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看到甄嬛第一次与皇帝同房,才懂华妃的爱有多么卑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张小暖泛情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张小暖
甄嬛第一次侍寝那晚,华妃伤心欲绝。
看到皇帝带着甄嬛去了行宫,听闻皇帝为甄嬛特意准备了玫瑰浴,华妃含着眼泪,倚在窗前,悲伤的说:看来皇上是要把她当杨贵妃般宠着。
其实,后宫嫔妃侍寝是常有之事,华妃早该习以为常。可甄嬛这次侍寝不一样,她享受的规格可是之前只有华妃享受过的。
可见,华妃曾经“独一份的荣耀”,如今也成了过去式,也就是说,人,也即将成为过去式。
自古以来,高墙庭院之内,往往都是“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就在华妃伤感之际,甄嬛早已在皇帝的卧榻上婉转承恩。
甄嬛侍寝那晚,皇后眼明心亮,圆了皇上的梦。
按照规矩,皇上带甄嬛去行宫那天,原本也是要带皇后一起的。皇后何等聪明,她知道皇上带甄嬛去行宫意味着什么,所以识趣的让宫女带话给皇上,说自己身体不适,就不陪皇上去行宫了。
这不正是在皇上面前做了个顺水人情吗。
而华妃,就不一样了,她无法左右皇上的意愿,就只能靠摔东西,打骂宫女解气,她嫉妒,愤恨,在甄嬛没有出现之前,皇上最宠爱的妃嫔明明是她,是甄嬛抢走了自己的恩宠。
一个正常的女人,看到自己的男人有了新欢,自然是会妒忌的,华妃的反应很正常。可问题是,华妃想要的一心人,偏偏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一心的人,她看不透,所以她痛苦。
在这一点上,皇后可比华妃想得开。
即便今天没有甄嬛,那明天、后天也会有其他俘获皇上的女人,如果各个都要生气、吃醋,那早就被气死了。
我记得《知否》中,关于古代女子如何提升婚姻满足感,有这样一番见解: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保证物质基础,然后爱自己,爱孩子,爱善意的娘家,偶尔爱一点男人,不要太多,上限到他找别的女人你也不会难过,下限在你能恰到好处地对他表现出绵绵情意而不会觉得恶心。
皇后看到皇上有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欢,心里不嫉妒不生气是假的,她曾经失落地问过侍女剪秋,皇上对自己和对纯元皇后的感情,是否一样?
剪秋对皇后说:皇上心里是有娘娘的,皇上对娘娘的敬重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皇后黯然伤神,低头不语。
身为一个女人,如果自己的男人对自己的感情只是尊重和敬爱,那么,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失败和讽刺。
皇后早就在心里接受了“色衰而爱驰”这个在大多数男人的世界里,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她活得怡然,她把重心放在了争取并稳固自己的权力上,而不是争宠上。
所以她能做到,皇上来她这里,她欣然侍奉,皇上去别的嫔妃那里,她也不会懊恼。
可华妃就截然不同。
她恨不得皇上天天晚上去她那里,巴不得皇上眼里只有她。想方设法地拴住皇上的心。
她爱得太热烈,可她却忘了,她爱的这个男人是皇上,根本不可能属于某一个女人。
华妃借着娘家在朝中的势力,处处打压各宫嫔妃,好让自己独占鳌头,好让皇帝只宠幸自己。
而皇上也看在华妃娘家的势力上,对华妃百般骄纵,万般宠溺。
殊不知,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更何况在这人人都长了一副弯弯绕肠子的后宫,才更要约束言行,即使有一个强大的后台,也不可以过分跋扈。华妃最后惨淡的结局,是必然的。
毕竟,一个人过得太顺了,难免眼花耳聋,眼聋耳花后难免会栽大跟头。
华妃为了和甄嬛争宠,不惜从曹贵人手中夺来了小公主当筹码。
皇帝向来喜欢小公主,华妃把小公主放在自己宫中喂养,为的就是把皇上引到自己宫中。
一次,皇帝来华妃处看小公主,只听小公主不停地啼哭,便询问华妃,华妃却编造了一段油腻腻的瞎话说:公主年幼,啼哭是人之常情,不过臣妾以为,这宫中都是女子,阴气太重,所以,公主夜不能安,若是能有阳气镇店......
