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县农业主推广技术工作,切实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导农民科学选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增产丰收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局制定了《优质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早春大棚蔬菜高产栽培技术》、《蔬菜生长的条件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大钵体毯状苗育秧技术要点》、《水稻全程机械化化肥减量促秸秆全量还田集成技术》、《崇仁麻鸡散养及疫病防治技术要点》、《发酵床技术在崇仁麻鸡上的运用》、《安全科学用药》等技术要点,现公示如下。
优质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
一、技术简介
多年调查发现,我省水稻栽培上主要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一是氮肥施用上重基蘖肥轻穗粒肥。传统习惯栽培氮肥作基肥和分蘖肥用量占比达到85-90%以上,即“一炮轰”的施肥方式。穗肥施用量偏少且时期偏迟。导致前期苗峰高,群体难控制,后期易早衰,成穗率偏低。二是肥料配比上重氮肥轻磷钾肥。据统计,近10年来全省水稻平均亩施化肥纯量22.4公斤,其中氮肥11.75公斤,磷肥4.75公斤,钾肥5.90公斤。氮磷钾比例约为1:0.40:0.50。与水稻高产栽培氮磷钾要求的1:0.5:0.8-1.0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病虫防治上重虫害轻病害。江西水稻主要有“三虫两病”,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及稻瘟病、纹枯病。种植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上重虫害轻病害,尤其是对纹枯病重视程度不够。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省从广东农科院引进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来指导全省水稻高产栽培。其核心是通过控肥、控苗、控病虫,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省肥省药和节本增效。该技术通过减少基蘖肥用量,延迟分蘖肥施用时期,降低了水稻群体高峰苗,调优了群体质量,增强了水稻抗倒性,减轻了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发生,实现了水稻高效、清洁、安全生产。
二、技术要点
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一是适时移栽。湿润育秧或抛秧,早稻秧龄25-28天,中、晚稻秧龄20-25天。机插秧适宜移栽叶龄为3-4叶,早稻秧龄20-22天,晚稻秧龄15-18天。二是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早、晚稻栽插规格20×16.5厘米或23.3×13.3厘米,或抛秧434孔65-75片,每亩栽插或抛植2.2-2.5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基本苗常规稻每穴4-5粒谷苗;中稻栽插规格23.3×16.7厘米或抛秧434孔60-70片,每亩栽插或抛植1.8-2.0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常规稻每穴3-4粒谷苗。机插秧选择7寸机,早稻机插规格为25×13厘米,中、晚稻为25×14厘米,取最大档取秧量。
3.确定总施肥量。(1)确定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区域目标产量根据种植地点多年的水稻产量水平确定,一般在前3年区域平均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增加15%-20%。地力产量是在不施用氮肥条件下收割的稻谷产量,一般早稻或晚稻为250-350公斤/亩;单季稻为350-450公斤/亩。(2)确定总施氮量。总施氮量根据目标产量和无氮区地力产量确定,以纯氮计。以地力产量为基础,每增产100公斤稻谷需增施氮肥5公斤左右,磷肥2-3公斤,钾肥4-5公斤,氮磷钾适宜比例为N:P2O5:K2O=1:0.3-0.5:0.8-1。
4.确定不同时期施肥量及比例。(1)氮肥施用时期及比例。氮肥施用按照基肥占50%-60%、分蘖肥占20%左右、穗粒肥占20%-30%,确定移栽稻各阶段的施氮量,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叶色适当调整。分蘖肥于抛栽后9-13天施用。穗肥应遵循看天、看田、看苗施用,对穗后遇上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穗肥宜少施或不施;对茎杆纤细,抗倒性差的品种或组合宜在全田边行主茎5%剑叶抽出(孕穗6期-7期)施用(全田70%主茎处孕穗4期-5期,全田80%分蘖孕穗2期-3期,基部节间和主茎剑叶基本定型),较常规施肥迟后8d施用,促成分蘖成穗率,穗大粒饱;抗倒性强的品种或组合宜在平均孕穗2期-3期施用,较常规施肥迟后3d施用。(2)磷、钾肥施用时期及比例。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的一半作基肥,另一半作穗肥施用。
5.水分管理。移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返青、早分蘖,当全田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80-90%时开始晒田,但不要重晒。倒二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此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抽穗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
6.预防病虫草害,用药适时统一。一是病虫害防控。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移栽前3-4天喷施送嫁药。大田期要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移栽后35-45天防治纹枯病一次。破口抽穗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二是草害防除。机插田,插秧前,在稻田腐沤期间撒施除草剂(35%苄·丁可湿性粉剂150g)芽前封闭除草,机插后9-13天排水,结合稻蓟马、二化螟防治,加苗后除草剂12.5%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复配剂100毫升兑水15公斤一并喷雾,次日适度灌深水,达到虫草防除、促蘖控蘖效果。或抛插秧后9-13天排水喷药(稻蓟马、二化螟和苗后除草剂),次日适度灌深水,以稻田高处不现泥、低处不淹心叶为度,结合追施蘖肥,每亩撒施苄·乙或苄·丁(按说明剂量使用)控制杂草复活、抑制无效分蘖萌芽,提高成穗率。
三、适宜区域
适宜基础地力好、施肥水平较高的水稻种植区,特别是用种量充足的高产创建示范区;保肥保水能力差的土壤,或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数达不到要求的不能机械应用“三控”技术。
