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炎炎夏日,蚊虫逐渐多了起来。
它们的出现,总不免吵吵嚷嚷、令人嫌恶。但那只是它们在为舒适快乐而努力,饿了找食物,渴了找水喝,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如陀罗般忙碌奔波,生命的基石其实不过也只有这一件事罢了。
它们的生命很短暂,长不过一季,短则朝生暮死。
它们的身体很渺小,大不过半指,小则如同微尘。
然而“渺小”“短暂”都只在我们眼中,于它们而言却是全部,是拼尽全力去保护的东西。
佛陀开许的驱虫方法
为了保护蚊虫,同时也为了培养弟子们的慈悲心,修行人的很多戒律都要求善待生命。比如,佛陀在戒律中既要求出家人要对生活器具以少为足,但同时又开许使用五种材质的拂尘驱赶蚊虫,被称为“蚊虫开五拂”,要求所有比丘要善待生命,可以用这种温和的方式请它们出去,但不能伤害它们。
开许使用拂尘的制戒缘起是于广严城猕猴池高阁堂中,当时印度天气炎热,蚊虫较多,诸比丘在打坐、经行、安住时被叮咬却不能抓挠,不停扭动,实在不堪忍受。有些在家人看到后询问为何不拿拂子驱赶蚊虫?比丘们答世尊没有开许,担心伤害生命。尔后大家将此因缘禀告佛陀,由此因缘,佛陀便开许诸比丘用拂子将小虫子请出去,以维持正常的闻思修状态。
但为了防止弟子们追求物质、互相攀比,佛陀又规定只能用五种材质——羊毛、麻、碎布条、破旧的衣服、树枝等。这些材质不坚硬,又比较容易获得,可以做拂尘的工具。
“有摩托车就很好”
夏天晚上开车注意控制车速,很多飞虫会扑向车灯,车速太快的话它们就算要躲也来不及。
——《寂静之道》
藏地的许多大德,外出传法从不肯坐四轮汽车,而是坐摩托车。尽管藏地道路险峻,冬天道路结冰更是难行,但为了保护众生的生命,他们仍然坚持如此。因为一般情况下,与摩托车相比,四个轮子的车的确会伤害更多众生。
达森堪布也是这样,每次外出给别人念颇瓦、传八关斋戒,只要条件允许,都只坐摩托车。身边人担心他的安全,总要劝他坐汽车去,但他担心会伤害很多众生,执意不肯:“不用坐车,不用坐车,有摩托车就很好。”堪布总会宽慰大家:“没关系,我有经验了,摔倒的时候我就手先着地,再慢慢翻下来。”
“今年放生十条蚯蚓愿不愿意?”
夏天雨后常会有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爬到水泥路上,面临被踩死、轧死或晒干的生命危险。
山上夏季多雨,上师的阿妈和姐姐总会沿着山路,把蚯蚓轻轻捡起来,放到较为潮湿的草丛里。如果是一场夜雨,那么她们就要赶在所有人起床出门活动前,或至少也要赶在太阳出来前,做完这件事。
这是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力所能及的善举。比如,下过雨后,在小区花园或绿化带旁,如果看到蚯蚓爬到道路上,就捡起来放到花坛的泥土里,再念几句心咒或佛号,给它们种下解脱的善根。
上师有时会问信众:“今年放生十条蚯蚓愿不愿意?”现场几乎所有人都举手发愿。
爱惜飞蛾纱罩灯
飞蛾有趋光性,夏天夜晚,它们喜欢扑佛堂中的供灯、家里的各种灯泡,因此而被烧死或烫伤。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那么想避苦求乐,却乐此不疲地扎进痛苦的深渊。爱护生命,有时不得不靠我们为它们多操心和留意。比如,在家里可以把灯罩起来,尽量避免蚊虫落入灯油或被灯火所伤。
以大悲水作加持
以贵地人以橘为出产,倘能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遍。然后持此水向橘树洒之。随行随念咒随洒。其虫纵有,决不至太甚。倘极其恭敬至诚,当可不生。如不会大悲咒,念准提咒,或往生咒,或心经,皆可。即全不会,但至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声(预先供净水一碗,念毕向树洒之)。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
