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期为2023年1月30日至2023年2月3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技处(83789230)
科技处
2023年1月30日
项目1
1.项目名称:精准隐蔽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研究
2.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国家863计划军口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持续资助下,围绕无线电空口技术,构建了一套多维精准、隐蔽可靠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多维度精准信息安全传输、无人机三维立体安全通信和隐蔽传输中的信号设计及优化等瓶颈,为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科学发现点如下:
(1)方向与距离二维精准安全无线传输策略。在方向调制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变频阵列来打破该耦合性,实现信息在距离和方向上的二维精准传输。
(2)多无人机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提升模型。揭示了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对物理层安全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无人机基站和无人机干扰机协作网络的物理层安全模型。
(3)可靠性、时延与安全互相制衡的传输方法。提出了在高可靠低延时传输中实现、衡量及评价物理层安全的理论架构。
(4)隐蔽增强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理论体系。揭示了隐蔽无线传输的基础特性、系统设计的关键点,发现了在低时延隐蔽无线传输系统中利用随机发送功率来增加系统隐蔽容量的可行性。
同行引用及评价:对应以上四个主要研究内容,本团队发表了4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1篇国内A类期刊,其中3篇SCI一区,1篇ESI高被引论文,总引用量超过350。
5.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海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陈日清: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3),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4)。
束锋: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2)。
颜世豪: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4),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3)。
周小波: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2),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
胡锦松: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和(4)。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收录情况
年卷页码
作者:排序/姓名
1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国内期刊论文)
基于方向调制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原理、关键技术与未来应用
卓越期刊,
CCF推荐
A类期刊
第47卷,第9期:1209-1225
2017.09
通讯作者:4/陆锦辉;
第一作者:1/束锋;
作者:5/胡锦松;
9/陈日清
2
IEEEJournalonSelectedAreasinCommunications
(国际期刊论文)
Secureandprecisewirelesstransmissionforrandom-subcarrier-selection-baseddirectionalmodulationtransmitantennaarray
SCI收录
vol.36,no.4,pp.890-904
2018.04
通讯作者:
5/RiqingChen;
第一作者:
1/FengShu;
作者:
3/JinsongHu
3
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
UAV-EnabledSecureCommunications:JointTrajectoryandTransmitPowerOptimization
vol.68,no.4,pp.4069-4073
2019.04
4/FengShu
1/XiaoboZhou;
3/ShihaoYan;
4
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
Physicallayersecurityforultra-reliableandlow-latencycommunications
vol.26,no.5,pp.6-11
2019.10
1/RiqingChen
5
Lowprobabilityofdetectioncommunication: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
vol.26,no.5,pp.19-25
1/ShihaoYan
项目2
1.项目名称:黄曲霉菌生长发育及其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
2.提名奖种:自然科学奖
黄曲霉菌(Aspergillusflavus)广泛污染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并产生致命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作为已知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对人类有极强的毒害作用,被世卫组织(WHO)划定为1A类致癌物。由于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展黄曲霉菌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项目组首次系统阐明了翻译后修饰在黄曲霉产毒致病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黄曲霉产毒致病复杂网络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黄曲霉菌产毒和致病的分子机理,为早期防控其污染提供理论基础和靶位点,也为作物产量的有效提高奠定重要基础。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⑷王宇:1、对第2个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参编第五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一篇为代表作2),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2、每年工作9个月,具体贡献请见发表论文。
⑸王秀娜:1、对第4个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参编第五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篇,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2、每年工作9个月,具体贡献请见发表论文。
论文专著名称
作者
刊物
Lysineacetylationcontributestodevelopment,aflatoxinbiosynthesisandpathogenicityinAspergillusflavus.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
2019,(12):4792-4807.
Molecularandstructuralbasisofnucleosidediphosphatekinase-mediatedregulationofsporeandsclerotiadevelopmentinthefungusAspergillusflavus.
WangY,WangS,NieX,YangK,XuP,WangX.,LiuM,YangY,ChenZ,andWangSH*.
JBiolChem
2019,294,12415-12431.
AntioxidantrelatedcatalaseCTA1regulatesdevelopment,aflatoxinbiosynthesisandvirulenceinpathogenicfungusAspergillusflavus.
ZhuZ,YangM,BaiY,GeF,WangSH*.
2020,22:2792-2810.
Integrativeanalysesrevealtranscriptome-proteomecorrelationinbiologicalpathwaysandsecondarymetabolismclustersinA.flavusinresponsetotemperature
BaiY,WangS,ZhongH,YangQ,ZhangF,ZhuangZ,YuanJ,NieX,WangSH*.
ScientificReports
2015,25:14582
专著,《黄曲霉与黄曲霉毒素》
汪世华等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7
8.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检索查新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检索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
科技查新报告
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所有论文专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课题组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目录+1-10篇首页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11-20篇首页
6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21-30篇首页
7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31-39篇首页
项目3
1.项目名称: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提名奖种:省科技进步奖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
所在单位
科技贡献
林冠烽
福建农林大学
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和计划,组织项目推广应用,提出了自粘结成型、原位一步赋活和机械力-化学耦合等多项关键技术。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4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件。【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代表性论文1-3,5,其他论文1-10;专利1-6。】
黄彪
陈志强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鹏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常颖萃
魏安国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目主要参与者,是设备集成、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3-4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专利8-9】
吴开金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
体名称
国(区)别
权利人
发明人
有效/无效
发明专利
一种内核为粉末的载银颗粒状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610085479.2
中国
林冠烽、黄彪、蔡政汉、陈翠霞、卢麒麟、唐丽荣、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有效
一种多孔外壳的核壳式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610085516.X
黄彪、林冠烽、蔡政汉、陈翠霞、唐丽荣、卢麒麟、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一种超声辅助低熔点固态酸再生废弃活性炭的方法
ZL201910282342.X
黄彪、蔡政汉、杨旋、林冠烽、王琼、李涛、荣成、陈燕丹、陈学榕
一种低熔点固态酸再生废弃活性炭的方法
ZL201910282358.0
林冠烽、蔡政汉、杨旋、黄彪、王琼、李涛、荣成、陈燕丹、陈学榕
一种氮硫共掺杂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910674335.4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林冠烽、王琼、杨旋、黄彪、蔡政汉、郑梅琴、刘海雄、梁倩、陈艳希、江时健
一种氮磷硫共掺杂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910674311.9
林冠烽、杨旋、黄彪、王琼、蔡政汉、郑梅琴、刘海雄、梁倩、陈艳希、江时健
一种用于储存天然气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910772727.4
林鹏、沈婧菲、林锴、徐沁杰、
林树
8
变径分体式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炭活化一体化转窑
ZL201110458804.2
9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中磷酸尾气及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
ZL201110458801.9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专著)名称
影响
因子
SCI、EI
他引次数
作者排序/姓名
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
Core-shellgranularactivatedcarbonanditsadsorptionoftrypanblue
9.297
2020,242:118496
2020
SCI
17
Z.Cai,X.Deng,Q.Wang,JLai,H.Xie,Y.Chen,B.Huang*,G.Lin*
BioEnergyResearch
Effectsofheatpretreatmentduringimpregnationonthepreparationofactivatedcarbonfromchinesefirwoodbyphosphoricacidactivation
3.398
2013,6(4):1237-1242
2013
G.Lin,J.Jiang*,K.Wu,K.Sun
RSCAdvances
Preparationofphosphorus-dopedporouscarbonforhighperformancesupercapacitorsbyone-stepcarbonization
3.361
2020,10,17768–17776
15
G.Lin,Q.Wang,X.Yang,Z.Cai,Y.Xiong,B.Huang
BioResources
Preparationofphosphoricacidactivatedcarbonfromsugarcanebiogasesbymechanochemicalprocessing
1.309
2012,7(4):5109-5116
2012
59
C.Chen,B.Huang*,T.Li,G.Wu
新型炭材料
醋酸乙烯载体竹活性炭的磷酸法制备与性能表征
1.308
2013,28(6):461-466
13
林冠烽,蒋剑春*,吴开金,孙康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查检索新报告
Fabricationofphosphorusdopingporouscarbonderivedfrombagasseforhighly-efficientremovalofLa3+ionsviacapacitivedeionization
Effectsofsmallamountsofphosphoricacidasadditiveinthepreparationofmicroporousactivatedcarbons
磷酸活化法制备纤维素基颗粒活性炭
磷酸法自成型木质颗粒活性炭孔隙结构分析及其甲烷吸附性能
磷酸活化竹节制备醋酸乙烯载体活性炭的研究
磷酸活化法制备半纤维素基颗粒活性炭
10
低温预处理磷酸法制备活性炭
11
竹材制备醋酸乙烯载体活性炭
12
磷酸活化法制备椰壳基不定型颗粒活性炭
企业标准1--车用活性炭(Q/SWXS001-2000)
14
企业标准2--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炭罐用活性炭(Q/SWXS009-2000)
企业标准3--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炭罐用颗粒活性炭(Q/SWXS016-2000)
16
企业标准4--催化剂及载体用活性炭(Q/SWXS014-2000)
项目4
1.项目名称:逆行信号介导的植物衰老的分子机理
细胞逆行信号传导即来自细胞器的信号调控细胞核事件发生过程的研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尤其对于遇到逆境无法逃逸的植物来说更为重要。本研究创新性地从逆行信号介导的表观修饰与转录调控角度解析植物衰老的分子机理,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该理论的建立,对全面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对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重要科学发现:项目建立了细胞内一类双定位蛋白WHIRLY蛋白家族作为逆行信号分子调控植物衰老的理论,并为逆行信号分子网络(ROS,激素和多定位WHIRLY蛋白)调控植物衰老和植物对逆境响应的理论提供直接证据,揭示了单链DNA/RNA结合蛋白WHIRLY在转录和表观修饰层面靶向调控衰老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本项目历时10年,在12项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撑下完成,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Plant,PlantPhysi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58.39,论文被AnnualReviewofPlantBiology,PlantCell,NewPhytologists,TrendsinPlantScience,PlantPhysiology等重要期刊引用,他引242次。2020年被PlantPhysiology杂志专稿亮点评述。
缪颖,项目组织者,逆行信号调控植物衰老理论的提出和实验方案的总设计;完成成果创新点1和2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80%。
任育军,完成WHIRLY1和WHIRLY2蛋白在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穿梭的分子机理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2和3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60%。
林文芳,完成H2O2,SA和WHIRLY1蛋白协同行使逆行信号在植物叶片衰老机理的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2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40%。
黄冬梅,完成单链DNA/RNA结合蛋白WHIRLY1表观和转录调控叶片衰老分子机理的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1的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100%。
郑祥梓,完成水稻WHIRLY1蛋白及其靶基因S40调控叶绿体发育、叶片衰老和水稻产量的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4的工作,占本人总共工作量50%。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专利号
一种双诱导同源重组无标记载体质粒及应用
CN2016103913453
CN1059506528
2019-10-18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通讯作者)
刊名,卷页码
发表当年的影响因子及他引
期刊
ssDNAbindingproteinWhirly1repressWRKY53expressionandsenescenceindevelpomentaldependentmannerinArabidopsis.
PlantPhysiol.163(2):745-756
MiaoY*,JiangJ,RenYandZhaoZ
IF7.807,
他引58次
SCI国际期刊
PhosphorylationofWHIRLY1byCIPK14shiftsitslocalizationanddualfunctionsinArabidopsis.
MolPlant.10,749–763.
RenY,LiY,JiangY,WuB,MiaoY*
IF10.83
他引59次
SCI国内期刊
Dual-localizedWHIRLY1affectssalicylicacidbiosynthesisviacoordinationofISOCHORISMATESYNTHASE1,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1andS-ADENOSYLL-METHIONINE-DEPENDENTMETHYLTRANSFERASE1.
PlantPhysiol,184:1884-1899.
LinW,ZhangH,HuangD,SchenkeD,CaiD,WuB*andMiaoY*,
IF6.907
他引17次
Triple-localizedWHIRLY2InfluencesLeafSenescenceandSiliqueDevelopmentviaCarbonAllocation.
PlantPhysiol,184:1348–1362.
HuangC,YuJ,CaiQ,ChenY,LiY,RenY*,MiaoY*
他引15次
WHIRLY1OccupancyAffectsHistoneLysineModificationandWRKY53TranscriptioninArabidopsisDevelopmentalManner.
