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科技行动实现“绿水青山”!

欢迎访问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日前,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林业局、气象局联合印发《“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旨在持续加大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全文:

(一)工作基础

1“十二五”环境科技发展状况

通过科技任务部署和实施,突破了环境领域的一批重大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过去5年,在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毒理效应与控制原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确了气溶胶形成机制,突破了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污染源排放清单、二氧化硫减排、柴油车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带动了室内空气净化、烟气脱硝等设备与工艺的实际应用;阐明了水处理微生物聚集体形成与作用机制,突破水中颗粒物超高速分离、污水脱氮除磷等关键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推动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氨氮等废水生化物化处理技术发展和提升了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水平;自主研发出低成本、易推广的污染土壤和湖泊底泥修复技术,并获得推广应用;突破了垃圾资源化、污泥清洁焚烧、含砷固废清洁处置等关键技术,固废处置与循环利用已由理念转入实施,构建了若干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模式;建设和完善了陆地生态监测系统、环境卫星观测系统,建立城市生态过程模拟、生态功能区规划、交错带生态评估与恢复等技术体系,创新了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并在西部地区获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2我国环境科技竞争力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科技发展迅速,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科技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发展尚存诸多不足。

(1)整体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除局部处于领跑状态外,我国大部分环境科技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处于跟跑状态。

(2)原创性技术不多,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我国环境领域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质量不高,论文被引频次显著少于发达国家。环境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技术缺乏。

(3)特有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我国环境问题解决缺少国际经验借鉴,缺乏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的特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设备、材料依赖国外引进。

(4)研究与应用脱节,产业化水平低。我国环境技术研发主体是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实力不具国际竞争力。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脱节问题突出,自主研发技术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仅36%左右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

(二)战略需求

1国家战略及目标需求

2国际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1)环境科技的范围不断向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扩展

(2)环境科技更加注重解决复合性、系统性环境问题

环境科技发展呈现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局部地区污染防治向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转变。发达国家的环境科学研究已进入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开展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了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分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推动发达国家突破了一批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技术,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控预警与改善技术的创新发展。环境科技发展与其它领域技术创新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了环保产业大发展。

3环境科技需求与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使我国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空前压力,同时也为环境科技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十三五”环境科技需求体现为:(1)解决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环境科技继续为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整体方案;(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环境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环境风险控制、安全生态环境系统构建;(3)发展环保产业,需要环境科技突破重要工艺和重大装备的技术瓶颈;(4)应对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环境科技建立科学认知方法、前瞻性技术和系统思路。

针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态退化等突出环境问题,面临全面落实各项环境污染防治计划的迫切形势,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亟需加快推动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全过程控制技术转变、由单元技术研发向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性集成创新转变、由核心技术突破向引领产业发展转变,形成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系统化技术方案。此外,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挑战,需要加快环境与健康、化学品控制、全球环境履约等科技创新。我国未来环境领域科技工作需要围绕“质量改善、风险控制和生态安全”的战略目标,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应用技术-集成示范-成果推广-环境管理”整个链条上开展创新,形成“预防-治理-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环境技术体系。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为宗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支撑重点区域整体发展、管控脆弱生态环境风险、部署前瞻生态环境技术、形成可竞争环保产业、惠及日益迫切民生需求的思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质量改善、风险控制与生态安全的核心任务,推动技术创新需求与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融合、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良性发展的融合、整体性生态环境技术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的融合,形成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具有内生性发展能力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支撑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原则

鼓励环境领域的原始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速环境科技创新;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加强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机制的制度设计。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大气污染防治。

深化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突破大气污染监控、质量管理领域核心技术,构建我国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形成解决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的综合技术方案。

2水污染防治

深化土壤污染过程、生态与健康效应、联合修复机制研究,建立融“监测-预警-防控-修复”于一体的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修复技术应用工程化与材料设备标准化建设,形成我国分类防治土壤污染的综合技术方案。

开展区域生态格局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研究,突破一批生态监测、质量评估、系统恢复与安全保障、承载力预警与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6化学品控制与环境健康保障

深化重点化学品毒理作用和过程机制研究,突破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典型行业重点化学品环境风险控制、化学品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学品整合测试策略技术框架。

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化学品风险管理、臭氧层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为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国际履约谈判等提供科学支持。

