控制。肠道菌群是胆汁酸的主要调节者,反过来又调节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丰富度及其特征。

在一组胆汁酸排泄过多的IBS-D患者(BA+IBS-D)中,一种以胆汁酸转化梭菌物种富集为特征的特定肠道菌群能够增强胆汁酸总排泄量,这与粪便胆汁酸和血清7-羟-4-胆甾酮(C4)水平较高有关。

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BAD患者粪便细菌多样性降低,其他菌群变化如下:

BAD患者的初级粪便胆汁酸比例也较高,可能是由于肠道微生物群中双歧杆菌和Leptum减少,大肠杆菌增加所致。这可能会改变胆汁酸对FXR和TGR5的亲和力,从而导致FXR活性降低,胆汁酸向结肠的输送增加。

另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丰度增加的同时,次级粪便胆汁酸减少,从而导致乙酸盐和丙酸盐水平升高。

乳糜泻(CD)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免疫力对麸质摄入的异常反应而导致的。

注:麸质是一种存在于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中的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乳糜泻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在乳糜泻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

包括有益菌丰度降低,特别是以其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而闻名的双歧杆菌。

还有乳杆菌通过多种机制,包括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和改变Th1免疫反应。

某些细菌的过度生长与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这是乳糜泻的一个标志。具体来说:

肠道微生物群导致乳糜泻的可能发病机制

这里从环境因素的作用、微生物群本身的作用、遗传学因素、围产期因素等几个方面来说。

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种假设是,一些肠道细菌表达模仿麦醇溶蛋白(麸质的一种成分)的表位,可以引发宿主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导致免疫系统激活并产生攻击肠道内壁的抗体。

一些细菌,例如铜绿假单胞菌,与麸质结合可导致粘膜炎症加剧。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可能会导致肠道内壁进一步受损,并加剧乳糜泻症状。

最后,病毒感染也可以触发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具体来说,TLR3是一种可以识别病毒感染并做出反应的受体,导致先天免疫系统激活和肠道炎症。

微生物群本身的作用:

微生物群代谢产物的作用:

肠道细菌还可以通过释放短链脂肪酸来调节,具体来说,短链脂肪酸通过促进紧密连接形成、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参与维持肠上皮屏障的完整性。通过这种方式,肠道细菌及其产物的平衡可能会影响宿主对包括麸质在内的膳食抗原的耐受能力,可能导致乳糜泻的发生。

遗传学的作用:

患有乳糜泻一级亲属的婴儿的大规模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在引入食物(包括麸质)之前,4-6个月大的婴儿中几种链球菌和粪球菌的丰度减少与患乳糜泻的遗传风险有关。发生乳糜泻的标准遗传风险和高遗传风险与拟杆菌和肠球菌种类增加有关。出生后4-6个月时,下列菌群丰度下降:

围产期因素的作用:

剖腹产:由于粪肠球菌增加,拟杆菌属和副拟杆菌属数量减少,导致乳糜泻的风险更高。

喂食类型:婴儿配方奶粉喂养可能是发生乳糜泻的危险因素,但结果不一致。

抗生素使用:与乳糜泻之间存在关系,这可能是剂量依赖性的。

胃肠道感染:出生后6-18个月内的胃肠道感染会因肠道通透性增强而增加患乳糜泻的风险。

肠病毒、腺病毒12型、正呼肠病毒和白色念珠菌也与乳糜泻风险增加有关。

以上所有这些机制凸显了肠道微生物组、麸质和免疫系统在乳糜泻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相互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常见症状是腹痛、腹泻和体重减轻。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IBD类型通常通过炎症位置和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来区分。临床上:

这两种情况均源于遗传易感宿主对微生物和/或环境因素的不适当免疫反应。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对大多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报告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内特定细菌类群的丰度变化,具有攻击性的菌群的增多,如变形杆菌、梭杆菌属、瘤胃球菌,同时具有保护性的菌群的减少,例如Faecalibacterium、罗氏菌属、毛螺菌科、双歧杆菌属。

当粘蛋白降解细菌(如瘤胃球菌)过度生长时,粘液层开始变薄,肠壁更容易受到肠道微生物的促炎信号的影响。

当这种情况变成慢性时,肠壁中的异常炎症反应似乎成为常态,导致我们在IBD中看到的肠壁损伤以及特征性的高粪便钙卫蛋白和FIT。慢性炎症会使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屏障功能障碍长期存在,形成恶性循环。

肠道中高水平的具核梭杆菌(一种来自口腔的共生细菌),与炎症性肠病的进展有关。

其他例如普拉梭菌等一些产丁酸菌也减少,丁酸盐有助于肠壁修复和调节炎症。如果肠道丁酸生成量低,肠壁可能会变得渗透性过高,并由于这种微生物介导的愈合机制的丧失而出现慢性炎症。

炎症性肠病中宿主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发病率:

AAD的临床病程因是否涉及艰难梭菌而异,大多数非艰难梭菌发作。艰难梭菌AAD严重程度轻微,自限性强,仅持续几天。

AAD组动物模型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较高。更重要的是,模型组乳杆菌的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抗生素治疗还增加了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窄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和谷氨酸杆菌(Glutamicibacter)的丰度,而抗生素降低了支原体和幽门螺杆菌的丰度。

■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病原体。艰难梭菌是属于厚壁菌门的正常微生物群的一部分,正常在特定范围内。

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从无症状或非常轻微的腹泻到严重的伪膜性结肠炎。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似乎与正常肠道微生物群的破坏有关,主要来自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氟喹诺酮、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和头孢菌素,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

注:健康微生物组的共生菌群通过定植抗性控制艰难梭菌等病原体的定植。在抗生素和抗肿瘤或免疫抑制药物对正常肠道菌群产生破坏性影响后,肠道易被艰难梭菌定殖,或者这种影响可能导致肠道环境中预先存在的微生物种群过度生长,从而导致CDAD。

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和孢子传播,一旦摄入,可以在胃酸中存活并定植于结肠,释放肠毒素A和细胞毒素B,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临床严重程度的原因。

与未发生艰难梭菌感染的患者相比,抗生素治疗后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群多样性较低。与对照艰难梭菌抗性小鼠相比,发现数量显著增加的初级胆汁酸和某些碳水化合物有利于艰难梭菌的生长。

对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可以使用粪菌移植FMT治疗,目前临床上有较好的反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关于FMT我们在后面章节也会讲到。

有时候常常将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混为一谈。虽然这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类似的症状,但它们是由不同的机制触发的。

食物过敏是由于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物质的过度反应引起的。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

蛋白质存在于花生、坚果、鸡蛋、乳制品、鱼、小麦、大豆和虾等贝类中。

牛奶过敏是婴幼儿期常见的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质分为两大类: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所有蛋白质都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并且可以诱导IgE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广泛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的表型。

非IgE介导的牛奶过敏涵盖多种疾病,包括食物蛋白诱发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发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和食物蛋白诱发的肠病。

当身体遇到少量的有害食物时,它都会释放组胺,肠道内布满了具有组胺受体的细胞。当组胺与这些受体结合时,会引起消化系统的肌肉收缩,导致腹部痉挛和腹泻。

患有慢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慢性症状,如呕吐、慢性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

一名6个月的患者,基本情况:中度营养不良,牛奶蛋白过敏,每日腹泻较多。

肠道菌群检测报告如下: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

病原菌中:

对应的菌属中:链球菌属,志贺氏菌属,梭菌属这几类有害菌较多的菌属属于人群中较高。

针对牛奶蛋白过敏,以及出现中度营养不良和腹泻的情况,对应报告中:

消化道疾病部分的显示的,肠炎高风险,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过敏性腹泻均提示注意。

结合前面病原菌的超标和每日腹泻症状,判断较大可能存在细菌性腹泻的可能。较大可能存在肠炎的情况,并引发肠道屏障损伤,导致乳蛋白过敏的情况。

干预建议:

牛奶过敏暂时可以使用深度水解的奶粉减少过敏。另外可以适当开始摄入米粉等辅食,补充碳水化合物。

基于肠道炎症的情况,可以考虑少量服用姜黄素,并补充益生菌。

扩展阅读: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触和过敏风险:如何预防

微生物群对三大过敏性疾病发展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在过敏性鼻炎中的作用

放射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比非放射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更大,因此,肠道微生物群对于预防放射性腹泻至关重要。

腹泻患者的拟杆菌、Dialister、Veillonella和未分类细菌种类增加,梭菌XI和XVIII、Faecalibacterium、Oscillobacter、Prevotella、Parabacteroides减少。

一些证据还表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很高,这与高死亡率有关。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可作为放射治疗引起的腹泻和疲劳发展的预测标志。

肠道微生物组对辐射诱导的胃肠道粘膜炎发病机制的影响,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过程、肠道通透性、粘液层组成、上皮修复和抵抗有害刺激的能力,以及免疫效应分子在肠道中的表达和释放介导的。

肠道微生物组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影响辐射诱导的胃肠道粘膜炎:易位和微生态失调。

辐射破坏肠道屏障和粘液层,导致细菌移位,从而激活炎症反应。生物失调,无论是由辐射还是其他因素引起,都会影响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TLR具有抗辐射保护作用的另一个潜在机制是激活NF-κB信号传导,这对于保护肠道免受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至关重要。也就是说TLR可能通过NF-κB途径影响肠道对辐射诱导的上皮损伤的反应。

由于缺乏纤维,便秘往往是生酮饮食的最大问题,但事实上,生酮饮食也会导致腹泻。酮症腹泻可能只是比平时更多的水样大便和/或更频繁地排便。

酮症腹泻的原因可能如下:

脂肪很难消化

人工甜味剂和糖醇可能会对胃造成伤害

在生酮饮食中经常摄入更多的糖醇和其他人造甜味剂。这些甜味剂虽然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且通常是安全的,但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腹胀和腹泻。因此,如果有人食用大量糖醇含量高的酮类产品,他们可能会患酮类腹泻。

破坏肠道菌群

酮症腹泻持续多久?