2018
Front.PlantSci.9:1503
HuangD,LanW,LiD,DengB,LinW,RenYandMiaoY*
IF4.45
类别
计划任务书
12项目任务书和结题报告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福建省人才项目及科技部、省科技厅等
5篇学术代表作论文
学术论文全文
其他论文5篇,专著2部(章节),专利证书1项及论文知情书
其他论文封页;国家专利局
成果评价证明7份
欧美植物生物学学会杂志出版社,中国科协,中国新闻学会
文献检索
论文被引用情况总他引242次及8份代表作被引用情况
WebofScience和Dimensions数据库
技术鉴定书与奖励证书
优秀论文奖励证明4份
省科协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省细胞生物学及转化医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项目5
1.项目名称:植物油基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提名奖种:科技进步奖
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研发生物基新材料符合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是提升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植物油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的优点,尤其是占植物油总产量65%以上的大豆油和棕榈油,是制备生物基树脂和新型生物质复合材料的优良原料。然而,这类新材料的发展还存在树脂合成路线复杂、交联密度低、纤维与基体界面相容性差等瓶颈问题。因此,项目提出酯交换法合成高活性树脂、无溶剂法合成反应性溶剂、原位界面增容等策略,突破了植物油基树脂合成与制备、树脂加工性能优化、复合材料界面优化及性能提高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植物油基树脂及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绿色建材、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应用。主要成果包括:
(1)针对大豆油基树脂交联密度低和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差的技术难题,创制了系列多官能团单体作为树脂反应性溶剂和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剂,突破了高性能竹/麻纤维增强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2)发明了高活性棕榈油基单体的高效制备方法,开发出可降解可回收的高性能棕榈油基树脂及其竹/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突破了以低不饱和度木本棕榈油为原料合成树脂时存在反应活性点不足、力学性能差的技术瓶颈。
(3)集成复合材料制备与光固化3D打印技术,研制出微米级植物纤维增强植物油基复合3D打印油墨,实现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定制化生产,为农林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途径。
(4)结合植物油的本征疏水特性,引入动态共价键制备可降解、可回收的大豆油基类玻璃高分子,创制出无醛耐水大豆油基胶黏剂及高性能竹质复合材料。
(5)提出基于动态硫化技术制备高韧性植物油/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路线与技术方法,研制出高韧性、高强度、可降解的竹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在实施期内,在思立格(福建)新材料公司建立蜂窝板示范生产线一条,产能达到12万立方米;技术成果在福人集团森林工业公司、永安林业集团公司、福建海博斯化学技术公司、福建恒杰塑业新材料公司、保定市晨宇汽车内饰材料公司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新增销售收入27356万元,利税7919万元。技术推广后,新增毛竹和绿竹种植面积1300多亩,极大地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弧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
(1)刘文地:该项目第1完成人,全面负责技术研发、主要技术路线及具体实施,创新性地提出采用转酯化法、原位界面增容等策略解决生物基树脂合成、树脂性能优化、复合材料界面优化等关键技术。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2)邱仁辉:该项目第1完成人,监督和审核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实施方案,提出解决关键技术的科学途径,推广技术成果应用。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3)邱建辉: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大豆油增强增韧聚乳酸共混物及其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产品开发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4)吴宇超: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高性能棕榈油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和3D光固化打印棕榈油基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5)李小华: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PET废纤/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中试生产与推广,开发基于无醛胶黏剂和废弃PET纤维的蜂窝复合芯材的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6)陈婷婷: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微晶纤维素的表面改性及其交联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完成环氧大豆油反应性增容竹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7)付腾飞: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PET废纤/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植物油基树脂在建筑墙体材料、人造板材等领域中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8)叶世俊: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大豆油基胶黏剂的性能测试,无醛胶黏剂在木竹质人造板中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9)吴淑一: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棕榈油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与模拟。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10)於德美: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植物油基树脂在建筑材料等领域中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权人
基于天然多酚交联棕榈油基树脂的竹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2010405098.4
刘文地,邱仁辉,吴宇超,陈婷婷,於德美,吴淑一,
付腾飞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2010408075.9
刘文地,邱仁辉,吴宇超,陈婷婷,吴淑一,付腾飞,
於德美
一种反应性增容的竹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9872.X
刘文地,邱仁辉,陈婷婷,
费铭恩,邱建辉,於德美,
一种增强增韧竹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9825.5
刘文地,邱仁辉,陈婷婷,费铭恩,
邱建辉,於德美,
一种光固化
3D打印竹纤维
增强棕榈油基
复合材料
ZL202110876568.X
吴宇超,刘文地,邱仁辉,李超,陈婷婷,徐建刚,
付腾飞,
吴淑一
一种棕榈油基
水下胶黏剂及
其制备方法
ZL202110876567.5
刘文地,吴宇超,邱仁辉,李超,陈婷婷,徐建刚,付腾飞,
一种PET废纤/竹纤维增强无苯乙烯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
ZL201811199866.4
邱仁辉,费铭恩,刘文地,陈婷婷,付腾飞,於德美,班阳,贾暗明,范永通,傅文涛
一种改性微晶纤维素增强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0037582.9
刘文地,邱仁辉,於德美,费铭恩,贾暗明,班阳,范永通,
傅文涛
基于甲基丙烯酸酯交联大豆油基树脂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711165175.8
邱仁辉,费铭恩,刘文地,
贾暗明,班阳,於德美,傅文涛,
范永通
一种植物纤维增强改性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
ZL201410839572.9
刘文地,邱仁辉,谢天顺,许博皓.
沈云玉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发表刊物
SCI、EI收入情况
影响因子
农业工程学报
异氰酸酯用量对大豆油基胶黏剂及其胶合板性能的影响
EI收录
2.116
2022,
38(13):
313-318.
2022-07-01
通讯作者:7/刘文地;第一作者:1/陈义桢;作者:2/陈婷婷,3/曾雍,4/李超,5/吴宇超,6/邱仁辉
CompositesPartA:AppliedScienceandManufacturing
Photocuring3Dprintingofmicro-scalebamboofibers
reinforcedpalmoil-basedthermosetscomposites
9.463
2021;152:106676.
2021-10-09
通讯作者:4/邱仁辉,5/刘文地;第一作者:1/吴宇超;作者:2/李超,3/陈婷婷
CompositesPartB:Engineering
PropertiesofnaturalfiberreinforcedbiobasedThermosetbiocomposites:Effectsoffibertypeandresincomposition
7.635
2019;
171,87-
95.
2019-08-15
通讯作者:4/邱仁辉,7/邱建辉;第一作者:1/刘文地;作者:2/陈婷婷,3/费铭恩,5/於德美,6/付腾飞
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
Regulatingtannicacidcrosslinkedepoxidizedsoybeanoiloligomersforstrengtheningandtougheningbamboofibersreinforcedpoly(lacticacid)biocomposites
7.094
181,
107709.
2019-09-08
通讯作者:2/邱建辉,5/邱仁辉;第一作者:1/刘文地;作者:3/陈婷婷,4/费铭恩,6/境英一
ACS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
Biobasedthermosetspreparedfromrigidisosorbideandflexiblesoybeanoilderivatives
6.970
2017;
5(1),
774-783.
2017-01-03
通讯作者:3/邱仁辉;第一作者:1/刘文地;作者:2/谢天顺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
2017年博士后基金任务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
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任务书
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基金
青岛弧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合同
福建农林大学、青岛弧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
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利转让合同
福建农林大学、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合同
福建省林业局重点科技公关项目《木竹无醛人造板智能与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任务书
福建省林业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非代表性论文22篇
论文出版社
知情同意书
未列入完成人的知识产权人同意书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科技活动经费情况表
项目6
1.项目名称: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空间区划技术
2.提名奖种: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4.项目简介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戴云山脉是福建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福建省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2)东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中心;(3)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最关键区域;(4)现存大陆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的原生性黄山松林。
长期以来,戴云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局限于传统调查分析,仍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植被类型本底不清,保护管理工作缺乏成效;(2)针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如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的群落结构及演替机制不清晰;(3)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维持机制不明确;(4)保护区现有范围能否完整涵盖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不明确,保护规划缺乏依据。
自2007年开始迄今,申请人团队联合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等支持下,完成“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空间区划技术”研究成果。该成果:(1)历时6年完成保护区本底植物调查,填补了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研究新资料;(2)明确了亚热带森林典型植被群落罗浮栲林、黄山松林、毛竹林、特色的蜜源植物柃木属等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揭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群落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3)科学地诠释了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驱动了海拔梯度上植物和土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拓展了智慧监测在林业和生态学中的应用;(4)基于前期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设计出科学的保护区选址方案,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优化了自然保护区选址设计与规划。该成果是林学、森林生态学、空间信息规划学等学科理论的交叉与拓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我国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优化和选址提供科学案例支撑。
研究成果的实施过程中,在促进生态效益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4篇(卓越期刊4篇;SCI、EI收录9篇);培养博士3人,硕士15人;技术成果应用于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研究成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进一步助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刘金福:负责成果涉及所有课题的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组织课题实施;组织戴云山野外调查,指导实验和论文撰写;对本项目所有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
何中声: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实施戴云山野外调查和植被资源统计分析,撰写及修改论文和专著。
郑世群:参与成果所需外业调查,指导植物种类识别鉴定,参与部分实验工作和数据材料处理工作,参与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工作。
徐道炜:协助成果涉及课题申请与实施,协助负责野外调查设计与样品收集,协助指导室内土壤样品测定实验,撰写及修改论文和专著。
李文周:提供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数据,负责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福建农林大学的联络,参与论文撰写。
洪宇: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结题书撰写,以及后续科研工作开展;协助负责本次成果申报材料整合。
林志玮: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指导地块优化规划实验操作,撰写及修改论文,并负责软件著作权申报。
陈文伟:提供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数据,协助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出版社或刊物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2020.11
刘金福,郑世群,徐道炜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EcologicalSpeciesGroupsandInterspecificAssociationofDominantTreeSpeciesinDaiyunMountainNationalNatureReserve
2015.05
苏松锦,刘金福*,何中声,郑世群,洪伟,徐道炜
JournalofMountainScience
RelationshipbetweenPinus******ensisseedlingregenerationandthespatialheterogeneityofsoilnitrogeninDaiyunMountain,southeastChina
2020.04
刘金福,苏松锦,何中声*,江蓝,谷新光,徐道炜,马瑞丰,洪伟
EcologicalIndicators
ElevationGradientAlteredSoilC,N,andPStoichiometryofPinus******ensisForestonDaiyunMountain
2019.12
江蓝,何中声*,刘金福,邢聪,谷新光,魏晨思,朱静,王雪琳
Forests
基于空间生态集合覆盖模型的自学习禁忌搜索算法在保护区空间选址中的应用—以戴云山为例
2016.11
黄嘉航,刘金福*,林志玮,郑世群,何中声,张惠光,李文周
应用生态学报
8.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材料类型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2015Y0042)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表(2015Y0042)
横向项目(KH1401450)任务书
本成果团队
横向项目(KH1401450)结题报告
科技活动经费情况
江蓝知情同意书
黄嘉航知情同意书
苏松锦情况说明书
合作关系证明
应用证明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永春县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心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
德化县林业局
建宁县林业局
福建省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服务站
项目7
1.项目名称: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逆境适应
2.提名奖种:省自然科学奖
增强植物抗逆的能力,是植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与动物不同,植物的固着生长使其对不同环境具有高度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的基础之一在于植物可不断进行器官建成。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与土壤直接接触,其生长发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中,不同根系构型对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至关重要,已逐渐成为作物育种表型组学中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优化植物根系培育高抗广适品种,是未来作物分子模块育种的重要环节。
根系发育始于根尖干细胞,通过持续细胞分裂和分化而实现。我们利用细胞特异性和诱导表达体系,通过一种显性突变的胼胝质合成酶,成功在特定细胞中精确阻断通过胞间连丝传递的共质体信号。通过这种独特系统,我们揭示了根尖干细胞间的共质体交流作为起始信号提供了细胞间的相对位置信息,进而指导局部生长素合成和干细胞关键调控因子PLT在干细胞区域的表达峰值,从而抑制干细胞分化。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植物根尖干细胞四种核心因子,通过时空表达区域的重叠,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转录调控反馈决定根尖干细胞属性强弱的空间分布。
……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Symplasticsignalinginstructscelldivision,cellexpansion,andcellpolarityinthegroundtissueofArabidopsisthalianaroots
SCI-E收录
9.661
2016,113(41):11621-11626.
2016-10-11
通讯作者:7/吴双及7/KimberlyL.Gallagher;第一作者:1/吴双
SymplasticcommunicationspatiallydirectslocalauxinbiosynthesistomaintainrootstemcellnicheinArabidopsis
9.504
2017,114(15):4005-4010.
2017-04-11
通讯作者:6/吴双;
第一作者:1/刘宇婷
CurrentBiology
ConstructionofaFunctionalCasparianStripinNon-endodermalLineagesIsOrchestratedbyTwoParallelSignalingSystemsinArabidopsisthaliana
9.193
2018,28(17):2777-+.
2018-09-10
通讯作者:10/吴双;
第一作者:1/李朋雪,2/于巧芝
NewPhytologist
Hydrogenperoxidehomeostasisprovidesbeneficialmicro-environmentforSHR-mediatedpericlinaldivisioninArabidopsisroot
10.152
2020,228(6):1926-1938.
2020-12-01
通讯作者:8/吴双;
第一作者:1/李朋雪,2/蔡强,3/王红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Intersectedfunctionalzoneoftranscriptionalregulatorspatternsstemnesswithinstemcellnicheofrootapicalmeristem
7.061
2020,62(7):897-911.
2020-07-01
第一作者:1/许梅芝
PlantPhysiology
Cell-FateSpecifyinginArabidopsisRootsRequiresCoordinativeActionofLineageInstructionandPositionalReprogramming
5.949
2017,175(2):816-827.
2017-10-01
第一作者:1/于巧芝
PlantJournal
DevelopmentalprogramsinteractwithabscisicacidtocoordinaterootsuberizationinArabidopsis
6.486
2020,104(1):241-251.
2020-09-01
通讯作者:7/吴双;
第一作者:1/王春华,2/王红,3/李朋雪
PLoSGenetics
Spatiotemporalcytoskeletonorganizationsdeterminemorphogenesisofmulticellulartrichomesintomato
5.175
2019,15(10):e1008438.