系统深入研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学技术,突破一批我国新反应堆设计验证、事故应急响应与救援、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退役与延寿安全等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审评体系和独立实验验证平台。

9环境基准与标准支撑

阐明重点区域生态与环境问题相互耦合的内在机制,研发生态与环境物联网智能化监测技术体系、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区域生态效应和环境风险预测评估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战略需求的生态优化格局与环境质量调控方案。

进一步优化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配置,加速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一批国家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布局,加强环保产业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科技产业、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

12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环保科技合作研究、人员交流,积极深化与环保技术先进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实施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履约科技行动,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合作研究项目。

针对我国“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发展需求,以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构建安全生态体系为目标,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基准与标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化学品管理与国际履约等关键环境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基地建设。重点开展以下12项任务。

(一)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控制

1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

2大气污染的人群健康危害

研究建立大气污染暴露评价和健康效应早期识别技术,掌握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的急性和慢性健康损伤的暴露-效应关系,研究典型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建立室内外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为大气环境管理和健康风险干预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

开展细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高效脱除与协同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非电工业烟气污染物高效控制、污染物脱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典型行业VOCs排放控制及替代、机动车尾气高效后处理、船舶与非道路机械污染高效控制、居民燃煤和城市扬尘控制、城镇垃圾焚烧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材料与成套装备,并形成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展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准入及退出控制标准研究与示范应用。

重点研究我国分区分阶段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大气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和制度、大气污染源排放标准评估技术和制度、大气污染源排放现场执法监管技术方法体系、排放许可证管理政策和支撑技术等,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决策全过程评估技术体系、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源排放标准制修订及全方位监管技术体系,创新污染防治机制体制和政策,为大幅提升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决策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进一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预警能力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大气二次污染物及其前体物立体观测、适应于新标准的大气环境及污染源检测监测、多尺度大气复合污染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建立大气复合污染从地基、机载到卫星平台的一体化立体综合监测、预测评估和质量保证技术体系,推进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共享,满足新的环境质量管理和污染源监管需求。

针对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的需求,统筹监测预警-源头治理-监督监管等技术集成应用,建立可复制、可考核、可推广的适合不同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污染源控制-调控管理相结合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加快先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转化应用,在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自主研发大气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提高20%左右,促进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二)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

1基于低耗与高值利用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系统深入开展废水风险消减、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研发废水定向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废水低能耗脱盐与分质回用、有毒污染物风险消减技术,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构建废水资源化、无害化技术集成体系,实现以废水中污染物的资源能源回用、有毒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2污水资源能源回收利用技术

开展污水处理中能源、资源回收的技术原理研究,研发污水碳浓缩分离及高效能源化、污水磷回收及高效利用、低C/N污水新型低能耗氮生物转化、污水中高值物质回收利用、污泥资源化稳定化等技术;构建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中能源、资源的回收技术系统,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建设一批能源自给、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污水处理工程,服务于中国近万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效改造,实现可持续的污水处理,为面向未来的新一轮污水处理技术革命做出贡献。

3高效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

开展高效实用地下水原位修复材料与装备研究,研发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开展集中式地下水源地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研发地下水污染防渗等源头预防技术,构建高效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数字模拟技术平台,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

研发风险污染物检测与水质综合毒性评价、指标与效应协同约束的饮用水安全净化、化学-微生物协同调控的饮用水安全输配等技术,构建基于水质综合毒性响应的水质监测平台和指标与效应协同约束的饮用水安全净化成套技术系统,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规范。

5流域水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

开展流域尺度的港口、航道、水电和航电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与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响应关系研究,推进流域水生态生物完整性、物理完整性和化学完整性评估;研发农业清洁流域构建、流域生态完整性评估和智慧化流域管理等技术,构建智慧化流域管理技术平台;研究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进行工程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建立环境价格税费政策、多元融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环境创新制度,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

(三)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保障

1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

开展土壤污染物的界面过程与模型、形态与生物有效性、植物吸收与阻控机制等研究,获取低积累作物与高富集修复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建立土壤安全利用评估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研制新型重金属钝化剂和生物修复剂等功能材料,研发污染土壤物化调控、植物修复与阻隔、污染物扩散阻断等关键技术,构建土壤重金属及复合污染防控与安全利用成套技术体系,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推广模式与产业化机制研究;通过筛选适宜的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建设综合性土地整治与修复示范工程,集成重金属超标农田分类分级的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建立重点地区农业安全利用的风险防控与修复体系。