酮症腹泻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通常是暂时的,一般会发生在一开始改变饮食的时候,可能是在身体能够调整之前的第一到四周。

然而,如果高脂肪饮食对一个人的身体来说不容易消化,或者肠道微生物群确实发生了变化,腹泻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副作用。

如果酮类腹泻持续存在,就值得重新考虑饮食计划。一种饮食计划不太可能适合所有人,其他可能考虑地中海饮食等饮食方式。

1.腹泻未发生→预防

勤洗手:可以预防感染性腹泻的传播,比如准备食物前后,如厕、换尿布、打喷嚏、咳嗽、擦鼻涕等之后都要洗手。

正确储存食物:在正确的温度下储存食物,并烹饪所有食物直至达到建议的温度。不要冒险食用过期的食物或饮料。

预防旅行者腹泻:到卫生条件不完善的地区旅行时,需要注意食品安全。吃完全煮熟的热食,吃水果要吃可以去皮的,喝原包装的瓶装水,包括刷牙也用瓶装水。避开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或果汁产品。合理摄入一些益生元,降低旅行者腹泻的风险。

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当我们肠道菌群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免疫力,甚至能抵抗病原菌的定植,通过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运动、减少压力等各个方面,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当腹泻发生时,首先要判别感染源和感染原因。

在处理优先级上,首先要解决感染问题

细菌性感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尽量遵医嘱一次性吃到位,如果吃了一天感觉好了就不吃了,没有起到彻底杀菌的作用,则可能出现病情反复,那么这时候也会带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即便吃了抗生素药也不一定很快好转。

因此关于抗生素用药需要谨慎,要么不用,要么用到位,尽量避免形成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如果有进行肠道菌群检测,也可以看到有没有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如果存在某种抗生素耐药,则可以避免该药物,改用其他抗生素代替。

病毒性感染

如果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也可能伴随出现一些腹痛、头痛、发烧、畏寒、肌肉酸痛等情况,则考虑可能是病毒性感染。一般病毒性感染具有自限性。

病毒性感染则需要避免使用抗生素。配合一些补液及益生菌,辅助治疗。

其次,考虑其他功能性问题

肠道感染也是IBS的危险因素,如果是IBS患者,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

短期使用利福昔明可以改善IBS的腹痛、腹泻、腹胀症状。洛哌丁胺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其可以显著降低IBS排便频率。

医生可能会开出胆汁酸螯合剂来减少胆汁的循环。通常为10-14天。

有些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泻、各种不适,在进行肠道菌群健康检测后,如果发现存在失调的情况,比如说肠道菌群多样性过低,有益菌缺乏,一些其他有害菌超标,那么需要结合相应的指标去综合判别,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一名患者50岁,主诉腹泻。

可以看到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缺乏,且埃希氏菌属明显超标。大肠埃希氏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某些菌株也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导致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等。

整体肠道菌群检测结果也与该患者“腹泻”的症状吻合,可以作为临床上的参考。

在纠正诱发因素后,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调理,提升免疫力,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也就到了接下来第三步。

一次腹泻,对于我们肠道来说,就好比打了一场仗,各大菌群忙着争夺领地、占据优势地位,肠道菌群的平衡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有益菌可能被削弱,而有害菌则可能过度繁殖,甚至肠粘膜都受损。因此,腹泻后的肠道养护很重要。

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养护肠道,营养和菌群。

营养

腹泻后可以吃什么?

土豆(不带皮),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C、烟酸和微量矿物质碘等营养成分。不要加黄油那些会刺激肠道的添加物,可以直接吃。

生吃蔬菜可能很难消化。可以通过剥皮、去除种子和彻底煮熟吃更好。

面食,提供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

苹果酱,比生苹果更好,因为水果的皮含有不溶性纤维。苹果酱还含有果胶,可以帮助粪便凝固。

腹泻后避免吃什么?

以上只是关于腹泻期间饮食的普适性建议,临床上病人腹泻情况复杂,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腹泻进行分层管理。

对于IBS患者来说,则需额外避免:

对于胆汁酸腹泻患者来说,其他干预包括:

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一些干预措施包括: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肠道菌群特征各不相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比如说有些人吃香蕉后腹泻会更严重,这个就需要避免,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菌群

除了上述营养之外,也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理,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过度生长,优化菌群组成;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加强抵抗病原体入侵后的定植;从根本上改善人体免疫力。

▼益生菌

普遍认为,益生菌的功能在于:

一项研究表明,益生菌大肠杆菌抑制其他大肠杆菌菌株,以及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

小鼠研究表明,短双歧杆菌和BifidobacteriumpseudocantenulatumDSM20439可以抑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的表达。

益生菌也可以减轻与抗生素使用有关的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并可能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生长。

▼益生元

益生元也可以对腹泻患者产生积极影响。益生元的主要靶标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益生元的摄入会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这对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很重要。由于丁酸盐在促进正常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的作用,它是被认为对肠道健康最有益的短链脂肪酸。

白术挥发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白术挥发油可以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出血性腹泻、结肠组织损伤和结肠炎症。白术挥发油抑制了潜在的有害细菌(Turicibacter、Parasuterella、Erysipelatoclosstridium)的生长,富集了潜在有益菌(Enterorhabdus、Parvibacter、Akkermansia)。综上,白术挥发油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益生元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doi.org/10.3389/fcimb.2021.625210

▼粪菌移植(FMT)

我们知道一般腹泻用抗生素治疗可见明显好转,但也有些用了抗生素,病情没有好转,反而产生耐药性,形成慢性腹泻,反反复复,那这样的情况就可能需要用到FMT。

在腹泻患者中使用FMT的好处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通过FMT引入的健康微生物群可以战胜病原体,并将恢复健康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

此外,FMT在4周后,IBS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平均差[MD]=7.47,95%置信区间[CI]:2.05-12.89,p=0.04)

单臂分析显示,IBS症状改善的发生率为57.8%(45.6%-69.9%),IBS-SSS减少(MD=-74,95%CI:-101.7至-46.3)。

一项临床研究表明,FMT可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肠道症状和粘膜损伤。此外,FMT也是缓解急性放射综合症的有效疗法。

▼中药

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中草药配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腹泻症状。传统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痛泻要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汤”等,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腹泻。

升姜泻心汤可以有效预防人类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的发生。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减轻小鼠结肠炎。改善胆汁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

肠安Ⅰ号方治疗IBS-D临床能够明显降低IBS-SSS积分,提高AR应答率,疗效优于安慰剂,临床未发现明确不良反应。

在一项为期28天的双盲、随机、对照初步研究中,香沙六君子汤(XSLJZT)对IBS患者的腹泻(定义为频繁排便)有改善,但对稀便或急便没有改善。

除了中药配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单一草药,如生姜、人参发酵物、苍术、小檗碱、黄柏提取物还具有止泻特性,恢复不平衡的肠道微生物群。

一项荟萃分析报告称,肠溶薄荷油可改善整体IBS症状。

中草药多糖对慢性腹泻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一次看似偶然的腹泻,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肠道菌群平衡打破的一声警钟。平衡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我们抵抗腹泻病原菌的定植。

当腹泻发生后,我们首先应该去寻找腹泻的原因,传统的医学检查往往需要繁琐的流程和耗时的等待以及不确定的结果,而依托于高通量测序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肠道菌群检测,则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精确性,在医疗手段飞速发展的时代,“快检、便检”已经逐渐开始成为获得关键医学信息的刚需,便于临床医生能够快速判断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注:本账号内容仅作交流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做肠镜——“清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后续恢复建议

肠道菌群健康检测报告——常见问题解析

菌群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与健康的关系,如何改善?

如何理解报告中有害菌,病原菌,致病菌?

如何解读肠道菌群检测报告中的维生素指标?

正值夏季,警惕食源性疾病,常见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介绍

真实案例|儿童发育迟缓肠道菌群检测的应用

什么是肠漏综合征,它如何影响健康?

肠道微生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途径

为什么会餐后疲劳?

“肚子像气球?”“好像怀孕?”——可能是腹胀惹的祸

为什么会有口臭,如何避免?

排便困难?便秘反复?不要忽视肠道菌群

关于谷禾

杭州谷禾健康专注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和精准健康检测,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完成检测并构建了超过70万例各类人群样本数据库。自主构建了肠道菌群参考注释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基于近7万人群的肠道菌群人群分布及正常范围。在NatureCommunications,Gut,PNA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项研究论文。支持合作50多项目临床开放基金项目,已发表研究成果20多项。

谷禾更大的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意味着可以更可靠和准确地反应您当前的菌群和健康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LiY,XiaS,JiangX,FengC,GongS,MaJ,FangZ,YinJ,YinY.GutMicrobiotaandDiarrhea:AnUpdatedReview.FrontCellInfectMicrobiol.2021Apr15;11:625210.

GBD2016DiarrhoealDiseaseCollaborators.Estimatesoftheglobal,regional,andnationalmorbidity,mortality,andaetiologiesofdiarrhoeain195countries: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6.LancetInfectDis.2018Nov;18(11):1211-1228.

ChungTheH,LeSH.Dynamicofthehumangutmicrobiomeunderinfectiousdiarrhea.CurrOpinMicrobiol.2022Apr;66:79-85.

RamamurthyT,KumariS,GhoshA.Diarrhealdiseaseandgutmicrobiome.ProgMolBiolTranslSci.2022;192(1):149-177.

MoshireeB,HeidelbaughJJ,SayukGS.ANarrativeReviewofIrritableBowelSyndromewithDiarrhea:APrimerforPrimaryCareProviders.AdvTher.2022Sep;39(9):4003-4020.

XueH,MeiCF,WangFY,etal.RelationshipamongChineseherbpolysaccharide(CHP),gutmicrobiota,andchronicdiarrheaandimpactofCHPonchronicdiarrhea[J].FoodScience&Nutrition,2023,11(10):5837-585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2015:21-39

MadaPK,AlamMU.ClostridioidesdifficileInfection.2023Jan23.In:StatPearls[Internet].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3Jan–.PMID:28613708.

ShaikhSD,SunN,CanakisA,ParkWY,WeberHC.IrritableBowelSyndromeandtheGutMicrobiome:AComprehensiveReview.JClinMed.2023Mar28;12(7):2558.

HoltmannGJ,FordAC,TalleyNJ.Pathophysiologyofirritablebowelsyndrome[J].The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16,1(2):133-146.

FarrugiaA,ArasaradnamR.Bileaciddiarrhoea: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management.FrontlineGastroenterol.2020Sep22;12(6):500-507.

PiovezaniRamosG,CamilleriM.CurrentandFutureTherapeuticOptionsforIrritableBowelSyndromewithDiarrheaandFunctionalDiarrhea.DigDisSci.2023May;68(5):1677-1690.