2019-10-04
第一作者:1/常江,2/许智晶
HorticultureResearch
AUREAmaintainsthebalancebetweenchlorophyllsynthesisandadventitiousrootformationintomato
6.793
2020,7(1):166.
2020-10-01
第一作者:1/吴俊清
FrontiersinPlantScience
SpatialExpressionandFunctionalAnalysisofCasparianStripRegulatoryGenesinEndodermisRevealstheConservedMechanisminTomato
4.106
2018,9:832.
2018-06-22
第一作者:1/李朋雪
项目8
1.项目名称:菠萝花期精准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2.提名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菠萝是全球最具经济价值水果之一,我国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作为闽台地区传统水果具重要经济和文化地位,是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然而随着产业发展和气候变化,制约菠萝产业高效发展问题日益突显。针对①菠萝花期调控受气候影响大,冬季自然开花率高小果多,夏季诱导出花率低,高产稳产难;②品质控制技术滞后,裂果严重、商品果率低;③加工设备落后,智能化程度低,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的产业问题和技术瓶颈,本项目组历经20年联合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3、研制菠萝智能化加工关键设备和精深加工自动生产线,开发新产品,提升产业效益。基于花期精准调控技术提供稳定高质量加工原材料,推进菠萝加工智能化,发明菠萝去皮装置、果脯干燥器、冻干水果生产加工切片装置,产品品质提升2个等级,提高生产效率10倍;研制冻干果粉自动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20倍以上;研发菠萝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有效延伸菠萝产业链。
项目获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软件著作权13件,发布地方标准1项;出版专著2部,在NatureGenetics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论文49篇,单篇最高他引197次,研究成果入选NatureGenetics封面及专文点评,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被国内外106家媒体报道,杨维才院士等专家评审认定该成果是我国菠萝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重大突破,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培养本硕博专门人才35名,“程溪菠萝”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菠萝产期调控生产技术”获广西农业主推技术,“欧瑞园”获福建省著名商标,为国内菠萝冻干行业第一品牌。技术成果在闽、桂、粤、琼、滇等5省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50.97万亩,新增产值133.37亿元,新增利润67.44亿元。近3年累计推广面积16.56万亩,新增产值48.35亿元,新增利润23.76亿元,节约成本1.31亿元,福建技术覆盖面达94.43%。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漳浦县经济作物站
1)秦源: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80%。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和推广计划、方案和统筹实施,主导菠萝基因组、菠萝响应环境信号和调控花、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等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明瑞光: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基因组解析工作。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破译菠萝基因组,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NatureGenetics发表,并且NatureGenetics期刊发表专文评述了该成果对全球菠萝和禾本科作物的遗传改良具有里程碑贡献。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王小媚: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70%。主要负责菠萝自然成花控制、反季诱导催花、品质控制技术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张丹凤: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60%。主要负责菠萝低温自然开花控制技术、菠萝新品种反季节催花技术以及菠萝果干干燥器的研发及其在福建省漳州市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徐健: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示范基地建立与技术产业化推广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郑平:该项目第6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70%。主要负责菠萝花、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调控机制研究、菠萝花期调控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林炎文:该项目第7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反季栽培丰产技术攻关、示范基地建立及其技术在福建省漳州市程溪镇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8)蔡小玲:该项目第8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花期调控及品质控制技术、菠萝智能化加工技术等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陈云海:该项目第9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菠萝智能化加工技术研发及产品产业化应用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0)刘业强:该项目第10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花期调控技术攻关及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发明专利(美国)
PollentubestimulantsfromArabidopsispistils
US2011/0111959A1
Qin,Y.(秦源),
Palanivelu,R.,Wysocki,R.Y.,Somogyi,A.,Feinstein,
Y.
Qin,Y.(秦源),Palanivelu,R.,Wysocki,R.Y.
菠萝转录因子AcWRKY28在植物抗盐上的应用
ZL202110036754.2
秦源,周巧,尼罗莎,蔡汉阳,程瀚,魏雪,罗甜甜
一种鲜食凤梨的反季节催花方法
ZL201810311412.5
徐健,韦巧云,王小媚,刘业强,黄丽君,赵静,陈海生,周婧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一种鲜食凤梨防裂果的方法
ZL201810312222.5
一种改善凤梨果形的方法
ZL201910337049.9
徐健,韦巧云,王小媚,黄丽君,赵静,刘业强,方位宽,任惠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调节菠萝产期的周期生产方法
ZL201910595734.1
王小媚,刘业强,徐健,韦巧云,任惠,苏伟强,邱文武,董龙,蔡昭艳,方位宽,黄丽君,黄章保,赵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实用新型
一种水果果脯的干燥器
ZL201420522171.6
陈云海
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冻干果粉的自动生产线
ZL201420556101.2
一种冻干水果生产加工用切片装置
ZL201820908295.6
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
地方标准
菠萝产期调控生产技术规程
DB45/T2250—2020
王小媚、刘业强、徐健、任惠、秦源、苏伟强、董龙、蔡昭艳、郑平、韦巧云、方位宽、蔡汉阳、邱文武、黄丽君、黄章保、赵静、黄辉晔、施平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排序/姓名
NatureGenetics
ThepineapplegenomeandtheevolutionofCAMphotosynthesis
SCI-E
31.616
2015,47(12):1435-42.
DEC2015
通讯作者:1/RayMing(明
瑞光),69/RobertEPaull,70/QingyiYu;第一作者:1/RayMing(明瑞光),2/RobertVanBuren,3/ChingManWai,4/HaibaoTang;作者:45/YuanQin(秦源)
COMMUNICATIONSBIOLOGY
Floraltranscriptomesrevealgenenetworksinpineapplefloralgrowthandfruitdevelopment
6.268
2020,3(1):500
SEP2020
通讯作者:12/YuanQin(秦源);第一作者:1/LuluWan;作者:8/PingZheng(郑平)
HORTICULTURERESEARCH
Characterizationofgermlinedevelopmentandidentificationofgenesassociatedwithgermlinespecificationinpineapple
7.291
2021,8(1):239
DEC2021
通讯作者:14/YuanQin(秦源);第一作者:1/LihuaZhao,2/LipingLiu,3/YanhuiLiu;作者:12/XiaomeiWang(王小媚)
BMCGENOMICS
Genome-widestudyofpineapple(AnanascomosusL.)bHLHtranscriptionfactorsindicatesthatcryptochrome-interactingbHLH2(AcCIB2)participatesinfloweringtimeregulationandabioticstressresponse
3.969
2020,21(1):735
OCT2020
通讯作者:9/XiaomeiWang(王小媚),10/YuanQin(秦源);第一作者:1/MohammadAslam,2/BelloHassanJakada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2020,51(7):1568-1575.
通讯作者:1/王小媚,2/刘业强;第一作者:1/王小媚,9/黄章保
项目9
1.项目名称:植物CRY蓝光受体光反应原理与蓝光信号传导机制的发现
申请人王琴与林辰涛团队长期从事植物CRY蓝光受体的分子机制研究,在福建农林大学工作期间围绕“植物CRY蓝光受体的光反应原理”这一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申请人团队在福建农林大学取得的最重要原创性成果包括:(1)首次发现CRY蓝光受体通过发生蓝光依赖的多聚化而激活,并由此在分子水平阐明了CRY蓝光受体的光活化原理(2016,Science,代表作#1;2020,MolecularPlant,代表作#2);(2)首次发现了CRY蓝光受体的内源抑制因子BIC,揭示了一种全新的CRY蓝光受体失活的分子机制(2016,Science,代表作#1;2020,AnnualReviewofPlantBiology,代表作#5);(3)首次发现了CRY的蛋白激酶PPK,阐明了依赖于PPK和蓝光的CRY磷酸化活性调控机制(2015,MolecularPlant,代表作#3;2017,NatureCommunications,代表作#4)。总的来说,本项目在分子水平阐明了CRY蓝光受体的光化学与光信号传导调控的基本工作原理。
7.代表性论文目录:
论文(专著)名称
年卷
页码
作者:
排序/姓名
备注
Science
PhotoactivationandinactivationofArabidopsiscryptochrome2.
37.205
354:343-347
2016-10-01
第一作者:1/王琴;
通讯作者:16/林辰涛
国际期刊
MolecularPlant
Photooligomerizationdeterminesphotosensitivityandphotoreactivityofplantcryptochromes.
13.164
13:398-413
2020-03-01
第一作者:1/柳青;
通讯作者:13/王琴
国内期刊
TheBlueLight-DependentPhosphorylationoftheCCEDomainDeterminesthePhotosensitivityofArabidopsisCRY2.
7.142
8:631-643
2015-04-01
通讯作者:12/林辰涛
NatureCommunications
Molecularbasisforbluelight-dependentphosphorylationofArabidopsiscryptochrome2.
12.353
8:15234
2017-05-01
第一作者:1/柳青,2/王琴;
通讯作者:15/林辰涛
AnnualReviewofPlantBiology
MechanismsofCryptochrome-MediatedPhotoresponsesinPlants.
26.379
71:103-129
2020-04-01
通讯作者:2/林辰涛
项目10
1.项目名称:藻类营养功能组分调控健康稳态机制研究
4.项目简介:我国海藻总产量与养殖规模均居世界首位,藻类资源高值化利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水平较低,藻类糖类化合物营养科技创新不足,藻类食品产业向营养健康型发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成为限制可持续开发的瓶颈。项目聚焦藻类营养功效因子的营养基础研究需求,围绕闽台特色藻类生物技术应用基础,藻类新型糖类营养功效因子结构表征与功能机制,营养基础及其调控糖代谢营养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取得国内外认可的创新性、原创性成果,具体如下:率先破译降解绿藻浒苔产糖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突破岩藻寡糖合成制约瓶颈;挖掘调控糖代谢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标,拓展基于微小RNAs的藻类糖类化合物营养干预糖代谢网络变化与调控的新模式;系统阐明藻类营养组分调控衰老代谢关键机制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机理。
赵超:项目第一完成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并主持所有技术性工作,对科技创新1、2、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藻类营养功能组分调控健康稳态机制研究,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90%。证明材料:代表作论文1-5;其他论文1-5。
刘斌: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3有主要贡献。负责马尾藻、淡黑巨藻、小球藻等藻类中糖类化合物功效和作用机理研究,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70%。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2,4,5;其他论文2。。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具体栏目请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填报时删除本行斜体字):
SCI、EI收录情况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绿藻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0
2019,ISBN978-75670-2235-5
2019-05-01
第一作者:1/赵超
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
Anti-diabeticeffectofoligosaccharidesfromseaweedSargassumconfusumviaJNK-IRS1/PI3Ksignallingpathwaysandregulationofgutmicrobiota
4.679
2019,131,110562
2019-06-07
通讯作者:10/ChaoZhao;第一作者:1/Cheng-fengYang;作者:2/ShanshanLai,3/YihanChen,4/DanLiu,5/BinLiu,6/ChaoAi,7/XuzhiWan,8/LuyingGao,9/Xin-huaChen
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
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andanti-oxidanteffectofgreenalgaEnteromorphaproliferapolysaccharideinCaenorhabditiselegansviamodulationofmicroRNAs
6.953
2019,150,1084-1092
2019-11-20
通讯作者:9/ChaoZhao;第一作者:1/Guo-pengLin;作者:2/De-shengWu,3/XiaoweiXiao,4/QianyunHuang,5/HongbinChen,6/DanLiu,7/HaiqingFu,8/XinhuaChen
MolecularNutrition&FoodResearch
RegulatoryEfficacyofBrownSeaweedLessonianigrescensExtractontheGeneExpressionProfileandIntestinalMicroflorainType2DiabeticMice
4.653
2018,62,1700730
2018-01-12
通讯作者:11/JianboXiao;第一作者:1/ChaoZhao;作者:2/ChengfengYang,3/MingjunChen,4/XucongLv,5/BinLiu,6/LunzhaoYi,7/LauraCornara,8/MingChiWei,9/YuChiaoYang,10/RosaTundis
CarbohydratePolymers
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polysaccharidesfromChlorellapyrenoidosaanditsanti-ageingeffectsinDrosophilamelanogaster
6.044
2018,185,120–126
2018-01-05
通讯作者:6/BinLiu,7/ChaoZhao;第一作者:1/YixuanChen;作者:2/XiaoyanLiu,3/LinxiuWu,4/AijunTong,5/LinaZhao
ChemicalCommunications
Theone-potmultienzyme(OPME)synthesisofhumanbloodgroupHantigensandahumanmilkoligosaccharide(HMOS)withhighlyactiveThermosynechococcuselongatusa1–2-fucosyltransferase
6.319
2016,52,3899-3902
2016-02-11
通讯作者:9/XiChen;第一作者:1/ChaoZhao;作者:2/YijingWu,3/HaiYu,4/IshitaM.Shah,5/YanhongLi,6/JieZeng,7/BinLiu,8/DavidA.Mills
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
PhysicochemicalCharacterizationofaPolysaccharidefromGreenMicroalgaChlorellapyrenoidosaandItsHypolipidemicActivityviaGutMicrobiotaRegulationinRats
5.279
2020,68,1186-1197
2020-01-03
通讯作者:8/ChaoZhao;第一作者:1/XuzhiWan;作者:2/ChaoAi,3/YihanChen,4/XiaoxiangGao,5/RutingZhong,6/BinLiu,7/XinhuaChen
AlgalResearch
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andhypoglycemiceffectofgreenalgaUlvalactucaoligosaccharidebyregulatingmicroRNAsinCaenorhabditiselegans
4.401
2020,51,102083
2020-09-18
通讯作者:7/ChaoZhao;第一作者:1/DeshengWu;作者:2/YihanChen,3/XuzhiWan,4/DanLiu,5/YuxiWen,6/XinhuaChen
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
Characterizationofthestructureandanalysisoftheanti-oxidanteffectofmicroalgaSpirulinaplatensispolysaccharideonCaenorhabditiselegansmediatedbymodulatingmicroRNAsandgutmicrobiota.