开展工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农药类、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卤代溶剂等时空分布、迁移规律与赋存形态研究,研制具有缓释功能的氧化/还原材料、高效固化/稳定化材料、增溶/增流及生物修复强化材料等修复材料,研发可移动、模块化的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构建修复关键材料与装备创新技术平台,选择典型行业污染场地和特大型复合污染场地进行修复工程应用与综合集成示范,建立多工艺、多设备协同修复集成技术系统与土壤-地下水一体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快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场地再开发利用风险监管与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现役工业场地土壤污染“源-汇”规律及土壤污染扩散机理研究,集成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关键技术。

3固体废物处置场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开展固废处置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空间分布、污染扩散的理论与识别方法研究,研制还原稳定、生物淋洗、抗侵蚀防渗等新型修复材料,研发化学/生物淋洗、异位固化与原位反应栅等关键技术,创新衬层系统的污染阻截技术,构建固体废物处置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的协同阻控与修复成套技术体系及高效经济组合工艺,进行规模化工程应用示范,实现固体废物处置场地土壤污染的有效防控。

4矿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综合修复技术

5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技术

开展土壤新型污染物监测方法、源解析与土壤环境基准等研究,研发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快速监测和预警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土壤环境质量红线管控支撑、土壤环境多源数据融合与大数据管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修复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开展污染场地绿色与可持续治理修复管理模式研究,推进土壤污染绿色和可持续修复评估和实践,构建融合“监测-预警-防控”全过程的土壤环境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区域及场地应用示范,创新土壤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与资金机制,形成跨部门协同创新技术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实现土壤环境的分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四)退化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安全调控

1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依托各领域野外观测台站,开展长期连续定位观测,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研发天地空、点线面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形成高性能的从个体、群落、生态系统到区域上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构建我国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运行;建立我国生态质量评估模型,跟踪监测和评估我国生态质量动态变化,实现对我国生态质量的实时监控。

2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理论与技术

3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

开展区域生态演变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退化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累积影响与修复技术研究,提升对区域生态问题形成及其演变趋势的科学认识,研发退化生态系统群落合理配置、破碎景观修复、区域生态综合治理、生态系统稳定维持与功能提升、生态适应性管理、生态产业等关键技术与模式,并进行示范,通过单项技术集成实现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的标准化、模式化、系统化。

4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研发区域生态系统评价与监管技术和区域生态健康诊断、安全评估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构建城市群生态空间形态-格局规划设计与调控技术平台;研发关键生态景观重建技术以及受损生态空间修复保育技术,开发现有生态景观的功能提升技术,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生态安全保障调控技术体系,在典型城市化地区开展示范。

5生态与环境承载力预警与调控技术

建立确定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我国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制,研发国家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技术、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调控技术、生态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技术,明确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区域。

(五)废物综合管控与绿色循环利用

1典型工业固废源头减量与清洁利用技术

开展重点行业固废污染特征识别与减量化基础研究,研发在线调质改性、组份深度提取、高性能建材制备、污染协同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固废全过程近零排放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技术体系,进行典型工业固废大幅度源头减排与跨产业循环利用工程应用示范,实现5-10种典型工业固废减量化利用全链条技术与产品体系、典型固废源头减排30%以上、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3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技术

4固废资源化管理决策支撑技术

(六)化学品风险控制与环境健康

1化学品毒性作用和过程机制

系统深入研究不同化学结构化学品的健康毒理与生态毒理作用机制,研发基于分子生物学、高通量DNA测序、系统生物学的生物毒性测试新技术,研发复杂环境介质中化学品毒性综合分析生物组学技术、多层次多指标的污染物毒性高通量快速评价技术;建立化学品整合测试策略框架及计算毒理学技术,逐步实现我国水陆生代表性土著生物的实验化。

2化学品暴露、危害与风险评估技术

3化学品风险全过程控制与监测预警技术

开发基于风险分析和高通量筛查的化学品风险源识别与分类排序技术,实现化学品环境风险源的有序分类管理;开发优控化学品替代关键技术与工艺,研制一批环境友好的替代化学品;开发重点行业企业的化学品生产、堆存、运输、使用、排放和处理处置全生命周期风险预警、控制与管理技术;开发特征化学污染物监测方法和在线、便携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安全替代、过程削减、产品残留最小化等技术体系。