四、注意事项
1.保证栽插密度。保障密度是“三控”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技术要求,合理用种量,栽足基本苗。
2.严格把握施肥时期。早稻移栽后13天左右,中、晚稻移栽后11-14天施用分蘖肥,起到保蘖作用。穗肥在穗分化2期施用。如果土壤肥力足,基础好的地区,穗分化期叶色偏深、群体偏大的田块,要推迟穗肥施用(待群体落色后施用),并减少施用量。
3.防止额外补肥。采用“三控”施用技术,水稻前期生长较慢,分蘖偏少,叶色较淡,属正常现象。请按规定进行操作,勿着急,也不要额外追施肥料。
4.无需重度晒田。应用“三控”施肥技术,水稻无效分蘖减少,分蘖期保持湿润灌溉即可,宜多次轻晒田,不宜重晒田。后期防止断水过早,保证谷粒充实饱满。
早春大棚蔬菜高产栽培技术
近年来,我县早春大棚蔬菜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早春蔬菜亩经济效益比常规蔬菜高出3—4倍,我们成功探索出适宜我县早春蔬菜栽培模式:其栽培技术如下:
一、田块选择
选择适宜的土地,一般以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良好的性质土壤、前茬未种过同种类作物或水稻田块最佳。
二、大棚搭建
1、选料:根据经济状况不同选择不同材料,可用毛竹片(宽2寸)和小山竹(长4米以上)或钢架、水泥架等。
2、棚标准:小山竹或毛竹搭棚的,棚高1.7—2米(因工作人员身高而定),宽4.3—4.5米,棚应向南北走向。
3、搭棚:棚址选好后用石灰将棚位置划定好,将毛竹片(一拱到底长约6.6米或两片一拱每片长3.8米),分别插入两端,入土0.25米左右,棚拱架间距0.6—0.7米,大棚内做成两畦,畦宽1.8米,中间沟宽0.5米,畦与棚侧边留0.2米宽的小沟。
三、培育壮苗
1、品种选择。早春蔬菜品种一般应选择抗寒、抗病、耐湿的早熟优良品种,目前我县辣椒品种有汴椒1号、鸡爪、湘研9号等,西红柿有秦粉2号、霞粉1号,黄的津研4号,本地品种,西葫芦选用早青一代,茄子选用春茄,本地柿茄等。
2、适选播种期。早熟辣椒每亩50—70克、茄子每亩60—80克,从10月15日到11月上旬播种,西红柿每亩50—70克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播种,瓜类(黄瓜、冬瓜、苦瓜)每亩40—50克,元月上旬播种。
3、苗床地准备。育苗在大棚内进行最佳,床土要进行严格消毒,可用土壤杀菌剂如五氯硝基苯。绿亨1号、敌克松等,辛硫磷或菜枯防治地下害虫。每亩大田约需苗床地20平方米(因品种而定)。
4、营养土准备。营养土必须在使用前一个半月至2个月开始堆沤,其配制方法为:肥沃的耕作土(未种过同料类占70%,有机肥(猪牛粪、枯饼)占20%,每立方米营养土拌入复合肥2—3斤,Ca、Mg、P肥5—10斤。充分混合浇入适量的人粪尿盖上薄膜堆沤发酵,每隔半个月翻动混匀一次,在使用前10天再混入谷壳灰或草木灰10%,营养土用量,每亩大田应准备4500—5000斤营养土。
5、播种技术要点:先将苗床四周作浅埂耙平床面,用铁铲轻压,再浇透苗床水,稍吸干后,均匀撒播种籽,播后用营养土浅盖种籽(以不见籽为宜,床上覆盖报纸,报纸上再盖一层地膜,种籽发芽前7—10天大棚扣严实,待发芽率达70%以上时揭掉地膜,报纸晴天揭起大棚四周通风炼苗,防止幼苗待长,发病,雨天开门通风。
6、适时分栽:待幼苗达3—4片叶一心时辣椒可分栽(假植)、西红柿、瓜类、茄子幼苗2—3片叶一心时分栽。分栽方法:用营养袋灌好营养土,品字形在6尺宽的平板苗床上,每行摆14—16个钵,每亩4000—5000个钵(因品种而定),分栽时用竹签或者食指在钵中央挖一个小洞,轻轻栽下边栽边定根水,第二天再浇一次水。幼苗分栽后,待幼苗叶片上有水珠时开始开棚通风促幼苗正常生长。
四、大田准备
定植大田时在定植一个月进行,要做到三耕二耙,第一次翻耕晒田,等第二次翻耕每亩施腐熟人粪尿30—40担,饼肥200斤,最后一次翻耕在定植前一星期进行,亩施复合肥75公斤。磷肥100斤,钾20—40斤,对老菜地每亩可撒施石灰50—100公斤消毒。
五、合理密植
幼苗已分枝,现蕾,辣椒苗7—8叶一心时,西红柿、茄子4-5叶一心移栽大田。定植密度辣椒3200—3600株/亩、西红柿3600—4000株/亩,茄子3400株/亩,西葫芦1700株/亩,黄瓜2400株/亩。瓠子1600株/亩。
六、大田管理
1、定植后的幼苗,未成活前大棚内的拱棚要盖严实,有利于幼苗成活。
2、植株成活后至采收期主要措施:一是适时早揭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前期有利于炼苗,搭起丰产苗架,减少病害,后期有利于果实膨大,避免疯长、烂果,雨天要扣紧棚,将棚温控制在20℃以上,夜温3℃以下时要加盖草帘。二是适时施肥,大棚蔬菜施肥,原则上以基肥为主,挂果前除定植成活后施1—2次返青肥外,一般不施肥,当植株座稳果后要增加施肥次数,一般施3—4次,每次5—10公斤/亩复合肥,同时做到喷雾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多元素微量肥,或过磷酸钙。
3、加强病虫害防治,做到以预防为主,结合农业防治。一般蔬菜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青枯病、炭疽病、疫病、病毒病、灰霉病等可选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扑海因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或者菌立停500倍液或者病毒A等每隔7—10天喷雾一次,做到交替使用。主要虫害有蚜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红蜘蛛等,可选用1.8%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者氟铃尿1000倍液,40%高氯或40%氧乐果或三氯杀螨醇等等每隔5—7天喷雾一次。
蔬菜生长的条件与病虫害防治
一、蔬菜的生产条件
(一)、土壤
2、土壤酸碱度用PH值表示。PH<4.5极强酸性(如腌菜水、酒谷水)4.5
不同的蔬菜,对酸碱度的要求不同。大多数蔬菜适宜在中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上生长。如果土壤酸碱度不适合,蔬菜生长不正常,容易得病,严重时死亡。
几种蔬菜对PH值的适宜范围:茄子5.2-6.0;辣椒5.5-6.8;萝卜、菠菜6.0-7.0白菜;韭菜6.0-6.8。
土壤PH值的调整方法:①土壤过酸,施石灰;土壤过碱,施石膏。②酸性土壤,施碱性化肥;③改良土壤,多施有机肥;
不往菜地里倾倒有害蔬菜生长的液体。如肥皂水、腌菜水、蒸谷酒的卤水、未经腐熟的肥粪水等。
3、土壤营养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其中需要较多的是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土壤氮肥充足,促进植株生长(高大)健壮;磷对蔬菜的开花结实有利益,使果实提早成熟,果实甜味增加,子粒饱满;钾能合蔬菜的茎杆强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光合作用。
土壤中的中量元素有:钙(Ca)、镁(Mg)和硫(S)。这些元素主要存在于各种矿物和有机质中。农业生产上经常施用的改土剂如石膏、石灰、硫黄等均能够提供一定量的中量营养元素。随着高浓度及高纯度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以及氮磷钾复合肥等160的大量施用以及有机肥料施用量的逐步下降,作物出现Ca、Mg、S的缺素现象逐渐增多。
