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数据背后投射的却是恐怖的社会现象:当代年轻人正逐渐被过度消费和物质欲望所捆绑。
为了满减疯狂凑单、还没拆开的快递堆得到处都是,衣柜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辛苦赚来的钱全变成了一堆没用的杂物,空间慢慢被无限增长的物品填满,找不到一丝落脚之地。
而这些仅仅是消费主义裹挟下的冰山一角,信息过载、人际焦虑、情绪内耗……
他坚信,减少外在的物质拥有,能够使人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与真实的幸福。这一信念促使他将自己的心得凝聚成《花小钱得自由》一书。
如何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寻找自我的“松弛感”?
如何拒绝被消费主义驯服,掌握正确的金钱观?
如何过滤不必要的选择,专注真正的生活?
如何避免无止境的情绪内耗,表达明确的喜欢和讨厌?
这本书中都有答案。
极简并非生活的减法,而是心灵的加法。如果你“不太喜欢现在的自己”、如果你“不满足”,不妨先尝试用最少量的金钱和物品生活吧,精简生活,轻装前行,成为生活的主角。
破除消费迷雾,回归生活本质
在这个崇尚独特魅力与自我展现的社会,消费行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存所需,演变为一种个性宣言和社会融入的方式。
我们身处一个奇妙的悖论中——一方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品牌承诺着无限的快乐与满足;另一方面,这些承诺背后的代价却是日益沉重的精神负荷与财务紧缩。
选择物品时,要最大限度地遵循自我的想法,要买让自己喜欢到珍惜的“特别特别喜欢”的物品,而且不是“有点喜欢”。甚至可以列出“100件心爱之物的清单”,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喜好,避免无意义的消费行为。
斩断情绪枷锁,拥抱自由心态
除了物品和金钱之外,涩谷直人还将他的“不持有”生活观念扩展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削减生活中的“冗余元素”,不仅意味着要缩减开支和物品持有量,更要深入到生活方式的选择、思维模式的调整以及人际关系的优化等人生的各个维度,实现真正将自由握在手上。
世上本来就存在各式各样的价值观,也因此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所以最好不要让自己的意见模棱两可。在必要的时候,鼓起勇气,说清楚“我是这么想的”,反而会消除后续的各种麻烦,从根本上解决情绪上的压力。
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当我说出“喜欢”某物的时候,自然伤害到“讨厌”它的人,反之亦然。若是因为这样,伤害到了某个地方的某个人,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如果顾虑这个、顾虑那个,连“喜欢、讨厌”都说不出口,那真是既憋屈又无聊。
拒绝透支生活,珍视生命之基
这种“不持有”的生活态度除了应用在物质和心理层面,还会作用于对生活重心的重新审视与调整。
极简并非生活的减法,而是心灵的加法。
就像涩谷直人在后记中提到的:这只是“我个人的极简主义”,希望你不要照单全收,而是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极简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