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价值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怎样深化社会主义社会下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劳动价值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是对的发展,只有不断地与实践结合,与时俱进,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从现实意义上讲,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突破传统理论限制,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注释:
①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6.
②③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05.
④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56.
⑤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53.
⑥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67.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219-220.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443-444.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9):100-101.
参考文献:
〔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林岗,张宇.与制度分析〔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一、法治的概念探索
东西方的学者都曾对法治的概念进行过定义,但是各国学者进行定义的出发角度却是各异的,因此也产生了各异的法治概念。一般而言,西方学者对法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法治是国家或政府必须服从的某些原则。
2法治是制约国家或政府的强制权力。
3法治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法的观念。
4法治是通过普遍的规则约束政府行为,维护个人自由权利的制度。
5法治是实施法律规范的原则、方法和制度的总体。
从以上几种较为普遍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西方学者也并未直接给予法治以某种定义,只是就其某方面或者说是最为根本的一个方面给予说明和定义而已。其实在西方的法律思想史和法学史上,直接定义法治的并不多见。因为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并不是僵化不变的。所以,客观上来讲,对其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况且,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相同,不可能有同一语境下的法治概念。
尽管我们无法对法治定义一个精准而通用的概念,但法治本身所蕴涵的一些根本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样的。
二、法治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法治”这一术语最早由古希腊雅典“七贤”之一的毕达库斯提出。柏拉图在晚年意识到法律的作用明确提出了法治国的方案,他说,每一个城邦都应该有法律的支配,假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毁灭;然而,我们认为假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假如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柏拉图之后,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认真思考“由最好的一个人和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有利”这个问题之后,明确主张“法治应当优先于一人之治”,他说:“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当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法治的内涵作出了精致而完美的解释。以至于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西方学者对法治的理解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解释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在探讨法治的含义的时候,仍然将“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和“良法”作为法治的应有之义。
在中国古代,几乎与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含义的同一时期,先秦法家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但法家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中国当时儒家的“礼治”、“德治”而提出,并没有将其视为“法治”。
在美国,潘恩、杰弗逊将法治理论在治国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坚定的公布:在专制国家中国王是法律,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法律应是国王,国家权力源于宪法,而宪法来自人民的同意和契约。
从法治的发展历史来看,法治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和法理念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人类对自身关怀的增加,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于是法治的概念产生并得到较好的发展土壤。但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及以后的时代里,人们对于法治的熟悉,更多的仍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视为统治者实施更好统治的工具,人们对法的遵守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即慑于法的威力而被动的遵守法律,以达到法治的效果。而中国先秦法家所提出的“以法治国”的方略更是一种工具性的概念。如今,各国学者在吸收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经典含义的同时,也开始探询法治更为根本的东西,也即法治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
三、法治的价值追求