重要的微量元素有:铁、硼、钼、锌、锰、铜等。
(二)、温度
蔬菜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在最适温度下,蔬菜的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生理活动高效进行;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蔬菜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株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一定温度条件下甚至导致死亡。
在栽培中应将各种蔬菜产品器官形成安排在温度最适宜的月份内,以达高产优质的目的。根据各种蔬菜对温度条件的不同要求及能耐受的温度,可将蔬菜植物分为以下5类:
1、耐寒的多年生宿根蔬菜。包括韭菜、黄花菜、石刁柏等。在生长季节,地上部能耐高温、冬季地上部枯死,以地下宿根(茎)越冬,能耐-10°C的低温。
3、半耐寒的蔬菜。包括大白菜、小白菜、萝卜、胡萝卜、包菜、豌豆等,在17~20°C生长最好,能耐短期的-3~-1°C的低温。
4、喜温的蔬菜。包括黄瓜、番茄、辣椒、菜豆、茄子等,生长适温20~30°C,不耐霜冻,15°C以下易引起落花,生长适温20~30°C,低于10°C或高于35°C以上生长和结实不良。
5、耐热的蔬菜。包括冬瓜、南瓜、西瓜、豇豆、刀豆、苋菜、空心菜等,30°C左右生长较好,35~40°C仍能正常生长、结实。
除了不同的蔬菜对温度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同种蔬菜的不同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如种子催芽,在作物温度的适应范围内,温度越高,种子发芽较快,如果温度较低,种子发芽较慢。针对蔬菜对温度需求的差异,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控阳台的环境条件,使作物能够正常的生长。
大棚蔬菜种植,就是利用塑料薄膜、遮阳网等材料,调节温度,来达到蔬菜种植春提前、秋延后的栽培目标。
(三)、光照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其影响主要是通过光照强度、光质和光周期等来实现的。
蔬菜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3类。
1、求较强光照的:对光照要求较强的是一些瓜类和茄果类,如西瓜、甜瓜、南瓜、番茄、茄子等,还有些耐热的薯芋类,如芋、豆薯等。西瓜、甜瓜等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生长,其果实的产量及含糖量都会降低。
2、要求中等光照的:对光强要求中等的是一些白菜类、根菜类及葱蒜类,如白菜、萝卜、胡萝卜、大蒜等。
3、要求较弱光照的:对光强要求较弱的主要是一些绿叶菜类,如茼蒿、菠菜、芹菜等。此外,薯芋类的生姜也不耐强光。
在栽培上,尤其在大棚或温室栽培上,光照强弱必须与温度的高低相互配合,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品器官的形成。如果光照减弱,温度也要相应的降低,光照增加,温度也要相应提高,才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如果在弱光环境下,温度过高,会引起呼吸作用的增加,消耗过多的营养物质。因此,在温室栽培黄瓜和番茄时,遇到阴天或下雪时,温室中的温度必须降低,才有利于生长和结实。
4、光质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太阳光的组成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中的红色光和橙色光对蔬菜作用最大,能促进蔬菜生长,对叶绿素形成有利。不可见光中的紫外光有利于蔬菜维生素C合成,抑制蔬菜徒长。设施栽培的番茄或黄瓜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往往不如露地的高,主要是因为设施中紫外光较少的原因。
5、光周期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水份
蔬菜种类不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根据其对水分的要求,可将蔬菜分为5种类型。
1、①消耗水分多,吸水力较弱类型如大白菜、甘蓝、黄瓜和绿叶菜类等。这类蔬菜叶面积大,根系入土不深,要求土壤和空气湿度较高。适宜保水力强的土壤,需要经常灌溉。
2、消耗水分很少,吸水力弱类型如葱蒜类蔬菜和石刁柏等。叶面有蜡质或叶面积较小,蒸腾少,耐干燥,根系浅分布范围小且根毛少,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栽培上应保护土壤湿润,但灌水量不宜过大。
3、消耗水分较多,吸水力较强类型如茄果类、豆类和马铃薯等。叶面积中等,组织较硬,茸毛较多,蒸腾量较小,根系较发达,吸水能力较强,对土壤湿度要求不太高,但需适度灌溉。
4、消耗水分较少,吸水能力强类型如除黄瓜以外的冬瓜、苦瓜等瓜类蔬菜。这类蔬菜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叶片有缺刻、茸毛或蜡质,能减少水分蒸发,抗旱能力强。
5、消耗水分很多,吸水能力很弱类型如各种水生蔬菜。这类蔬菜根系不发达,叶面积很大,必须在水田或池沼地栽培才能生长良好。
各种蔬菜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和它们的根系分布情况关系密切。根系不发达,则对土壤湿度要求高;根系发达,则抗干旱能力强。蔬菜根系发达与否,除取决于蔬菜本身的特性外,还受土壤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如在土质疏松的土壤上栽培,蔬菜根系就比较发达。适当降低土壤湿度,可促使根系发育。生产中常常用适当少浇水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来促使根系发达,这种方法称为“蹲苗”。直播的蔬菜比移植过的蔬菜较耐干旱。
(五)、菜地的保水、排水和灌水
1、保水主要措施是改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中耕松土,减少水分蒸发。
2、排水措施挖排水沟,采用高畦种植。
3、灌水根据季节、品种、土质和长势的不同进行调整。
①季节特点:春季低温地湿,夏季雨多高温,伏秋温度高而干旱,秋冬渐冷天干燥。灌水原则:低温时晴天浇;夏季高温早、晚灌;秋季地干浇足水。
②品种根据不同的蔬菜来浇水:如白菜、黄瓜等根浅喜水、肥的蔬菜,要肥足勤浇水果工,茄果类、豆类等根系较深,有一定抗旱能力,应见干见湿给水。对耐旱性蔬菜,应先湿后干,保证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对速生蔬菜,要经常浇水。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又各有不同:播种前,先灌水后播种,确保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幼苗期,勤浇少水(肥),避免高脚苗;结果类蔬菜,在初花期适当控水,“浇果不浇花”。结果盛期,要肥水充足。冬季干旱,浇足水(肥)过冬。
③土质沙土漏水要勤灌;粘土保水,适量灌水;坡地应长垄短灌,使水量分布均匀。
④长势根据蔬菜长势长相浇水。如叶片大而薄、色泽淡、节间长,是水分过多的表现;如中午叶片萎蔫、叶小叶厚、色暗、卷缩,是缺水,要及时灌水。
(六)、蔬菜生产设施
一般有温室、塑料棚、温床。(略)
(七)、生产物资