华妃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皇帝近期到我这里来得太少了,导致我宫里阴盛阳衰,阴气太重,所以导致公主不停地啼哭。
可见,为了留住皇上,华妃费了多大的心思。
皇上也是明白人,听出来弦外之音,便说:今夜本就是十六追月之夜,朕会留下来陪你。
华妃听到后,喜不自胜。
华妃在后宫,看似飞扬跋扈,可唯独在皇上面前是极度卑微的。她不似皇后般“不在乎”恩宠,更不似甄嬛般“放得下”皇恩,她每每向皇上“讨爱”的样子,矮人三分。
如果不是爱之入骨,又怎会向他低下高傲的头颅。
皇帝留下来过夜,这对于华妃来说,不仅仅是一次侍寝,更是在告诉甄嬛:这次,我赢了,也让你尝尝独守空房的滋味。
皇上不顾及华妃的感受,径直去了碎玉轩,探望甄嬛。
皇上走后,华妃失魂落魄到痛哭流涕。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怒,若不是爱得太满,何来伤心欲绝。
我想起了《四重奏》里的一句话:比悲伤更令人悲伤的事情是什么?比悲伤更令人悲伤的是,空欢喜。
这场空欢喜,对于华妃来说,不仅是爱情的流逝,更是甄嬛对她权威和势力的挑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人生的复杂与曲折远超想象,犹如情感的丰富与纤细远非一己之力所能控制。
爱与不爱,其实早就显现出来了,问题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接受。
我很喜欢《知否》中明兰对祖母谈自己的情感观:祖母,我就是想,咱们活这一辈子,总不能在这院子里头绕弯打转吧。我将来还可以攒很多的钱,多宽心,闲了,便去游山玩水,击球垂钓,双陆拆白,总是有许多法子解闷的,日子自然过得畅快,若为了在男人面前争一口饭吃,反倒把自己变成面目可憎的疯婆子,这一生,多不划算。
后宫中,争奇斗艳是常有之事,勾心斗角更是常有之事,目的只有一个“在皇上面前争一个名分,争一口吃食”。
可谁又曾回头看过,但凡那些费尽心思往上爬的人,最后往往是摔得最惨的人。有时候,“不争”才是“争”,毕竟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与其被宠上天后再去承受跌落的痛苦,倒不如一开始就平平淡淡,这样更是怡然自得。
皇上对华妃的宠,仅仅是宠。
甄嬛曾在皇上面前说过这样一番话:只要皇上对嬛嬛的宠爱里,哪怕只有几分爱意,嬛嬛便心满意足了。
可见,帝王的“宠”和“爱”并非一回事。
这本就是一场极度不公平的情感,可华妃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年羹尧为朝廷平定了西北,皇上大喜,有意恢复华妃协理六宫的权力,但又怕甄嬛不高兴,毕竟前不久,华妃因为跋扈犯错,皇帝才剥夺了她协理六宫的权力。
甄嬛听闻皇上的意思,心里自是不高兴的,可她却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站在了皇上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皇上心意是好,想来皇后娘娘不会有什么异意,只是年将军前线刚刚告捷,皇上就立即恢复了华妃娘娘协理六宫之权,知道的自是知道皇上T恤功臣,不知道的恐怕会忽略了皇上的英明,只以为皇上仰仗着年家才有胜仗可打,所以要迫不及待重用华妃,已做笼络。
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有利于他的做法以及答案,甄嬛惯用这招,而且每次都能获胜。
《人性的弱点》中有句话: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就如同你为自己所想一样,这便是成功的秘诀。
甄嬛的话直击皇上内心,觉得甚是有道理,所以当下便采取了甄嬛的建议,延迟恢复华妃的权力,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
可其实,甄嬛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不想让华妃恢复协理六宫之权,毕竟,华妃一旦恢复了权力,她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华妃得知皇上没有恢复她协理六宫的权力,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
她对身边的心腹侍女说:皇上这次不许本宫协理六宫又如何,若是皇上这次许了,多半是因为哥哥的缘故而非本宫,皇上不许,才见得是对本宫好,真真是因为多年的夫妻情深而非外戚之故。
可华妃并不知道,皇上原本就是因为年羹尧的缘故,才去宠幸她,不过是听从了甄嬛的建议而已,把那份刻意的爱,藏了起来罢了。
女人的直觉总是很准,起初华妃就曾怀疑过,皇上最近总是爱翻她的牌子,让她侍寝,难道是因为哥哥在前线打了胜仗的关系?