在如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实行法治是必然的趋势。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人们对法律的熟悉也达到较深的水平。从文艺复兴对人的本质、尊严、个性、自由的发现和肯定,从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口号以来,人们不再束缚于君主的强权政治与特权之下。这种人文精神孕育了法治的心理、观念和思想。
在法治内涵及构造的探索道路上,同时也是进行着对法治的价值追求的探索。
(一)法律至上——法治的表象价值
在讨论法治的内涵及构造的时候,法律至上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法治构成要素。其实这种法治的表现形式也是其表象价值。应该说,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人类一直致力追求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也即法律至上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从西方学者对法治的不同定义来看,其共同点即是法律需获得至上的地位,而这种地位的最根本表现即是政府和统治者服从于法律。
1从法律获得普遍服从的角度来讲,法律至上应该是两个方面的。
一个方面是统治者服从法律,在如今的国家形态下,即政府及治理者服从法律;另一个方面则是人民服从法律。应该说,第二个方面的服从是比较轻易实现的,虽然违法现象不能杜绝,但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也已经有了较为健全的纠正机制。而人们关心的是政府权力受到制约。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发展水平还离不开人的治理,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便是这个道理,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由法律来统治,但也不得不承认的人的作用。因此所谓将“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时,对立的也仅仅是在“法治”的状态下,“人”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而“人治”的状态下,“人”的权力无限膨胀,超过了法律规定的限度,以至于法律至上只是至上于人民而至下于统治者,不成为真正的法律至上。因此,人们更为关心的是政府及治理者服从法律。假如没有政府及治理者对法律的服从,而这种法律也不能称其为是至上的法律。
2从法律至上的语境来讲,法律至上应首先是有一个价值判定。
法律至上并非是法便至上。笔者是坚持“恶法非法”论。因此,在笔者看来,所谓法律至上也必须是良法至上,也即推崇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因为,法律至上不仅是一个事实判定,而应首先是一个价值判定。在有的学者看来,法律的制定本身就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因此,法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而法律至上不仅是法律制定的问题也是法律运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法律制定的时候应真实反映客观规律,而在法律运行的时候,法律规范应高于其他任何社会规范。所谓法律至上的价值判定,就笔者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判定恶法与良法的过程。譬如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也有法律,但是希特勒的法律以及为执行法律而设置的党卫军、盖世太保等机构都是为了实施其种族灭绝政策的。而种族灭绝本身就是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这种法律以及实施法律的机构不可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因此在那样的国家里,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即使该国中所有政府机构以及官员都是严格遵循法律而行为的。当这种法律本身就已经违反了人类发展客观规律的时候也就不称其为法,对其的遵守也不能说是“法治”。从这样一个例子来看,法律至上确实更应首先是一个价值判定的过程。
3法律至上的最重要保证——法律高于权力。
(二)人文关怀——法治的本质价值
以上所述法律至上只是法治的表象价值,而法治的最根本的价值应该是人文关怀,即对人类本身的关怀。法律的出现本身即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并不是为了阻碍其发展,因此,法律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而人文关怀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人文精神,它是人文关怀的直接表象,并且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人文精神便占据着各国思想家思考的一部分。
1人文精神的涵义。
有学者将人文精神的要点概括为:(1)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思想人格。(2)高扬人的价值,否定神和神学对人的束缚。(3)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亦反对人性在物欲中湮没。(4)谋求个性的解放,建立人际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宗法等级关系及与其相应的意识形态束缚。(5)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熟悉领域的强制服从。
2法治与人文关怀。
假如说从中世纪之神化世界到近现代的人化世界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伟大转折的话,那么,法律从神的奴仆转化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则是这一伟大转折的直接后果。根据早期自然法思想来理解法的话,法即代表着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文艺复兴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现今的以人为本,人类对自身的关怀不断增加,而这种关怀更是体现在法律的制定以及实施中。从根本上来讲,法律始终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工具,而人才是最终极的目标与关怀。
