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万考生翘首企盼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于2010年12月5日正式落下帷幕。有大家熟悉的社会热点如“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发展乡村文化”,也有爆冷的题目如“开发治理黄河,传承黄河精神”等,分别作为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行执类”)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管类”)考试主题。通过与广大考生的交流与总结以及对申论真题的全面分析,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对两套试题进行总结,以期与考生切磋。
一、2011年国考申论的三大特征
(一)两类职位,两套试卷,两个主题
2010年的国考申论大纲明确提出“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当年考试中也首次打破多年命题习惯,首次围绕统一主题,设置了两类试卷。2011年则进一步紧扣大纲,不仅划分了两类试卷,而且试卷的组成材料、考试主题完全不同,进一步突出了考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测查了考生不同的能力。
(二)紧扣社会热点,深入考察国情、社情
很多报考省部级以上职位的考生纷纷反映,“万古传承的黄河精神”非常出人意料,甚至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大纲发布时,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已明确表示“结合2011年主要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报考人员有关国情社情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测查”,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古传承的黄河精神”这一我国的大国情,成为本次申论考试的主题并不突兀,可答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材料字数增加,组成更加多样
材料字数上,此次申论考试两类试卷的字数大约有7600字,而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两类试卷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500字。材料类型上,在以往的申论材料类型中,往往会对国外的经验做法进行介绍,并要求考生结合我国现实,借鉴国外做法;而在2010年的考试中,不仅横向对比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大河治理开发中的做法,而且纵向介绍了中国古代、当代开发治理黄河的经验;材料语言表达上,文学性和故事性增强,从而更加方便了考生的阅读理解。
二、2011年综管类申论试题的“变”与“不变”
正如多次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及阅卷指导工作的成章老师在《2011年度申论典范》中写到的:申论命题的原则是“稳重求变”,不变则枯,太变则死。2011年度的申论考试继续延续了这一特点。
(一)不变:题量稳定
(二)变:阅读量和写作量增加
(三)变:题型稳中有变
本次申论考试的两份试卷,均包含4道大题(5道小题)。综管类的第二题是“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什么是启示,简单而言就是学习积极的经验,避免消极的错误。因此,答这道题考生首先要概括归纳出美国、巴西、埃及政府在治理中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其次要给出我国应如何开发和治理黄河的思路。
其实,如果考生对国考真题比较了解的话不难发现,2008年国考第二题也曾出现过此类题型,题目要求“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通过对比这两道题,不难看出,一方面后者借鉴了前者的出题模式,另一方面表述也更加清晰,这无疑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稳定性和严谨性。
三、2011年行执类申论的“稳”与“新”
(一)稳:题目更加严谨、清晰
2011年行执类申论试卷第三题的题目要求如下: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与。(20分)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各位考生如果仔细审题可以发现,不同于往年的对策题,此题实际上有两问,首先是让考生明确给出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其次,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这也就提醒考生所提的对策一定是针对具体的原因提出来的,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看出2011年申论试题的设置越来越严谨和科学,只要考生能认真审题,很多陷阱都可以避免。
在2011年申论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应能够“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其中公文作为未来公务员常用文体,无疑是考生需要掌握的重点。2010年行执类申论第三题即是让考生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针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草拟一份宣传纲要。同样,2011年行执类申论试卷第二题是“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这实际是在测查考生对公开信这种公文的掌握情况。不难看出,虽然此次考试公文依然是考试热点,但此次考试不是让考生写出公文的要点,而是要给出公开信的全文。在回答此题时,考生既要注意公开信的形式要求,如有标题、有称谓称谓、有落款,同时,考生也要明确一封好的公开信,在宣传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指导工作广泛开展和推动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公开信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并具有号召性。
(三)新:考察主题多元
通过对2011年申论考试的总结,不难发现此次申论是稳中求变的:一方面,紧扣大纲,考试形式和考查重点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另一方面,申论如何展开,如何结合实际,则对考生提出了稳中求变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