1、塑料件:地膜、中膜、大棚无滴膜、遮阳网和滴灌管等。
2、肥料:农家肥、化肥、碳素肥料(小分子碳、二氧化碳)、腐殖酸等。
3、农药:(略)
4、植物诱抗剂(农药):如氨基寡糖素、太抗几丁聚糖、香菇多糖、井冈霉素等。
二、蔬菜病虫害防治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无法避免,可以运用综合防治技术确保蔬菜绿色、安全、无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下面就来详细谈一谈这些技术。
(一)、农业防治技术
1、高温闷棚防病。在原有蔬菜大棚内于夏季换茬期间,选择晴天将大棚完全密闭后,连续高温闷烤5—7天可杀灭青枯病、枯萎病、疫病病菌。
2、翻耕土壤,减少中耕,预防病害。菜地冬耕冻地,低耕炕地。深耕20—25厘米深埋病虫残体、枯枝、落叶。减少中耕除草和人为造成的伤口、预防病菌侵入。
3、选用抗(耐)病品种。选择经过检疫的抗(耐)病品种,淘汰连续种植多年的品种。选用嫁接苗预防瓜类、茄果类蔬菜枯萎病。
4、实行轮作预防土传病害。在一块菜地上不连续种植同科蔬菜、瓜类、茄果类蔬菜。可与水稻轮作或与葱、蒜、叶菜类轮作,减少枯萎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预防*传病害。蔬菜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虫为害的叶片、果实或拔除病虫株;蔬菜收获后清理菜地病虫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深埋或放于粪窑内可减少病虫初次侵染源,防止病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传播为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科学管水避免串灌、漫灌,减缓病害传播蔓延速度。
(二)、物理防治技术
1、防虫网预防害虫技术
蔬菜生长期内,在棚架上覆盖50目防虫网,把网棚的四周压紧,不留缝隙,防止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进入棚内为害。在盖网棚之前要处理一次地下害虫,进出棚时及时关严棚门。
2、黄蓝板诱杀蚜虫、蓟马技术
在蚜虫、粉虱、美洲斑潜蝇成虫发生期,用黄板诱杀成虫,用蓝板诱杀蓟马,每亩均匀插挂黄板20块,黄蓝板应高出蔬菜30厘米,每月更换一次。
3、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年4—10月每30—50亩菜地安装杀虫灯一盏,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每晚天黑开灯天亮关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蔬菜害虫的成虫。
4、性引诱剂诱杀害虫
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小地老虎均可采用性引诱剂诱杀,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小菜蛾性引诱剂在5—6月和7—9月使用,每亩放1个诱捕器内置3个诱芯;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性引诱剂在7—10月使用,每亩放1个诱捕器内置1个诱芯。各诱捕器间距30米,将诱捕器挂在棚架或木棍上,高出蔬菜30厘米。春秋季每30天更换诱芯一次,夏季每20天更换诱芯一次。性引诱剂诱杀雄蛾,减少雌蛾交配繁殖,降低卵孵化率。大面积长期使用效果更佳。
自制诱捕器制作方法是:用可乐瓶、油瓶、矿泉水瓶,在瓶子的颈部膨大处下方3厘米处剪2个对称的2×2厘米孔口,在诱捕器中加水和洗衣粉,诱芯接近水面但不能浸泡到水中以免失效。
(三)、生物防治技术
在药剂防治中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
使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防治菜青虫;多角体病毒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浏阳霉素防治红蜘蛛,茶黄螨;农用链霉素防治青枯病;宁南霉素防治病毒病;农抗120防治炭疽病、枯萎病。使用苦参碱、藜芦碱、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等。
(四)、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时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正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应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发病初期施药。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农药。在药液中加增效剂可以增加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并减少农药用量。执行安全用药和采收间隔期。
1、苗床土壤消毒用敌克松、恶霉灵:蔬菜移栽前3—5天喷施或浇灌防病药剂,做到带药移栽。移栽后浇定根水时应加入防病药剂预防疫病,青枯病和枯萎病等*传病害。
2、虫害防治:
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应在低龄幼虫期用多杀霉素、氟虫脲、灭幼脲、甲胺基阿维菌素;防治蚜虫选用吡虫啉、啶虫脒、溴氰菊酯;防治红蜘蛛、茶黄螨用克螨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等。
3、病害防治:
防治灰霉病用咯菌腈、多抗霉素异菌脲、已唑醇、戊唑醇;防治霜霉病用甲霜灵锰锌;防治炭疽病用代森锰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治青枯病用噻森铜、氢氧化铜;防治枯萎病选用噁霉灵、甲霜灵;防治疫病选用甲霜灵锰锌等。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以起到最佳效果,确保蔬菜生产高产、高质。
大钵体毯状苗育秧技术要点
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崇仁县双季稻生产和加快农业绿色、优质高效主推技术的转化落实,针对“寒露风”风险危害,加快我县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现将大钵体毯状苗育秧技术介绍如下:
一、浸种、催芽
早稻杂交种每亩用种6斤,常规稻种每亩用种10斤,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药液浸种,杂交种浸种7小时左右,常规稻种浸种24小时左右,有利防治恶苗病,取水直接催芽,发芽箱内催芽20小时左右,种子破胸露白即可,切忌长根长芽,不利均匀播种,出仓后晾干种子表面水份,做到谷不粘谷,有利均匀播种。
二、播种
1、工厂化流水线播种
调整好流水线第一台出土机,将软盘套入硬盘内,同时将播种机按每亩42盘用种量调整好(杂交种每亩用种6斤,常规稻种用种10斤)即可作业,用播种导轨将秧盘送入暗化室,在暗化室3-5天催化立苗后转入秧田,秧盘铺入秧田后,上水湿润秧板,完全湿润后排干水份,再用瑞苗清加1%吲叮诱抗素均匀喷雾一次,有利于防治烂秧和促进根系生长,最后,拱膜保温。
2、本土化模式