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公平、正义、权利,都需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从而赋予了宪法以最高的权威,因为宪法是这些人类基本权利的载体。可见人类其实是用法律来实现对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我们不能把法律理解为完全工具性的东西,在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目标上,它也是工具性的,但是就其本身所体现的人类价值来说,它应该是价值性的。因此,要求法律至上的价值追求其实也是法治的人文关怀必然导致的趋向。在法学剥去神学的外衣后,法律所体现的便是保障一个个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即使在设定义务的时候也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法律至上其实也就成为本质上的人的至上。因此,法律规则的至上绝不是宣扬一种冷冰冰的规则理性,而是高扬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道精神、人权精神和人文精神。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因中,虽然经济因素占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制度的构建都是为了使人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也好,无产阶级革命也好,资产阶级宣扬的理论或者无产阶级宣扬的理论,统统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解放人类自身,为了使人类远离于束缚之外。当然这种远离并非绝对的没有任何约束。所谓自由并非无限制的自由,因此法律的存在便是为了以一种社会公认的契约赋予人们以更大自由和行使权利的空间。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深刻反映了人类追求永恒的正义以及用法律这样一种形式固定住自身权利的过程。规则是人类理性的要求,而规则所反映的内容则是人类自身人文精神的映照。
法治并不是单纯治人,法律至上也好,法律规则的普遍服从也好,其实都是法所反映的人类人文精神的需要。康德说:“人类诚然是足够罪恶的;不过他必须把寓托在人的人格中的人道看作是神圣的。在全部的造物中,人所希冀和所能控制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单纯用作手段;只有人类,以及一切理性的造物,才是一个目的本身。”因此,在法治建构中,人并非法的对立面,人永远是目的,法永远是人的方式和手段。当法律的制定和运作的全过程反映人类人文精神的需要时,法律的至上性便成为这种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法律成为最高权威,才能保证人类的基本权利不被践踏,也才能保证人类得以实现对自身的关怀。因此,有学者也说:“法治:人类关怀自己的一种方式。”因此,从法治所要实现的本质目标上来看,都是为了使人类获得更为根本性的发展,而人文关怀便成其为法治的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论文摘要】: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等。使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神奇之树--楝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楝树中含有一种具广谱,高效,无污染,无残留并对人畜等高温血动物无害的具独特杀虫作用的活性物质--楝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汽车的普及及工厂的林立,有害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硫)已肆无忌惮地侵入我们的家居乃至工作环境,它不但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也破坏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而盆栽楝树的诸多神奇功能之一就是对有毒有害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硫)有超强的吸收净化作用(其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是常规树种的4~5倍)。楝树不仅是环保卫士,它神奇的作用更会让人们刮目相看。
1.楝树--解决全球难题之树
楝树,又叫苦楝,属楝科。喜光,不耐庇荫,喜温暖气候,不耐寒。分布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各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均有栽培或野生,多生于低山,丘陵平原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的含盐量在0.46%以下的盐碱土地都能生长,在肥沃湿润的土地上生长更好。楝树是四季绿化、片林栽培的重要树种,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繁殖易。群众称它是"三年椽材,六年柱,九年便成栋梁树"。楝树果肉含岩藻糖,可酿酒,果核、种子可榨油,烘制油漆、油、肥皂。果实入药。楝树树皮是常用中药材,也是制植物农药的重要原料,需求量很大。
迄今,已知有数千种之多的植物可以作为农药的植物资源。但仅有几种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中包括著名的,含有除虫菊脂,鱼藤酮和尼古丁等的天然植物。除虫菊脂系从菊科植物的花中提取,杀虫效果甚佳。楝树便是其中一种有效植物。楝树提取的化合物中,最有效的活性成分是从核仁中获得的楝素。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四环(降)类三萜化合物,称类柠檬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绿色农药。用楝树制成的杀虫剂是一种植物性杀虫剂,它能有效的防治包括15个昆虫目在内的413种昆虫。
2.楝素作为生物农药,杀死昆虫的主要途径有
⑴阻止幼虫或若虫的脱皮;
⑵干扰交尾和性信息传递的能力;
⑶破坏产卵;
⑷终止卵,幼虫,蛹的发育;
⑸驱虫作用;
⑹弱肠道吸收能力;
⑺抑制几丁质的合成,破坏和干扰昆虫蜕变。
楝素作为生物农药在全世界所有的"绿色"农药中名列第一,并且已被广泛应用,成为出口农产品,安全食品等必然采用的顶级产品。例如出口的蔬菜,水果,茶叶以及其它农产品,使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大大提高,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
3.楝树及其特性
楝树(Neem源于印度俗语),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及周边国家。它是一种速生树,非常抗旱,通常能在半干旱至半湿润的区域(即降水量在400-1200mm的条件下)生长繁殖,适于的年平均温度为210C-320C。
楝树的树木主干短而直,生长的高度常达15-20m,树皮坚硬,有裂纹或呈鱼鳞片状。木质灰白色,树木芯在第一次暴露时呈微红色,随后逐渐呈棕红色。根系由明显的主根和密布的侧根组成,具有菌根体,即具有内生菌根。侧根长度可超过18m。
楝树的叶片为不成对的羽状叶,长度约为20-40cm。叶片颜色为淡绿色到绿色,叶片数可达30片左右,每叶长3-8cm。末端叶片常会脱落。叶柄很短。成熟叶片的形状略不对称,叶边锯齿状。嫩叶呈淡红色或紫红色。
楝树花呈白色或紫色,有芬芳香味。花序为复总状花序,子房为三室,每花具有十个无毛的花药,并位于花的茎部。蜜腺为环状,位于子房颈部。
楝树果实光滑,似橄榄核果,形状不一,从椭圆形到微圆形。未成熟果实为绿色,成熟果实为黄绿色变为黄色。外果皮薄,果甘苦味,呈浅黄色。果核坚硬而呈白色,含一粒种子,少有二粒,极少偶三粒。种皮呈白色。
楝树可在2年龄时第一次结果,楝树开花和结果几乎可以在同一棵树上同时出现,其开花结果期一般在6-7月。我国约在4-5月开花结果。果实产量变化巨大。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单株楝树的产量平均为20KG,在南美的尼加拉瓜,6-9龄楝树产量平均为19KG,在肯尼亚沿海地区,单株产量高达100KG。
楝树的繁殖方式有多种,有自然繁殖;鸟类和蝙蝠传播;猴,羊和牛等传播;人工繁殖。除种子繁殖外,还可用组织培养,可隆技术等来繁殖。
4.楝制品的各种用途及发展前景
楝树作为一种多功能速生树种,他的许多特殊功能在近20年来被许多的科研机构发现和利用。其具体用途如下:
⑴应用于医药