2020,163,2295-2305
2020-09-12
通讯作者:10/ChaoZhao;第一作者:1/YihanChen;作者:2/XuzhiWan,3/DeshengWu,4/YuezhenOuyang,5/LuyingGao,6/ZhengxinChen,7/HeshamR.El-Seedi,8/MingfuWan,9/XinhuaChen
Anti-ageingandantioxidanteffectsofsulfateoligosaccharidesfromgreenalgaeUlvalactucaandEnteromorphaproliferainSAMP8mice.
5.162
2019,139,342-351
2019-08-01
通讯作者:11/ChaoZhao;第一作者:1/XiaoyanLiu;作者:2/DanLiu,3/GuopengLin,4/YijingWu,5/LuyingGao,6/ChaoAi,7/YifanHuang,8/MingfuWang,9/HeshamR.El-Seedi,10/XinhuaChen
项目11
1.项目名称:南方重要树种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
不同组织中杉木内参基因的筛选方法和筛选基因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
李明,张颖,胡霞,吴鹏飞,帅鹏,邹显花,马祥庆
ZL201711463831.2
2020-09-08
一种木麻黄冬春季控温无性繁殖技术方法
柯玉铸,叶功富
ZL201710124559.9
2020-10-23
用于研究根系亲缘识别的试验装置
吴鹏飞、王讷敏、高塔姆.纳拉扬.普**德、刘爱琴、蔡丽平
ZL201821114043.2
2019-02-05
一种用于石蜡切片野外采样的便携式抽气装置
李林鑫,吴鹏飞,郑珊珊,陶长铸,连晓倩,郭昊澜
ZL202122689644.4
2022-06-28
一种树高测量装置
李明,陈冉红,胡霞,吴鹏飞,帅鹏,马祥庆
ZL201820013475.8
2018-10-09
一种可提高测量精度的风沙监测仪集沙器
尤龙辉,高伟,林文泉,叶功富,聂森
ZL201920664174.6
2020-06-19
林木良种
木麻黄抗病无性系龙7-18
叶功富,何学友,曾国强,黄金水,林捷,刘利玲,吴惠忠
审定编号:闽S-SC-CE-002-2007
2007-10-08
短枝木麻黄湛3
叶功富,黄金水,何学友,聂森,曾丽琼,蔡守平,柯玉铸,李茂瑾,陈胜,汤陈生,尤龙辉,施成坤
审定编号:闽S-SC-CE-037-2020
2020-10-09
期刊/出版社
2017.11
PengfeiWu,GuangyuWang,TaimoorHassanFarooq,QiLi,XianhuaZou,XiangqingMa
JournalofSoils&Sediments
2015.4
XianhuaZou,PengfeiWu,NailianChen,PanWang,XiangqingMa
Ca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
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动态
2006.8
叶功富,侯杰,张立华,卢昌义,陈胜,黄荣钦
水土保持学报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
2003.12
叶功富,张清海,林益明,吴锡麟
林业科学
沿海防护林学
2020.9
吴鹏飞
中国林业出版社
名称
主要起草人
起草单位
成果类型
楠木培育技术规程
2013.3.15
马祥庆,高娜,苏宁,吴鹏飞,陈存及,陈绍栓,张菥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局速丰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2013.8.1
叶功富、聂森、林武星、黄金水、罗家基、李茂瑾、魏建文、陈胜、林同璋、高伟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
福建省地方标准
项目12
1.项目名称:红壤区水土流失精准治理及其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
侯晓龙: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项目全面实施、内业整理、成果总结材料的撰写等,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论著1-5),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岳辉:参加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总结材料的撰写、成果推广应用,在本项目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冯随起:参与项目部分内容的具体实施及成果的推广,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蔡丽平:参加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内业整理及部分成果报告的撰写,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论著1,5),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杨凯杰:负责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部分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对项目主要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评价报告),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刘爱琴:参与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1),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林根根:参加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成果总结报告撰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彭绍云:协助项目的实施,部分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编号
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游击型克隆植物生长策略和根茎拓展试验装置
喻君保,侯晓龙,韩雪洁,朱晨璐,吴鹏飞,马祥庆
ZL202221265163.9
2022年9月
研究游击型克隆植物生长策略和根茎拓展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2210573268.9
2022年7月
一种便携式精确分层土柱采集器
张厚喜,林丛,程浩,黄智军,马祥庆
ZL201721877333.8
2018年7月
一种用于研究野外土壤移置模拟增温的试验装置
张厚喜,林丛,马祥庆,程浩,黄智军
ZL201820970186.7
2018年12月
一种用于原状土柱培养过程中温室气体采集装置
张厚喜,林丛,黄智军,马祥庆,程浩
ZL201821011820.0
2019年2月
用于土柱移位培养气体分层收集的试验装置
ZL201821891452.3
2019年8月
出版单位
Changesinsoil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followingvegetationrestorationmediatebacterialcommunitycompositionanddiversityinChangting,China.
EcologicalEngineering
XiaolongHou,HangHan,MulualemTigabu,LipingCai,FanruiMeng,Aiqin.Liu,XiangqingMa
2019
EcologicalVulnerabilityintheRedSoilErosionAreaof
ChangtingunderContinuousEcologicalRestoration:
SpatiotemporalDynamicEvolutionandPrediction
XinyiWu,ChenluZhu,JunbaoYu,LinZhai,HouxiZhang,KaijieYang,XiaolongHou
2022
不同自然降雨等级下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的水土流失特征
李宗勋,李启艳,侯晓龙,黄智军,刘青,陈顺钰,赵雅曼
补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福建省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颜耀,张辉,黄智军,马祥庆,侯晓龙
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实用技术
李建民,马祥庆等著
ResponseofSoilBacteriaofDicranopterisdichotomaPopulationstoVegetationRestorationinRedSoilRegionofChina
JournalofSoilScienceandPlantNutrition
QiyanLi,ChenluZhu,JunbaoYu,XinyiWu,SiqiHuang,FanYang,MulualemTigabu,XiaolongHou
Transcriptomics-basedanalysisofgenesrelatedtoleadstressandtheirexpressionintherootsofPogonatherumcrinitum
ChenluZhu,JunbaoYu,ShuyiCao,XinyiWu,
WeicaiMeng,XiaolongHou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土壤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森林与环境学报
黄智军,刘青青,颜耀,马祥庆,刘博,侯晓龙
2021
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场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多样性
李启艳,黄偲祺,朱晨璐,李宗勋,郭世鸿
红壤侵蚀区不同地层背景马尾松林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多样性
水土保持通报
黄偲祺,喻君保,朱晨璐,杨帆,武欣怡,韩雪洁,侯晓龙
LeadcontaminationaltersenzymeactivitiesandmicrobialcompositionintherhizospheresoilofthehyperaccumulatorPogonatherumcrinitum
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
Xiao-longHou,HangHan,MulualemTigabu,Qi-yanLi,Zong-xunLi,Chen-luZhu,Si-qiHuang,Li-pingCai,Ai-qinLiu
IntermittentleadinducedstressonantioxidantenzymesactivitiesandsubcellulardistributionofPbinPogonatherumcrinitumseedlings
Plantbiology
XiaolongHou,HangHan,FanruiMeng,LipingCai,Aiqin.Liu
Efectsofacidstressongermination,plasmamembraneintegrityandsubcellularstructureofNeyraudiareynaudianaseeds
Flora
YamanZhao,XiaolongHou*,MulualemTigabu,ShunyuChen,QiyanLi,ZongxunLi,LipingCai
Pbstresseffectsonleafchlorophyllfluorescence,antioxidativeenzymeactivities,andorganicacidcontentsofPogonatherumcrinitumseedlings
XiaolongHou,HangHan,LipingCai,AiqinLiu,XiangqingMa,ChuifanZhou,GuoWang,FanruiMeng
酸、镉胁迫对金丝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草业学报
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李启艳,侯晓龙,蔡丽平
稀土矿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
中国环境科学
李启艳,翁炳霖,李宗勋,赵雅曼,陈顺钰,侯晓龙,蔡丽平
铅锌矿集区7种草本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韩航,侯晓龙,蔡丽平
18
酸、Cd胁迫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赵雅曼,陈顺钰,张韵,姜云,侯晓龙,蔡丽平
19
Pb、Cd和酸胁迫下枫香萌发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陈顺钰,赵雅曼,李宗勋,李启艳,姜云,侯晓龙,蔡丽平
20
Pb、Cd和酸胁迫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陈顺钰,赵雅曼,李宗勋,韩航,侯晓龙,蔡丽平
21
Pb、Cd和酸胁迫对枫香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陈顺钰,韩航,薛凌云,张韵,侯晓龙,蔡丽平,周垂帆
项目13
1.项目名称:红麻基因组信息破译与重要应用价值基因挖掘
红麻(Hibiscuscannabinus)为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的韧皮部纤维作物,其纤维可与棉花混纺,也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倍受业界新产品新材料开发的重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麻生产国。但是,红麻分子育种技术相对滞后,缺乏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限制了红麻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重要应用价值基因的挖掘,影响了红麻分子育种进程。本项目该科学问题,系统开展了红麻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绘制、种质资源结构变异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关联分子标记鉴定与候选基因挖掘等工作,为种质资源的精准利用和生物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如下:
(1)破译了红麻基因组信息:以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福红952”为材料,率先绘制了红麻第一张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从头组装,获得1078Mb基因组序列,预测到66,00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发现,红麻与雷蒙德氏棉分化后,发生了一次独立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导致红麻基因组预测蛋白编码基因数目约为拟南芥等植物的两倍。绘制了红麻叶绿体基因组图谱,全长为162,903bp,编码113个基因,明确了其系统发育位置。为国内外多项研究的参考基因组,广泛用于重要应用价值基因的挖掘。
(2)解析了红麻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的遗传机制:完成了300余份红麻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基因组结构变异图谱,明确了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构建了核心种质;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红麻起源于非洲,沿着非洲南部、西部的路线传播到亚洲,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驯化事件。红麻纤维发育、开花期及逆境胁迫等基因具有强烈的驯化痕迹。为红麻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指明了方向,回答了红麻如何起源与演化的科学问题。
该项目培养人才6人(其中博士留学生1人),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选育新品种2个。5篇代表作发表在《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等权威期刊。研究成果为红麻生物学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对促进纤维作物生物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张立武:该项目第1完成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实施,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60%。负责红麻基因组图谱绘制、种质资源指纹图谱、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祁建民: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红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评价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牛小平: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参与红麻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徐建堂: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20%。参与红麻重要性状的遗传位点及关键基因鉴定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陶爱芬: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20%。参与红麻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的遗传机制解析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控制红麻叶形基因HcLMI1及其应用
ZL201911295031.3
张立武,徐益,张力岚,祁建民,张列梅,徐建堂
一种红麻HcPDS基因VIGS沉默体系
ZL202010073462.1
一种红麻HcCLA1基因VIGS沉默体系
ZL202010073455.1
一种红麻微卫星DNA标记指纹图谱及其应用
ZL201610840753.2
张立武,万雪贝,祁建民,张力岚,徐建堂,林荔辉
品种选育
品种名称
作物
登记号
品种选育人
发证机关
福红102
红麻
皖品鉴登字第1809027
张立武,祁建民,万雪贝,徐建堂,林荔辉
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
Thegenomeofkenaf(HibiscuscannabinusL.)providesinsightsintobastfibreandleafshapebiogenesis
9.803
2020-01-23
2020,18(8):1796-1809
通讯作者:21/RayMing;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LiwuZhang
FrontiersinGenetics
CompleteChloroplastGenomeSequenceofHibiscuscannabinusandComparativeAnalysisoftheMalvaceaeFamily
4.772
2020-03-17
2020,11:227
通讯作者:4/LiwuZhang;第一作者:1/YanCheng;
ReferenceGeneSelectionforqRT-PCRNormalizationAnalysisinkenaf(HibiscuscannabinusL.)underabioticstressandhormonalstimuli
6.627
2017-05-12
2017,8:771
通讯作者:7/JianminQi;第一作者:1/XiaopingNiu
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
Proteomicchangesinkenaf(HibiscuscannabinusL.)leavesundersaltstress
6.449
2016-07-26
2016,91:255-263
通讯作者:5/JianminQi;第一作者:1/XiaopingNiu
作物学报
红麻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其多态性评价
3.505
2017-05-08
2017,43(8):1170-1180
通讯作者:9/张立武;第一作者:1/万雪贝
福建省科技计划对外合作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N05)
研究生毕业论文封面及摘要
项目14