有信众来信询问当地的柑橘长虫该怎么办。印光祖师便开示了以大悲水作加持的方法:
以信心和恭敬心摄持,持诵大悲咒108遍加持净水后,洒在柑橘树上即可。洒的方式是,一边走,一边诵咒,一边洒水。如果能够做到,即便有虫,也不至于太严重。如果恭敬心非常强烈,甚至能令虫不生。如果不会持诵大悲咒,念准提咒、往生咒或《心经》都可以。如果这些都不会,那就预先准备一碗净水,然后至诚念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遍加持净水,念完后将水洒向柑橘树即可。
印光大师强调,最重要的是以善良和恭敬至诚之心念诵,若如此,一定会得到加持,避免杀业,自利利他。
有许多人从这个方法中源源不断受益。
无锡净业社,于民国二十五年起,在崇安寺大雄宝殿,开念佛道场,宏扬佛法。不意事变时,大殿被毁,道场移至北禅寺。庭中,有大树二棵,尤多臭蚁。念佛时,每集头面,偶一不慎,难免杀业。社友苦之。余至灵岩,禀告印师。师云:此地树上,亦多臭蚁。日前,曾将大悲水洒之,蚁已他去矣!锡社亦可如法而行,必能有效也。余归,而告之道友。遂于社期念佛时,将印师大悲水,环树洒之。从此,社中无有臭蚁之患矣!
公案中讲到:一个念佛道场的庭院中有两颗大树,臭蚁很多,大家念佛时臭蚁总会爬上头面,稍不谨慎,就会造下杀业。那里的修行人为此很苦恼。一位居士于是将情况禀告印光大师。大师便开示了洒大悲水回护虫蚁的方法:“此地树上,亦多臭蚁,日前曾将大悲水洒之。蚁已他去矣。锡社亦可如法而行,必能有效也。”大家依照大师的教言去做,果然,从此院子里再也没有臭蚁的打扰了。
行步不伤虫蚁咒
以《安士全书》为例,其中讲到:一些对律典的注释中提到了“行步不伤虫蚁咒”。每天早晨还没有下床时,脚踏到地上之前,可以先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数声,然后念这个偈颂:
之后再下地,则可免于误伤生命的过患。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陷入另一个误区:本可以留意少一些误伤,却因为念了这个咒语而心安理得起来,不再小心翼翼地留心那些本可以避免的伤害,甚至因为偈颂中所说“愿汝即时生净土”,而开始相信踩死它便是超度它……
因果不欺人,我们是否有绝对纯净的利他心和当下超度的能力呢?
一个杀业是否圆满,从明确对象、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判断。偈颂中明确讲到是“误伤”,如果存在故意的成分,发心这一条件具足,再加上后三个因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杀业。
于我们而言,只是多一点点辛苦,换来的却是它能活下去;反之,一刹那的懒惰冷漠,它却要为此付出粉身碎骨的代价。
当我们这样去看天平的两端,便知道怎样是值得的。
怀着善意和有节制地生活
弘一法师圆寂前对弟子说:“我去后,你记得遗体装龛时,要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无辜烧死。”
他每次去学生丰子恺家,坐木藤椅时总要摇一摇才坐下,丰子恺一直不解,多次之后终于忍不住询问原因,弘一法师答:“这木藤椅可能会有小虫,这样摇摇后这些小生命就跑开了,坐下去后不至于杀生。”
谨慎取舍因果不是简单的做或不做某些事的问题,我们还要提醒自己藉此学习怀着善意和有节制地生活。我总觉得善意和节制是很重要的,却也是许多学佛者缺少的。我们把太多东西变成了走形式,虽然你能走形式也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可能,还是应该在保留形式的同时努力实现内在的转变。
比如,在不杀生、放生时,努力培养对那些动物所感受的痛苦的敏感。因为不想制造伤害,不想让其他众生感受痛苦,所以戒杀、放生、护生、茹素。因为不想伤害,所以不欺骗、不两舌、不恶语。总之,照顾其他人或者其他众生的感受,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