每每想到这里,华妃便悲从心来。可见华妃要的也不只是皇上的宠,她更想要皇上的爱。
华妃还是活在当初在王府的情境中,那时,皇上爱她是真,宠她是真,可时过境迁,眼前的这个人已不再是王爷,而是皇上,身边莺莺燕燕的女人多了去了,移情别恋也是常有之事。
有时候,爱情不过是一场梦,可总有人睡过了头。
华妃最后撞墙而死的时候,最后一句是:皇上,你害得世兰好苦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感情用力过猛,亦是伤痕累累。
我们都是散落在滚滚红尘中的俗物,难逃“情欲”的迷惘。不求你能完全抛开这世间的情爱,只希望,当我们踏入红尘中时,能有几分清醒;坠入情欲中时,还能有几分自持。
作者:张小暖,愿你我在温暖而舒心的文字里相逢不晚,共同成长!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清代大才子纳兰性德曾在《画堂春》里写道:“一生一世一双人”,这恐怕就是世人艳羡不已的爱情了。
史上不乏一夫一妻制皇帝。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娶了独孤皇后一人,还并称“二圣”;明朝明孝宗朱佑樘娶了张皇后一人,两人感情甚笃,还创造了“弘兴中兴”。
而清朝的乾隆皇帝呢?
他虽后宫佳丽无数,长寿且风流,活了89岁,娶了41个妃子,甚至在80耄耋之年还娶了位美丽少女,但他真正爱的却只有富察皇后一人。
史载,乾隆后宫有名号的妃嫔41位,先后立过3位皇后。但与他真正鹣鲽情深、感情始终如一的也只有结发妻子富察皇后。
富察皇后,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富察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
有一次,雍亲王去富察府,一眼就被桌上漂亮的书法吸引,当得知出自9岁的富察容音之手,又见她谈吐大方、气定神闲时,赞许不已。
回来后,雍亲王拿出小格格书法给乾隆看:“你若不用功,就连富察家9岁的小格格都比不上!”
从此,10岁的乾隆就对富察氏念念不忘,更没想到她会影响他一生。
不得不说,雍正眼光独到,这点很像康熙。富察皇后年仅9岁时就被他以犀利毒辣的眼光相中了。
因此,富察皇后16岁时,就嫁给了17岁乾隆做了嫡福晋。那时雍正已把乾隆预定为皇位接班人,因此为挑选大清一代贤后煞费苦心。
为储君选妻,除了门当户对外,更要符合未来皇后的标准。
富察皇后不仅出身名门,长相貌美、温婉贤淑,毫无骄矜之气,还非常聪明贤惠。
最主要的是:很有人格魅力。
1、为人简朴。
富察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从不浓妆艳抹地打扮自己,而在13年间素面朝天、简单着装,十分难能可贵。《清史稿上》说她“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这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很有内涵。
漂亮的外表只征服男人一时,而内在的魅力对男人的吸引才是永久的。富察皇后性格多面,精明而天真,温柔且活泼,既识大体又善于经营。
在乾隆忙于政务时,她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让皇帝分心;在乾隆遇到烦心事时,她又像解语花安抚他情绪;而在乾隆需要放松时,她又很活泼地陪他在围场策马狂奔。
富察皇后不仅情商很高,还善于理解乾隆的精神世界。
一次,乾隆在围场无意提到八旗子弟穿金戴银、铺张浪费,哪像当年祖先创业时只在衣服袖子上用鹿尾巴绒毛弄个边就好。
回宫后,富察皇后就亲手做了一个鹿尾缘边小荷包送给乾隆,意思与他共勉,不忘满洲本色。如此玲珑剔透、善解人意,令乾隆很是感动。
爱一个人,就是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4、关怀备至。
在乾隆生活起居上,富察皇后事必躬亲。一次,乾隆背上长了个疖子,皇后担心宫女手重,每天亲自给乾隆换药,直到3个月后乾隆康复才回自己寝宫。