1.项目名称:袋栽海鲜菇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4.项目简介:海鲜菇是我国袋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重要品种之一,福建是全国重要海鲜菇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60%左右,年产值12亿左右。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袋栽生产专用品种缺乏、生产工艺传统、产量低、能耗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项目组针对以上问题经联合攻关,取得以下创新和成效:
(1)首次提出了海鲜菇碳代谢戊糖磷酸途径(PPP)代谢水平作为育种候选靶标,并根据中心碳代谢能力高效筛选亲本选育了2个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新品种,为袋栽海鲜菇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专用品种。
(2)率先建立了海鲜菇菌种质量判断标准,开发了新型高质量液体菌种生产配方,率先研制了菌包成熟度多尺度判断指标,为智能化高效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次建立了海鲜菇含菌丝生长速度、生理生化等系列指标的菌种质量判断标准,明确了生产用种代数,为安全用种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开发了新型大豆糖蜜海鲜菇液体培养基及接种系统,缩短了制种周期;率先研制了含外观指标、理化参数等多尺度参数菌包成熟度判断指标,为菌包成熟度判断由“经验型”到“数据化”判断提供科学指标。
(3)率先建立了高效栽培工艺、开发了精细化智能调控系统和大袋生产模式,建立了链条式精准技术服务和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的产业化示范样板,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孙淑静: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8%。对所有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2)金文松: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创新点3中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有贡献。
3)李佳欢: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2%。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有贡献,对科技创新点2中产业化关键体系的建立有贡献。
4)胡开辉: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有贡献,对科技创新点2、3中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广应用有贡献。
5)程泳春: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对科技创新点2中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及其系统、平台的建立与推广应用有贡献。
6)林辉:该项目第6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1%。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有贡献。
7)钱鑫:该项目第7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科技创新点2、3中精细化智能调控及技术推广应用有贡献。
8)张海洋:该项目第8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对科技创新点1中‘闽真5号’新品种选育有贡献。
9)郑峻:该项目第9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科技创新点2、3中菌包成熟度判断、精细化智能调控及技术推广应用有贡献。
10)陈利丁:该项目第10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8%。对科技创新点1中新品种选育有贡献。
专利号/鉴定编号
新品种
闽真3号
闽鉴菌2020008
金文松、孙淑静、胡开辉、李佳欢、陈利丁、林辉,张宏美
闽真5号
闽鉴菌2020009
李佳欢、胡开辉、孙淑静、金文松、陈利丁、林辉、张海洋、都新荣
一种大豆糖蜜斑玉蕈液体培养基及应用
ZL201510294665.2
胡开辉、林辉、孙淑静、傅俊生
一种促进斑玉蕈生长发育的沙雷氏菌发酵液培养基
ZL201611237244.7
孙淑静、陈文星、张燎原
一种真姬菇肉酱的制备方法
ZL201610003054.2
林辉、赖淑芳、李佳欢、詹森然、赵强
一种海鲜菇液体菌种接种设备
ZL202120532537.8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程泳春、苏贝贝、张仁渐
一种海鲜菇生长控形装置
ZL202120532542.9
一种海鲜菇补水装置
ZL202120297887.0
程泳春、张仁渐、苏贝贝
软件著作
海鲜菇补水装置物联网操控系统[简称:补水操控系统]V1.0
2021SR0863273
海鲜菇鲜菇包装装置控制软件V1.0
2021SR1553064
论文名称
SCI收录情况
卷页
菌物学报
无
41(9):
1506-
1518
2022-09-
22
通讯作者:5/张燎原,6/胡开辉;第一作者:1/林辉;
ResearchJournalofBiotechnology
BreedingofnewstrainsofHypsizygusmarmoreusbymatingofmonokaryoticmyceliaandmarker-assistedidentification
0.233
10(6):18
-22
2015-06-
01
通讯作者:3/Hu
Kaihui;第一作者:1/SunShujing;
河南农业科学
斑玉蕈菌种连续传代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47(5):89
-93
2018-05-
通讯作者:6/胡开辉;第一作者:1/林辉;
BMCMicrobiology
StudyonthecommunitystructureandfunctionofsymbioticbacteriafromdifferentgrowthanddevelopmentalstagesofHypsizygusmarmoreus
4.465
20(1):31
2020-10-
通讯作者:1/Sun
Shujing;第一作者
:2/LiFan;
Biomolecules
CyclicDipeptidesMediatingQuorumSensingandTheirBiologicalEffectsinHypsizygusMarmoreus
6.064
Shujing,7/ZhuHu;第一作者:2/Liu
Yunchao;
项目15
1.项目名称:海洋环境绿叶蔬菜品种选育及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鑫盛欣(厦门)农业工场技术有限公司、福建九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钟凤林
负责项目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总结验收。主导海洋环境设施温室装备研发、绿叶蔬菜品种创制与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等工作,对主要发明点1、2、3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项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许茹
项目第2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65%。负责蔬菜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开发特异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创新,对功能基因挖掘、育种技术创新和蔬菜高效栽培等发明点做重要贡献。
侯毛毛
项目第3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50%。负责功能基因挖掘、滨海土壤改良和蔬菜高效栽培等工作。创制了一种降低滨海土壤氮肥残留和提升氮利用效率的方法,集成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3和技术培训等做重要贡献。
朱彬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第4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50%。是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负责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开展自交不亲和系杂交试验,选育系列新品种等。
李小英
鑫盛欣(厦门)农业工场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第5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主要创新方面的工作是优化温室设施承重等结构设计、科学使用温室骨架材料。
曹萍
项目第6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是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主要工作是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
出泽宏
福建九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第7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主要创新方面的工作是自动化栽培、人工气候室创造贡献。
林义章
项目第8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负责蔬菜智能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发明专利2、3的主要完成人,在种质资源创制、智能化栽培和环境综合调理中开展大量工作,对智能化栽培和环境智能控制等发明点做重要贡献。
崔田
项目第9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0%。是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主要工作是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
丘武昌
项目第10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0%。主要创新方面的工作是优化温室设施承重等结构设计、科学使用温室骨架材料。
知识产权类型
国际发明专利
compoundfertilizerandapplicationmethodthereof
2023363
钟凤林,林志远,尚春雨,侯毛毛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菜心水培方法
ZL201810159684.8
钟凤林,许茹,王树彬,林义章,陈露,吴章洪,华炜辉,陈右人,王会全,曹萍,严逸男
一种芥蓝简约化无土栽培方法
ZL2018101586649
钟凤林,许茹,王树彬,林义章,吴章洪,华炜辉,林勇文,王会全,严逸男,陈露,曹萍
一种竹笋壳破碎设备及竹笋壳应用于植物栽培基质的方法
ZL202011302762.9
钟凤林,厉书豪,王树彬,解鸿磊,马馨馨,火兆燕,杨丹青,张昆,常开振
一种降低氮素残留及提升氮利用率的方法
ZL201910282269.6
侯毛毛,陶永新,林志远,郑诚乐,申宝营
植物新品种权
不结球白菜‘金品CX105’
CNA20171309.3
朱彬等
大白菜‘金品851快菜’
GPD大白菜(2017)35004
芥蓝‘金品1290’
闽认菜2016025
不结球白菜‘金品矮脚青梗菜’
闽认菜2015013
林晓,朱彬等
软件著作权
一种设施农业控制技术与装备专家决策系统
2019SR0531134
钟凤林,侯毛毛
SCI、EI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Thereferencegenomeandfull-lengthtranscriptomeofpakchoiprovideinsightsintothecuticleformationandheatadaption.
SCI1区,IF=7.291
HuiminXu,ChunhuaWang,GuirongShao,ShashaWu,PengLiu,PingCao,PengJiang,ShubinWang,HongZhu,XiaoLin,ArfaTauqeer,YizhangLin,WeiChen,WeiqunHuang,QingfangWen,JiangChang,FenglinZhong*,ShuangWu*
TheAP2TranscriptionFactorBrSHINE3RegulatesWaxAccumulationinNonheadingChineseCabbage.
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
SCI,IF=6.2082
ZhaoyanHuo#,YangXu#,SongYuan,JiangChang,ShuhaoLi,JinweiWang,HuanhuanZhao,RuXu,FenglinZhong*
Theanalysisoflysinesuccinylationmodificationrevealsthemechanismofoxybenzonedamagingofpakchoi(BrassicarapaL.ssp.chinensis).
SCI,IF=6.6267
ShuhaoLi#,YuqiZhou#,YangXu,ShengxiangRan,MaomaoHou,QingmingLi,XinZhong,FenglinZhong
Verticalcharacteristicsofanaerobicoxidationofammonium(anammox)inacoastalsaline-alkalifield
SoilandTillageResearch
SCI,IF7.366
MaomaoHou,RuXu,ZhiyuanLin,DanXi,YiWang,JunlingWen,San’anNie*,FenglinZhong*
暗管排水和微生物有机肥施用下滨海设施土壤氮素的归趋和转化机制
农业机械学报
EI
侯毛毛,陈竞楠,杨祁,林志远,金秋,钟凤林*
CharacterizationofnitrateassimilationinLactucasativaL.underdifferentnitrogensources
PlantGrowthRegulation
SCI,IF=2.081
Zhong,F.,Wang,S.,Roan,S.,Lin,B.,Chen,I.,Lin,Y.,Pang,J.,Wu,S.*
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对设施土壤呼吸的耦合作用及机制
侯毛毛,陈竞楠,林志远,王晋伟,李浩波,陈锦涛,翁郡灵,吕祎文,金秋,钟凤林*
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对水培油麦菜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王晋,周相助,胡海非,占丽英,张巧柔,钟凤林*,林义章
根际氧环境对水培尖叶莴苣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尚春雨,严逸男,陈露,许茹,林义章,邵贵荣,钟凤林*
镍离子对尖叶莴苣氮素吸收和生长生理的影响
刘明月,严逸男,尚春雨,陈露,李家明,钟凤林*,林义章
9.其他材料目录:
研究生论文
导师
青梗不结球白菜耐热品种选育
2021年硕士论文
外施苹果酸对紫色小白菜生长和花青苷合成的影响
2018硕士论文
陈露
外源柠檬酸促进尖叶莴苣氮代谢机理的研究
2020硕士论文
何晓丽
镍离子促进尖叶莴苣氮素吸收的初步研究
2019硕士论文
刘明月
氮素形态对尖叶莴苣生长及有机酸代谢影响研究
周相助
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用莴苣氮同化初步研究
2017硕士论文
王晋
2016硕士论文
胡海非
项目16
1.项目名称:百香果种质创新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4.项目简介:为解决我国百香果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竞争力差及产业化不完善等问题,重点围绕百香果种质资源评价、种质创新、种苗繁育、高效栽培及品质代谢、采后贮藏与加工生产关键技术。其主要创新点包括:(1)系统收集保存百香果种质资源35份,运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厘清资源(品种)关系;开展种质抗寒、抗旱和抗病等性状的评价,选育新品种4个。研发了种子快速萌发技术和LED光照辅助育苗体系,发明了百香果实生苗的催花方法。(2)开发了百香果育苗专用装置,制定了砧木育苗和组织培养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率先建立了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indica)内生真菌与百香果根系共生体系;研创百香果无病毒健康种苗“一年一种”和绿色防控栽培模式。(3)研究了百香果有机酸、类黄酮的形成积累和代谢调控,明确了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果皮中花青苷的主要组分,为提高百香果品质提供科学依据。(4)分离鉴定了百香果主要病原真菌,阐明了黄果比紫果易腐烂的内在原因和外源水杨酸、退黑素对百香果致腐病原菌高效抑制作用,减缓了果实衰老速度,保证了果实风味品质。研发了百香果果汁速冻最佳参数,制定了《速冻百香果汁(浆)系列产品企业标准》。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龙岩市新罗区良种繁育场、龙岩市新罗区种子站、龙岩市新罗区经济作物推广站、福建莲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康达森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果时代农业有限公司。
(1)陈发兴: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8%。全面主持、负责项目整体计划制定和组织协调工作,在种质资源收集、种质创新、种苗繁育、LED光源、印度梨形孢共生、高效栽培、蜡质和病原菌鉴定、水杨酸和褪黑素贮藏保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项、第2项、第3项和第4项都做出创造性贡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16篇学术论文,组织发明了实用新型专利共10件和制定了团体、企业标准3件。
(2)张文斌: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主要负责优良种质发掘、新品种审(认)定、种苗基地建设、种苗繁育圃建设、高效栽培技术开发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项、第3项和第4项都做出创造性贡献。
(3)蔡世峰: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主要负责百香果种质资源调查和采集、种质资源圃建设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项、第3项和第4项都做出创造性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植物新品种权品种名称
品种
品种权号
福砧1号
西番莲属
CNA20201001408
2022.8.18
国家农业农村部
福莲3号
CNA20191006820
2022.12.02
良种名称
良种编号
福建百香果1号
闽认果
2016005
2016.12
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福建百香果2号
2016006
一种百香果实生苗的催花方法
ZL201810713338.X
张文斌、张志勇、吴胜芳、叶金巧、张丽丽、周美玲、汤明华、林秀美、郑振江、郑凌
龙岩市莲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2
一种百香果层叠式栽培架
ZL201922095850.5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3
一种百香果吊网式栽培架
ZL201922095891.4
4
一种用于百香果栽培的筒式施肥机
ZL201922095517.4
5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育苗装置
ZL201921803296.5
一种百香果篱式栽培架
ZL201922092125.2
一种百香果树叉式栽培架
ZL201922095433.0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浇灌装置
ZL201921813776.X
一种百香果幼苗移植装置
ZL201921813735.0
一种用于百香果种植的施肥装置
ZL201921803254.1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驱虫装置
ZL201921803272.X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Theeffectoftheroot-colonizingPiriformosporaindicaonpassionfruit(Passiflorae****s)development:Initialdefenseshiftstofitnessbenefitsandhigherfruitquality
FoodChemistry(IF=7.514)
YanChaojun,
FaxingChen,etal.