育秧前半个月将秧苗深耕耕一遍,播种前几天(深泥田播前2-3天,泥沙田播前1天)再将秧田细耕一遍,播种时将软盘平铺在做平的畦田上,每亩按42盘铺好,中间取淤泥打入秧盘中,拣净砾石,抹平秧盘(确保秧盘落于后泥厚2-3cm),均匀播种,拱膜保温,待秧苗长到一叶一心时,揭膜用瑞苗清加1%吲叮诱抗生素均匀喷雾一次,有利防治烂秧和促进根系生长,然后重新盖膜保温。
三、秧田管理
秧苗三叶一心前都确保覆膜保温,秧板湿润,三叶一心后可揭膜烁苗,机插前5-7天,施好送嫁肥,打送嫁药,同时,加入瑞苗清和1%吲叮诱抗生素有利机插后新根生长,本土化模式育秧禁止在秧板上施用除草剂,移栽前遇雨天,要覆膜防雨水,保秧板湿润即可,有利机插。
水稻全程机械化化肥减量促秸秆
全量还田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选用适合抛秧或机插水稻品种。根据近年来适应机插或抛秧品种试验示范筛选结果,较为适合品种有:
早稻株两优2013、陵两优722、株两优171和中早35、中嘉早17等芽期耐低温、抗性好、大穗型新品种。
中稻徽两优280、徽两优9810、晶两华占、唐两优280等茎秆粗壮、穗粒并重,穗期耐高温、米质优良新品种。
晚稻五优华占、万象优双占、泰优390、泰优398、五优航1573和甬优1538等优质、抗倒、后期耐低温,穗粒并重型新品种。
再生稻五优航1573、徽两优280、泰优390、泰优98和晶两华占等晚稻生育期120d左右或中稻早熟生育期130d左右、株高1m以内,头季耐高温,再生能力强的新品种。
双季稻生育期控制在225d以内(粳稻除外)。
2.适时播种、一播全苗、培育壮秧。
2.1适时播种
早稻生育期100-115d的中迟熟种,在3月20日前后播种,6月底齐穗,7月22日前后成熟;生育期100d以内的早熟种,适当迟后1周播种,防止提前孕穗,避开受小满寒影响造成颍花退化和穗期多雨时节。
晚稻6月25日前后播种(具体根据前茬成熟期和安全齐穗期确定),在不超秧龄的前提条件下,力尽早播,确保9月20日前安全齐穗。
再生稻3月22日前后播种,7月10日前齐穗,8月10日前收割头季,避开穗期高温热害影响;再生季9月20日(寒露风前)齐穗。
2.2一播全苗(抛秧同于常规抛秧栽培技术,本文重点总结毯状机插育秧与栽培)
2.2.2基质育秧。机插育秧用粉碎过筛黄土(土径0.5cm以内)与育秧母质(中锦牌育秧母质)按2比1的比例匀拌装斗,机械旱播,流水线播种,底土占80%、盖土占20%。控苗防病,苗齐苗壮,茎粗根旺,磐根适中,起运不散,方便操作,减少损伤和漏插,缩短返青期。
2.2.3精细播种。机插育秧播种量(7寸硬盘):种子千粒重26g以上的,每盘播种75g,提倡破胸播种;千粒重26g以下的种子,每盘播种量在65g左右,提倡露芽播种,控制播种密度。抛秧育秧每盘播种量在25g左右.
2.2.4透湿底土。机插育秧毯秧底土扫平淋足水,播种后再淋一遍水,保证底土水分充沛透湿,满足种子发芽水分需求,再复盖土,盖土不能淋水,否则影响种芽透气不利全苗。底土和盖土必须平盘面,保证毯秧基质厚度,否则不利于培育壮秧,起运秧时出现根层断裂,影响栽插。
2.2.5控温保湿。机插育秧回字型双盘堆叠,四角对齐,堆码约10-20盘高盖膜保湿(否则易倒堆且不透气)。早稻要保温保湿立针,低温阴雨天气,条件许可直接放入塑料棚内,再复膜增温保湿立针,大晴天建议堆放室内增温保湿立针;中、晚稻要降温保湿立针,堆码叠盘在室内阴凉处,盖膜保湿。
2.2.6秧田选择。选择在大田相对集中、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的田块作秧田。
2.2.7细整秧田。机插育秧下秧前3-5d整好秧田,要求糊、平,排水铺盘不下陷,底盘与田面嵌合,四周开好排灌沟,方便雨排晴灌,注意:秧田下秧前必须浸泡,决不能晒田,否则秧盘底部不接地气,不利培育壮秧。抛秧育秧执行俩次耕沤,防除杂草。
2.2.9立针下田。机插育秧建议立针下田,秧苗立针后,及时把秧盘移入秧田,100%成苗。早稻堆叠5-7d,中、晚稻堆叠1-2d,立针后就应搬秧盘下秧田。播后直接下秧田不利全苗,出现烂秧;堆叠延迟会造成秧盘粘连,下田搬运时毯秧残缺,不利栽插。
2.2.10湿润育秧。机插育秧提倡湿润育秧,秧盘下田后,通过根系吸收秧田水分满足秧苗生长,减少设施成本和劳动用工,有利于培育壮秧,减少恶苗病发生。大棚旱育秧不接地气,内设喷灌或甩灌易造成秧盘表土冲损,基质干裂,难于保证一播全苗,影响栽插。
2.3培育壮秧
2.3.1加强管理。湿润育秧,秧盘下田后,及时喷散防鼠驱鸟剂(5%甲拌磷200倍液盘面喷雾),防鼠驱鸟劈虫。起秧前适当晒田,以人踩有脚印为度,基质干湿适中,方便搬运操作,插秧操作干净利落,不沾粘带带,提高栽插质量。
2.3.2控温保湿。秧盘下田后,早稻要插弓盖膜保温,大晴天,保温做到日揭夜盖,浅水护苗(竹弓和薄膜要保留到插秧完毕,防治早稻插秧时雨水淋湿秧苗,影响栽插季节)。中晚稻秧盘下秧田后(由于气温高)及时活水满灌,下午3-4n后排水露苗,连续2-3d循环进行,再浅水护苗,插秧前3-5d排水晒秧(注意干湿适度),栽插前如遇干旱可灌跑马水,即灌速排,不影响栽插。
2.3.3药肥送嫁。移栽前3-5d,喷施药肥混合溶液作起身肥和送嫁药。早稻防二化螟、稻蓟马和稻瘟病;中、晚稻防二化螟、卷叶虫、稻飞虱和稻瘟病、细条病等。肥料主要以微量元素叶面肥50g和尿素100g,与农药组成混合液一并喷雾。
培育壮秧是机插成功的基础,是减少机插时根茎损伤、缩短缓苗期的关键技术之一。
再生稻机插育秧同于早稻机插育秧。
3.提前机耕、下足底肥、平田腐沤。
3.1提前耕沤
早、中稻田在去年冬闲或冬翻的基础上,或前茬作物收获后如季节不紧张的前提下,可提前10-15d粗糙耕沤大田一次,机插前2-3d再完成精耕细整;如受前茬作物影响,季节矛盾突出,可一次性完成耕整工作。
3.2下足底肥
耕沤前,底肥、基肥一次性基施,如前茬秸秆量大,适当增加基肥氮肥比重,加快前茬秸秆腐烂。耕整大田时要求糊烂,平整。
3.3平田腐沤
大田耕整后及时复水以高处不现泥为准,保水2-3d,防杂草和落粒谷萌芽成苗,腐沤前茬秸秆,解决因秸秆量大影响抛栽和秧苗成活问题。腐沤期间不能脱水晒田,否则机插时行走出现起垄影响栽插活棵,严重缺苗。
4.适龄机插、调整密度、提高质量。
4.1控制秧龄。早稻和再生稻秧龄控制在25-30d,中、晚稻秧龄控制在20-25d为宜。秧龄过短根层松散,托盘较难整体托起,不便栽插;秧龄超期,根茎发达,栽插时机械损伤重,活棵期长,高位蘖数多,延长生育期。
4.2调整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季别,调整机械取秧量和株距,保证基本苗。如超秧龄,适当提高取秧量,增加基本苗。
4.3调试机械。检修好插秧机,滑动部位注入润滑油,空转5—10分钟,调整栽插深浅和压秧板松紧,再下田装秧栽插,提高栽插质量。
5.药肥调控、适度晒田、矮化栽培。
5.1.病虫防治。拔节期初期,用10%己唑醇150ml/hm2,防纹枯病,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株高防止倒伏。其它病虫正常防治。
5.2平衡施肥。
5.2.1合理配肥,选用水稻专用肥.如使用等养分复合肥,双季晚稻在基肥中适当增加氮肥比重,加快秸秆腐烂。秸秆全量还田后,目标产量不变,可减少10%左右化肥用量。
5.2.2科学施用。基肥:蘖肥:穗肥,早稻按5:3:2,中稻按4:3:3,晚稻按5:2:3施用。
5.2.3追肥迟施把分蘖肥改作保蘖肥,把穗肥改作粒肥施。即栽后13-15d施保蘖肥、边行主穗4-5期(基部节间定型)施穗粒肥。减少无效分蘖,延长剑叶寿命,控制株高和剑叶长度,方便机械低桩收获,全量粉碎。早施穗肥,如遇雨水天气,剑叶长披,易造成穗层以下通透性差、湿度大,病虫害严重、结实率下降。
5.2.4三看施肥。看田、看天、看品种确定氮肥使用量,
中等肥力田块
早稻目标产量7500kg/hm2每公顷用纯氮157.5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150kg。
中稻目标产量9000kg/hm2,每公顷用纯氮187.5kg、五氧化二磷75kg、氧化钾150kg。
晚稻目标产量8250kg/hm2,每公顷用纯氮172.5kg、五氧化二磷67.5kg、氧化钾120kg。
