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1000-1200字。
材料五
近年来,G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创新建立“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要求全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及其他有履职能力的党员,主动到本人居住地社区报到登记,做到“社区一吹哨、党员马上到;居民有‘点单’,党员立‘接单’”。以下是上级有关部门就这项工作进行调研座谈时,部分干部群众的发言摘要:
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我们把报到党员管理服务和社区党组织体系有机融合起来,以“社区一小区(居民小组、片区)一楼栋”为主线,将在职党员统筹安排到社区(村)网格中,从中推选网格党组织第一书记、兼职委员等,要求每位党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社区党组织生活、与社区干部进行1次座谈、开展1次社区调研、认领1个“微心愿”、当1天社区志愿者、结对1户困难群众。按照我们区现有在职党员数量估算,能为每个社区增加接近40倍的工作力量。
某社区工作人员:我们社区存在不少疑难事,以往靠社区一己之力是难以解决的。现在这个快速响应机制,真是给我们帮了大忙。大部分党员本身就住在社区,他们对社区情况更熟悉,我们社区工作开展也就更精准,管理起来也更顺畅了。现在,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都是主动找社区结对互动,对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市直机关党工委某部门负责人:我们市直各单位在职党员纷纷响应区里的号召,回到自己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因为党员熟悉自己居住的社区,关心自己社区的发展,有利于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方便参与社区网格党建工作,也便于参选社区议事代表、小区业委会成员、楼栋长等,很有积极意义。为了避免报到人员扎堆,我们也要求党员服从社区调剂和安排,社区指哪儿,党员就到哪儿。
区委副书记:社区“吹哨”,既要吹得“准”,还要吹得“响”、吹得“久”!下一步,我们将把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情况作为党员评星定级、评先评优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培养考察预备党员的一项参考内容,对单位、个人建立考核激励、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我们只有真正把“吹哨”的权力赋予社区,才能把资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区一线,既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大家凝心聚力,才能一起为老百姓办好事。
向下滑动查看
社区“吹哨”要做到“准、响、久”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不仅是市民群众日常居住生活的场所,而且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后一公里”。
而在社区治理中,不同程度面临着突发情况多、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困境,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对此,有的地区探索建立了“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不仅解决了人手不足等难题,有效服务群众,还增强了组织凝聚力,融洽了邻里关系。实践证明,社区“吹哨”要想“吹”得好,关键要在“准、响、久”上下功夫。
“吹哨”要久,确保成果常态长效。“吹哨报到”为群众服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吹哨”要久,就是要聚焦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难题,聚焦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吹哨”成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比如,可把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情况作为党员评先评优、培养考察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同时对单位、个人建立考核激励、督查落实等机制,倒逼责任落实。再如,可定期组织开展工作复盘,不断优化各类问题的处置流程,达到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目的,促进“吹哨报到”常态长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采取多种措施、凝聚各方力量,在“准、响、久”上下功夫,推进社区“吹哨”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