传统医药用楝树枝条作为天然牙刷,每天刷牙的人仅在印度就超过了3500万人。印度传统医学,楝树制剂治疗的病害主要有消化系统的疾病,便秘,腹泻,消化不良,恶心;随后可治疗的疾病为痢疾,发烧,痔疮等;其他还包括头痛,耳,眼,心脏疾病等。现代医药用于治疗血液疾病,眼疾,肝炎,溃疡,糖尿病,失眠,胃病,霍乱,烧伤和烫伤,麻疹等。
⑵对微生物的作用
楝制剂对微生物有抗菌效应,并能减弱皮肤真菌原始菌体的生长对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⑶关于消炎作用
⑷不育作用和计划生育
楝树种子的不育作用已为人所证实。马达加斯加西南部的妇女每天咀嚼楝树叶片能阻止怀孕;赞比亚和加纳的妇女饮用楝叶茶会导致怀孕期(2-3个月)流产。
⑸楝制品作为家畜和家禽饲料
二、顾客资产的驱动要素
三、顾客资产的测量
四、顾客资产的增值
五、结论
通过上述对已有研究的归纳、分析,顾客资产管理研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
1.在会计分录下对顾客资产加以衡量,增强模型的可操作性。
2.基于顾客资产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可以提升顾客资产价值。
3.企业营销活动促进顾客资产形成。
【关键词】公允价值;优越性;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完全的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持续经营。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变化趋势,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从目前会计界所遇到的会计计量难题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会计问题等,在计量基础上所共同指向的应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当然,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计量基础,只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经济发展变化对会计计量的需要。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它的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因其在实务操作上对其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在理论上还不完善,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的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5页)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四、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借鉴国际会计的研究成果,曾为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场体系;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
3.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也应加大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地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并能尽快地掌握对其的具体运用。最后,会计准则制定者应经常与会计实践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处理公允价值上遇到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3).
[2]李惠.公允价值的应用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关键词】次贷危机公允价值会计抵押贷款证券
一、问题的提出
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并了FAS80(远期合同会计)。1990年9月,当时的SEC主席RichardCBreeden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指出了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支持者从理论方面、实证方面以及审计实务等方面有理有据的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信息质量方面优于历史成本计量,之后公允价值运用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FAS115、130、133、137、141、142、155、157、159等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内确认。FASB从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其中IASB、英国、澳大利亚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而公允价值会计越来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并成为发达国家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尤其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成了唯一被认可的计量属性。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从一开始就与争议相伴,支持者多来自于以投资者为代表的SEC、FASB等会计界,而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企业界对公允价值会计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还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并会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理论界基于决策有用的“美好愿望”,遭到了来自企业界的强烈反对。
二、次贷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
三、针对质疑应坚持的观点
3、一些金融家与政客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的影响,夸大了悲观预期与乐观预期尚为时过早。如2008年7月美林公司出售了大笔优良的结构化的信用组合资产,售价仅是资产负债表面值的22%,原始面值曾是306亿美元,针对该资产计提195亿美元的坏账损失后的账面价值为111亿美元,而售价仅为67亿美元,就发生了44亿美元损失。如果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夸大了信贷产品的损失预期,账面坏账损失就不应小于实际坏账,实际售价也不应低于账面价值。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而抚平经济的波动性不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而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
[1]PeterWilliams:SECissuesstatementclarifying''''fairvalue''''[J].FinancialDirector.27Oct.2008.