5.2.5防除杂草。
大田除草插秧后10-12d(再生稻、中稻迟后2-3d),排水露田打药。可结合第一次田间治虫,每公顷加20%五氟璜草胺与氰氟草酯复配剂1500ml兑水225kg与杀虫农药一并喷雾治虫灭草,施药后1-2天及时灌深水(以高不现泥、低不淹稻心为度),结合施追肥(蘖肥)每公顷拌30%苄·乙可湿性粉剂280-300g,稻叶无水珠时撒施,保水5-7d后排水晒田,抑制大龄杂草复活和无效蘖萌发。
田埂除草可用双草醚进行防除杂草,减少草甘膦等除草剂药害。双草醚对糯稻和粳稻影响很大,注意安全使用。
6.低桩机收、全量粉碎、均匀喷泄
6.1低桩机收。在不影响机收时,尽量低留稻桩。再生稻头季低桩收割有利促发基部茎节位腋芽萌发成苗,缩短机收展压萌苗成熟差距,提高再生季产量。双季稻低桩收割,早稻收获后利于晚稻机械耕沤,晚稻收获后可及时耕整播种冬季作物,冬闲田可破坏水稻病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病虫基数。
6.2全量粉碎,均匀喷泄。全喂入式中大型联合收割机,后尾筛选处安装秸秆粉碎喷泄设备,边收割边脱粒,全量粉碎全量喷泄,有利于下茬作物机械作业,把秸秆从稻田中富集的营养元素归还耕作层,恢复地力,促进水稻可持续绿色生产。
崇仁麻鸡散养及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崇仁麻鸡是崇仁人民长期饲养,精心培养而成的肉蛋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它具有体型小、羽毛紧凑、外貌优美、产蛋多、蛋大壳厚、性成熟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肉质鲜嫩、家鸡野味等特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崇仁麻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发展成为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是崇仁农民的“致富鸡、创业鸡”,已成为崇仁县最大的农业特色品牌和县城经济名片。
一、崇仁麻鸡质量特色
1、体型外貌特征:
体型较小,性情活泼,敏捷,觅食力强.母鸡分黄麻、黑麻两种类型,羽毛紧凑,喙、趾呈铁青色,单冠和肉髯呈鲜红色。公鸡羽毛呈棕红色,尾呈绿色,胸部肌肉发达,胸腹部羽毛红中带黑,肉垂深而薄,体型呈菱形。
2、崇仁麻鸡体重特征
出壳鸡苗体重33克左右;出栏体重:公鸡1.0—1.3公斤,母鸡0.8—1.1公斤;成年公鸡体重1.4—1.5公斤,成年母鸡体重1.2—1.3公斤,体型较小。
3、崇仁麻鸡肉质理化特色指标
崇仁麻鸡鸡肉感观、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应符合NY5034无公害食品鸡肉的要求,此外,还必须符合以下理化特色指标要求。
可食部分:≥54%粗蛋白:≥24.0%胆固醇:≤52mg/100g
维生素E:≥7.00mg/100g维生素B1:≥0.115mg/100g
维生素B2:≥0.110mg/100g尼克酸:≥17.00mg/100g
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总含量:公鸡:≥81mg/g
母鸡:≥74mg/g
二、散养技术要点
1、饲养场地选择:鸡舍选址应在交通便利,地势高燥,采光充足,水质优良,植被、排水、通风良好,隔离条件好的区域,同时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a)鸡场周围3km以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等污染源,距其他畜牧场至少1km以上;
(b)鸡场不应建在饮用水源、食品厂上游。
2、鸡舍建筑要求:鸡舍边高为0.9—1.2m,顶高1.5—1.7m,宽5m左右,长6—10m。每个鸡舍可养成鸡1000羽左右。同时应具备通风、防雨、防潮、防鼠兽虫害条件。
3、雏鸡培育:指1—6周龄小鸡的培育。
(1)温度:第1—3天,热源温度32—35℃,室温25—28℃,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与自然室温相同时,停止人工给温。
(2)湿度:55—65%为宜。
(3)光照:一般采用自然光照。
(4)饮水:采用清洁井水或地下泉水,水温与室温一致。
(5)饲料:粗蛋白含量18—20%,代谢能11.7—12.1兆焦/公斤。
(6)密度:40—35羽/平方米。
4、育成鸡饲养管理。指7周龄至出栏鸡只的饲养管理。
(1)饮水:保持充足、清洁饮水。
(2)饲料:天然饲料与配合饲料相结合。天然饲料:谷物、虫子、野草、瓜果、水土等;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16—18%,代谢能11.5—11.9兆焦/公斤。
(3)饲喂:每日定时饲喂2—3次。
(4)密度:15—20羽/平方米。
5、出栏:90—120日龄。
6、疫病防治原则: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残留,杜绝使用违禁药品。
7、疫病防治限制性要求:饮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的要求;
饲料应符合NY5037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饮水或拌料方式添加兽药应符合NY5035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防疫应符合NY5036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违禁兽药按农业农村部第193号公告《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执行;
常用药物休药期按NY5035执行;鸡肉中药物残留按NY5034无公害食品鸡肉执行。
三、常见病
(一)鸡新城疫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病鸡、死鸡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副粘病毒-新城疫病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
[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及防制]
俗称“鸡瘟”,以呼吸困难,特殊的叫声,下痢、神经系统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为主要特征。雏鸡易发,二年以上老鸡感染性较低。临床分最急性、急性、慢性三型。最急性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在农户鸡中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停食,闭眼缩颈,下垂或伸入翅下,张口呼吸,有时发出“咯咯”声。口腔和鼻腔内常含大量粘液,常有下痢。慢性型常发生在流行后期或免疫差鸡群中,发生运动障碍、头劲扭转、倒退和转圈等神经症状,少数能耐过。诊断时,需多剖检死鸡,只要见到一例有腺胃出血和肠枣核形溃疡即可诊断。通过及时诊断,紧急接种I系苗(30日龄以上,经1—2次弱毒苗基础免疫的鸡群可用),可将损失降到最低。30—40日龄用1.2—1.5倍量,40日龄以上可用2—3倍量肌注。急性型可将死亡率降至20%—70%以内,慢性型可及时控制疫情。急性型病例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慢性非典型病例可试用黄芪多糖等抗病毒中药、干扰素治疗。
