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PD-1的“自我递送”RNAi疗法,具有强大的肿瘤控制和肿瘤微环境调控能力丨医麦猛爆料
YB1——全球首创溶瘤细菌载体
2011年,公司创始人香港大学于斌博士及其团队在研究中首次实现沙门氏菌Lambda-RED高效编程技术,建立了沙门氏菌合成生物学改造基础。经过逾10年的开发周期,于斌博士及其研发团队成功发明了一种经过基因编程、具备溶瘤作用的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并将其命名为YB1。
化身“生物导弹”,YB1具备强大药物递呈能力
YB1到达肿瘤内部后释放多种治疗性“弹头”药物,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并造成肿瘤溶解,同时能够消除肿瘤的转移,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注射后30分钟为制导期,这一阶段YB1通过其精确靶向性可以不断扫描周围环境中氧气浓度的含量,寻找肿瘤的位置;若在30分钟内找不到肿瘤区域,YB1会启动自毁程序,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如何实现肿瘤靶向性?
作为一个肿瘤靶向药物递呈的细菌载体,YB1的肿瘤靶向性主要基于实体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特点:肿瘤的中心都有一个低氧的区域,氧气浓度低于0.5%,明显区别于正常器官(氧气浓度在1-5%);此外实体肿瘤的血液循环差,造成对各种化疗药物,抗体类药物,及细胞类药物都有很强耐受性。
由于肿瘤的缺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工程化兼性厌氧沙门氏菌,令其仅在氧含量低于0.5%时存活,则可以达到靶向肿瘤的目的,并且可以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如前文所述,于斌博士及其团队于2011年便在研究中首次实现沙门氏菌Lambda-RED高效编程技术,建立了沙门氏菌合成生物学改造基础。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后,YB1可实现肿瘤低氧特异靶向,在氧气超过0.5%的环境会自动裂解,达到肿瘤特异性囤积和攻击作用;在低氧(YB1溶瘤细菌免疫疗法:走在时代前沿的癌症免疫治疗重要研究方向
面对癌症,大多数人会认为外科手术、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以及最新的基于免疫检查点抗体的免疫疗法是少数可能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适合外科手术,并且癌症转移也可以造成外科手术治疗的失败;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可能导致正常器官的巨大损伤和对癌症部位的较小作用;而免疫检查点抗体的平均响应率也偏低。
造成上述治疗困境的核心原因是大多数的肿瘤(超过90%)都会形成实体瘤,而实体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肿瘤中心部分会形成一个非常特别的低氧区,这个低氧区有别于正常人的组织。处于低氧的肿瘤细胞可能表现出细胞周期进展和增殖的抑制,并因此可以相对地耐受许多靶向快速分裂的细胞的抗癌药物;此外由于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静脉或者口服使用,到达肿瘤位置的药物浓度变的非常有限,而副作用则会放大,这是传统药物类型的通病。
细菌在癌症治疗中的有意应用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晩期,甚至存在更早的细菌在癌症治疗中的效力的轶事报告,初见报道的有使用细菌(酿脓链球菌)来治疗不可手术的肉瘤可相当大地减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目前比较火热的溶瘤病毒也是属于类似的技术,病毒载体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递送载体,但是它们不容易消除,也具有潜在致瘤性,效力相对有限。
YB1:不止在肿瘤治疗,更具备广阔技术拓展性
YB1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可以携带多种药物,适应症包括肉瘤、黑色素瘤、PDL1阳性黑色素瘤以及其他实体瘤等等,产品管线的布局非常丰富。据悉,YB1现有多个产品管线目前正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马上将推进其人体临床试验。
除了可以携带各种弹头药物外,YB1也具备广阔而强大的技术拓展性。于斌博士团队研究发现,YB1也可以采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模式:YB1-ADC。这类产品是通过YB1内部基因调控表达,并呈递抗体序列到YB1的外表展示,以实现抗体偶联作用,目前已经进入临床前研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