JayP.Sanford.桑德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范洪伟译.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71-76

CamilleriM,BoeckxstaensG.Irritablebowelsyndrome:treatmentbasedonpathophysiologyandbiomarkers.Gut.2023Mar;72(3):590-599.

ChengH,ZhangD,WuJ,LiuJ,TanY,FengW,PengC.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volatileoilrelievesacuteulcerativecolitisviaregulatinggutmicrobiotaandgutmicrobiotametabolism.FrontImmunol.2023May2;14:1127785.

WellensJ,VissersE,MatthysC,VermeireS,SabinoJ.PersonalizedDietaryRegimensforInflammatoryBowelDisease:CurrentKnowledgeandFuturePerspectives.PharmgenomicsPersMed.2023Jan12;16:15-27.

何礼贤.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6-210

ElhuseinAM,FadlalmolaHA.Efficacyof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inIrritableBowelSyndromePatients:AnUpdated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GastroenterolNurs.2022Jan-Feb01;45(1):11-20.

AltomareA,DiRosaC,ImperiaE,EmerenzianiS,CicalaM,GuarinoMPL.DiarrheaPredominant-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D):EffectsofDifferentNutritionalPatternsonIntestinalDysbiosisandSymptoms.Nutrients.2021Apr29;13(5):1506.

SavianoA,BrigidaM,MignecoA,GunawardenaG,ZanzaC,CandelliM,FranceschiF,OjettiV.LactobacillusReuteriDSM17938(Limosilactobacillusreuteri)inDiarrheaandConstipation:TwoSidesoftheSameCoinMedicina(Kaunas).2021Jun23;57(7):643.

我们的身体中有很多不同的器官,组织,腺体等会产生许多信号分子来精确控制和影响身体的反应和活动,这些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它们可以促进或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通讯,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能量平衡,参与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调节身体的内环境和外环境的适应性等。

其中,激素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也可以说是信号分子,一般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腺体或器官所产生,包括性激素、脂质激素、蛋白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这其中性激素是一类重要的激素,主要由生殖腺(如卵巢、睾丸)和肾上腺产生,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它们在生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女性月经周期、妊娠、分娩、哺乳等过程起调节作用,对男性性发育、精液生成、性欲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性激素还与骨密度、心血管健康、认知能力等方面有关。

临床上性激素六项是生殖内分泌门诊常用的检查。性激素六项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男女生殖内分泌功能,对月经失调、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生殖系统肿瘤、性染色体病等的鉴别和诊断及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检测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性激素(宿主的内源激素或外源补充激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性激素对于塑造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具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肠道微生物群本身也会影响性激素水平。

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横断面研究,基于纵向的检测肠道菌群发育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队列还较少,目前无法区分是性激素变化在前还是菌群变化在前,但是肠道菌群的失调和性激素的异常水平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肥胖症、炎症性肠病、乳腺增生、甲状腺疾病,妇科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因此,保持肠道菌群和激素水平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阐述激素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主要着重讲述性激素影响下的人体一些疾病和菌群的差异。

目录/contents

Part1:肠道微生物与激素的关联

Part2:肠道微生物通过激素对宿主的影响

Part3:性别差异下的肠道微生物群

Part4:肠道菌群与性激素的相互作用

Part6:结语

肠道微生物群以多种方式影响动物和人类的行为,甚至可能影响人类的情绪状态和疾病状态。最近揭示了菌群的一个关键作用:调节激素分泌。

微生物和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宿主的新陈代谢、免疫力和行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因为微生物群已被证明既受宿主激素影响又影响宿主激素。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激素影响宿主情绪、免疫及代谢等

微生物群对宿主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即微生物群产生激素,也可能是间接的,即微生物可能调节肾上腺皮质(控制焦虑和压力反应)的功能,或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

NeumanH,etal.FEMSMicrobiolRev.2015

激素水平调节微生物群的生长、毒性

多种宿主因素(如饮食、运动、情绪、健康状况、压力和性别)会导致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对微生物群产生多种影响(包括生长、毒力和抵抗力)。

文献中已记载激素和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菌群通过影响神经激素前体调节肠道运动、情绪、食欲等

神经内分泌细胞响应神经元输入而分泌神经激素。尽管它们被分泌到血液中以发挥全身作用,但它们也可以充当神经递质。微生物群对行为的调节(例如小鼠的焦虑)被认为是通过神经激素前体(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发生的。

最近,肠道细菌被证明可以产生和响应神经激素,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这些机制对于研究病原体的研究人员来说很有趣,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病原体对宿主防御反应的敏感性。例如,为了响应宿主肾上腺素,沙门氏菌会下调其对宿主抗菌肽的抵抗力并诱导关键的金属转运系统,从而影响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平衡。

//血清素

血清素,也称为5-羟色胺(5-HT),是大脑中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然而,超过90%的哺乳动物宿主血清素都存在于肠道中。

肠道血清素的分泌受饮食影响,调节肠道运动、情绪、食欲、睡眠和认知功能。这种双重作用表明血清素可能将肠道(包括其微生物群)与宿主行为联系起来。

血清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有关

大脑血清素可以通过血清素转运蛋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这表明肠-脑轴中存在另一个联系。血清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等胃肠道疾病有关,这些疾病也与微生物群的差异有关。

//多巴胺

多巴胺由芽孢杆菌(Bacillus)和沙雷氏菌(Serratia)等细菌产生。

无菌小鼠中的游离管腔多巴胺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小鼠,并且在接种表达β-葡萄糖醛酸酶的细菌后再次升高。

多巴胺不足与帕金森病有关

//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也由微生物群产生,并可能影响宿主行为。这很有趣,因为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表达的改变与焦虑和抑郁的发病机制有关。

γ-氨基丁酸影响焦虑和抑郁

菌群通过调节应激激素降低宿主焦虑行为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进一步产生皮质类固醇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两种特定物种,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helveticus)和长双歧杆菌,降低了大鼠和健康人类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和焦虑样行为。

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长期接受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治疗的小鼠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皮质酮水平较低,抑郁行为也较少。

肠道菌群影响甲状腺激素的转化影响代谢

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对甲状腺和内分泌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影响硒、铁、锌和碘的吸收,这些都是甲状腺激素产生所需的重要矿物质。它制造短链脂肪酸(SCFAs)与甲状腺激素协同工作,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加强细胞间紧密连接。

肠道菌群失衡是影响甲状腺激素转化的主要障碍。事实上,20%的T4(甲状腺素)在肠道中转化为活性的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形式,肠道菌群不健康,肠道内存在过多的病原体,肠道中甲状腺激素的转化也会减少。

此外当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时,毒素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等颗粒会逃逸,导致肠胃不适和全身炎症。炎症会在组织水平损害甲状腺激素的转化。受体受损,身体也不能将T4激素转化为活性的T3形式。

细菌通过信息素影响宿主行为

信息素是在性识别、吸引力和交配行为以及攻击行为和支配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素。

信息素也称为外激素,一种分泌到一个人体外并影响他人行为的化学物质。

共生细菌和信息素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发生在哺乳动物身上。两种鬣狗的气味腺中有不同的细菌群落,这与气味分泌物中不同的挥发性脂肪酸特征有关。作者推测,共生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提供了物种特有的气味。

这进一步支持了细菌可以产生影响宿主行为的气味特征的观点。细菌也可以在配偶选择中发挥作用:雌性小鼠不会被感染沙门氏菌的雄性小鼠的尿液所吸引。

化学信号和嗅觉刺激也在人类行为中发挥作用,未来的研究将帮助我们了解细菌产生的气味是否会影响我们自身的相互作用,甚至可能影响进化。

肠道菌群代谢性激素影响健康

肠道菌群也影响雌激素,它们通过特定的酶对雌激素进行循环利用并产生雌激素代谢物。当肠道菌群失衡或不健康时,这些过程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健康问题。

例如,Prevotellaintermedius吸收雌二醇和黄体酮,从而促进其生长。雌激素受体ER-β表达的变化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雌二醇在卵巢中合成,是雌激素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最强的激素,经肝脏代谢后,通过胆道排泄到胃肠道,部分雌二醇被胃肠道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改变雌二醇的活性和非活性状态,影响血清中类固醇激素的水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所的李艳教授团队在cellmetabolism上发表研究论文,发现绝经期前抑郁症患者肠道细菌Klebsiellaaerogenes(产气克雷伯氏菌)的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通过降解雌二醇诱导绝经期前女性出现抑郁症。

影响微生物群的重要因素(例如环境或激素)取决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并且在男性和女性中会有所不同。

KimYS,etal.WorldJMensHealth.2020

需要注意的是,性激素对肠道微生物具有显著的影响,青春期、怀孕、更年期、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性腺切除术等各种因素会导致性激素水平(睾酮和雌二醇)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

肠道微生物群与性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Santos-MarcosJA,etal.BiolSexDiffer.2023

婴儿期的特点是参与人乳低聚糖代谢的细菌种类占主导地位(据估计,婴儿细菌微生物群的25-30%来自母乳)并且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的差异减少。

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被属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几种物种定殖,例如长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

6个月至2岁之间的年龄段的特点是将固体食物引入婴儿的饮食中,并伴随着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快速增加。这是婴儿生长的关键时期,肠道微生物群开始接近成人特征。

男婴α多样性较低

例如,对出生后前30天新生儿粪便样本的分析显示,与女性相比,男婴的α多样性较低,梭状芽孢杆菌的丰度也较高,而肠杆菌的丰度较低。

男婴双歧杆菌更丰富

在新生儿肠道中最早和最丰富的细菌定植者中,已知双歧杆菌可为宿主肠道提供健康益处。改变在从出生后一天到六个月大,在男性和女性阴道分娩的婴儿中观察到双歧杆菌丰度。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双歧杆菌水平更高。

在出生后的前12个月,婴儿的肠道因饮食中引入固体食物而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特别是,在引入固体食物后,婴儿大肠中厌氧菌种群的初始定植在数量和组成上开始与成人相似。几项研究表明,在没有饮食变化或抗生素治疗等外部压力因素的情况下,与儿童相比,成年期的肠道微生物群更加稳定和有弹性。

这表明尽管出现了部分趋同,但仍存在差异,因此分析这一生命阶段与性别差异的关系很有价值。

对来自哥伦比亚两个不同地点的277名1至5岁儿童(154名女孩和123名男孩)的评估(研究临床腹泻的存在)表明,粪便微生物群受到多种宿主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地点和性别。