(二)禽流感
[流行特点]春秋、冬季易发,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鸡均可发病。
[病原]正粘病毒-A型流感病毒。H9、H7、H5常见。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空气传播。
[临床症状及诊断要点]
①、高致死型:突然爆发,无任何症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废食;呆立不动,冠、肉髯呈紫色,头肿,流泪,呼吸困难。神经症状、运动失调。剖检:最急性无肉眼病变。病程稍长的,口腔粘膜、腺胃、肌胃角质层、十二指肠前段出血,泄殖腔出血,胰腺出血或坏死,脾肿大坏死、脚鳞片出血。
②、低致死型:排绿色稀便,个别肿头、肿眼。冠出血、发紫、发黑、鼻孔有分泌物。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畸形蛋增多,心肌、腿肌出血,腺胃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呈斑状、条状出血,胰腺出血或者坏死。
[防制]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以预防接种为主,一旦发病,要封锁、隔离、扑杀。
(三)马立克氏病
[流行特点]鸡、火鸡易感,日龄越小越易感,一般发生于2-5月龄。
[病原]Ⅱ型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空气和消化道传播。
内脏型:消瘦,精神萎顿,腹泻,内脏肿大有坏死点,有肿瘤结节。
眼型:一侧失明,瞳孔缩小,边缘不齐,虹膜褪色混浊。
神经型:运动失调、瘫痪,一腿向前一腿向后呈“劈叉”姿势,坐骨神经肿大。
皮肤型:皮肤上由大小不等肿瘤结节。
[防制]本病无特效药治疗,1日龄马立克氏疫苗颈部皮下注射。
(四)传染性法氏囊病
[流行特点]发病日龄2-15周常发,3-6周龄多发,发病可达100%,死亡率10—80%不等。用药控制及时得当,死亡率可减少到0.5—10%。本病常并发、继发。一年四季可以发生。
[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播途径]接触性传播,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松乱,排白色米汤样粪便,腹泻、寒战、虚弱,早期有自啄现象。法氏囊、胸腿肌和肾具特征病变。腺胃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
剖检中发现法氏囊黄色胶冻样水肿,或严重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胸、腿肌出血明显,肾肿大充满白色尿酸盐即可作出诊断。
[防制]以预防接种为主,发病时可注射高免血清或者卵黄抗体。用黄芪多糖配合抗病毒西药治疗有明显效果。
(五)鸡痘
[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育成鸡、成鸡最易感,一年四季可以发生,但是以秋季多发。
[病原]痘病毒。
[传播途径]一般经损伤的皮肤粘膜传染,如蚊子叮咬。
皮肤型:冠、眼皮、嘴角等有灰色小结节,后成黑色结痂。
粘膜型:口腔咽喉部、气管粘膜有坏死白色假膜。
混合型:以上两种同时发生,病情较重。
[防制]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以预防接种为主,还可用中药进行防治。
(六)大肠杆菌病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可发生。
[病原]大肠杆菌。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垂直传播。
鸡脐炎型:脐部发炎、腹部胀满、病灶呈紫红色,拉稀、粪便灰白黄绿色。个别有神经症状,头向后仰。
肠炎型:淡黄色粪便,小肠粘膜红肿,有大量出血斑点,肠腔内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有的肠粘膜上由溃疡灶。
急性败血型: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心包积液、心包膜混浊增厚,严重者有纤维性附着物,心包与心外膜粘连,肝外膜呈灰白色混浊,腹膜内有黄色渗出物,重者肠管粘连。
气囊炎:囊膜混浊增厚,附有纤维性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
关节炎型:关节肿大,关节液混浊,关节腔内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病程长者可见干酪样物。
腹膜炎型:腹腔内部有淡黄色液体和破碎或凝固的卵黄呈恶臭。
肉芽肿型:肝脏、脾脏、十二指肠、盲肠、肠系膜等处出现典型肉芽肿。
[防治]①接种:蜂胶苗
②药物治疗:头孢类、丁胺卡那、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庆大霉素。
(七)禽霍乱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可以发生,以散发为主,育成鸡、成年鸡易发。
[病原]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粘膜传播。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往往无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只能在心外膜上有少量出血点。
急性型: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离群呆立,高热、呼吸困难、口流粘液,鸡冠肉髯发绀,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病程1-3天。
慢性型:肉髯肿大、关节炎、鼻窦肿大、斜颈。
肝脏质地变硬,布满灰白色针尖大小坏死点。肠道出血,特别是十二指肠出血严重,心冠脂肪有出血点。
[防治]药物治疗:霍乱宁片、复方新诺明、青霉素、链霉素、奎诺酮类药物。
(八)鸡白痢
[流行特点]10日龄以内鸡多发,死亡率可达50%—80%,用药控制得当,死亡率可减少到0—1%。成年鸡感染后呈慢性经过。
[病原]鸡白痢沙门氏菌。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
该病以拉白屎、封屁股为特征。病雏闭目昏睡,尖叫,呼吸困难,排白色粘性粪便、粘肛,怕冷成堆,肝肿大肝、脾、肺、盲肠、直肠、肌胃出现坏死或结节,心肌上灰白色肉芽肿,肺出血,成年鸡卵泡变形,有时出现卵黄性腹膜炎。
[防治]药物治疗:氟苯尼考、甲枫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
(九)禽伤寒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于21日龄以上的鸡,成年鸡感染后呈慢性经过。
[病原]鸡伤寒沙门氏菌。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饮欲增加,体温升高,排黄绿色稀便,慢性表现消瘦,鸡冠苍白。剖检可见肝脾肿大2-4倍,肝表面呈黄色或古铜色,肝和心肌有淡灰白色的坏死点,胆囊肿大。
[防治]药物治疗:氟苯尼考、甲枫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
(十)鸡传染性鼻炎
[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的鸡可以发病,但成年鸡最易发,一年四季可以发生,春初、秋冬多发。