识别典型区域或流域主要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完善地方化学品风险管理及环境安全保障政策法规,开发长江等重要航道危险化学品船舶运输环境安全风险防控技术,针对替代、削减和去残留等风险控制技术开展综合示范;开发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化学品风险控制与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和管理措施,形成技术标准规范,提出加强国家化学品管理与环境安全能力的整体策略与技术体系。

(七)环境国际公约履约

1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

开展跨国境水体、陆域生态环境事件预防及应急机制研究,PM10、PM2.5、光化学烟雾、气溶胶、酸雨等大气污染物及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空气污染物及海洋垃圾长距离输送机制、生态效应及控制技术研究,沙尘暴成因、传输途径、影响机制和控制对策研究。

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技术

开展我国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研究,重点突破生物多样性监测与预警技术、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技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技术、古树名木保护和利用技术、关键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技术、国家公园建设技术、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以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发展自然保护区规划、质量评估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价现有自然保护区网络设置的效果和合理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化管理模式。开展外来物种入侵途径、扩散机制、危害机理、预警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价、管理与防除控制技术研究,以及有效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国家政策与法律框架研究。研发重点疫病病原的分离、鉴定、溯源及变异跟踪,以及野生动物重大传染病预警、检测与防控技术。

(八)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1核与辐射安全基础研究

3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具和方法

研发核电厂堆芯物理分析、热工水力、事故分析、屏蔽和源项分析等方面的计算模型,建立一套适用于核安全审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分析软件,研发运行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突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中国先进研究堆等大型研究堆的运行以及微堆低浓化条件下的安全技术,研发后处理设施的临界安全技术规范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研发贫化六氟化铀安全管理与处理处置、抽煤等资源共采环境影响等的评价方法,突破铀矿地勘坑井水处理、铀矿地勘及采冶设施退役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建立铀矿地勘及采冶退役设施长期监护机制;研究制定广电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研究高风险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在线监控及放射源快速搜寻、定位和回收技术。

4新建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技术

(九)环境基准与标准体系建设

1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

综合考虑国家社会发展阶段和环保形势,形成涵盖各主要介质(水体、大气和土壤)的、完善的环境基准技术标准和方法规范;通过专项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部署长期、系统的基本数据获取和过程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的整体能力,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形成国家环境基准体系,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3环境基准支撑技术研发与管理应用示范平台

突破目标污染物筛查、国际通用模式生物、生物毒性测试技术、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等的一批环境基准关键支撑技术;提出我国优控污染物及排序;在重点区域/流域建立综合示范基地,开展实验室和野外综合应用研究;制/修订一批重要目标污染物环境基准值,建立动态修订、发布和综合应用机制;开展环境基准管理适宜性研究,搭建基于环境基准的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平台;建立环境基准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环境基准数据的互联互通。

4环境基准支撑能力建设和科研联盟

探索环境基准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管、环境应急处理处置、环境规划等环境风险管理和治理中的应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国家环境基准管理制度的章程和职责,建立环境基准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逐步规范运行模式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国际合作的整体能力,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形成国家环境基准科研联盟,共同开展环境基准基础性工程,为我国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十)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智慧生态环境综合观测与大数据分析

2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环境承载力

深入研究区域生态资产与生态服务功能、区域环境承载力,以及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生态关联程度,阐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生态服务的需求;揭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关系及其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研发区域生态合作等有效手段,实现城市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关系协调,进而为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提供支撑。

4区域生态与环境一体化治理与适应性管理模式

构建典型高风险性污染物的多介质迁移转化规律与风险识别体系、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与城镇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提出解决区域废弃资源高效治理与再生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深入探讨典型流域生态治理与适应性管理综合技术,形成完整的典型地区生态与环境一体化治理成套技术集成体系,建立优化管理模式和评估体系,实现污染治理有效化、低成本化和高资源化,为形成区域经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供技术支撑。

5区域生态格局优化与环境质量调控

重点研究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红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区域生态环境基准与标准化管理以及基于功能单元的生态与环境一体化管理原理,并研发相应的关键技术;研究水、气、土、生态跨要素、跨领域的环境管理政策,开展跨要素、跨领域的环境质量响应政策、规划评价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区域基于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质量响应的综合防控与集成管理关键技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和典型省份为政策集成试点,建立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和管理机制;研究突破一批支撑制度实施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规范,重点突破省域、区域、城市群空间规划体系关键技术并进行试点,积极推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实施,为区域生态格局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调控与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1推进环境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发展与创新

