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早教机构在南京某医院开设讲堂给家长介绍“闪卡”。
如此早教
家长读卡片,训练几个月大的婴儿
有人坚信对孩子发育有好处,有人只是跟风
“你今天给孩子读卡了吗?”“每天都坚持练的。”“有时候会忘,不过一周也坚持三四天。”这是南京某个妈群里的家长对话,她们的孩子都不足2岁,最小的甚至只有3个月。这么小的宝宝究竟在学什么呢?
扬子晚报记者在一位名叫李丽(化名)的妈妈所录制的视频上看到,大概10个月大的男婴趴在床上,家长站在面前,将一叠印刷有红点的数字卡片快速在宝宝面前展示,同时嘴巴里念念有词,21+18=39,11+34=45之类的加减法。语速之快,大约是正常说话的两倍以上。
记者询问“宝宝真的能听的懂吗?”李丽肯定地表示,可以的。“我考验过宝宝,问14+20=几的时候,他就在两张卡片中爬向正确的那张。”李丽还向记者传授经验说,闪卡越早用越好,最好从3个月开始学。
不过,李丽的丈夫魏先生却对此不以为然。“我早劝她不要买,她不听,总说别人都用,我们不用,万一孩子比人家发育慢怎么办?我就不明白了,这么小的孩子,学数学有什么用?就算学会了,又能怎样?”
记者采访的十多位用这种早教法的家长中,大多数妈妈对此深信不疑,相信坚持做一定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好处,但好几位表示,只是跟风试试。
花费不菲
医院里开讲座,买全套卡片要上万元
算术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中英文词汇、化学元素等
这些家长们究竟给宝宝看的什么卡片呢?
“老师说,宝宝学了这个以后,三岁就自主看书,拥有最强大脑。”李丽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就是在这样的讲座上听得心潮澎湃,爱子心切,怕宝宝落于人后,于是才跟很多家长一样,花了两千块买了一套数字卡片。
记者看到,李丽所买的数字卡片,正面是红色的小点,反面是对应的数字。“红点是给宝宝看的,家长读反面的数字。”李丽说。
专家剖析
这种“闪卡早教”训练条件反射
马戏团训练动物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可以肯定地讲,就是一场骗局,哪有什么科学依据呢?”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教授江峰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称,“闪卡”上的内容比如算术,是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一种技能,如果不理解卡片内容的意义,是无法达到让宝宝记住的目的。“不断在面前晃过的闪卡能给孩子留下直觉印象,久而久之让小孩子对卡片的内容产生一种条件反射。但这就像训练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它能用鸣叫的方式表达简单的算术结果,但你能说它真的会算术吗?”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前后,包括央视《焦点访谈》在内的媒体就有关于杜曼闪卡的报道,闪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发明的目的是用来治疗脑损伤的孩子。时任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在新浪微博上称,“杜曼闪卡,珠心算,图形填色,奥数,加拼音儿童读物,是摧残儿童思维和身心自由生长的套路。”
有眼科专家曾指出,婴儿刚出生时视力发育较差,这时候适宜让其眼睛望远,如果长期把卡片近距离放在孩子眼前可能导致斜视。
有请大众评审
市民吴女士:这个讲座我也去听过,里面确实有一些主流的教育理念,比如提倡一定要父母来教育孩子,而不能交给老人和保姆。但是涉及到闪卡的功效,我就觉得有夸大之嫌疑。后来一听要好几千一套纸片,就作罢了。
网友“精雕物语”:任何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都不一定科学;杜曼闪卡在中国的兴起,其实说明了现在的教育产业有多急功近利。造成这种商业氛围过浓的大环境,每位家长其实都有责任,培养孩子真的需要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么?抑或是家长们面对社会的不确定性,把成人的不安全感投射在儿童教育上?
网友bobosang:对于这种无法立竿见影的打着启智开发的“用具”,我觉得很多妈妈还是抱着多多益善的想法,从自己角度出发,想着就是给宝宝看几张图片嘛,会有那大的伤害。恰恰是这种心态,万万要不得。
专家建议
孩子早教,父母关爱与陪伴不可或缺
事实上,如今各种早教机构遍地开花,一节课动辄三五百块,但是不少家长却趋之若鹜。在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教授江峰看来,是家长们“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在为其买单。“这种说法就是有问题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起跑线和相同的终点,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这样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孩子就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死在起跑线上了。”
对于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教,江教授给出了两点建议。首先,0—3周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感知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更多能够让孩子的兴趣得以展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兴趣方向。其次,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阶段,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上海市学前教育专家郭宗莉也反对超前学习。她认为,“教”不是让孩子“抢学”,如果一定要在入学前教孩子什么,应该是自理能力、学习及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等。记者宋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