[病原]副鸡嗜血杆菌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病初打喷嚏,流稀薄鼻液,后浓稠油臭味,变干淡黄色结痂。颜面、冠、肉髯浮肿,严重眼脸粘合,一时性失明。鼻粘膜水肿鼻腔、鼻窦充血肿胀,喉头气管有多量粘液。
[防治]红霉素、泰诺菌素、泰妙菌素、罗红霉素、地米考星、阿奇霉素。
(十一)鸡慢性呼吸道病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可以发病,一年四季可以发生,尤其是秋冬季易发。又名枝原体病。是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以病鸡出现流鼻水,呼吸罗音、咳嗽、眼睑肿胀和病程长为特征。4—8周龄雏鸡多发。
[病原]鸡败血支原体。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垂直传播。
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呼吸啰音。眼脸肿胀,眶下窦肿胀(一般单侧)。气囊混浊、肥厚,含有黄色泡沫样液体,陈旧病灶伴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鼻腔、气管和支气管内有粘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肺充血、水肿、呈支气管周围炎变化。
[防治]
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土霉素、亦可试用中药防治。
(十二)鸡球虫病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在11日龄—3月龄以内的鸡,15-45日龄易感,雨水较多的春夏季易发,鸡舍内湿度大易发。死亡率达50—100%,用药控制得当可降至0—2%以内。
[病原]艾美尔球虫。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传播。
1月龄左右多患盲肠球虫,鸡冠苍白,排血便,剖检盲肠肿大充血、出血。2月龄左右的多患小肠球虫,精神不振,垂翅缩颈,羽毛松乱,排大量棕褐色粘液性粪便,剖检肠管暗红色肿胀,粘膜面有大量出血,肠管充满血液或血凝块。慢性球虫常见于成年鸡,表现为消瘦、贫血、间隙性下痢。
[防治]药物治疗: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磺胺氯吡秦钠(三字球虫粉)、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氨丙啉、抗球虫中药制剂等。
要注意多种药物交替或联合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用药时要搅拌均匀,严防中毒。
四、参考免疫程序
1日龄0.2ml/只马立克氏疫苗颈部背侧皮下注射;
5-7日龄小鸡新支二联2倍量饮水或1倍点眼滴鼻;
12-14日龄鸡传染性法氏襄炎苗2倍量饮水;
18-22日龄0.3-0.4ml/只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H5+H7颈部背侧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
25-28日龄鸡新城疫IV系苗或C302倍量饮水;
50-55日龄种鸡或70天以上岀栏麻鸡0.5-0.6ml/只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H5+H7胸部肌肉注射。
58-60日龄鸡新城疫克隆I系苗1倍量胸部或蹆部肌肉注射,或鸡新城疫IV系苗或C302倍量饮水;
65-70日龄种鸡或90天以上岀栏崇仁优质麻鸡0.5-0.6ml/只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H5+H7胸部肌肉注射加强免疫。
发酵床技术在崇仁麻鸡上的运用
发酵床不但建设方便,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优良环境的鸡舍,从而有助于崇仁麻鸡的产能提升。在建造发酵床时,需要将稻壳、锯末等依据一定比例填入鸡舍中,并把酵母菌等有益菌混入其中作为有机发酵垫料。而鸡有啄食的习惯,这样可让粪便与垫料充分混合并高效转化、分解等,进而实现清洁生产。而空气能地暖技术具有较高的保温、节能效果,从而能够有效促进肉鸡的生长。两者进行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肉鸡的产能,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帮助。
发酵床技术原理
酵母菌是主要的益生菌,极具生命力、适应力以及分解能力,使用酵母菌进行鸡粪的分解,能够有效降低粪污的残留。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呼吸原理,发酵床中的有益菌群以有氧呼吸为基础对鸡粪尿进行分解,将粪尿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产生大量的热量,快速消化分解粪尿等养殖排泄物和有害气体,实现鸡舍(栏、圈)无异味、免冲洗。同时,以发酵床为载体,有益菌群以鸡的粪尿为基础营养进行迅速繁殖,进而抑制、竞争并杀灭各种病原微生物,从而实现健康养殖。其关键点在于利用活性强大的有益功能菌群,持续稳定地将畜禽粪尿转化为有用物质与能量,以达到无污染、零排放的目的,是迄今国际上一种最新的环保型养殖模式。
发酵床技术在种鸡养殖中的应用
3.1将鸡舍中的全部鸡笼拆除并将其底部的泥土按照宽1.5m、深0.35m的泥土挖出,并采用混凝土进行铺设,最后铺设30cm厚的垫料,其床体的发酵基为木糠,随后将必要设备进行相应的安装。
3.2发酵菌的添加及操作在发酵基上撒上25kg玉米粉及发酵剂,并混合均匀,随后喷水直到湿度达到70%。春夏、秋冬各发酵3d和6d方可放入鸡,在鸡群进入鸡舍后首月和次月需要每周进行一次发酵床的翻耙,随后用发酵剂对发酵床进行喷撒,3~8个月每隔10d喷洒一次发酵剂。
3.3发酵床技术的注意事项1)在鸡入舍后的第1周床体可能产生螨虫或蛆虫等,此时可将稀释后的敌百虫水在发酵床上进行喷洒(并不会影响发酵床及肉鸡的生长)可对螨虫等进行有效的杀伤。2)饮水器定期检查,若存在漏水的情况需及时更换。3)依照规定每个星期或每隔10d进行一次发酵床的翻耙。
发酵床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
5.1对于肉鸡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并降低了污物的排放,减少了鸡舍当中有害的气体产生。
5.2运用发酵床技术的鸡舍与普通鸡舍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可知,新型鸡舍的氨气含量较一般鸡舍降低了90%,从而有效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节约冬季采暖费用。
5.3应用发酵床技术后,鸡排泄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无需对鸡舍进行清洗,无粪便排出,不会对其他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同时,鸡舍有毒气体的有效控制,改善了鸡舍的空气,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污的目标。
综上所述,养殖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养殖和环保问题是需要优先考虑的,要充分开展环保工作,缓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