2021.10
Genome-wideidentificationandcomprehensiveanalysesofNACtranscriptionfactorgenefamilyandexpressionanalysisunderFusariumkyushuenseanddroughtstressconditionsinPassiflorae****s
FrontiersinPlantScience(IF=6.627)
YangQiang
2022.08
ComprehensiveGenome-WideIdentificationandExpressionProfilingofEceriferum(CER)GeneFamilyinPassionFruit(Passiflorae****s)UnderFusariumkyushuenseandDroughtStressConditions
Rizwan,
FaxingChenetal
2022.06
Genome-WideIdentificationandExpressionProfilingofKCSGeneFamilyinPassionFruit(Passiflorae****s)UnderFusariumkyushuenseandDroughtStressConditions
2022.05
ChangesintheContentofOrganicAcidsandExpressionAnalysisofCitricAcidAccumulation-RelatedGenesduringFruitDevelopmentofYellow(Passiflorae****sf.flavicarpa)andPurple(Passiflorae****sf.e****s)PassionFruits
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IF=5.923)
ZhangXiaoxue,FaxingChen,etal.
2021.4
IdentificationofFungalPathogenstoControlPostharvestPassionFruit(Passiflorae****s)DecaysandMulti-OmicsComparativePathwayAnalysisRevealsPurpleIsMoreResistanttoPathogensthanaYellowCultivar
JournalofFungi(IF=5.816)
Rizwan,
IncreasingtheperformanceofPassionfruit(Passiflorae****s)seedlingsbyLEDlightregimes
ScientificReports(IF=4.379)
DangdiLiang,
FaxingChen,etal.
EstablishmentofaNovelandEfficientAgrobacterium-MediatedinPlantaTransformationSystemforPassionFruit(Passiflorae****s)
Plants(IF=3.935)
FaxingChenetal.
2021.11
FlavonoidsAccumulationinFruitPeelandExpressionProfilingofRelatedGenesinPurple(Passiflorae****sf.e****s)andYellow(Passiflorae****sf.flavicarpa)PassionFruits
MengShi,
Genome-wideanalysisofperoxidasegenesinpassionfruit(Passiflorae****ssims.)andtheirexpressionpatternsinducedbyrootcolonizationofPiriformosporaindicaundercoldstress
Turkish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restry
(IF=2.669)
DangdiLiang,
Faxingchenetal
2022.09
RootColonizationofPiriformosporaindicaImprovesPhyto-NutritionalCompositionofLeaves,Stems,TendrilsandFruitsofPassiflorae****sf.e****s
AdvancesinFoodSciences
Faxingchenetal.
2021.3
百香果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贾凯杰,陈发兴等
褪黑素处理对百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李涵,陈发兴等
基于转录组的百香果AR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
张小雪,陈发兴等
印度梨形孢对百香果抗寒性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梁党弟,陈发兴等
2022.11
水杨酸处理对采后百香果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杨雪莲,陈发兴等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项目
龙岩市科技局农业类重点项目
龙岩市科技局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项目17
1.项目名称:快速鲁棒模型拟合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所属学科:图象处理510.4050
1、构建数据退化多样性自适应模型拟合理论模型,克服了传统方法难适应不同退化场景的问题,可从带有噪声、大视角变化的特征点对应及低质量图像中鲁棒地拟合潜在的空间变换,实现高精度模型估计。
3、研发出基于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的红外小目标检测和空间目标三维重建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算法难适应不同杂波、噪声背景和不同目标类型的问题,有效提高天基光学系统空间目标三维重建精度。
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中科院一、二区期刊论文20篇,CCFA类会议论文8篇;5篇代表作包含ESI热点论文(学科引用前0.1%)1篇、高被引论文(学科引用前1%)2篇,总他引467次,单篇最高他引236次。主要成果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IEEE/BMVA/IAPRFellow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正面引用,评价为“高精度配准方法”、“线性复杂度快速算法”、“代表性工作”和“优秀的空间变换模型拟合算法”。项目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第二完成人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科睿唯安2019至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武汉大学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1)杨长才:该项目第1完成人,承担了科研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具体工作,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以上。是主要科学发现点1、3的提出者,是本项目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的整个理论研究部分的主要贡献者。旁证:代表作1的通讯作者、代表作4、5的第一作者。
(2)马佳义:该项目第2完成人,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对科学发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理论研究包括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算法设计的主要贡献者。旁证:代表作1的作者,代表作2、3的第一作者,代表作4的通讯作者
Non-RigidPointSetRegistrationviaCoherentSpatialMapping
2015
陈珺、马佳义、杨长才、魏蛟龙、马丽
SignalProcessing
FeatureGuidedGaussianMixtureModelwithSemi-SupervisedEMandLocalGeometricConstraintforRetinalImageRegistration
马佳义、江俊君、柳成荫、李彦胜
InformationSciences
GuidedLocalityPreservingFeatureMatchingforRemoteSensingImageRegistration
马佳义、江俊君、周华兵、赵季、郭晓杰
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
DirectionalSupportValueofGaussianTransformationforInfraredSmallTargetDetection
杨长才、马佳义、漆升翔、田金文、郑胜、田昕
AppliedOptics
天基光学成像系统空间目标成像模拟技术研究
杨长才,田金文,叶瑾,尚轲,田昕
红外与激光工程
项目18
1.项目名称:预制菜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
该项目成果技术成熟,在我国多家规模预制菜生产企业成功应用,近五年,新增产值50.24亿元,利税5.03亿元,加工增值2倍以上,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佰翔天厨食品有限公司、厦门绿进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立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赏味央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1)郭泽镔:项目第1完成人,负责项目立项、方案制定,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生产技术资料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1,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以上。
(2)张宁宁:项目第2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3)卢旭:项目第3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3,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4)吴其明:项目第4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4,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5)梁静:项目第5完成人,负责预制菜标准化课题研究和标准制定的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6)钟小清:项目第6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7)柯进步:项目第7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8)张志刚:项目第8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9)邹少强:项目第9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3、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10)林庆祥:项目第10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专利
一种中式肉类菜肴复配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1810604346.0
郭泽镔、郑宝东、张怡、郭娟娟、卢旭
一种中式菜肴调理包复配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1810604294.7
一种基于多次发酵提高牛肉嫩度的方法
ZL201811261507.7
郭泽镔、赵蓓蓓、林雄、孙思薇、卢旭、郑宝东
一种基于多次发酵提高羊肉嫩度的方法
ZL201811260172.7
卢旭、陈竟豪、涂金金、苏晗、邓凯波、郭泽镔、郑宝东
黑椒牛排及其加工方法
ZL201610455028.3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
吴其明、吴加明
一种冷冻排骨无损伤切割方法及其设备
ZL201810977273.X
吴其明
一种烟熏猪舌头的制作方法
ZL201410787018.0
吴其明、陈毅、吴加明
一种五香卷的自动卷制设备及其自动卷制方法
ZL201811117255.0
林国荣、吴其明
一种小龙虾速冻调理制品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方法
ZL201910112222.5
吴其明、林鸿来、林国荣、汪秀妹、林大河
一种基于多次发酵提高鸭肉嫩度的方法
ZL201811260171.2
卢旭、苏晗、陈竟豪、涂金金、张龙涛、郭泽镔、郑宝东
Foods
StudyontheflavorcompoundsofFoTiaoQiangunderdifferentthawingmethodsbasedonGC–IMSandelectronictonguetechnology
5.561
2022,11(9):1330
2022-5-3
通讯作者:5/Zebin
Guo;第一作
者:1/Ruiron
gLin
TheeffectofvacuumdeepfryingtechnologyandRaphanussativusonthequalityofsurimicubes
2021,10(11):2544
2021-10-22
通讯作者:7/Xu
Lu;第一作者:1/JinghaoChen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基于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等级佛跳墙的风味特征
2021,40(9):73-84
2021-09-15
通讯作者:6/郭泽镔;第一作者:1/袁红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与减控技术研究进展
2021,12(22):8918-8926
2021-11-25
通讯作者:4/郭泽镔;第一作者:1/林瑞榕
保鲜与加工
中式菜肴的工业化研究进展——以闽菜的工业化发展为例
2020,20(5):218-224
2020-09-10
通讯作者:5/郭泽镔;第一作者:1/袁红飞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
托书等
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
科学技术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
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
中心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业审批文件
食品生产许可证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佰翔天厨食品有限公司、厦门绿进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立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赏味央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科研活动经费情况表
技术鉴定证书及发明证书(复
印件)
专利列表及其他发明证书
知情同意报奖证明,论文、标准列表及文本,文献检索证明等
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代表
性论文专著第一作者、通讯作
者和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及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等
项目19
1.项目名称: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应性机制及防护竹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4.项目简介:长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经过几十年经营出现树种单一、林分衰退、防护功能下降等问题。竹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能力强,地下根系系统发达是防风固沙的理想植被。本项目重点选择滨海沙地表现出良好适应特性的优良竹种,依托长期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突破性重要创新。
一、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从滨海沙地引种竹种不同方位的叶片、小枝和细根功能性状、碳氮磷计量比、光合特性、群落的种间联结和生态位、不同离海距离的竹枝系构型等方面构建滨海沙地引种竹种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适应性评价,得出鼓节竹等6种高适生种、福建茶杆竹等8种中适生种和福建酸竹等3种低适生种,为沙质海岸防护林适生物种选择及防护林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二、阐明了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分析了滨海沙地(引种地)和山地红壤(原产地)两种生境,以及不同林冠环境条件下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等3种地下茎类型竹子的形态特征、叶片生理生化、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养分分配、叶片光响应特征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探究竹子对滨海沙地困难立地的可塑性响应机制。通过模拟盐胁迫、干旱胁迫试验,阐明竹子对滨海沙地逆境环境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竹叶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并进行测序,获得类Pti1的蛋白激酶基因,进一步将基因成功转化水稻并进行盐胁迫,确定了该基因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建立竹叶片蛋白电泳体系,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响应蛋白分离并通过质谱技术鉴定,阐明竹子对滨海沙地逆境环境的差异蛋白响应机制。
项目成果具有针对性强、成效显著等特点,无偿在福建东山、漳州、福州、宁德、泉州等沿海县市推广应用。依托项目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6名。项目成果陆续为滨海沙地防护林建设提供抗逆性强、防护效能高的优良竹种,并配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为增加沿海沙地防护林树种多样性、提高防护林防护效能提供了示范和技术支撑,已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陈礼光:该项目第1完成人,本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设计和实施。主要创新点1、2、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2)郑郁善:该项目第2完成人,技术总指导,指导项目的组织、设计和实施。主要创新点1、2、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3)林宇:该项目第3完成人,主要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工作期间,参与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等外业调查试验并取得创新性成果,负责防护竹林科研试验基地建设。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4)张迎辉:该项目第4完成人,主要创新点2、3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性、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保水剂氮肥耦合、精准施肥等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5)刘娜翠:该项目第5完成人,主要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6)荣俊冬:该项目第6完成人,主要创新点2、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保水剂与氮肥耦合、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7)何天友:该项目第7完成人,主要创新点1、2、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8)陈凌艳:该项目第8完成人,主要创新点1、2、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9)叶菁:该项目第9完成人,主要创新点1、2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10)郑林:该项目第10完成人,主要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GlobalEcologyandConservation
Patternsofsoilmicroorganismsandenzymaticactivitiesofvariousforesttypesincoastalsandyland.
2021/8
2021,28:e01625
LiliFan,MuhammadWaqqasKhanTarin,YangyangZhang,YongzhenHan,JundongRong,XinhangCai,LiguangChen,ChengkunShi,YushanZheng
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
Whichornamentalfeaturesofbambooplantswillattractthepeoplemost
5.766
2021/3
2021,61(1743):127101
JunmingZheng,MuhammadWaqqasKhanTarin,DenghuiJiang,MinLi,JingYe,LingyanChen,TianyouHe,YushanZheng
VariousdistancesandorientationsinfluencedthebranchingtraitsofDendrocalamusminorvar.amoenusinDongshanIsland,China
2021/2
2021,26:e01468
JunmingZheng,MuhammadWaqqasKhanTarin,DenghuiJiang,MinLi,MengZhang,LingyanChen,TianyouHe,XiaolongHong,YushanZheng
AppliedEcologyandEnvironmentalResearch
PhysiologicalandproteomicresponsesofDendrocalamusminorvar.moenus(ghostbamboo)underdroughtstress
0.816
2020/5
2020,18(4):4817-4838.
HE,T.Y.–FAN,L.L.–TARIN,M.W.K.–SHEN,S.Y.–XIE,D.J.–CHEN,L.Y.–RONG,J.D.–CHEN,L.G.–ZHENG,Y.S.
保水剂对沿海沙地4个竹种抗性生理的影响
2018/8
2018,38(04):466-472.
荣俊冬,凡莉莉,陈礼光,林宇,郑晶晶,郑郁善.
