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猫咪有拉虫、吐虫,频繁抓挠耳部、身体,身上有密集的小黑点或者爬行的虫体时就必须要进行驱虫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室内猫还是散养猫,幼年猫咪建议每个月都进行体内外驱虫,成年后可根据猫咪具体情况每1-3个月用博来恩滴管驱一次。
在临床上判断猫咪发烧就是猫咪的体温高于正常温度。幼猫体温大于39.2°就属于发烧,成年猫咪体温大于39°就属于发烧,老年猫一般体温大于38.8°就属于发烧。在临床上对于体温的测量必须是在猫咪平静状态下,对猫咪腔体温度进行测量,比如直肠、耳道、口腔等部位。
如果腹部隆起度很高,触摸紧张,那么说明猫咪处于进食过多的状态。如果长期进食量过大,将不利于猫咪的健康,轻则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适,重则引起急性胃肠炎、肠胃鼓气、腹泻等。建议采取定量、定时喂食的方式,喂食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充足的清洁饮水,这样有利于猫咪产生饱腹感。
执业兽医师
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判断猫咪是否需要驱虫。当猫咪出现瘙痒、皮肤有疙瘩、吐虫、拉虫等症状时就需要驱虫了。首先,猫咪患有体外寄生虫时会出现瘙痒、皮肤有疙瘩等症状,建议及时使用含有塞拉菌素、非泼罗尼等成分的药物驱虫。此外,猫咪患体内寄生虫时会出现呕吐、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可以使用含有非班太尔、吡喹酮等成分的药物处理。
幼犬驱虫在狗狗足月,体重正常,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狗狗驱虫分为体内驱虫和体外驱虫。当狗狗年龄不足六个月时,建议每月一次驱虫;六个月大之后,每三个月一次驱虫,体外驱虫可以同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体内驱虫和体外驱虫要根据狗狗自身体重选用适合规格的驱虫药物,剂量太小达不到驱虫效果,剂量过高会引起狗狗中毒。
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宠物主人以猫咪不外出为理由认为不用给它们驱虫,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猫咪对寄生虫感染除了外出直接接触之外,还可通过胎盘传播、多猫环境、甚至是主人外出携带感染间接传播,而寄生虫一旦在环境中出现,便可存活两年,再在适当的环境温度中孵化再传播。所以一定不要忽略这类问题,爱它就给它最好的保护。
寄生虫分为体内和体外寄生虫。可以拨开狗狗的毛发观察狗狗的皮肤被毛状态观察是否有体外寄生虫,如果狗狗体外有寄生虫,还会出现瘙痒、食欲不振、暴躁等症状。而体内寄生虫是否驱除干净,最为直观的方法是观察狗狗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肉眼是看不到寄生虫的,只有在感染特别严重的时候寄生虫可能会随粪便排。所以一般采取猫咪的少量粪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寄生虫虫卵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寄生虫。一般幼龄猫需要每月都进行驱虫,预防感染寄生虫,成年之后可以每3个月进行一次体内驱虫。
猫的驱虫可分为体内驱虫和体外驱虫两种。首先,主人可通过观察猫的粪便来判断体内寄生虫是否驱干净,观察粪便中是否有虫卵或白色瓜子形状的异物等,如果有那就是没有驱干净。其次,观察体外寄生虫是否驱干净,主人可拨开猫的毛发,观察皮肤上有无黑色蚤粪或小结节等,同时也要观察猫有无脱毛、断毛、频繁抓挠现象。主人平时要做好猫的驱虫工作,保持生活环境的干净卫生。
可以根据猫咪的精神状态;食欲情况;运动情况以及代谢情况来判断猫咪的身体状况。一般情况下猫咪生病的时候,在精神方面一般表现比较萎靡;在运动方面一般表现为不爱运动,动作迟缓;在食欲方面一般表现为食欲下降,
狗狗需要做体外驱虫,因为狗狗经常外出,感染寄生虫的概率很大,如果不定期给狗狗做体外驱虫的话,可能会导致狗狗出现皮肤病或寄生虫感染,甚至会导致狗狗死亡。一般体外驱虫只需要将驱虫药滴在狗狗舔不到的地方,如
魏新立执业兽医师
执业编号:A012015510063
猫咪患耳螨可通过临床症状以及刮片镜检等方式进行判断。猫咪患耳螨后会出现耳道内异味、耳道内分泌黑色分泌物、抓挠耳朵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耳血肿等疾病,还可能导致猫咪的听力受损。其次,可以用无菌棉拭子刮片进行显微镜检。最后,还可以带猫咪到宠物医院使用耳镜查看耳道,猫咪患耳螨时可以直接在耳朵中发现耳螨。
判断猫咪是否得了猫藓主要有用手摸、看猫咪身上是否脱毛、用伍德氏灯检查这三种方法。首先,如果摸到猫咪的皮肤上有硬块,那可能就是猫藓。其次,如果发现猫咪出现异常脱毛的现象,并且伴有红肿、皮屑增加、瘙痒等症状,那得猫藓的概率就更大了。最后,如果用伍德氏灯照射患处,显示绿色的荧光,那基本可以确诊就是猫藓。建议主人及时咨宠物询医生,使用抗真菌类的药物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精神状态、食欲、行为、外貌的方式判断猫咪发完情了。猫咪一般在6个月到8个月进入发情期,发情期间一般会出现尖叫、到处乱尿的情况,并且在晚上尖叫声持续不断,而且在发生期间,会导致猫咪体内的激素分泌发生改变,导致脾气暴躁,甚至会影响正常的进食以及睡眠。若猫咪出现以上情况时,则判断为发完情了,需要及时给猫咪补充营养,辅助增强体质,有利于身体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