优化环保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布局,充分发挥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一批具有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的国家水安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创新发展。

2建立环保技术创新与信息服务平台

3加强打造环保技术创新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开发区、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区,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示范效应的“环境医院”、“环境绩效合同”等创新发展模式,集中问题诊断、技术方案、工艺设计、产品设备、工程建设、投融资服务等优势,为环境治理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全过程服务;推进环保装备标准化工厂建设,完善环保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政策,促进环保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4培养环境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才

持续支持环境污染控制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若干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幅度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十二)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一)创新科技工作组织实施机制及模式

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有关精神以及环境领域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部门协同、专家参与、多元投入、分类组织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规划实施。建立跨部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整体目标的把握及实施进度的监督,研究完善有针对性政策保障措施。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优势,规范各项任务落实与实施。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统一发布平台,促进科研信息共享。加强环境领域科普和宣传工作,引导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多元投入与风险共担关联机制

(三)实施创新激励与成果转化促进机制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合理分配,提高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比例。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诚信教育,建立环境科研人员诚信体系和惩戒制度,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不良学术风气。鼓励应用型环境技术研发机构创办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和小微企业参与环境技术研发,提升中小微企业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利益共享机制。做好科技示范工作,严格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明确环境领域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责任,促进环保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增强环保科技对环保产业的支撑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环境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转化。