青春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性激素,如雌激素和睾酮,在这个年龄段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性激素的影响下异性间微生物群差距变大

一项针对青春期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人类研究表明,与同性双胞胎相比,青少年(13-17岁)异性双胞胎的粪便微生物群差异更大。

最近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与青春期受试者(5-15岁)相比,非青春期的α和β多样性没有差异。随着青春期的开始,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的水平降低,而变形杆菌(Proteus)的丰度增加。

在青春期受试者中,发现Adlercreutzia、Ruminococcus、Dorea、Clostridium和Parabacteroides与睾酮水平有关。

动物实验中青春期的菌群性别差异

特别是,仅在10至13周龄的非肥胖糖尿病青春期后小鼠中检测到α多样性的差异,与雄性相比,雌性的水平显著更高。

此外,雄性小鼠表现出更高丰度的卟啉单胞菌科(porphyromonas)、韦荣球菌科、消化球菌科、乳杆菌科和肠杆菌科与女性相比。而当雄性小鼠被阉割后,这些差异就消失了。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随着免疫和神经系统的成熟,肠道微生物群的伴随发育是性别二态性的,导致成年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微生物群落以及免疫和神经炎症通路。

注:年龄、环境(饮食和身体活动)和地理位置在内的多种因素似乎在这些性别依赖性肠道菌群差异中发挥了作用。

年轻女性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比同年龄男性更高

在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四个地理区域以及来自哥伦比亚和中国的两个队列中评估了年龄在20至69岁之间的三个大型队列中年龄、性别和肠道微生物群α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是,与同年龄段的男性相比,年轻的成年女性(20-45岁)表现出更高的α多样性。此外,性别和α多样性之间的关联在年轻人中比在中年人中更为明显,而当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时,男女之间的α多样性没有差异。这可以解释为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更年期之后男性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差异变小,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似程度更接近。

这意味着,性激素的动态变化会影响肠道共生,而青春期时激素的变化最大,此时男性与女性的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注:由于该研究所覆盖的样本量还较小,年龄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仅作为研究参考,还不能用于诊断标准。

整个生命周期中男性和女性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

ValeriF,etal.FrontNeuroendocrinol.2021

不仅肠道微生物群受性激素的影响,而且肠道微生物群本身也会影响激素水平。

微生物代谢雌激素进而影响多个器官

生殖内分泌功能涉及由复杂反馈机制控制的多种激素。卵巢、肾上腺和脂肪组织会产生雌激素。体内产生的或作为食物摄入的雌激素可以被肠道微生物代谢。

产生的代谢物再次影响宿主。性激素通过类固醇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β)直接调节细菌的新陈代谢。

具有雌激素代谢能力的肠道微生物群基因库

YoonK,etal.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21

同时,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肠道微生物群解离胆汁中排出的结合循环雌激素。去结合使雌激素对系统的重吸收过程成为可能。去结合的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循环并影响多个器官,不仅影响生殖器官,还影响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雌激素循环途径

雌激素在几个组织中局部产生(主要是卵巢,但也有肾上腺和脂肪组织)。它们在血液中循环,到达多个靶器官,如肝脏和肾脏。一旦到达肝脏,它们就会通过葡萄糖醛酸化或磺化反应进行结合。

此外,结合雌激素被转化为水溶性分子,随后可以通过胆汁、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某些部分的结合雌激素可以在肠道中被肠道微生物分解,并通过门静脉被重新吸收到肝脏中。

雌激素对发病机制具有影响

雌激素受体作用的分子途径

微生物群影响雄激素的代谢

据报道,在雄激素代谢中,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在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中,葡萄糖醛酸化睾酮和双氢睾酮含量很高。远端肠道具有高水平的游离双氢睾酮。

在年轻成年男性的粪便中观察到明显高水平的未结合双氢睾酮。在无菌小鼠中,葡萄糖醛酸化睾酮和双氢睾酮较高;然而,在远端肠道中发现游离水平非常低。这意味着肠道微生物群会影响双氢睾酮和睾酮的肠道代谢。

性激素高的人拥有更多样化的肠道微生物

高雄激素的女性微生物群明显改变

在这方面,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的女性在妊娠早期到晚期的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微生物群改变,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总体增加,丰富度降低。

微生物群可以预测粪菌移植后睾酮水平

最近报道,绝经后妇女的肠道菌群与男性比绝经前妇女更相似,绝经后妇女与同龄男性之间实际上没有显著差异。

此外,微生物群可以预测人类粪便转移后人类和(经抗生素处理的)雄性小鼠的循环睾酮水平。

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与性别以及不同激素状态有关。

既然知道了肠道微生物群与性激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它们具体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的呢?

性激素和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HeS,etal.FrontMicrobiol.2021

微生物群通过改变胆汁酸影响性激素水平

最近有人提出,肠道微生物群的部分性别差异可能取决于胆汁酸,因为男性的胆汁酸库比女性大。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后,它们被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为次级胆汁酸,从而改变微生物群的结构并导致各种病理。

因此,肠道微生物群通过依赖于法尼醇X受体(FXR)的机制调节回肠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和肝脏中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表达,从而调节胆汁酸的二次代谢,并抑制胆汁酸在肝脏中的合成。

FGF15抑制肝脏中CYP7A1的表达,CYP7A1是一种催化和调节胆汁酸合成第一步的酶。

胆汁酸同时也能影响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丰度

已经观察到胆汁酸的减少导致细菌增殖,并且法尼醇X受体抑制细菌过度生长。

几项研究证实了胆汁酸、性激素和肠道菌群组成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给大鼠服用胆汁酸引起的微生物群变化类似于高脂肪饮食引起的变化,以牺牲拟杆菌属为代价增加厚壁菌门的水平。

此外,粪便微生物群(来自瘦供体)的移植产生了与瘦供体相似的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库的变化,而小鼠的性腺切除术也改变了胆汁酸模式。

由于睾酮是由胆汁酸衍生的,并且如上所述,胆汁酸水平会被微生物群改变,因此微生物群可能间接影响睾酮水平的说法是成立的。

微生物群通过酶促激活性激素

共生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其酶的活性影响性激素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术语“strobolome”被创造出来,定义为肠道微生物群中能够从其无活性葡萄糖醛酸苷中激活雌激素的一组基因,这主要归功于β-葡萄糖醛酸苷酶,它将雌激素解离为活性形式。这些活性雌激素进入血液并作用于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

同样,最近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双氢睾酮(DHT)和睾酮的代谢和肠道去葡萄糖化,从而导致最高水平的雄激素。

肠道微生物群在性别差异中的另一种可能作用机制可以在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中找到,这些酶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代谢并控制类固醇与其核受体的结合,使它们充当激活剂或抑制剂。

肠道微生物还通过植物雌激素影响代谢

除了三种主要形式的雌激素(胆固醇衍生的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在绝经前的非孕妇中占主导地位)、雌酮(E1,在绝经后占主导地位)和雌三醇(E3,在怀孕期间占主导地位),还有一种称为植物雌激素的植物化合物,其结构和功能与雌激素相似。

植物雌激素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植物雌激素包括异黄酮,如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原,它们主要存在于大豆中,并在被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后被激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肠道微生物群允许从黄豆苷元中获得O-Desmethylangolensin(ODMA)和雌马酚,这两种物质都具有雌激素活性。

与雌激素类似,植物雌激素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导引起生理效应,因为它们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雌激素受体α或雌激素受体β来诱导或抑制雌激素作用,并且还可能引发表观遗传效应和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

植物雌激素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病症

植物雌激素在饮食中被消耗,因为它们出现在水果、蔬菜、豆类和一些谷物中。事实上,饮食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群生态系统具有急性影响。通过促进更多样化和更稳定的微生物系统的发展,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似乎对人类健康更有益。

!

药物和益生菌治疗的性别差异

已有一些关于药物治疗和微生物群性别差异的报道。

男女服用同一种抗炎药后微生物变化有差异

一项人体研究调查了23名健康男性和女性在非甾体抗炎药诱导的肠道屏障功能和微生物组方面的差异。使用16S核糖体RNA测序确定了十二指肠和粪便微生物群组成。健康女性的肠道通透性较低,十二指肠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健康男性。

两性服用吲哚美辛后肠道通透性增加。然而,只有雌性在摄入吲哚美辛后粪便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包括普氏菌丰度增加。十二指肠微生物群组成没有表现出性别特异性变化。

益生菌给药存在性别差异

如今,益生菌因多种原因而流行,并且有人认为其效果可能因性别而异。

一项研究报告说,将5种乳杆菌菌株的益生菌混合物给予易患狼疮的小鼠可改善肾功能,并在雌性和阉割的雄性小鼠中显示出抗炎作用,但在性腺完整的雄性小鼠中则没有,这表明益生菌给药存在性别差异。

另一项研究报告了金枪鱼油和海藻油混合物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抗衰老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雄性小鼠在特定混合油比例下表现出比雌性小鼠更好的抗衰老效果。

全球肥胖发病率越来越高

肥胖症的体重指数(BMI)为30kg/m2或更高,在全球各国成人和儿童中的流行率都在增加。这种病理学是复杂的遗传、社会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导致严重的健康、经济和社会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一些代谢紊乱的发生与身体脂肪的分布有关,而且这种分布表现出性别二态性。脂肪倾向于堆积在男性的躯干和腹部周围,而女性的脂肪一般在臀部和大腿周围。

腹部肥胖

腹部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会导致血糖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的增加,以及炎症标志物的增加。

臀部肥胖

肥胖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性激素

BrettleH,etal.FrontImmunol.2022

在肥胖症中,拟杆菌门决定了疾病的严重程度。肥胖男性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并且发现睾酮与厚壁菌门增加有关,因此会释放更多的抗炎丁酸盐。

另一方面,肥胖女性尽管微生物多样性更高,但雌二醇和拟杆菌增加,导致脂多糖释放更多,从而引发更强的免疫反应。

脂肪组织分布、性激素和肥胖的代谢紊乱

与绝经前女性相比,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心血管风险增加,腹部/内脏肥胖和胰岛素皮下脂肪分布减少。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体内的脂肪组织比绝经前女性的脂肪组织更具促炎性。

√性激素调节身体脂肪分布

大量证据支持性类固醇调节身体脂肪分布的观点。在这方面,青春期激素的变化与不同性别之间的体重增加有关,这是由于男孩的瘦体重增加和女孩的脂肪量增加,以及男性和女性的脂肪分布。

