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千万条,刷酸需谨慎,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说的刷酸,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在专业的美容医疗机构进行的化学剥脱术,通过使用果酸、水杨酸等高浓度的溶液治疗皮肤的疾病,比如黄褐斑、痤疮等。
这个范畴不是今天讨论的内容,我也不太担心大家会盲目进行。
因为一方面费用比较高(掏钱的事情肯定要谨慎嘛),另一方面专业的医生也会给出许多注意事项,甚至还有官方的指南可以参考。
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含有酸的护肤来进行皮肤状况的改善。
这方面的门道和复杂性就多了,比如虽然国家规定果酸的含量要小于6%,但很多通过海淘的产品,20~30%的酸浓度都很正常。
而且许多人也就是看了一些博主的晒图,就开始盲目买产品尝试,连成分和浓度都没搞清楚,中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毕竟酸可不是什么“无功无过”的成分,不仅有功还有过,必须要小心。
我们所谓的“酸”,大体上根据结构可以分成α-羟基酸、β-羟基酸、多羟基酸等等。
但不管它的结构如何,效率如何,但归根结底,它们基本上都是通过化学剥脱的方式对皮肤进行治疗或者护理的,也就是“二话不说,先扒你一层皮”的意思……
自从果酸之父VanScott和Dr.Yu在1974年发表了那篇经典的果酸换肤文献之后,刷酸变成了皮肤医学界非常通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皮肤科医生也不断地探索刷酸能够做的事情,从一些严重的皮肤疾病到提升改善皮肤的小毛小病,刷酸都能完成。
尽管家用护肤品的各种酸,算上进口的一些产品,浓度多数在20%以内,和专业刷酸动辄40%~70%的浓度差很远。
但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文献的资料都表明,它们大体可以实现这些效果:
只不过——还是那句话,使用含有酸的产品时,和那些多肽、透明质酸、XX提取物不一样,酸对皮肤有破坏性的作用,一定要“有礼有节”,并且“知己知彼”,比如:
在常见的果酸家族里面,乙醇酸和乳酸的分子量比较小,渗透性比较好,效果相对突出,但同时刺激性也是最大的,许多人用着容易翻车。
对于新手来说,除了那些新型的多羟基酸(乳糖酸、麦芽糖酸等)之外,果酸家族里面的奇葩——杏仁酸(MandelicAcid),由于其稍大的个头以及独特的亲脂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果酸里面非常独特的一分子,不论是在专业刷酸领域,还是在家用护肤品领域,杏仁酸都是一个有着良好表现的选手。
比如在高浓度下,杏仁酸和水杨酸一样,都能够有效治疗痤疮。并且45%的杏仁酸和30%的水杨酸比起来,在抗炎效果方面更有优势,而且温和度也要比水杨酸更高一些,接受治疗的人群普遍耐受性更好。
如果要说到大家很关心的低浓度杏仁酸的效果,同样也有文献来支持。
比如2018年的一项临床试验里面就用了含6%杏仁酸的精华以及4%杏仁酸的晚霜(同时也含有其他抗氧化的成分),研究的目标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剥脱角质、改善毛孔或者痤疮,而是针对更难解决的皮肤细纹的缓解。
我估摸着和杏仁酸温和剥脱角质、促进活性成分渗透都有很大的关系。
像果酸之父Dr.Yu创立的芯丝翠,虽然近几年把目标放在了更温和的第三第四代果酸,但它们家依然在去年12月的JAAD(影响因子8.27)上面发表了关于杏仁酸的研究。
它们认为杏仁酸不论是改善皮肤出油还是在抗老方面都很有潜力,是传统的乙醇酸不能比的,而论文里面使用的浓度仅仅是2%而已。
落到实际的产品方面,主打杏仁酸的品牌其实相当少(估计和原料的价格以及配方工艺有关),大概有这几个吧,台湾品牌居多。
有6%、8%和18%等好几种。我手头有6%和8%的两支,8%的是复合酸,加了2%的水杨酸以及1%的丙酮酸,所以功能更加全面,单独杏仁酸可能太温和,复配以后就比较好了,闭口痘痘等都可以用。
杏仁酸加上透明质酸的精华,比较纯粹,就一个抗炎的植物提取物,相对肤感比较油润,像维C精华,也有可能是透明质酸的原因吧,干皮挺好。
同样是复配的酸,乳糖酸还有辛酰水杨酸是其他两种,叠加了抗菌抗炎的其他成分,会有点刺激,但据说效果不错,我还没用过它。
也是台湾的牌子,杏仁酸的浓度大概5%,比较温和优点是便宜,但网上的声音很小,用的人也极少……
讲过碧莲达的维C烟酰胺精华,这个杏仁酸乳糖酸精华也不错,比较纯粹的配方,就5%杏仁酸加上2%的乳糖酸,还有点烟酰胺,控油祛痘提亮肤色都还能做到吧。
香味可能是败笔,比较奇怪的味道,温和度是挺好的。
同样是台湾的牌子,逆天的20%杏仁酸加上1%的壬二酸,浓度足够高,所以肯定够用。它们家还有6%的杏仁酸+1%壬二酸的那个温和精华,可以给不同的人选择。
最后,讲了那么多刷酸的知识以及注意事项,我最终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危险耸听,强调酸的可怕程度,也不想鼓励大家人人都去用此类产品而不顾现实情况。
像酸、维A醇、间苯二酚衍生物类这种有强大效果,但风险并存的成分,怀抱有理性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