[2]MichaelYoungblood:ExplainingtheHigherDefaultRatesofthe2005OriginationYear[M].TheMarketPulse,june,200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患有内科疾病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80例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情况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2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和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的避免双方产生冲突。对于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用药状况应该及时和和其患者进行通报,把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不良情况及时的告知家属。另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患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某些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的事情,为患者积极的面对治疗创造条件。
1.3评价标准
对于患者的风险评估标准依据护理小组对于患者自身情况的考核情况为基础进行打分。不同级别的护理风险应该被打以不同的分数。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种,前者主要包括因为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所导致患者产生的风险,像给药错误、输液反应等。后者主要包括由于患者以及家属的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风险,譬如摔伤、财务丢失等。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二、基于价值链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构想
(一)加强高校预算编制制度
立足资金使用全过程,针对不同的项目,灵活采用增量预算、滚动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实施项目跟踪管理,对预算偏差较大的项目进行及时纠正,保障资金链上游的财务高效有序运行。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传统财务会计仅局限于各个部门内部的财务审核,更多的风险由财务部门承担,若引入价值链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则都成为高校价值活动的主体,仅靠财务部门监控不够,此时高校应建立专门内部审计组织,对价值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把握重点进行全面审计,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三)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财务管理引入价值链模式实质上是对高校价值信息的收集及其深层次关系的研究,需要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将分布于各部门的数据整合为一套相互联系的价值指标管理体系,所以高校应首先实现校内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其次,引入智能化的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披露,保证学校各部门及时调取和使用数据,为决策提供最佳依据;第三,利用网络优势保证财务信息公开,并直接对高校外部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双向利用数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实时、准确和畅通财务信息共享网络。
(四)合理设计财务资源投入效益进行模块化管理
河南省各地农村信用社提出了“客户就是市场,市场就是导向”的经营理念,也开始认识到了客户价值的重要性,着手尝试了一些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具体措施,比如为巩固和发展优质客户群体,优化个人业务客户结构,规范向个人业务优质客户提供针对性强、条件优惠、区别对待的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服务,从而提升个人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促进个人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个人业务客户价值的研究与应用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个人业务客户价值管理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各地市农村信用社在强化客户管理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制约提升客户关系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各地农村信用社不是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客户信息没有进行集中统一有效管理。第二,不重视客户重要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第三,没有建立以顾客价值为核心指标的评价营销体系。第四,对客户服务不到位。第五,高端客户占比较低。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全省农村信用社个人业务的发展,制约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提升个人客户终身价值的能力。
二、农村信用社客户价值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个人业务客户价值
追求效益是企业的永恒主题。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要想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强化营销管理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一是着力提升收入水平。针对个人业务客户不同的价值和贡献度,制订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营销战略。二是全面降低管理成本。制订压缩开支的各项措施,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从严控制业务招待等费用,降低管理性开支,从严控制工资增长水平,确保费用的增长幅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增收节支,全面提升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效益水平。
(二)大力开发优质目标客户
客户资源是农村信用社个人业务的生命线,农村信用社只有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确保基业长青。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巨大优势是网点众多、客户众多,要在锁定已有优质客户的前提下,把大量潜在的优质客户作为需要重点拓展的目标客户群,要把保持优质客户、发展优质客户作为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个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切实夯实基础工程