成果评价报告
滨海沙地笋竹两用防护竹林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研究
滨海沙地鼓节竹抗性机理及园林应用研究
项目验收报告
沙质海岸高产笋竹两用防护竹林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查新报告
项目查新报告
项目20
1.项目名称:大宗传统酿造调味品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研与应用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潘氏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吉百年食品有限公司;福州康达食品有限公司;永春县岵山津源酱醋厂有限公司;沙县潘厨记食品有限公司
田玉庭: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2、5的第一发明人,为论文1-4的通讯作者。
庄玮婧: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之一。
潘雪婷: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3,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3-4的发明人之一。
林锦云: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测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1-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4位,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6的第一发明人。
陈挺、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郑伟煌: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伍鸿强: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2的发明人之一。
曾红亮: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测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2、5的发明人之一。
蒋雅君: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之一,为论文1-2的第一作者。
张翀: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之一,为论文3-4的第一作者。
一种利用微波真空处理提高酿造酱油鲜度的方法
ZL201910969462.7
田玉庭/张翀/蒋雅君/庄玮婧/郑宝东
一种提高酱油大曲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方法
ZL201410045448.5
田玉庭/郑宝东/曾红亮/刘文聪/张怡/伍鸿强/曾绍校
一种多菌种协同发酵提高酱油酱香风味的方法
ZL201610584318.8
福建省潘氏食品有限公司
潘建聪/潘雪婷/胡宗忠
一种酿造红曲陈醋的方法
ZL201610585082.X
一种清爽型橄榄醋及其生产方法
ZL201410045522.3
田玉庭/郑宝东/曾红亮/朱丰/曾绍校/黄佳梅/郭泽镔
一种液体灌装传输系统及灌装传输方法
ZL202010011317.0
福建吉百年食品有限公司
林锦云/任传豪
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及福建红曲醋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蒋雅君(第一作者)
田玉庭(通讯作者)
MicrobialdynamicsandflavorformationduringthetraditionalbrewingofMonascusvinegar
32
红曲霉菌混合制曲高盐稀态发酵过程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张翀(第一作者)
酿造酱油用豆粕微波真空预处理工艺研究
项目21
1.项目名称:杜鹃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杜鹃植物为世界“三大高山”木本花卉、中国“十大传统”名花。针对种质资源现状不清、系统关系不明、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品种欠缺、繁育与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在12个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持续25年攻关与实践,构建种质资源库、探明耐热调控机制、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累积机制、选育新优品种、创新高效繁育与菌根抗逆栽培技术等,取得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杜鹃产业整体升级。
(1)构建杜鹃植物种质资源库,厘清系统发育关系。在漳平永福、福州晋安等地收集保存杜鹃活体种质资源10万余份,明确福建27种野生资源分布点;首次创建杜鹃生物数据库保藏样品31146份,筛选出耐石灰类群76个,占全国杜鹃种72.3%、品种43.3%、亚种47.2%;发现新种10个、变种3个、亚种1个、记录种1个,研究100个分类群,建立5个亚属11组新分类系统;创新应用高光谱遥感图像调查、监测不同山区杜鹃种质资源、物种分类、生理参数反演,分类准确率90.6%,建成国家杜鹃种质资源库。
(2)探明耐热调控机制,选育新品种。揭示杜鹃与微生物互作热胁迫响应机制,明确微生物群落在抵御热胁迫中重要作用,创新导入菌根真菌调控微生物群落,提高防御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增强杜鹃耐热性。突破并建立耐热品种分子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将JsLHY、GA2ox7耐热基因进行转化并筛选获耐热阳性植株,缩短培育周期20%,杂交育种获‘古田红’等新品种10个,填补福建杜鹃新品种权空白。
(3)揭示外源诱导子对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关键酶活性调控机制。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季节性变化规律,揭示外源诱导子脱落酸、水杨酸等通过增强黄酮类化合物关键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166.2%。创新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同时测定多种黄酮类物质成分鉴定技术,平均黄酮得率为2.9%,为开发杜鹃药用原料提取提供技术支持。
(4)创新杜鹃高效繁育与菌根化栽培技术体系。率先建立杜鹃离体繁殖与微芽嫁接技术,选择品种经离体诱导、瓶内嫁接获无菌嫁接苗,移栽成活率达96.3%;创新杜鹃高位嫁接技术,以优换劣品种更新改接,缩短培育周期3-5年;创新林下耐阴菌根真菌抗逆栽培技术,提高根长30.9%、花期延长20天;发明引种驯化智能设备及控制系统,缩短培育周期45天,移栽成活率96%,攻克杜鹃不同海拔引种驯化难题。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贵州科学院、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诚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洋塔园艺有限公司、福建江海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漳平市永福康德园艺有限公司、海南大学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郭梨锦、陈孝丑、林蔚、陈翔、何碧珠、周艳、王玲、伍炳华、潘大仁、方永根
排名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郭梨锦
讲师、博士
陈孝丑
科研科负责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福州植物园
林蔚
陈翔
副研究员
贵州科学院
该项目第4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野生资源调查、分类学等方面的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1、2做出创造性贡献。开展杜鹃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发现并报道新种、新变种、新亚种、新记录种共计15个。发表学术论文14篇,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何碧珠
教授
该项目第5完成人。从1995年开始从香港缤纷园艺引进西洋杜鹃建立繁殖体系并进行大量快繁,1997年西洋杜鹃繁殖苗开花并推广。率先组织团队开展并建立杜鹃离体快繁技术体系和产业推广应用,创新杜鹃微芽嫁接等技术,奠定产业应用发展基础,对主要科技创新1、2、4做出贡献,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周艳
王玲
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福州市琴亭湖公园管理处
该项目第7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种质资源收集与园林应用,对主要科技创新1、2做出创造性贡献,建立杜鹃种质资源库,制定了杜鹃林下耐阴栽培等标准。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5%。
伍炳华
该项目第8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耐热品种育种筛选技术体系。对主要科技创新2、4做出贡献。构建杜鹃高效繁育技术和遗传转化体系,建立耐热品种创制实验室系统。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制定标准2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潘大仁
该项目第9完成人。主要负责优化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等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揭示诱导子对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影响机制,创制提高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与含量技术,发表论文5篇。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方永根
董事长
林业高级工程师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
国家(地区)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古田红
20210429
2021年10月21日
福建洋塔园艺有限公司
游文聪、方永根、黄泽春、陈孝丑、魏观希、林春平
翠屏春晓
20220355
2022年12月29日
陈发兴、游文聪、陈秋玲、卫梅、陈孝丑、方永根
朝阳1号
20130027
2013年6月28日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公司
朝阳2号
20130028
朝阳3号
20130029
朝阳5号
20130031
一种用于园林养护的喷灌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ZL202011056057.5
2022年8月5日
福建江海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俞征瑶、柯立东、刘克强、陈益梅
Methodforinvitropropagationandeffectiverootlessseedlinggraftingofwoodyrhododendron
南非
ZA00005614
2022年10月19日
郭梨锦、林蔚、施杰
增压式植物培养装置
ZL202120367134.2
2022年2月15日
林蔚、兰思仁、黄靖、陈世品、余翔宇、谢裕杰、陈朝杰、杨超、蔡宗鑫
智能高效生物反应器气体及气压控制系统V1.0
2021SR1215401
2021年8月17日
王玥瑶、尤昌明、吴阳风、蔡宗鑫、林蔚
FrontiersinMicrobiology
ChangesofendophyticmicrobialcommunityinRhododendronsimsiirootsunderheatstressanditscorrelationwithleafphysiologicalindicators
2022-11-17
通讯作者:8/LanSiren,15/GuoLijin;第一作者:1/LinWei,2/LiuLei,3/LiangJincheng,4/TangXuexiao
西北林学院学报
其他
HPLC同时测定锦绣杜鹃四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2012-05-09
通讯作者:2/潘大仁;第一作者:1/张梅
AnnalesBotaniciFennici
NewtaxaofRhododendron(Ericaceae)fromChina
2010-10-29
通讯作者:ChenXun;第一作者ChenXiang
Changesandcorrelationbetween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Rhododendronsimisiiandsoilmicrobialcommunitiesunderheatstress
2022-07-22
通讯作者:郭梨锦;第一作者:1/LiuLei,2/LinWei,3/ZhangLi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杜鹃属一新种
2012-05-21
第一作者:陈翔
9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同行评价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
福建省农学会
科技查新报告(国内外)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现场检测报告
专家现场检测报告
专家组
检索报告
项目22
1.项目名称:人造肉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趋向健康营养化,寻求肉类代替品成已成为趋势。人造肉肠是可通过科技手段生产的肉类替代品,其本质是更可控的工业化生产。虽然人造肉肠是理想的肉类代替品,但仍存在人造肉肠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薄弱,专业生产设备缺乏,产品豆腥味重、咀嚼性弱以及适口性差等产业共性关键问题。本项目依托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爱尔兰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在系统研究人造肉肠原料特性、蛋白交联、减腥提香增质等机制基础上,创研人造肉肠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有效提升人造肉肠产品品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人造肉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植物拉丝蛋白复配体系,创研系列拉丝蛋白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
针对植物拉丝蛋白加工适应性差及生产效率低等共性问题,系统研究植物拉丝蛋白的质构特性,构建大豆-花生蛋白和马铃薯淀粉的三元复配体系,复合拉丝蛋白的纤维结构明显、组织化度和咀嚼度同比提高了50%以上,并创研系列拉丝蛋白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包括净化水质的加水设备、多段干燥机、震动筛选机、输送装置以及高效切断机,实现拉丝蛋白的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2-3倍,为人造肉肠产品原料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持。
2、创研基于TG酶的二段式蛋白交联机制,并自主设计人造肉制备装置
针对人造肉肠产品质地松散、适口性差、制备难度大及整体周期长等共性问题,创研基于TG酶的二段式蛋白交联机制,并自主设计人造肉制备装置,包括拆丝机、混合斩拌机和高温热炉,将拆丝、斩拌、成型进行整合和集成,解决了人造肉肠产品质地和口感劣变等技术瓶颈,有效缩短制备周期和加工生产难度,产品质构加权评分整体提高了35%-40%,生产制备效率提高了40%,显著提升了人造肉肠产品品质和生产制备效率。
3、系统研究人造肉肠的风味变化,提出减腥提香增质关键技术
针对人造肉肠产品豆腥味重,风味不佳等共性问题,系统研究人造肉肠的风味变化,提出减腥提香增质关键技术,利用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以及乙基麦芽酚等增香物质优化人造肉肠风味,解决了人造肉肠产品豆腥味重和风味不佳的技术壁垒,丰富了人造肉肠的风味和口感。
本项目成果技术成熟,在省内多家规模食品生产企业成功应用,促进人造肉肠产业的安全化、营养化、多元化发展。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人造肉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1)曾绍校: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以上,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论文1-2的写作。
2)滕用庄:该项目第2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3)刘宜锋:该项目第3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
4)林建杰:该项目第4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4,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5)邓荣华:该项目第5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以第二发明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6)欧雨嘉:该项目第6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论文1-2的写作。
7)蒋荣龙:该项目第7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8)魏倩婷:该项目第8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9)吴国滟:该项目第9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以第四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参与论文1-2的写作。
10)徐晖:该项目第10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11)郑宝东:该项目第11完成人,项目技术指导,指导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指导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指导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1,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指导论文1-2的写作。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加水设备
ZL202123231732.6
刘宜锋;韩金志;李瑞丽;刘文昆
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震动筛选机
ZL202220116057.8
刘宜锋;蒋秀玲;黄梅婷;肖榕晖;刘文昆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多段干燥机
ZL202220013469.9
刘宜锋;肖榕晖;黄梅婷;任馨瑜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高效切断机
ZL202123336844.8
刘宜锋;肖榕晖;黄梅婷;蒋秀玲;刘文昆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输送装置
ZL202220123690.X
刘宜锋;檀巧斌;刘文昆;郭海艳
一种豆制品成品杀菌用自动装卸机构
ZL202122477156.7
罗永桂;邓荣华;郑惠彬;林先鉴
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
植物蛋白肉研究进展
2020,
46(12):
299-305
2020-03-31
欧雨嘉,郑明静,曾红亮,曾绍校,郑宝东*
基于响应面和模糊数学法优化人造肉肠工艺
51(05):
713-720
2022-09-18
吴国滟,谢雯,欧雨嘉,曾绍校,郑宝东*
评价材料名称
提供单位
附件
《人造肉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鉴定证书
2022年12月28日
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协会
鉴定证书
人造肉肠系列产品检测报告
2021年11月19日、2022年9月1日
吉克检测技术(福建)有限公司
检测报告
科技成果查新报告
2022年12月13日
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
项目验收表等结题材料
2022年11月30日
验收书
发明专利:一种高品质即食人造肉肠及其加工方法
2022年8月4日
国家专利局
实质审查通知书
2022年10月11日
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牛肉风味仿生肉的豆制食品制备装置及其工艺
2022年3月10日
项目23
1.项目名称: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浙江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贡献:
1)吴春华: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70%。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和推广计划、方案和统筹实施,主导完成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胡亚芹: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60%。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和方案和统筹实施,指导学生完成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王良玉: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项目**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吴甜甜: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项目**色海水鱼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骆主胜: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40%。主要负责项目**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中试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穆若郡:该项目第6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项目**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胡正红:该项目第7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项目**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中试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8)宁孟军:该项目第8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项目**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庞杰:该项目第9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20%。主要负责项目中指导学生完成特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
Apreparationmethodofhigh-elasticitysurimiproductwithdietaryfiber
500619
一种南极冰藻风味海水鱼肉深加工制品的制备方法
ZL201310680021.8
胡亚芹,吴春华,刘文娟,姜晴晴,陈士国,叶兴乾,刘东红
浙江大学
一种壳聚糖Nisin核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ZL201510275303.9
胡亚芹,陈士国,丁甜,陈健初,吴甜甜,吴春华,符莎露
一种高弹性膳食纤维型海水鱼肉深加工制品的制备方法
ZL201310680147.5
胡亚芹,吴春华,陈士国,叶兴乾,刘东红,陈健初
METHODFORIMPROVINGFLESHQUALITYOFHAIRTAILBYCOMPOUNDINGCURDLANWITHTRANSGLUTAMINASE
202104687
胡亚芹,茅云翔,张铁涛,徐云升,薛长风,葛英亮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一种提高带鱼鱼糜凝胶强度的方法
ZL201110251602.0
胡亚芹,杨志坚,叶兴乾,纪蓉,陈健初,茹克亚
FoodChemistry
Theeffectofcurdlanontherheologicalpropertiesofrestructuredribbonfish(Trichiurusspp.)meatgel
9.231
2015,179,222-231
2015-02-04
61
通讯作者:6/YaqinHu*;第一作者:ChunHuaWu
FoodControl
Formationmechanismofnano-scaleantibioticanditspreservationperformanceforsilverypomfret
6.652
2016,69,331-338
2016-11-01
通讯作者:2/YaqinHu*;第一作者:ChunHuaWu
Structuralpropertiesoffilmsandrheologyoffilm-formingsolutionsofchitosangallateforfoodpackaging
10.723
2016,146,10-19.
