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预测,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学院将有部分调剂名
作者
根据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预测,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学院将有部分调剂名额,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符合国家调剂政策的优秀考生调剂到该学院继续深造。
一、专业方向要求
1、调剂要求:本科专业为医学和理学的考生
2.专业名称:
基础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生理学
二、学位点介绍
(一)基础医学学科学位点:
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包括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个三级学科
(1)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学科成立于1935年,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0年又成为广西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01年被评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评为广西首批精品课程,2005年成为广西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2013年被评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先后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名,广西教育系统模范2名,国家特殊津贴3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
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8人(其中外聘1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助教2人,实验技术人员9人;博士学位6人,留学回国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一批培养对象1人。在科研上,针对广西区域性疾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形成3个长期的稳定研究方向:①神经生物学从功能学、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研究锰中毒(广西常见职业病)、放射性损伤和海洛因成瘾(广西高发病)对神经系统影响及防治的机制;②人类学是国内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主要涉及广西少数民族体质、民族体成分与疾病关系等研究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分子人类学等研究;③临床应用解剖学利用学科丰富的尸体标本资源与各医院的外科医生一起探讨新的手术入路和方式,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课题,省厅级课题15项,主编/参编教材15部,发表论文约100篇,其中SCI收录3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奖、三等奖各1项。
(2)组织胚胎学
本学科成立于解放初期,是较早获得博士点授予权(2000年)、“广西重点学科”(2005年)、“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的学科。教学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组织胚胎学”先后获得四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项目(2013年)。
目前,学科逐步形成了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结构合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12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1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8.3%。5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留学归国人员5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生导师2人。1名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教师被获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2名教师成为2010年广西科技厅创新团队及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1名教师获得广西高校“十百千人才工程”。
2.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三级学科
病理学(见第一临床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
3.病原生物学学
病原生物学学科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两个三级学科
(1)医学微生物学
目前,学科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奋发向上的学术队伍。共有教授及相当职称4人:其中包括本校在编教授2人,外单位特聘岗位教授1名(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发呼吸道病毒传染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特聘教授)、广西CDC兼职教授1名;在编副高职称3名,包括副教授1名和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外单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外单位兼职导师2人);讲师5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本校在编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人。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重要二级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尤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高发区,病原生物学学科为保障广西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从事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3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并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5年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1人,毕业获得硕士学位7人。
(2)人体寄生虫学
学科逐步形成了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结构合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在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及相当职称4人(本校在编教授2人,广西CDC兼职教授2名);在编副高职称1名,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外单位兼职导师2人);全部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本校在编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人。
在科学研究上,针对广西区域性疾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主要形成以下3个研究方向:1、分子寄生虫学研究:该方向主要从分子水平上对寄生虫的分类学及致病机制研究;2、蠕虫生物学与蠕虫病:该方向主要从蠕虫的生物学层面探讨蠕虫病的发生发展流行与防控;3、机会致病原虫研究:该方向主要对广西常见的机会致病原虫如弓形虫、人芽囊原虫进行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4.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结合广西区域地方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如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广西高发肿瘤标记物鉴定及其分子机制;广西特产药用植物分子鉴定及其药效成分;生物活性物质基础与应用;遗传病及地方性特色病的分子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教育厅等各类基金的支持下,上述研究领域均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近五年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共27项,省级基金资助27项,研究经费共计1298万元,发表SCI论文33篇,省部级科研进步奖3项。
5.免疫学
本学科于201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3年,“免疫学”学科获教育厅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该学科拥有稳定合理的学术队伍和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目前免疫学学科共有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教2人,技术员3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0人。其中“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名,广西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1名,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
近5年来,学科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27项,科研经费总量近一千万元。其中“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多篇,其中有四十多篇被SCI收录。
(二)生物学学位点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尤其是广西地处亚热带,是传染病高发区,微生物学学科为保障广西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从事传染病防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3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并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5年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1人,毕业获得硕士学位7人。
3.生理学
本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广西省级“精品课程”。
目前,学科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体。现有教师15人,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4人。学科拥有整体生理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生物化学室、动物室等研究场地,配备较为先进的研究仪器设备。
学科在教学科研上都具有较强的整体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近5年来承担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厅级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带多糖L01结构分析及其调节止血与抗血栓功能平衡研究(No.30660229)、海带多糖L01对心理应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护研究(No.30960467)、海带多糖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调节皮肤胶原蛋白代谢平衡,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研究(No.81000148)基于壮、汉族caveolin-3基因外显子突变的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No.81160102)。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论文近百篇。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梁老师;曾老师
地址:广西南宁市双拥路22号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