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农信社的产品和服务,源于农信社的特色和人员。作为农村信用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搭建起科学合理的销售服务平台至为重要。人才是促进发展的第一因素,农村信用社尤其要强化营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在各级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以客户经理为纽带、以其他服务人员为补充的个人业务客户经理队伍,通过提升个人业务客户经理的素质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建立一支优秀的农村信用社个人业务客户经理队伍。
(四)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必须在产品、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1.在产品创新方面,农村信用社应逐步从提供传统的批量规模业务,向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转变。
2.在服务创新方面,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给予不同的奖励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可以根据客户的金融资产情况进行客户市场细分,将服务对象分为多个层次。
关键词:价值工程价值分析冷热源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空调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市场经济促使空调设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具体到空调冷热源系统,各种型式的电制冷机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热泵机组、蓄冷设备等,品种繁多,各有特色。设计人员在决定制冷站冷热源方案时,有了更多选择余地。但雾里看花,何种方案技术经济性最优,让人日感困惑。各设备厂家力争市场,在推销自己的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一些产品技术经济比较资料,但往往是各持一端,仅可参考,不足为据。采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客观、全面、直观地综合评价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性,以辅助设计人员及用户决策,显然是很有益处的。
2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是运用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着重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最低的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必要的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案。这里的价值(V)是功能(F)和实现这一功能所耗费的成本(C)的比值,即V=F/C。
设计方案及依据这一方案建成的工程可以看成一种产品,它有自己的功能和成本。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分析和成本分析,不同的方案达到的功能和造价各不相同,何种方案价值最高,即具有最佳的功(功能)价(造价)比,可以利用价值工程进行判断。
对空调制冷站冷热源方案进行功能分析、成本分析,计算不同方案的价值指数(Vi),取其最大值为最佳方案,正是本文用以优化及抉择冷热源方案的方法。以下以一具体工程实例来论述这一方法。
该实例为长沙某工程制冷站,要求供冷量2326kW,供热量1395kW。现对如下3种方案进行价值分析,以确定最佳方案:
方案1:采用风冷热泵机组。
方案2:采用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供冷,燃油热水机组供热。
方案3:采用溴化锂直燃机。
3功能分析及功能指数的计算
功能是对象能够满足某种要求的一种属性。就冷热源方案进行功能分析,其功能可大致归纳为:①使用安全、可靠(即安全、可靠地提供满足工程要求的冷量、热量)。②机房面积省(即方案中设备所占面积节省)。③运行费用低。④使用寿命长。⑤便于维护管理。⑥环保效果好。
显然上述6种功能,其重要性不可相提并论,于是引出一功能重要度系数(fi)的概念,即各功能对总功能指数影响的权重。本文对fi值的确定采用4分制一对一比较打分法,两功能相比较,重要的一方可得3~4分,另一方则得1~0分;两功能重要性相当,则各得2分。各功能累计得分为si,功能重要度系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功能重要度系数(fi)计算(4分制)功能
一对一比较打分
累计得分
si
功能重要
度系数
fi
使用安
全可靠
机房面
积省
运行费
用低
使用寿
命长
便于维
护管理
环保效
果好
使用安全可靠
-
3
15
0.250
机房面积省
1
13
0.217
运行费用低
11
0.183
使用寿命长
9
0.150
便于维护管理
7
0.117
环保效果好
5
0.083
总计
60
1.000
各功能评分(ti)采用10分制。某方案该项功能最佳得分10分,其余两方案对比该方案打分。例如:功能“运行费用低”一项,先计算3方案每kW冷量运行费用(取电价:0.81元/kWh,油价:2.20元/kg),得方案1:0.51元/kW;方案2:0.41元/kW;方案3:0.47元/kW。则方案2得10分,方案1得分为(0.41/0.51×10=)8分,方案3为9分。
某方案累计功能得分Ti=fiti,功能评价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限于篇幅,其它各功能打分原则不再细述。
表2功能得分与功能评价系数(Fi)计算(10分制)评价对象
各功能及其重要度系数
功能
Ti
评价系数
Fi
评分/得分
方案1
10/2.500
10/2.170
8/1.464
10/1.500
10/1.170
10/0.830
9.634
0.41
方案2
2/0.434
10/1.830
7/0.819
8/0.664
7.746
0.30
方案3
3/0.651
9/1.647
8/1.200
7/0.890
7/0.581
7.469
0.29
4成本分析及成本指数计算
各方案成本Bi=主要设备费+变配电设备费。
3种方案的主要设备见表3~5。变配电设备费计算中,取单价为830元/kVA,功率因数为0.85。
表3方案1主要设备设备名称
主要技术参数
单价/万元/台
台数
总价/万元
功率/kW
风冷热泵
机组
Q=1257kW
194
2
388
364.7×2
冷冻水泵
L=200m3/h
H=32m
1.58
4.74
30×2
合计
392.74
789.4
表4方案2主要设备设备名称
离心式水冷
冷水机组
Q=1225kW
108
216
239×2
冷却塔
Δt=5℃
L=300m3/h
9.45
18.90
7.5×2
冷却水泵
L=320m3/h
H=24m
2.16
6.48
37×2
燃油热水机组
Q=1395.6kW
34.6
(耗油132kg/h)
供油装置
油箱1m3
油罐10m3
1套
冷却水系统
管道、配件
310.72
627
表5方案3主要设备设备名称
溴化锂直燃
机
Q=1163kW
149.3
298.6
11.4×2
(耗油88kg/h×2)
Δt=6℃
L=350m3/h
13.29
26.58
11×2
L=352m3/h
H=28m
2.31
6.93
45×2
油罐15m3
储液罐
6
372.85
194.8
各方案成本Bi和成本指数Ci计算结果见表6。成本指数
表6成本Bi和成本指数Ci计算主要设备费
/万元
变配电设备