此外,几项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参与了在体脂分布中观察到的性别二态性,以及性类固醇激素在这些基因调节中的潜在作用。

睾酮影响不同部位的脂肪堆积

在男性中,睾酮抑制腹内区域甘油三酯的摄取,并似乎促进它们在皮下区域的积累,同时导致儿茶酚胺刺激的皮下脂肪分解减少,而不是内脏脂肪分解。

这些过程似乎受到雄激素受体(AR)基因的影响,因为在雄激素受体敲除小鼠模型中,雄激素受体的缺失通过减少脂肪分解导致肥胖增加,尤其是晚期肥胖。

此外,caveolin-1蛋白(CAV1)似乎在脂肪堆积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它受雌激素(雌二醇)和雄激素(双氢睾酮)的不同调节。

√性激素影响脂肪细胞功能

在细胞水平上,已经观察到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对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功能影响的差异,涉及脂肪细胞分化、脂肪分解、脂肪生成、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肪因子产生/分泌等关键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睾酮和双氢睾酮调节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以雄激素依赖性方式分别促进和抑制它们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分化。

双氢睾酮增加脂肪分解

同样,在对人体细胞进行的体外研究中,双氢睾酮以雄激素受体依赖性方式抑制人间充质干细胞和人前脂肪细胞的脂肪形成分化,增加脂肪分解并减少脂质积累。

睾酮阻止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生成

在阉割小鼠(雄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模型)中,脂肪量通过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生成增加,而当这些小鼠接受激素替代疗法时,睾酮阻止内脏和皮下脂肪量的扩张。

此外,致肥胖脂肪生成也通过抑制雄激素受体活性而升高。这项研究还显示了脂肪分布的不同调节,睾酮衍生的雌二醇和双氢睾酮分别阻止了内脏和皮下脂肪的增加。

√睾酮浓度较高利于减少内脏脂肪

睾酮含量下降后脂肪更多的积累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睾丸激素的下降伴随着肥胖的增加,腹部脂肪的优先积累和内脏脂肪组织的更多积累。

√雌二醇水平较低的女性易患向心性肥胖

向心性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

最近发现,绝经前妇女的身体或躯干脂肪量与较低的总雌二醇和较高的游离雌二醇浓度有关,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的总睾酮和计算游离睾酮浓度较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浓度较低。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腹部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血脂为特征的病理状况,已遍布全球并导致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疾病患病率上升。

性激素对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影响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男女的菌群差异

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也观察到特定菌属的丰度差异。男性中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Methanobrevibacter、Acidaminococcu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罗氏菌属(Roseburia)和Faecalibacterium的丰度较高,而女性中嗜胆菌属(Bilophi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丰度更高。

√睾酮水平会影响代谢综合征

在睾酮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中观察到的性别二态性似乎是雄激素受体依赖性的,并且已经提出了几种机制来解释睾酮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联。

男性中睾酮水平高不易患代谢综合征

过量的睾酮可能导致女性胰岛素分泌受损

关于睾酮对胰腺的作用,一项小鼠研究表明,雄激素受体调节男性胰岛β细胞生理,因此该受体的缺乏会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并导致葡萄糖耐受不良。相反,有人提出,过量的睾酮可能通过雄激素受体依赖性机制导致女性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受损。

√雌激素缺乏的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高

雌激素水平似乎也影响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因此,大鼠卵巢切除术引起的雌激素耗竭导致大多数代谢综合征成分(脂质、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恶化,而在50岁以下的女性中,即经历更年期,其患病率增加。

卵巢切除的女性血糖和血压升高

此外,据报道,在接受过子宫切除术(通常伴随双侧卵巢切除术以预防后续卵巢癌)的女性中,血糖水平和高血压升高。

绝经导致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下降,至少部分是由于雌激素减少,而睾酮水平在绝经期间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绝经可以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及其独立于年龄的所有独立组成部分的预测因素(风险因素)。

糖尿病包括一组疾病,根据其发展机制进行区分,这些疾病会降低调节血流中葡萄糖水平的能力,并导致长期高血糖症。

由于自身免疫和代谢过程,糖尿病有两种主要形式,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

2型糖尿病的特征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不足和肝脏葡萄糖代谢受损,以及胰岛素抵抗,导致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糖尿病前期的症状表现出性别差异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作为2型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发生,表现出性别二态性,葡萄糖耐量受损在女性中更常见,而空腹血糖受损在男性中更常见。

有人提出,性激素可能是造成这种二态性的原因。事实上,更年期的雌激素治疗会降低空腹血糖并恶化葡萄糖耐量。

√男性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女性

此外,已证实男性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女性,这进一步支持了性激素参与这种病理学的发展。更年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而更年期的激素治疗可能会延迟2型糖尿病的发作。

√睾酮水平影响男性2型糖尿病患病率

低睾酮水平男性死亡率增加

同样,据报道,经过2年的睾酮治疗后,患有2型糖尿病的男性比例有所降低。此外,已发现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患有2型糖尿病的男性睾酮水平往往较低

与上述一致,患有2型糖尿病的男性往往睾酮水平较低,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患有性腺功能减退症。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患有性腺功能减退症和低睾酮水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睾酮替代疗法(TRT)后表现出改善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

√雌二醇水平高的男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关于女性荷尔蒙,雌二醇水平高的男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这种高雌二醇浓度与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一起对男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产生不利影响。

√女性睾酮水平较高可能易患2型糖尿病

注:这些关于睾酮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关系的相互矛盾的结果可能是由于睾酮的测量,一些作者使用总睾酮而其他人使用游离睾酮,并且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不同研究的分析方法可能不同。

此外,当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低于30nmol/L时,游离雄激素指数(FAI)不是游离睾酮的可靠指标,这将导致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较低的女性可能出现研究错误。

因此,在女性中,总睾酮与2型糖尿病之间没有关联,尽管游离睾酮水平较高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雌二醇水平异常会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率

关于雌二醇,据报道患有2型糖尿病的绝经后女性的雌二醇水平高于健康女性。然而,基于早期初潮或绝经以及子宫切除术和卵巢切除术实践的大量证据表明,非生理性雌二醇水平(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

月经初潮提前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在这方面,月经初潮提前似乎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初潮早导致的2型糖尿病风险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肥胖增加,因为早期月经初潮已被证明也与成年期体重指数的增加有关。

提前绝经和卵巢功能不全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提前绝经或卵巢功能不全会导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在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的绝经后妇女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切除卵巢的女性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最后,伴有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BSO)的子宫切除术显示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子宫切除术本身。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而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本身或与子宫切除术一起并没有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表明接受子宫切除术或卵巢切除术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但并未区分这两种情况是单独发生还是同时发生。

另一项研究表明,相对于完整女性,双侧卵巢切除的子宫切除女性的总睾酮和生物可利用睾酮水平较低,而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女性的睾酮水平居中。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女性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比例更高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具有性别差异的代表性疾病,通常在女性中的发生频率是男性的两倍。特别是,到三级中心就诊的患有严重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女性比例更高。

感染性结肠炎后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增加,约1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感染性结肠炎后开始出现症状。有趣的是,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在女性中较高,这表明性别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差异可能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更有可能出现腹痛和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而言,IBS-C在女性中占主导地位,而IBS-D在男性中占主导地位。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亚型: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且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2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至少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且硬粪或干球粪<25%。

男性出现腹泻症状更多

√女性月经期间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加重

女性在月经期间报告更频繁和更严重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例如稀便、腹胀和腹痛加重,这些症状的增加可能与月经周期的变化有关。

在冰岛进行的一项基于人群的邮政研究表明,患有痛经的女性比没有痛经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此外,更年期似乎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恶化有关。也就是说,女性在绝经后报告的腹痛比绝经前更严重。

此外,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盆腔痛和偏头痛等经常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慢性疼痛疾病的患病率在肠易激综合征女性中更高,这表明她们的症状与激素之间存在关联。

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含碘的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以及肽类激素降钙素,通过影响新陈代谢和组织发育来影响心血管和生殖疾病。

肠道微生物群在甲状腺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格雷夫斯氏病(GD)。桥本氏甲状腺炎和格雷夫斯氏病分别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主要原因。

√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高于男性

甲状腺疾病性别差异特别的显著,它的高发人群多为中年的女性,男性的患病率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女性的内分泌活跃程度很高,没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平时压力大和情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导致自身的免疫调节出现异常,致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就会容易造成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胆汁酸的组成可以反映甲状腺功能

胆汁酸是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代谢产物,在甲状腺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甲亢和甲减患者的血清胆汁酸谱不同,胆汁酸的组成可以反映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最主要的胆汁酸是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而鹅去氧胆酸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最主要的胆汁酸。

√短链脂肪酸与甲状腺激素相互作用影响女性情绪健康

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代谢的主要产物之一,短链脂肪酸与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相互作用,并通过调节肠细胞基因转录来影响激素的分泌。例如,粪便短链脂肪酸酯可通过影响高脂血症和甲状腺疾病来影响女性的情绪健康。

卵巢癌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环境、生殖、行为和遗传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中,雌激素水平的失调和雌激素的活性被认为是重要因素。

√雌激素促进细胞粘附和迁移从而影响卵巢癌的病症

利用不同的卵巢癌症细胞系进行了一项体外研究,以确认雌激素受体在卵巢癌症病因中的需求。

他们的结果表明,雌激素治疗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系的粘附和迁移能力增强,而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系的粘附和移动能力没有显著变化。

√微生物通过影响活性雌激素含量影响卵巢癌

如上所述,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细菌可以介导雌激素的去结合,从而影响循环中活性雌激素的数量。结合雌激素水平和活性在卵巢癌病因学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推断肠道微生物组可能通过影响活性雌激素的量来促进雌激素驱动的疾病(如卵巢癌)的发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会导致绝经后妇女骨折频率增加。

√雌激素缺乏易引起骨质疏松

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骨重塑以及骨代谢疾病之间存在潜在的密切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无菌小鼠中,性类固醇缺乏不能诱导破骨细胞因子表达增加、骨吸收激活,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在性类固醇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中至关重要。

他们进一步证明,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或市售益生菌补充剂每周两次治疗性类固醇缺乏小鼠可以避免骨质疏松。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肠道通透性的降低、肠道和骨髓炎症的抑制。

相比之下,补充非益生菌大肠杆菌菌株或突变鼠李糖乳杆菌并没有显示出对骨丢失的保护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并触发重要炎症通路的激活,从而导致性类固醇缺乏小鼠的骨质流失。

这些结果将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肠道通透性和炎症联系起来。

√高雄激素可能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病因可能与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中,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vulgatus)显著升高,脱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水平降低。

通过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的粪便微生物组、肠上皮通透性和炎症状态,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肠上皮高通透性导致的毒血症与炎症、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有关。不过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内毒素血症的具体机制。

√调节肠道微生物有助于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

菊粉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缓解作用与抗炎和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有关,这可能有助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潜在临床治疗。

环丙孕酮Diane-35(雌激素和孕激素)和益生菌可以帮助重建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减少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样大鼠的生殖功能。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是否可以作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小结

性激素,特别是雌激素和睾酮,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组成有关,性激素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发展和性别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Santos-MarcosJA,Mora-OrtizM,Tena-SempereM,Lopez-MirandaJ,CamargoA.Interactionbetweengutmicrobiotaandsexhormonesandtheirrelationtosexualdimorphisminmetabolicdiseases.BiolSexDiffer.2023Feb7;14(1):4.

