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艾美耳球虫,我国已报道的有7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文和早熟艾美耳球虫。前两种的致病力较强,其余的几种依次减弱。
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在盲肠粘膜上,称盲肠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寄生在小肠段粘膜内,称小肠球虫。球虫卵的形态呈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
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3个阶段: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阶段是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进行的,孢子生殖阶段是在体外形成孢子囊和孢子,而成为感染性球虫卵。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是:从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1—2天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无性生殖)、配子、合子(有性生殖)。合子周围形成—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遭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球虫的宿主有特异性,即侵袭鸡的球虫不会侵袭火鸡等其它禽。而感染其他家禽的球虫不会感染鸡。**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都有卵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可以成为机械性传播者。苍蝇、甲虫、蟑螂、鼠类和野鸟都可成为机械传播媒介。
外界环境和饲养管理对球虫病的发生有重大关系,天气潮湿多雨,雏鸡过于拥挤、运动场积水,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K以及日粮配备不当等,都是本病流行的诱因。
1、急性型:病程多为2—3周,多见于雏鸡。发病初期精神委顿、嗜睡、被毛松乱、闭目缩头、呆立吊翅、喜欢拥挤在一起,嗉囔充满液体、便血下痢、肛周羽毛因排泄物污染粘连、喜饮或绝食。可视粘膜、冠、髯苍白。病末期有精神症状,昏迷,两脚外翻、僵直或痉挛。
2、慢性型:多见于2—4个月龄的雏鸡或成鸡。无**症状,表现为厌食、少动、消瘦、生长缓慢、产蛋减少、脚翅轻瘫,偶有间歇性下痢,但较少死亡。
一般集中在肠管,其它器官无多大变化。不同种类的球虫侵害所造成的病变程度和部位亦不同。
1、柔嫩艾美尔球虫主要侵害盲肠,表现为盲肠两侧**肿胀(较正常的肿大3-5倍),肠道粘膜出血呈棕红色或暗红色,肠粘膜脱落,肠内有凝血块或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物。
2、巨型和毒害艾美尔球虫侵害小肠中段,表现为肠管扩张,肠壁松弛增厚,有严重的坏死灶,肠粘膜有少量小出血点和白色斑点相间,肠腔有凝血,浆膜淡红色。
3、堆型艾美尔球虫表现为十二指肠肿大**,肠粘膜出血,浆膜可见灰白色小斑点。
4、布氏艾美尔球虫侵害小肠后段与盲肠联合部位,表现为上皮细胞脱落,粘膜出血,有针尖状出血及灰白色斑点。
除上述几种球虫外,其他球虫对鸡的致病力较低,其病变也不严重。
方法一:
从鸡舍四个角落和**分别采集100~200克粪便或垫料,**混匀后测定粪便中卵囊的数量。若平均数为A×106,则判断鸡群已广泛感染球虫。若为A×103~4,则判断鸡群可能正处于发展阶段,应2~3天后再检测粪便或垫料。
方法二:
根据鸡群症状进行观察诊断,若发现鸡精神差,皮肤色素沉着不良,脱水,贫血,增重不整齐,腹泻,血便,粘液便等,可怀疑鸡患球虫病。
方法三:
解刨病鸡,进行观察诊断。观察十二指肠、小肠,在浆膜面和粘膜面观察有无肠壁增厚,淤血点和白斑,出血斑,肠内容物有无异常。在十二指肠出现白色条纹和圆形白斑,反应出堆型艾美耳球虫感染。在小肠中段,即卵黄憩室两侧出现白斑,反应是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盲肠出现淤血点或淤血斑,反应为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
1、鸡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粪便和潮湿的垫草。
2、饲槽、饮水器、用具和栖架,要经常洗刷和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3、饲料中应保持有足够的维生素A和K,以增强抵抗力,**发病率。
1、氯丙啉预防量为每公斤饲料添加40-250毫克,连喂7日,以后将浓度减半,再喂14日。治疗量为500毫克,连用7天,以后减为250毫克,连喂10天。
2、磺胺二甲氧嘧啶预防量为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05%,连用6天;治疗量为预防量加倍混饲料或饮水,连续3-7天。
3、氯苯胍每吨饲料拌入35克,混匀,连喂1—2个月。
4、磺胺喹恶啉以间断投药治疗为佳。0.1%混饲,连喂2—3天,停3天再用0.05%混饲2天。
5、速丹(常山酮)用量为每公斤3毫克浓度混饲。
6、泰灭净按0.1%浓度混饲,连用5天。
7、盐霉素按0.007%混入饲料,预防从15日龄开始,连续投药30—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