费/万元
(Bi)/万元
成本指数
Ci
77.08
469.82
0.38
61.22
371.94
19.02
391.87
0.32
5价值指数Vi计算及方案评价
各方案价值指数计算结果见表7。价值指数。
表7价值指数计算计算项目
功能指数Fi
成本指数Ci
价值指数Vi
1.08
1.00
0.91
从表7看出,V1>V2>V3,可认为最佳方案为方案1。
6结论
①价值分析用于方案评价,全面、直观,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②功能分析、成本分析所列各项,应力求全面,避免错漏。
③价值分析时费用项与功能项可互换。例如:运行费用低一项,本文列为功能项,如能准确算出全年运行费用,考虑一定年限折现,打入成本项,则更为合理。
④价值分析须群策群力,运用集体智慧,以使各项参数更准确。
⑤应用价值分析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本文对3种方案的分析结果,没有普遍性,方案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因时因地因工程而异,但价值分析的方法却普遍适用。
7参考文献
1谭浩邦,杨明.新编价值工程.
2逯胜利.两功能溴化锂吸收式直燃机与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经济性分析比较.暖通空调,1997,27(增刊).
3龙惟定.上海地区几种空调冷热源的比较研究.暖通空调,1996,26(5).
4陶新伟.某娱乐中心冷冻站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暖通空调,1996,26(5).
2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知识产权价值效益不高的原因
2.1企业管理者对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公约不熟悉
我国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大都未能做到对知识产权法律状态的完全熟悉与掌握,尤其是对国外知识产权法律的信息的掌握很不足,导致自己的技术未能及时的申请专利,而引进的一些即将到期的技术,或将不受中国保护的专利买回来,造成本可避免的经济损失。有的企业对技术更新后已无市场价值的专利未能果断地放弃,对这些已被更新技术所取代的技术秘密采取解密措施,结果加大了知识产权的维护成本,影响了知识产权效益的提高。
2.2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中都未设置专门的管理知识产权的部门,有的企业就一个人负责企业的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事情,从管理层的态度上就显现出对知识产权管理的不重视。大多数企业未能以实现科技成果最佳效益为战略目标运筹知识产权工作。目前,大多数企业虽然重视自由知识产权的技术或项目在内部的实施和运用,以此为自己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对其他企业未经许可下的非法使用却限制不力,出现侵犯自己技术秘密的不法企业,只是警告了事,而未能积极地诉诸法院。
2.3知识产权运营方式单一,缺乏经营理念
知识产权运营是指通过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资本化、资产化等途径,从而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商业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权利的经营。知识产权运营形式主要包括:自行实施、转让、许可、特许经营、质押。基于知识产权资产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具体的看到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对其知识产权的运营途径的选择,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运营途径集中在自行实施上面。虽然自行实施在很多情况下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但是由于企业某些自身条件的限制等,如果能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能进行灵活的组合运营,将产生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3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效益最大化途径实现过程
3.1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3.2企业知识产权运营途径
知识产权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如果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被闲置就不能为企业创造某种竞争优势,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企业只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扩散效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企业对拥有的知识产权要在评估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实施,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增运营效益、产业化,使企业创新获得的智力成果产出最佳的经济运营效益。企业知识产权的运营效益实现途径主要有企业自行实施、转让给他人实施、与其他企业合资、与其他企业合作、将知识产权风险投资、以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将知识产权许可经营、许可证经营等。
3.3企业知识产权价值效益最大化选择
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知识产权运营途径详细了解之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针对企业所拥有的各项知识产权做出具体运营途径,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选择原则。本文认为企业应采取设置“企业专利价值实现可行性分析表”的形式,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类别细分的基础上对其运营途径的经济效益可行性进行全面衡量。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可行性分析表可以按照知识产权的不同类别来设计。
4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效益最大化对策
4.1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管理层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结合起来,把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一定高度,认识到知识产权战略对于企业未来生存的关键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要制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6]。同时,企业管理层应注重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效益,根据本文的研究,企业应注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运营的途径选择,对每种知识产权资源的各种运营途径在可行性分析表中体现,达到企业最大经济效益实现的运营途径。