富察皇后对出身低微的婆婆皇太后钮钴禄氏也十分孝顺,婆媳关系十分融洽。乾隆出巡时,就经常带着老妈和媳妇,心情甚美。
总之,富察皇后对于乾隆而言,就是一个完美的伴侣,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另一伴真的非常难,我们大多时侯也只是“得知我幸,不得我命”。
而身为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即便按祖制娶了三宫六院,但都没有哪个妃子能撼动富察皇后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这样看来,乾隆与皇后的关系实在太完美了,但也许是“天道忌全”或“天妒红颜”,越是太完美的东西,似乎越有遗憾。
在古代,讲究“无孝有三,无后为大”,在皇宫同样重视子嗣繁衍,尤其对于一个后妃而言,有了儿子,就有了终身依靠。
1730年,结婚3年后,富察皇后就给乾隆生了一个儿子,乾隆喜不自胜,给嫡长子取名为“永琏”。琏是宗庙的祭器,可见永琏在乾隆心目中是可堪大用的。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称永琏:“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但是,幸福不长久。1738年,9岁的永琏突然感冒,几天后病重,不治而亡。
养到9岁的孩子突然去世,这对乾隆和皇后而言,就是晴天霹雳。富察皇后为此大病一场,形销骨立,乾隆很担心,每天都去探视。
但是在乾隆面前,皇后很少将悲伤流露在外,也不像别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尽量和乾隆转移话题,不让乾隆伤心,也更令乾隆心疼了。
乾隆清楚,只有让皇后再生一个儿子,才是对她最大的安慰,因此与皇后同寝的次数比以前多了。但由于皇后大病过,身体不好,过了7年都没怀上孕。
终于,在1746年,皇后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永琮,而此时乾隆与其他妃子都有好几个儿子了,但这嫡子一出生,立即就得到了乾隆的格外偏爱。
乾隆觉得这个孩子是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聪明那一个,怎么看都喜欢得不得了。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说永琮:“性成夙慧......聪颖异常”。
夫妻俩担心这孩子会再出现意外,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照顾永琮上,生怕有所闪失。乾隆一下朝就跑到皇后宫中,两人一起逗孩子玩,场面十分温馨。
但是,好景不长。
清朝婴儿死亡率极高,在皇宫也不例外,1747年大年三十,年仅2岁的永琮因为出天花,不幸去世了。
生两个孩子都去世了,这对乾隆和皇后都太过沉重了。乾隆毕竟还有好几个儿子,但富察皇后已36岁,过了女人和最佳生育期,以后想要再生孩子就更难了。
令乾隆惊讶和佩服的是,皇后这次并不像上次那样大病一场,只将悲伤埋藏在心里,表现得异常的坚强和冷静,而且在永琮下葬后,就恢复得和以前一样平静了。
作为一个女人而言,在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后,大多已经哀莫大于心死了,毕竟今后很难再有孩子了。但是如果悲伤在外,除了让身边的爱人担心外,于事无补。
富察皇后的玲珑剔透,确实与众不同。
但乾隆知道,皇后这是把悲伤放在了心里。
为让皇后散心,两个月后,即1738年初,乾隆就带着老妈和皇后等人一起东巡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是一次皇后的死亡之旅。
早春二月里,春风和煦,一家人都一起出门旅游了,一路游山玩水,心情大好。富察皇后也很开心,一家人还登上了泰山山顶。
原本这一切非常美好的。但是,大家下泰山之后回到济南,皇后就开始感冒了,持续高烧不退,在济南呆了好几天,也不见好转。
眼见返程日期快到了,乾隆想让皇后在济南痊愈后再走,但皇后却说,我如果不走,你和百官都在这陪着我,怎么行呢?