2016-04-27
134
通讯作者:5/YaqinHu*;第一作者:ChunHuaWu
FoodHydrocolloids
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konjacglucomannan-basedbionanocompositefilmforactivefoodpackaging
11.504
2019,89,682-690
2019-04-01
104
通讯作者:7/JiePang*,8/ZhimingYan*;第一作者:ChunHuaWu
中国食品学报
1.546
2016,16(11),17-27
2016-11-30
33
项目24
1.项目名称:蓝圆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4.项目简介:蓝圆鲹属于红色肉鱼类,其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色素蛋白,使得加工品呈褐色并带有浓烈鱼腥味,严重影响了加工品的商品价值;此外,由于蓝圆鲹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氧化引起变质,所以长期以来,蓝圆鲹主要以冷冻品销售,少量加工成熟鱼干,产品附加值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项目组潜心十余年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出具有提高免疫力和具有芳香风味的脱腥蓝圆鲹蛋白肽;研发出腥味极低并略带酒香的蓝圆鲹即食鱼片;建立了蓝圆鲹鱼糜制品改良技术体系,为鱼糜产业提供了优良的原料;开发出重组技术结合低温凝胶化的鱼排产品,显著提高了蓝圆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威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深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梁鹏,男,38岁,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项目主持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程文健,男,49岁,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罗联钰,男,43岁,福州宏东食品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3,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邓立青,男,38岁,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4,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胡正红,女,43岁,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陈丽娇,女,60岁,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陈小辉,女,33岁,福建闽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黄莹,女,38岁,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讲师。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吕峰,女,58岁,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杜艳瑜,女,24岁,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一种鱼丸复配淀粉
ZL201310307776.3
陈丽娇;李丹辰;程文健;张浩;洪佳敏;刘文钊;陈慎
一种冷冻重组鱼排及其制备方法
ZL201110063075.0
吕峰;贺江航;谭念军;罗智闽;黄金燕
一种U型鱼丸蒸煮装置
ZL201420534245.8
林春强;张文军;邓立青
福建坤兴海洋生物有限公司
一种两段式鱼丸蒸煮装置
ZL201420534183.0
一种改进的锯鱼机
ZL201620715442.9
林春强;林春宝;邓立青
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海产品剖片设备
ZL202121910992.3
邓立青;林勇;林春强;林春宝;黄楠
一种用于鱼浆的鱼肉分离装置
ZL202022316235.5
胡正红;王锦锋
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纳滤机
ZL202020835215.6
杨智识;吴光忻;陈燕;**杰;李健;姚丽峰;罗联钰
福建省深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酶解罐
ZL202020833286.2
陈燕;**杰;李健;杨智识;谢林美;王龙坤;罗联钰
一种喷雾干燥机
ZL202020835859.5
李健;杨智识;谢林美;吴光忻;陈燕;**杰;罗联钰
JournalofAquaticFoodProductTechnology
InfluenceofMaillardreactioninvolatileflavorcompoundsofblueroundscad(Decapterusmaruadsi)enzymatichydrolysate
2.006
2021,30(5):615-629
2021-08-18
通讯作者:6/PengLiang
第一作者:
1/RongbinZhong
AdvanceJourna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
Effectofphosphatecompoundsonwaterretentioncapacityofroundscadsurimiduringfrozenstorage
2016,12(5):265-270
2016-10-15
通讯作者:4/LijiaoChen;
第一作者:1/PengLiang
农产品加工
脱脂蓝圆鲹鱼粉与酶解蛋白粉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2018,(06):43-47
2018-03-23
通讯作者:4/陈丽娇;
第一作者:1/涂晓玲
复合抗冻剂对蓝圆鲹冷冻鱼糜抗冻效果的影响
2015,44(06):618-623
2015-11-18
通讯作者:5/陈丽娇;
第一作者:1/梁鹏
中国粮油学报
木薯淀粉与木薯变性淀粉鱼糜加工性质的影响
2.08
2014,29(08):60-64
2014-08-25
通讯作者:2/陈丽娇;
第一作者:1/李丹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可得然胶对鱼丸品质的影响
2014,35(02):85-88
2014-04-23
食品工业
漂洗条件对蓝圆鲹鱼糜特性的影响
2014,35(03):18-21
2014-03-20
第一作者:1/张浩
鱼肉组成及漂洗方法对蓝圆鲹鱼糜品质的影响
2014,43(02):185-190
2014-03-18
通讯作者:6/程文健;
科学养鱼
淀粉及变性淀粉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08):75-76
2013-08-10
通讯作者:3/陈丽娇;
福建水产
蓝圆鲹鱼片贮藏期内脂肪氧化特性研究及抗氧化剂的筛选
2011,33(05):31-35
2011-12-25
第一作者:1/程文健
项目25
1.项目名称:基于高世代良种的杉木配方施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文化程度
刘爱琴
研究员
学士
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指导、统筹项目进度安排,负责项目试验设计,项目实施。
蔡丽平
副教授
博士
协助项目实施与申报,参与外业调查和材料整理,负责项目工作总结和验收工作。
林德喜
参与部分试验设计与实施
刘雨晖
助理工程师
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林场
协助项目实施、参与外业调查及成果推广
陈建兴
福建省建瓯林业局
协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协助试验装置设计和材料整理
林景泉
硕士
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
周垂帆
邹显花
讲师
南昌工程学院
协助试验装置设计
马祥庆
协助试验设计和成果推广的总体指导
一种用于叶面施肥供养控制的装置
专利号:ZL201720676150.3
吴鹏飞,陈智强,刘爱琴,邹显花,王讷敏,李涛.
用于植物养分控制模拟的超声波雾化培养箱
专利号:ZL201721821671.X
邹显花,刘爱琴,马祥庆,吴鹏飞,胡亚楠,贾代东.
一种植物根系觅氧量测定装置
专利号:ZL202023236073.0
卢佳奥,吴鹏飞,郑姗姗,郭昊澜,陶长铸,连晓俏.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的杉木苗期施肥营养诊断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01):73-79
李惠通,牛宁,贾代东,魏志超,吴鹏飞,刘爱琴
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施肥配方研究
森林与环境学报,2020,40(04):420-427
宋政凯,李惠通,赖慧捷,任衍敏,苏铁,刘爱琴.
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1,43(3):598-609.
赖慧捷,李惠通,宋政凯,苏铁,侯政杰,刘爱琴
配方施肥对杉木近熟林大径材材种结构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2021,41(1):18-25
任衍敏,陈敏健,李惠通,侯政杰,刘雨晖,刘爱琴
配方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亚热带农业研究,2022,18(01):23-31
任衍敏,陈敏健,李惠通,侯政杰,苏铁,刘爱琴
SoilnutrientsdynamicsinbroadleavedforestandChinesefirplanationsinsubtropicalforests
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2018,30(2):242-251
SelvalakshmiS,VasuD,HuangZJ,GuoF,MaXQ
SoilparentmaterialandstanddevelopmentstageeffectsonlabilesoilCandNpoolsinChinesefirplantations
Geoderma,2019,338:247-258
ZhangY,TigabuM,YiZG,LiHT,ZhuangZ,YangZ,MaXQ
CharacteristicsandcorrelationofsoillowmolecularweightorganicacidsandnutrientsinfourplantationsinredsoilareaofsouthChina
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2022
RenYM,HouZJ,LinZR,LiuAQ,CaiLP
Effectsofbiocharandlitteroncarbonandnitrogenmineralizationandsoi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inaChinesefirplantation
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18,1-11
LiY,ZhouCF,QiuYX,TigabuM,MaXQ
Biocharadditiontoforestplantationsoilenhancesphosphorusavailabilityandsoilbacterialcommunitydiversity
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20,455.
ZhouCF,HealK,TigabuM,XiaLD,HuHY,YinDY,MaXQ
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土壤通报,2016,47(06):1521-1528
李惠通,王文辉,黄娟,刘爱琴.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2017,30(02):322-328
李惠通,张芸,魏志超,贾代东,刘雨晖,刘爱琴.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类群特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37(05):122-129
魏志超,黄娟,刘雨晖,贾代东,李惠通,吴鹏飞,刘爱琴.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17,31(06):183-188
庄正,张芸,张颖,李艳娟,高文杰,刘爱琴.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39(06):584-592
丁文沙,魏志超,孟李群,刘志刚,刘爱琴
施用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38(4):393-399
刘志刚,朱晨曦,陈敏健,于洋洋,周垂帆,刘爱琴.
施磷方式对杉木幼苗光合能力及磷素分配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8(01):28-34
杨振,陈智强,王讷敏,吴文景,马祥庆,吴鹏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1,(4):1-13
赖慧捷,李惠通,宋政凯,苏铁,侯政杰,刘爱琴.
铜锌肥对不同林龄杉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37(2):155-162
陈胜进,叶代全,吕红翠,李文芳,林德喜.
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效益和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初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2014,16:67-73.
卜旭凌,黄金华,叶代全,林德喜.
支撑材料名称
科技评价报告
推广应用证明
项目26
1.项目名称:食品中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的预测微生物学模型及生长机制研究
3.提名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①方婷,主要负责牛奶和驼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生长及失活动态模型构建及生长机制研究;
②李长城,主要负责生鲜或熟肉制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生长及失活动态模型构建及生长机制研究。
期刊、期刊影响因子、分区
期号、起止页码
One-stepkineticanalysisofcompetitivegrowthofSalmonellaspp.and
backgroundfloraingroundchicken
2020.11.23
ZhenJia,YaboPeng,XiaotongYan,ZiyeZhang,TingFang,ChangchengLi
FoodControl、6.652、JCRQ1
Volume:117
ArticleNumber:107103
Assessingthegrowthof
Listeriamonocytogenesin
salmonwithorwithoutthe
competitionofbackground
microflora-Aone-step
kineticanalysis
2020.08.01
ZhenJia,
WeijuanBai,
XiaotingLi,
TingFang,
Changcheng
Li
Volume:114
ArticleNumber:107139
Growthkineticsof
Staphylococcusaureusand
backgroundmicroorganisms
incamelmilk
2020.09.24
Xie
Zhaopeng,
PengYabo,
Changcheng,
Luo
Xiaojuan,
WeiZhaoyi,
LiXiaoting,
YaoYukun,
FangTing
Journal
ofDairy
Science、4.034、JCRQ1
Volume:103
Issue:11
Page:9958-9968
基于C14-HSL探讨阪崎肠杆菌中信号分子与其
生长机制关系
2019.10.25
闫晓彤,罗小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李长城,方婷
食品科学(EI)、3.472、Q2
期号:18
起始页码:134-139
鸡肉中沙门氏菌和背景菌群生长动力学模型
2019.01.09
彭亚博,李晓婷,方婷,李长城,魏钊异,田裕心,陈沁雯,刘万宁
期号:09
起始页码:7-15
巴氏杀菌奶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
魏钊异,姚昱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方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1.541、北大核心
期号:08
起始页码:2311-2316
巴氏杀菌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单增李斯特菌
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2019.02
魏钊异,方婷
期号:04
起始页码:949-954
环境因子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2019.01
陈雪,罗小娟,姚昱锟,李晓婷,李长城,方婷
期号:02
起始页码:414-420
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019.05
魏钊异,方婷,李长城,彭亚博,李晓婷,潘洁茹,叶海梅,林侃
中国乳品工业、1.312、北大核心
期号:05
起始页码:8-12
温度和盐含量对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热失活的影响
2018.12
李长城,白伟娟,贾真,方婷,陈锦权
食品工业、1.392、北大核心
期号:12
起始页码:50-53
MathematicalmodelingofgrowthofSalmonellaspp.andspoilage
microorganismsinrawoysters
2015.04.29
TingFang,LihanHuang,LijunLiu,FanMei,JinquanChen
FoodControl、3.388、JCRQ2
Volume:53
Page:140-146
GrowthandsurvivalkineticsofListeriamonocytogenesincookede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