4.2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质量
4.3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投入,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
关键词:资金管理;价值链;流程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资金管理是其薄弱环节,如何使企业最大化规避资金危机和财务风险,保持资金使用与周转的可持续性,实现资金管理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双重目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资金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内涵
1.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定义
1.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内容
广义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营运资金管理、投资资金管理、筹资资金管理、现金流管理、资金运作与资本运营;狭义的资金管理的核心是现金流管理,主要是货币资金的使用和周转。而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资金管理则以流程打造和重塑为主线,以企业全部的资金活动为标的,对企业资金执行预算、决策和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管理。它主要涉及资金管理战略和资金管理技术与方法两个方面,资金管理战略即从战略层面确定企业资金战略管理的目标,选择最恰当的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资金管理体系,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从技术层面对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再造业务流程和资金流程,减少或消除不增值的流程,改进和完善增值流程,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地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金效用最大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目标。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2.1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是价值链资金管理的前提条件。业务流程重组是突破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继而以作业流程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结构管理。此种管理结构有助于员工进入到企业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应变能力和灵活性都比较好。业务流程重组以客户满意度为终极目标,以业务流程的打造、再造和改造为对象,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已有的业务流程执行根本的再定位思考和彻底的再创造设计,确立企业资金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形式,使企业经营的成本、质量和服务等发生“戏剧性”的改善。因此,流程、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内容。现阶段而言,企业进行业务流程改造与重组的关键是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
2.2资金流程再造
3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的模式
3.1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基于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不同,资金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资金管理模式:原始管理、粗放式资金管理、简单的集中化资金管理、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原始管理被一些个体工商户广泛使用,是一种单一的通过人工来管理资金,并无进行会计记账和出纳核对,一般只做现金流水账;粗放资金管理已经设立了会计和出纳记账与现金管理职能相互分离的岗位,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账簿与资金管理的一体化系统,无法及时掌握企业资金的动态性,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简单集中化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专门与专业处理资金使用与周转的部门或独立法人机构(如财务公司),把管理权限集中于这个中心,但这只是实现了表面上与形式上的资金管理,无法从实质上实现资金的一体化管理;而跨平台资金管理却从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企业资金的运作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跨平台管理,最终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头寸平台、数据平台、地域平台、业务平台的一体化管理,其既有助于保证资金安全,更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和周转的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最大化程度的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3.2集中化资金管理的优越性
跨平台的集中资金管理是实现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模式,是未来财务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而言,跨平台的集中化资金管理是其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壮大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通过资金管理的清晰与明确树立企业的良好市场形象,从而实现企业追求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资金管理是未来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业务流程重组和资金流程再造的集中化与一体化,通过跨平台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企业资金资源,将全面提高资金使用与周转的效率,最大化规避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资金管理的角度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张淑云,俞雪华.基于价值链的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探讨.商业会计.2006年第16期.
[2]张霞,孙树华.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财会通讯.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