LiD,SunT,TongY,LeJ,YaoQ,TaoJ,LiuH,JiaoW,MeiY,ChenJ,LiuZ,WangG,LiY.Gut-microbiome-expressed3β-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degradesestradiolandislinkedtodepressioninpremenopausalfemales.CellMetab.2023Apr4;35(4):685-694.e5.

BrettleH,TranV,DrummondGR,FranksAE,PetrovskiS,VinhA,JelinicM.Sexhormones,intestinalinflammation,andthegutmicrobiome:Majorinfluencersofthesexualdimorphismsinobesity.FrontImmunol.2022Sep27;13:971048.

Kautzky-WillerA,HarreiterJ,PaciniG.SexandGenderDifferencesinRisk,PathophysiologyandComplicationsofType2DiabetesMellitus.EndocrRev.2016Jun;37(3):278-316.

SaklayenMG.Theglobalepidemicofthemetabolicsyndrome.CurrHypertensRep.2018;20(2):12.

PaschouSA,PapanasN.Type2diabetesmellitusandmenopausalhormonetherapy:anupdate.DiabetesTher.2019;10(6):2313–2320.

ValeriF,EndresK.Howbiologicalsexofthehostshapesitsgutmicrobiota.FrontNeuroendocrinol.2021Apr;61:100912.

KimYS,UnnoT,KimBY,ParkMS.SexDifferencesinGutMicrobiota.WorldJMensHealth.2020Jan;38(1):48-60.

YoonK,KimN.RolesofSexHormonesandGenderintheGutMicrobiota.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21Jul30;27(3):314-325.

HeS,LiH,YuZ,ZhangF,LiangS,LiuH,ChenH,LüM.TheGutMicrobiomeandSexHormone-RelatedDiseases.FrontMicrobiol.2021Sep28;12:711137.

一些生物活性营养素,如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铁、维生素、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已被确定在婴儿出生后的前1000天对婴儿生长、神经发育发挥重要作用,以及肠道菌群的建立和成熟。LC-PUF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结构成分,对视网膜发育或海马可塑性至关重要。最近,乳脂球膜(MFG)的成分被添加到婴儿配方奶粉中,因为它们在婴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从历史上看,重点一直放在早期营养对生长模式和儿童体脂成分的影响上。证据表明,生命早期摄入过多的能量和快速或缓慢的生长模式与不良的发育结果有关;事实上,婴儿期体重快速增加是晚年肥胖的重要预测指标。

肠道菌群与营养失调与多种儿科疾病有关,营养素的摄入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定植和成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通过饮食干预来促进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可以改善儿童健康结果。

脂肪酸是许多脂质的主要成分,必须通过婴儿饮食提供必需的脂肪酸,以实现健康成长、神经发育、免疫系统和胃肠功能。

婴儿的脂肪摄入量占比

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需求增加,因为快速生长和神经发育。婴儿的脂肪摄入量在母乳喂养期间很高,从开始添加辅食后的第一年下半年逐渐减少。脂肪营养需求量占每日总能量摄入:

细分各类脂肪酸的摄入量

最近,不同的国家确定亚油酸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4%,而α亚麻酸应占总能量的0.5%。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n-3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和花生四烯酸(ARA,20:4n-6)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膜的功能成分,在神经传递具有关键作用。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委员会已确定:

0~24个月的DHA摄入量为100毫克/天;

0~不到6个月的ARA摄入量为140毫克/天;

ARA和DHA由母乳提供

婴儿的DHA状态是通过母乳提供的,它取决于母亲的DHA状态;尽管如此,母乳中的ARA浓度始终接近总脂肪酸的0.5%,通常高于DHA,与DHA相比更稳定。

已经表明,ARA的延伸产物肾上腺酸(ADA,22:4n-6)是细胞膜中的重要成分。ADA构成了大脑中近一半的n-6LC-PUFA,n-6LC-PUFA的含量远远超过n-3LC-PUFA。

均衡摄入DHA和ARA对大脑功能和发育至关重要

在脂肪酸摄入量和线性生长之间建立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一些人认为必需脂肪酸对于婴儿期的最佳线性生长很重要,也有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关联。

乳脂球膜蛋白的健康益处

另一方面,脂肪的研究工作表明,乳脂球膜(MFGM)蛋白代表母乳的生物活性部分,可提供一些健康益处。这种膜组分由不同的生物活性成分(磷脂酰胆碱、鞘磷脂、胆固醇和脑苷脂、神经节苷脂等)组成,它们对大脑发育和免疫功能有积极影响并保护新生儿胃肠道调节肠道菌群组成。

饮食中脂肪酸的分布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我们通常认为饮食中脂肪过多会造成肥胖,实际上,饮食中脂肪酸的分布也可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肥胖状况。最近,表明人乳中的sn-2脂肪酸与婴儿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显着关联;ARA和DHA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有关,参与短链脂肪酸(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生产的细菌,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在抵抗肠道病变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在母乳喂养后13-15天显着增加。

扩展阅读:脂肪毒性的新兴调节剂——肠道微生物组

如何通过喂养菌群产生丁酸调节人体健康

蛋白质在生命的前1000天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在细胞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酶和神经递质的组成部分。

蛋白质推荐量

在出生后的头6个月内,每公斤体重/天的蛋白质推荐量为:

0至6个月大时为0.58克;

6至36个月大时为0.66克。

母乳中蛋白质种类多,有多种功能

使用婴儿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在生命的前四个月内表现出正常的婴儿生长模式,婴儿的总蛋白质减少1.0g/dl(类似于母乳)。

辅食中蛋白质影响婴儿生长及肠道菌群组成

扩展阅读:肠道菌群与蛋白质代谢

认识变形菌门,变形菌门扩张的原因和健康风险

碳水化合物需求量

每日总能量摄入中的总碳水化合物需求量占比如下:

0~6个月为40-45%

6至12个月以下为45-55%

12至36个月以下为45-60%(接近成年人)

葡萄糖

母乳低聚糖

母乳低聚糖(HMO)构成了婴儿无法消化的母乳碳水化合物的重要部分。母乳低聚糖具有益生元功能,可喂养胃肠道微生物群,并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此外,它们还与多种生物学功能有关,例如对胃肠道发育和全身免疫的影响、双歧杆菌生成活性和抗感染、炎症调节、肠神经元激活和肠道运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岩藻糖基聚糖是母乳中最丰富的母乳低聚糖形式(80–90%)。

聚糖

几个临床前模型已经证明母乳低聚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但人类的临床数据尚未公布。

关于糖没有特定推荐量,2岁以下避免添加糖

关于糖,没有针对婴儿期糖的特定的每日参考摄入量。ESPGHAN营养委员会建议,避免在2岁以下儿童的饮食中添加糖分。还建议避免饮用果汁或含糖饮料,因为过早摄入这些饮料会增加日后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

为什么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需要添加辅食?与铁等营养素的需求有关

在婴儿出生前,胎儿会从母体中吸收铁元素,积累在肝脏中,以备出生后使用。然而,母乳中的铁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在婴儿6个月左右时,需要从饮食中摄取外源性铁以满足营养需求。

铁的需求量

0~6个月为0.3毫克/天;

6~12个月以下为6-11毫克/天;

12~36个月以下的需求量为3.9-9毫克/天。

缺铁有哪些影响?

缺铁会影响大脑、神经和精神运动发育,因为铁是神经递质所需酶的组成部分。缺铁会导致携氧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生长发育所需的葡萄糖转化受限;这些限制可能导致生长迟缓、体重减轻和年龄增长,但与神经发育不同的是,它们可以通过补铁治疗来克服。

缺铁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Coriobacteriaceae被确定为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将运动与健康改善联系起来。

扩展阅读:人与菌对铁的竞争吸收|塑造并控制肠道潜在病原菌的生长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摄入的维生素D低于最低推荐摄入量,远低于每日参考摄入量。

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

为避免因维生素D而可能出现的病症,例如骨矿化不足或软骨病,母亲每天补充400至2000IU可以增加母乳中的维生素D水平;建议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接受阳光照射和补充维生素D。

0至36个月以下的婴儿维生素D营养需求为:

10微克/天。

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什么?

维生素D诱导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突生长,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关键神经发育时期的缺陷会导致生命后期的行为、记忆和学习障碍。

低水平的维生素D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产生慢性低度炎症状态。

维生素D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关联,在3-6个月大的不同种族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中观察到一些差异,这些婴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补充了维生素D以预防其后代的哮喘和过敏症。

扩展阅读:维生素D与肠道菌群的互作

维生素B12的需求量

0~6个月为0.4微克/天,

6~不到12个月为0.5至0.8微克/天,

12~36个月以下为0.6至1微克/天。

叶酸的需求量

EFSA推荐:

0~6个月的叶酸营养需求为65微克/天,

6~12个月婴儿的叶酸摄入量为80微克/天,

12~36个月以下的需求量为100微克/天;

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作用

叶酸和维生素B12(钴胺素)作为参与广泛生物过程的辅助底物和辅助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核酸合成、糖酵解、糖异生和氨基酸代谢。

此外,叶酸和维生素B12以及单碳代谢循环所需的其他微量营养素辅助因子的状况可能会影响DNA甲基化,从而对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叶酸——必须,但不要过量

众所周知,怀孕期间缺乏叶酸会导致后代出现神经管缺陷的风险更高。然而,高剂量的叶酸与更好的状态无关,与母亲或后代无关;事实上,怀孕期间摄入量高于400微克/天并没有明显的好处。母乳喂养期间补充叶酸可导致母乳总叶酸适度增加。

过量摄入叶酸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包括几种疾病(例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生长综合征、呼吸系统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率增加。

目前,由于食用补充剂或强化食品,很多欧洲儿童摄入大量叶酸;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摄入量是否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在早期发育过程中,而许多组织中正在发生大量表观遗传变化。

缺乏维生素B12有什么影响?

