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到年底,钱就越难赚,有工作都成为了一件幸福的事情。经常听朋友说:现在钱不好赚了,生活艰难。可为什么钱会如此难赚呢?
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加班到深夜,工资低的不足以支撑城市里的生活。好不容易到了年底,盼望了一年的年终奖,最后却变成了一张彩票。只能幻想着获得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
虽说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面对亲戚朋友的盘问,面对小孩子们要红包的需求时,不免囊中羞涩。
为什么我们就做不了有钱人呢?金馆长最近看了一本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邻家的百万富翁》。
这本书里把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称作富人,这样的富人占美国人口的3.5%左右。这些富人中,95%的人拥有100-1000万美元的净资产;80%的人是富一代,并不是靠着父母而成为富人的。
作者托马斯·J·斯坦利采访了很多这样的富人,然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人靠衣装马靠鞍”,有些人判别贫富只看人家是如何选择食物、饮料、服装、手表和汽车等等。但是购买消费品要比积累财富容易的多,表面上的“有钱人”并不是真正的“富人”。理性的消费和适度的节俭才是发家致富的秘诀。
富人的一家都践行节俭的生活原则,他们过着量入为出的简单生活。他们可能并不是赚的最多的,但他们一定能让一元钱产生最大的收益。
李嘉诚吃饭连两片西红柿都不浪费;台塑集团王永庆一条毛巾用了27年;华为任正非一间总统套房里十几个人打地铺;娃哈哈宗庆后一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吉利李书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格力董明珠独自一人坐火车出行……
他们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依然保持着创业前艰苦朴素的传统。合理消费,把钱用在刀刃上。
节俭可以积累财富,却不会创造财富。财富的增值,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有人问巴菲特,他成功的关键的是什么,他指了指身边的一沓书说:“像这样的书,每天读500页。这样知识才能发挥作用,一点点积累,就像是复利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但是我保证没有很多人真的会去做。”
RichHabits的作者TomCorley提到:富人(平均收入在$160,000或以上,流动资产净额超过$3,200,000)倾向于阅读和个人提升、教育、成功有关的书籍;穷人(平均收入低于$35,000,流动资产净额低于$5,000)则倾向于读娱乐性的内容。
富人平均每月花8.4小时打理自己的资产和投资,普通人每月只花4.6小时。富人把至少15%的收入用来投资。他们花钱的时候更注重消费给他们带来的价值。他们知道他们的钱花在哪里,并且会做记录。
大多数人认为百万富翁拥有名贵的服装、手表和其他象征社会地位的奢侈品,但实际情祝并非如此。富人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钱对于富人来说,早已成为身外之物。
穷人热爱休息,因此只能痛苦的工作,并依靠工作来支持自己的消费习惯。即使穷人拥有了很高的收入,也都用来买奢侈品、买豪车,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了。
富人和穷人之间,差的真的不是钞票,而是对人生的掌控,对金钱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600万却也没有自由的大有人在,而另一些人虽然没有600万,却也正在享受自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的呢?关键在于他们对财富有不同的定义,对金钱有不同的欲望。
研究发现,几乎不管收入水平如何,人们所说的自己会感到富有的收入数值,都要超过实际收入的两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管你挣多少,“富有”的感觉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因为当你赚到了一百万元后感觉很高兴,可进入了百万富翁俱乐部又发现,自己这点钱其实算不上什么,刚刚获得的一点点快感瞬间就消失了;于是你觉得如果赚到了一千万可能会满足了,等到你拼命努力,成功赚满了一千万,并进入了千万富翁俱乐部,你又一次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于是你又给自己设定了1个亿的目标。
此时你可能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一个轮回。就好比放在驴子面前的萝卜,每次驴子加快脚步往前赶的时候,似乎萝卜距离自己又近了一步,可惜很快就发现萝卜又变远了。而我们每个人同这只驴子其实并没有多大分别。
就像马云说的:“1999年阿里巴巴创业至今,我从没领过工资,从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自己最快乐的事是当一个每月拿91块钱的老师。”
马化腾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普通家庭,没有什么特殊的,顶多是房子大一点。”
李彦宏也说:“我做的事是我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了挣钱。”
富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擅长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们呢,还在为“钱”奔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