乾隆一听,只得下令启程返京。
3月11日,乾隆和皇后等一行人就从德州上了船,准备沿运河返京。坐上船,乾隆也松了一口气,因为船行平稳不颠簸,也利于皇后养病。
但这时,太监突然跑过来禀报:“皇上,皇后感觉不舒服,您哪,过去看看吧。”
乾隆赶紧跑到皇后船上,一看,皇后已经脸色苍白,浑身冰冷,昏迷不醒了,他紧紧握住皇后冰冷的手,但却再难握住她的生命了。
当晚,富察皇后就去世了。
乾隆当场悲痛欲绝,给皇富察后加谥号为孝贤皇后,这是所有皇后谥号中最好的一个。
富察皇后的去世,给乾隆沉重的打击。他写了这样一首挽联: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也就是说:你我夫妻恩爱22年,你治理后宫13年,一切都像春风一样飘散了。皇太后平时总赞你孝顺,妃嫔也无人不佩服你贤明,而我从此不再读关雎,因为我的朱弦已断。
乾隆的挽联,堪称字字啼泪。
从皇后去世那天起,他的人生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悲痛与思念中。乾隆是史上产量最高的诗人,他一生作了四万多首诗,其中有100多首是悼念富察皇后的。
他还命人将皇后去世时乘坐的那条叫青却舫的船运回京城作留念,那可是体积庞大、重达千余吨的大船,大臣们一听,傻眼了,只得想尽各种办法将船运回京城。
后宫不能没有皇后,乾隆就另立了一位妃子那拉氏为后,但他却怎么也培养不起与新皇后的感情,对她很冷淡,甚至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新皇后很委屈躲到一边去哭,乾隆见状也很无奈。
毕竟富察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取代。
后来,乾隆又娶了很多新妃子,同样找不到对富察皇后的那种感觉。乾隆确实有三任皇后,但第三任皇后魏佳氏即嘉庆生母是死后追封的。
我们一会儿说乾隆感情专一,一会又说他风流纵情,这不是矛盾的吗?其实这不矛盾,还是相辅相成的。
乾隆后宫妃嫔多达41位,是清朝第二多妃子的皇帝,第一位是康熙有67位。
富察皇后在世时,乾隆很专情,但在皇后去世后,他倍感空虚,看中谁就纳进后宫为妃,私生活变得十分放纵,显然这是用私生活的放纵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年沦陷”。毕竟觉得生命已过半,想要寻求刺激,风流乾隆大致如此。
而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再没进过济南城。1765年,他第四次经过山东时写下了这首诗:
四渡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17年前富察皇后在济南病倒,17年后乾隆仍然余恨未平,怕一进济南便引起痛苦的回忆。
1796年,思念了妻子51年的乾隆皇帝,在89岁高龄时去世,终于可以与一生挚爱的富察皇后地下相聚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人生一世,真爱只有一人,但凡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是将就。
这就是乾隆与富察氏的爱情。
茫茫人海中,遇见心仪另一半很难。
乾隆遇到富察皇后与之幸福相伴22年,何其有幸;于富察皇后而言,被乾隆惦记一生,何其幸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侍寝,指皇帝的嫔妃进御。
这是一件与皇帝后裔血脉有关的事情。被皇家视为一等大事,所以嫔妃进御之事,是内廷的重中之重,就像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样重要。
康熙皇帝是第一个后悔侍寝制度的,但是后悔归后悔,先帝定下的规矩又不能在自己手上破坏,于是康熙皇帝灵机一动,计由心生,命人大肆修建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宫殿。
宫内损失宫外补,皇帝在行宫临幸妃子则不需要接受敬事房的管束。康熙之后的几代皇帝大多不满意这种嫖妓般的过程。雍正是个自律严格的皇帝就不用多说了。
乾隆皇帝六次往返江南,享用人间绝色。
而嘉庆、咸丰等皇帝,更是不理朝政常年都居住在圆明园内,尽情享受园内女人的千般柔软、万种风情。更为搞笑的是,同治皇帝在后宫感觉不过瘾,竟然还跑去八大胡同玩起了通宵。
最后引进了梅毒,一下子呜呼哀哉。真是把皇帝家的脸面丢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