当母亲的维生素B12状况不佳时,母乳中的含量会降低,会影响后代维生素B12的状态。维生素B1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和维持至关重要,与叶酸一起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和髓磷脂的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覆盖颅神经、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髓鞘受损,从而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发展。

B族维生素缺乏影响肠道菌群

通过基因组重建和预测,针对几种B族维生素,预测整个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表型,发现微生物群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辅助营养物种(它们无法自己合成某些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这些物质才能生存),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从饮食和/或原养型微生物中获取一种或多种B族维生素,通过特定的拯救途径(一种代谢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微生物可以从外部环境或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回收利用某些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以满足自身生存所需)来实现。

膳食摄入影响:

细菌合成影响:

在体外结肠模型中,研究发现补充甲钴胺和乳清可以提高厚壁菌门和拟杆菌属的比例,同时减少变形杆菌属的数量,其中包括一些病原体,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和志贺氏菌属(Shigella)等,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此外,研究还发现甲钴胺可以促进肠道细菌对脂质、萜类化合物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诱导外源性物质的降解,抑制转录因子和次级代谢产物(如维生素B12)的合成。

扩展阅读:如何解读肠道菌群检测报告中的维生素指标?

B族维生素与肠道菌群互作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及发育

新生儿的肠道菌群既直接来自母亲,也来自分娩后的环境。微生物组在生命的头几个月经历动态演替和成熟,这一过程伴随着身体指标以及器官和神经认知发育的快速变化。

新研究结果强调母乳喂养和婴儿饮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一项使用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的综合研究表明,停止母乳喂养(而不是引入固体食物),可以推动婴儿肠道微生物组的功能成熟,使其接近成人状态。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母乳对婴儿的发育和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组在断奶时进入过渡阶段,此时微生物组会发生其他变化。

儿童营养不良和生长障碍是由膳食摄入不足和炎症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炎症通常是持续和/或反复感染和慢性疾病(包括镰状细胞病、艾滋病毒、先天性心脏病、心理障碍和内分泌或代谢疾病)的结果。

肠病是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肠道通透性增加也会对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肠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导致微生物和/或微生物产物易位,从而激活先天免疫反应并促进全身炎症,从而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扩展阅读:什么是肠漏综合征,它如何影响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由于疾病、环境或药物暴露或其他损害而破坏微生物组的正常多样性和组成,可能导致生态失调,这是一种以致病菌大量繁殖、共生体丧失和多样性丧失为特征的状态。在一些人群中,生态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肝脂肪变性和肠道疾病有关。在儿童和部分人群中,生态失调与生长和神经认知发育不良以及反复感染、免疫力改变和炎症增加有关。

与营养良好的儿童相比,营养不良的儿童拥有“不太成熟”的肠道菌群,其多样性较低。生态失调导致营养提取效率低下、吸收不良、易患肠杆菌科等侵袭性疾病和肠道炎症,从而影响生长。

肠道微生物群与发育迟缓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表明存在因果机制

谷禾健康与长沙妇幼儿童保健中心实验室合作发表的临床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对患有严重急性营养不良(SAM)等严重儿科病理状况的儿童的重要性;临床诊断为生长发育迟缓(FTT)的受试者和正常生长正常的早产受试者(NFTT-pre)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明显的肠道菌群发育轨迹中断,并且其α多样性的发展以及观察到的OTU和Shannon指数不足,尤其是在具有FTT的受试者中。

此外,与正常相比,FTT组中细菌如拟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和大多数年龄歧视性细菌分类群的顺序定殖和富集及其微生物功能紊乱。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发育迟缓的婴儿肠道菌群发育不全,具有潜在的临床和实践意义。

肠道菌群失调还与共生微生物的易位和系统传播以及对病原体的易感性有关。此外,共生细菌抵抗肠道炎症的功能能力降低,如产生短链脂肪酸和色氨酸分解代谢配体(驱动芳烃受体激活),可导致肠道炎症。

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确定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包括确定它们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恢复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改善健康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确定可以在怀孕、婴儿期和儿童期实施的干预措施,以预防或改善这些导致生长发育不良的驱动因素,对于改善短期和长期健康与发育至关重要。

扩展阅读:

最近对来自刚果、印度、巴基斯坦和危地马拉的孕妇进行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怀孕期间肠道微生物群的个体属和α多样性(丰富度)有所减少。

妊娠期肠道菌群与新生儿生长关联

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以了解津巴布韦农村地区妊娠期肠道微生物群分类群与代谢功能对胎龄、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生长的关联。

结果证明,抗性淀粉降解细菌,主要是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和真细菌科,是主要的肠道类群,并且是出生体重、新生儿生长和胎龄的重要预测因子。

扩展阅读:肠道核心菌属——毛螺菌属(Lachnospira)

肠道菌群变化分别与妊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有关

扩展阅读:肠道重要基石菌属——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人类肠道核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

母体微生物群的干预:益生菌

一些数据表明,益生菌对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在治疗妊娠糖尿病(GDM)、B族链球菌定植和乳腺炎方面具有有益作用。

鉴于已知的安全性,益生菌作为妊娠干预措施特别有吸引力。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在新西兰、芬兰、丹麦、瑞典、澳大利亚、伊朗和我国的女性中,补充各种益生菌和混合物(包括乳酸杆菌、链球菌和双歧杆菌菌株)对出生人体测量没有影响。但有一些数据表明益生菌单独或联合使用可能与低收入国家早产儿死亡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或新生儿败血症的降低有关。

新生儿和婴儿是考虑针对微生物组进行干预的关键人群,因为婴儿微生物组在出生后经历快速进化。此外,婴儿期是生长和神经认知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期。

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

来自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专性厌氧菌会迅速定植婴儿肠道,主要是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和梭菌属,在生命的前6个月内,其特点是多样性低。

婴儿肠道菌群->免疫系统->宿主

婴儿肠道微生物群为免疫系统的发育提供信息,而免疫系统又协调维持宿主-微生物共生的关键特征。因此,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的异常可能会破坏正在发育的免疫系统。

母乳喂养->断奶,肠道菌群变化

婴儿期的母乳喂养还通过母乳中微生物种类的直接转移和其他主要成分的调节影响婴儿生长和塑造肠道微生物群,例如人乳低聚糖(HMO–人类酶无法消化的复合糖),分泌IgA和抗菌因子。

断奶,即逐渐将固体食物引入婴儿饮食,是婴儿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断奶也是肠道菌群快速扩张的时期,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韦荣球菌(Veillonella)、柯林氏菌(Collinsella)、普雷沃氏菌、粪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以及参与复杂多糖代谢的其他物种的多样化和扩张。

断奶期微生物群受干扰,可能导致肠道感染的易感性

断奶期过后,肠道菌群高度依赖于饮食习惯

农村地区的儿童表现出拟杆菌门的显着富集和厚壁菌门的枯竭,普雷沃氏菌属的细菌数量独特丰富,显示出利用富含多糖的营养素的能力。

然而,在工业化国家,这些普氏菌肠型不太常见,断奶后微生物组的特征是拟杆菌和瘤胃球菌肠型的存在。

在试图了解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共同配置的,包括描述组成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群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时,需要较大的样本人群队列,这也是谷禾一直推进的事情。

微生物群是否有一个稳定的架构?

综合众多的研究结果确定了一个由几十个细菌分类群组成的核心“生态群”,这些分类群在孟加拉国、印度和秘鲁的出生队列的健康成员中,在20个月及以后表现出一致的协变。研究得出结论,生态群网络是微生物群组织的一个保守的一般特征,建议这样的生态群可以提供一个框架来描述营养不良儿童的生态失调。

我们建议这样的生态群可以用作定量指标,用于定义旨在重新配置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靶向干预措施的功效。

婴儿绞痛、反流和便秘常常引起父母的痛苦也是儿科就诊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母乳喂养婴儿的微生物群通常被认为富含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细菌,以及梭菌等产气细菌的生长减少。

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减少哭闹

同样对于绞痛的预防,使用L.reuteriDSM17938似乎是有效的,但这需要在其他研究环境中得到证实。

扩展阅读:认识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reuteri)

为了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婴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了特定的益生元,并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评估。

益生元:低聚半乳糖降低绞痛和反流的风险

在最近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摄入补充低聚半乳糖的配方奶显示出与母乳喂养参照组相似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发育趋势,并且与接受不含低聚半乳糖的配方奶粉的婴儿相比,降低了绞痛和反流的风险。

合生元:减少哭闹、减轻疾病发作

人们对合生元提供“有益”细菌及其底物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在另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评估了含有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和动物双歧杆菌(B.animalisssp.lactis)的合生酸奶饮料的效果。

与安慰剂相比,乳糖和菊糖对疾病发作(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性疾病)的影响减少了发烧天数。干预组大便稀便的频率更高,需要照顾孩子的次数也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意:

作者强调益生菌的干预并不是适合所有有症状的婴儿,婴儿的肠道菌群变化较快,益生菌及其组合的干预需要充分评估肠道菌群及其功能,了解其肠道菌群网络结构下,选择对应症状的干预方式才能确保安全和发挥干预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得出任何确定的结论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评估益生元和合生元在这些在不同类型儿童及其整体肠道微生态条件下的作用。

如何调节肠道菌群?常见天然物质、益生菌、益生元的介绍

肠道微生物群与健康:探究发酵食品、饮食方式、益生菌和后生元的影响

肠道菌群&过敏性疾病

据报道,在基于人群的加拿大健康婴儿纵向发育(CHILD)出生队列研究中,婴儿粪便中低肠道微生物群丰富度和升高的肠杆菌科/拟杆菌比率与随后食物致敏的风险增加有关。

瘤胃球菌科↓

他们还发现食物敏感的婴儿在1岁时瘤胃球菌科的丰度下降。这可能与过敏性疾病高风险婴儿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一致,发现瘤胃球菌科的相对丰度较低与未出现任何过敏表现的婴儿相比,随后出现特应性湿疹的婴儿的粪便样本中。

值得注意的是,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较低也与炎症性先天免疫反应过度有关。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即缺乏潜在的免疫调节细菌可能会增加发生过敏表现的风险。由于瘤胃球菌能够降解纤维,并且是成人“核心”微生物组的一部分,未来的研究应该检验其重要性。

扩展阅读:瘤胃球菌属——消化降解关键菌?炎症标志菌?