THE END
1.如何快速锁定中毒“真凶”?这双“眼睛”最精准提及中毒你会想到什么?是古装剧中的各类影视桥段,还是推理小说里扑朔迷离的故事?其实,中毒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近年来,我国中毒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除了职业性因素,还有很多中毒的发生是由于日常生活中忽视管理造成的。目前,全球已知的毒物就有近2亿种。如何在中毒救治中快速锁定“真凶”,有效达到救治...https://wjw.hunan.gov.cn/xxgk/gzdt/szdt/202312/t20231225_32610679.html
2.MODEL9880雪迪龙生物综合毒性监测仪导航 MODEL 9880 雪迪龙生物综合毒性监测仪厂家资料 厂家资料 地址:北京昌平区回龙观国际信息产业基地3街3号 电话:400-675-7878 转 9116 传真:010-80735678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微信 antpedia.com Copyright ?2007-2016https://m2.antpedia.com/instrument/product_contact/10852
3.生物毒性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生物综合毒性水质在线预警系统,水质...深圳市耐思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生物毒性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生物综合毒性水质在线预警系统,水质在线生物毒性分析仪如需购买生物毒性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生物综合毒性水质在线预警系统,水质在线生物毒性分析仪,请联系深圳市耐思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我们竭诚为大家服务https://www.bmlink.com/nst888/
4.T/CAQI188本标准规定了发光细菌法水质生物综合毒性在线监测仪(以下简称监测仪)的技术要求、安装与验收、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费氏弧菌、明亮发光杆菌或青海弧菌作为受试生物的水质生物综合毒性在线监测仪在供水系统及水源水等水质的监测及预警,特别是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报警。 发光细菌法水质生物综合毒性在线...http://www.bzfxw.com/soft/sort055/tt/693724.html
5.水质综合毒性分析仪尤其中、远期的危害,这些检测无法说明这个问题,因此必须使用生物方法对综合的毒性效应(尤其对于未知物)进行测定。目前水质毒性物质监测的手段由于耗时过长均实质上是事后监测,这样的事后检测这样带来了巨大风险,对于因为事故或故意破坏造成的污染,而水质综合毒性分析仪可以在5-15分钟内快速展现水中毒性的任何变化,水质综合...http://www.chelleson.com/index.php?a=index&c=solution&id=82
6.Toxcontrol在线综合毒性仪即使用最新最复杂的仪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只能检测到少量的毒性物质; 很多毒性物的浓度低于检测限; 传统化学分析的结果无法给出毒性物对水中生物的综合影响。 ToxControl应用原理 荷兰MicroLan公司的全自动生物监测仪使用新培养的发光细菌(费舍尔弧菌)作为生物感应器。仪器在发光细菌暴露到被检测样本前后分别检测发光强度...http://www.xuanp.com/page29?product_id=82
7.关于发布《水质综合毒性评价技术规范》的公告标准立项与公告关于发布《水质综合毒性评价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由常州大学、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编制的《水质综合毒性评价技术规范》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编号为T/CSUS 76-2024,自2024年7月15日起实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24年6月12日https://www.chinasus.org/index.php?c=content&a=show&id=1208
8.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心血管毒性药学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pdf...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风险。伊布替尼可引起与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的风险。 [] 3536 - 高血压、、, 房颤和心力衰竭也可引起室性心律3TKIs心血管毒性药学综合管理 [] 3637 - 失常而不延长QTc。伊布替尼引起的房颤相对拟接受TKIs行抗肿瘤治疗的患者进行心血 ,, 关性最强因素是既往有房颤病史和年龄岁其管毒性监测和综...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06/5214033214011021.shtm
1....水质综合毒性在线监测仪发光细菌综合毒性监测品牌:青岛路博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 水质综合毒性在线监测仪 发光细菌综合毒性监测 检测原理 公司简介 青岛明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环保科研、设计、生产、维护、销售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2003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旗下有青岛路博伟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路博建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明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路博...https://china.guidechem.com/trade/pdetail25181686.html
2.生物综合毒性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UTOX1000)规格,图片,属性生物综合毒性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基于发光细菌综合毒性原理而开发,满足ISO11348-3,2007以及GB/T15441-1995的标准要求。其具有连续、快速、自动监测等特点,同时其极高的灵敏度能直接、客观的反映水体对生物的急性综合毒性,为水质环境的监测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https://www.uweii.com/product/47.html
3.生物毒性综合水质在线预警系统监测/检测设备环境监测关键词: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国产综合生物毒性预水质在线生物毒性分 行业类型:环保 设别类型:环境监测监测/检测设备 联系人:戴国生(来电时请说是从北极星看到我的) 联系方式: 13510843188 商品信息 产品详细介绍 在线水质毒性预警系统的定义 生物毒性可描述为:在某种或多种物质的直接影响下,对有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根...https://hbshebei.bjx.com.cn/product/333754.html
4.浅议水质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trend.关键词:水质毒性;快速检测;发光细菌key words: water quality toxicity; fast detection; blink bacteria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 36-0304-020引言水质在线监测是以在线的系统自动分析仪为核心,运用 现代化科技、即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 组成的综合监测系统。环境...https://m.renrendoc.com/paper/169420092.html
5.空气消毒监测方法有哪些(详细介绍)空气消毒监测方法有沉降法、冲击法、气相色谱法、光离子化检测器、紫外线强度监测、负离子浓度监测、细胞毒性测试、动物实验、多参数监测、定期评估与实时监测等。 一、微生物采样法 1、沉降法 沉降法是简单且经济的微生物采样方法,用于环境微生物的检测。这种方法要求将琼脂平板开口朝上放置在空气中特定时间,以允许空...https://www.qilaijian.com/zishi/44805.html
6.生物监测仪在线监测仪在线分析仪生物综合毒性深圳市开天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https://kaitianyuan.gys.cn)主营产品包括生物监测仪、在线监测仪、在线分析仪、生物综合毒性等,深圳市开天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先生,深圳市开天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希望能与您成为合作伙伴http://kaitianyuan.cn.china.cn/
7.便携式综合毒性检测仪功能(便携式综合毒性检测仪厂家)由于在应急监测中,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受污染水体的毒性数据是最关键的,因此,便携式综合毒性检测仪的应用主要是集中于现场的应急监测。霍尔德电子生产的便携式综合毒性检测仪适合用于野外现场的水质毒性检测,仪器小巧便携,而且可以使用电池为电源,重量轻,并配备了便携箱,把仪器和试剂都内置在便携箱中,便于携带。 这款便携...https://www.atpyq.com/hynews/431.html
8.生物预警监测/BOD综合系统–KORBI生物预警监测/BOD综合系统,HABT-3000是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传感器,进行BOD检测及毒性物质监测的系统。HABT-3000使用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现场生长的复合微生物,可以检测多种有机物浓度及性状的BOD,同时可以实时监测水样中的多种毒性物质。 报价咨询 技术咨询 ...http://www.korbi.com/china/products_type/habt-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