益生菌&肠道菌群

丁酸盐是一种已知的结肠细胞底物,与增强肠道完整性有关。与单独使用EHCF相比,接受EHCF+LGG治疗的婴儿在治疗6个月后的丁酸产量呈双峰分布。

已知的丁酸盐生产者,Faecalibacterium,Blautia,Ruminococcus,Roseburia在高丁酸盐样本中富集,而拟杆菌显着减少。与牛奶不耐受的孩子相比,牛奶耐受的孩子Blautia和Roseburia富集。正如作者推测的那样,这些物种可能导致丁酸盐产量增加和肠道完整性增加。

肠道重要基石菌属——罗氏菌属(Roseburia)

肠道核心菌属——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预防炎症的下一代益生菌

母亲摄入益生菌降低孩子发病率

在该团队随后的2份研究中,其中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与无菌安慰剂牛奶相比,孕妇在围产期摄入含益生菌的低脂发酵牛奶可降低其孩子2岁和6岁时的湿疹发病率。然而,临床益处似乎与3个月或2岁时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无关。

由于益生菌仅给予母亲,另一种解释可能是通过影响母乳成分。在婴儿期益生菌随机对照试验的另一项后续研究中,对长期肠道微生物群的建立没有影响,这与之前的报道一致。

虽然说荟萃分析报告,怀孕期间、母乳喂养期间和/或给婴儿服用益生菌可降低婴儿湿疹的风险,但证据仍然薄弱。因此,专家机构未能推出具体的指导方针。然而,在考虑所有关键结果时,世界过敏组织现在建议使用益生菌预防有过敏孩子高风险的孕妇和哺乳期母亲以及有高风险患过敏性疾病的婴儿(基于家族史)。

肠易激综合症

在一项更大的、双盲、随机、交叉研究中,同一组使用16S测序研究了低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饮食对肠易激综合症儿童的临床结果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低FODMAP饮食减少了腹痛,并且对饮食有反应的儿童的微生物群具有更强的糖分解能力。作者建议,鉴定具有更强糖分解能力的微生物群可能作为预测对低FODMAP饮食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克罗恩病

肠道微生物群环境的变化被认为是克罗恩病患者纯肠内营养治疗特性的中介。令人惊讶的是,与没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的健康对照相比,克罗恩病患儿在纯肠内营养过程中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普拉梭菌和丁酸盐浓度有所降低。

乳糜泻

在乳糜泻中,坚持严格的无麸质饮食(GFD)有时很困难,患者可能仍会出现临床症状和营养缺乏,随后持续发炎和肠道菌群失调。

在另一项评估两种益生菌短双歧杆菌菌株对GFD患儿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干预减少了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产生。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益生菌对患有乳糜泻的儿童可能有益,但需要在更大规模的试验中验证。

扩展阅读: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

青年糖尿病环境决定因素(TEDDY)研究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该研究包括芬兰、瑞典、德国和美国患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儿童,肠道的组成和多样性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这个具有同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类基因型并因此具有相似遗传风险的人群中,根据地理区域也存在显着差异。

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因为即使在对早年生活和饮食变量进行调整后,差异仍然存在。

人们一直对肠道菌群失调在影响儿科人群的大量疾病中的作用感兴趣。

儿童时期的肠道微生物组成高度依赖于饮食习惯。在营养不良的儿童中,与标准营养干预措施(如RUSF)相比,含有当地可用成分的低热量密度MDCF可改善微生物组的成熟度和生长。未来我们需要努力探究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饮食习惯下中婴儿期微生物群的多样性,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与免疫发育和生长的联系。

鉴定具有更高定植效率和临床有效性的适合当地的菌株可能提供巨大的潜力来优化可在怀孕、婴儿期和儿童期实施的干预措施,这可能会导致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得到改进,并且也可能成为安全和具体指南的基础。

NjungeJM,WalsonJL.Microbiotaandgrowthamonginfantsandchildreninlow-incomeandmiddle-incomesettings.CurrOpinClinNutrMetabCare.2023Mar6.

VidehultFK,WestCE.Nutrition,gutmicrobiotaandchildhealthoutcomes.CurrOpinClinNutrMetabCare.2016May;19(3):208-13.

CerdóT,DiéguezE,CampoyC.Infantgrowth,neurodevelopmentandgutmicrobiotaduringinfancy:whichnutrientsarecrucialCurrOpinClinNutrMetabCare.2019Nov;22(6):434-441.

GizawZ,YalewAW,BitewBD,etal.Stuntingamongchildrenaged24-59monthsandassociationswithsanitation,entericinfections,andenvironmentalentericdysfunctioninruralnorthwestEthiopia.SciRep2022;12:19293.

WestCE,RenzH,JenmalmMC,etal.Thegutmicrobiotaandinflammatorynoncommunicablediseases:associationsandpotentialsforgutmicrobiotatherapies.JAllergyClinImmunol2015;135:3–13.

TroeschB,BiesalskiHK,BosR,etal.Increasedintakeoffoodswithhighnutrientdensitycanhelptobreaktheintergenerationalcycleofmalnutritionandobesity.Nutrients2015;7:6016–6037.

HiltunenH,LyttyniemiE,IsolauriE,RautavaS.Earlynutritionandgrowthuntilthecorrectedageof2yearsinextremelypreterminfants.Neonatology2018;113:100–107.

ZhengM,LambKE,GrimesC,etal.Rapidweightgainduringinfancyandsubsequentadiposit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evidence.ObesRev2018;19:321–332.

THE END
1.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肠胃寄生虫呢?有问必答这种情况判断是否有肠道寄生虫感染,首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如果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感觉,尤其是...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104568118.htm
2.怎么样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肠胃寄生虫呢感染科建议到医院检查,如血常规、凝血系统功能,大小便常规检测等,确诊后再做怎么样治疗的决定,注意休息,不...https://www.fh21.com.cn/wenda/view/vnlwlyek5d.html
3.消化系统的科普——《肠子的小心思》读书笔记难怪动物都习惯舔伤口。以前的人也有习惯,没有创口贴的年代,伤口用口水抹一抹。 所以通常喉咙疼的时候,吃完饭会觉得好很多,或者吃完饭后口腔里的小伤口也没那么疼了。当然了,不一定非要是吃饭,嚼嚼口香糖,我们的口腔也能自发分泌这种镇痛剂。 2、贲门 ...https://www.jianshu.com/p/b3de3421be4f
1.怎么判断宝宝肚子里有没有寄生虫–易康网田螺,尽管很好吃,但是,人们在吃田螺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比较担心的问题,那就是田螺里会不会有寄生虫。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炒田螺究竟有没有寄生虫的问题! 田螺和 发布于 2022-12-15 10:49 有用141 0评论 教你正确判断孩子是否有蛔虫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环境被蛔虫卵污染,是婴幼儿...http://health.eekang.net/knowledge/158693
2.如何判断自己肠胃有虫科普文章如何判断自己肠胃有虫 胃肠寄生虫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可能导致多种不适症状。胃肠寄生虫感染的判断标准包括腹痛和腹泻、体重减轻、食欲变化、贫血和乏力以及皮肤瘙痒和皮疹等。如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 腹痛和腹泻:寄生虫感染常引起腹痛和腹泻,症状可能持续或...https://www.liangyiyy.com/article/info/1551575.html
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肠胃寄生虫呢?有问必答医生你好,我今年23岁,身高1.73米,体重55KG,比较瘦,偶尔有腹痛的现象,我一直担心是不是感染了寄生虫,因为家长都不瘦,怀疑和遗传无关,我想咨询下如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是感染了肠胃寄生虫呢,我看过蛲虫的症状,有点像,肛门有时候会痒,感觉有小虫子爬一样,还有我到医院应该去哪个科室做检查呢?谢谢! https://3g.club.xywy.com/wenda/93982368.htm
4.怎样判断肠道有寄生虫权威文章怎样判断肠道有寄生虫 裂头蚴在人体肠道内寄生而造成的病症通称为肠胃寄生虫感染。普遍的有疟原虫类和蜘蛛类(包含寄生虫、钩虫、蛲虫、绦虫、鞭虫、阿米巴经营、贾第虫、滴虫等)。肠道寄生虫的类型多,在身体内寄生全过程繁杂,造成的变病并不限于肠胃。根据感染裂头蚴的类型和位置及其身体寄主的免疫力情况,临床表现和...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48106.html
5.磨牙怎么办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随便抓住一些东西就咬,很多时候东西上或自己手上残留有细菌,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肚里有虫。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寄生虫就会在孩子肚子里闹腾,导致孩子身体不适,出现磨牙的症状。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磨牙表现之后,可以同时根据孩子是否有肚子痛、消化不良以及肛周瘙痒等情况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体内有寄生虫的...https://www.jy135.com/jiankang/85773.html
6.肚子有虫的症状表弟说他可能肚子有虫,请问肚子有虫的症状有哪些?张键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绦虫是肠道感染中最常见的寄生虫,尤其是在儿童中。常见症状如下:腹痛,寄生虫在肠道内生长和定居,可吸附于肠壁,吸收营养,可破坏粘膜,引起腹痛、溃疡和出血,可严重穿透肠壁,引起穿孔、腹膜炎,也可进入胆道形成胆绞痛。李晓莉...https://www.rwys.com/articlecontent/33419
7.猫拉稀是水状的怎么办小猫大便拉水怎么办猫咪的肠胃是比较脆弱的,在碰到一些换粮、换环境等应激反应,就会出现拉水的情况了。对此,可以在猫咪日常吃的食物中,拌入一些宠泄亭这类的宠物益生菌,帮助猫咪缓解拉水的问题。 3、体内有寄生虫 常见的驱虫药有:快乐红糖、拜宠清。 猫咪腹泻怎么办?猫咪一直拉水怎么***? http://m.boqii.com/article/42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