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有用的人”?“体面”?体会整个句子意思。
“有用的人”指(有真才实学的人,指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整个句子的意思:父亲借花生喻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做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做贪图名利、追求体面,光彩而不学无求的人。
参考答案
[文段1]窃读记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昨天读过的那本书。
2、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3、“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我”比作饿狼,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文段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B)(2)选的都是高才生。(A)
3、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是具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贯通的人才。
4、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
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这里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经验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5、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而自己看闲书行吗?闲书应该在什么时候看?不行,应该在学有余力的课外闲时看。
[文段三]我的长生果
1、从文中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2、“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这句话说明了我对读书的热爱,也说明了我阅读范围在扩大,深度也在增加。
3、“我”养成的习惯是做笔记,它的好处是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4、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文段四]梅花魂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大多;大都。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折节:使自己屈于别人。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愈是贫穷,愈是饿着肚子,他学习愈努力,愈用功.这种人才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因为梅花最具有品格、最具有灵魂、最具有骨气,它是中华名族的象征,所以外祖父非常喜爱梅花。
抄写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cúnchún)!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yùyùe)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yāyà),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gúgǔ)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句子画横线处填上关联词语,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写句话。无论刮风下雨,爷爷总要坚持早上起来散步。
2.外祖父是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赞美梅花的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单纯地赞美梅花。第二层:外祖父借助赞美梅花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第三层:外祖父想让莺儿学习梅花的秉性。3.用“__”画出表现梅花魂的句子。
4.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外祖父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或者结合梅花的品性来谈。)
5.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1)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b.梅花赶在别的花之前开放,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c.这句话借赞美梅花不畏风雪开放飘香的特点,与下文照应,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秉性。()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c.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的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6.“气节”在课文中是不肯低头折节、坚贞不屈的意思。
7.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8.这段话赞扬了梅花,表白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声。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支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惜(珍惜)玷污(污辱)唯独(只有)顿时(霎时)训斥(训责)清白(清正)
3.文中“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句若改成“用保险刀片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抹净。”意思有没有改变?两句对比有什么不同?不同,原句更具体地写出外祖父拭擦梅花图小心细致的样子,突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4.《梅花魂》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读诗落泪。2.珍爱墨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5.赠梅花手绢。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文段五]桂花雨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这个文段选自《桂花雨》。
2、给下面的词语找反义词。大(小)早(晚)短(长)乐(苦)香(臭)前(后)
3、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4、桂花有什么用途?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5、用“----”划出桂花落下来时像下雨一样的句子。
6、“好香的雨”指的是:(纷纷落下来的桂花。)
7、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一个“浸”字,形象地说明了桂花的香气之浓。_
[文段六]鲸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用“//”给这一自然段分层。1-2句为第一层,3-5句为第二层。
2、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鲸的体积巨大);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重量)。
(1)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
(2)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作比较)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举例子)
4、判断下面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鲸的体形像鱼,所以属于鱼类(×)
(2)最大的动物不是象,而是鲸。(×)
(3)鲸的种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齿鲸,另一类是虎鲸。(√)
(4)须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我现在知道的鲸鱼有:蓝鲸、长须鲸、齿鲸。
[文段七]松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训)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骄)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拢)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座)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松鼠不是肉食动物的原因是常吃的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2、松鼠的特点是什么?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3、写近义词:敏捷(敏锐)美丽(漂亮)写反义词:漂亮(难看)喜欢(讨厌)
4、“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请用“----”划出描写它的外貌的语句。
5、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呢?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座)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6、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什么?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坐姿六个方面来写松鼠的外形特征。
[文段八]新型玻璃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没有一点儿损坏,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第一层:1-2句,描写夹丝玻璃的特点。第二层:3句,列举具体事例来说明夹丝玻璃安全可靠。
2、“夹丝玻璃”的特点是坚硬、不易破碎。作用是安全可靠。
[文段九]假如没有灰尘
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天空呈现蓝色。灰尘则不同,它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阳光。我们看到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就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1、找出本段中表示颜色紫、蓝、青,白,蔚蓝。
2、灰尘在散射太阳光时有什么特点?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太阳光。
3、我们在地面上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原因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
4、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什么颜色?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文段10《钓鱼的启示》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戒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
2、找出近义词:沮丧(失落)严格(严厉)抉择(选择)告诫(劝诫)
3、“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句中的“鱼”在文中指的是(C)
A、这里的“鱼”是指除了鲈鱼之外的鱼,比如:鲤鱼、带鱼、金鱼等
B、这里的“鱼”是指比这条鲈鱼还要大、还要漂亮的鲈鱼
C、这里的“鱼”是指诱惑人的财物、名利……
D、这里的“鱼”是指美味的鲈鱼
4、回答问题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孩子是设计师。
(2)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我遇到了“鱼”。
5、当“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想什么?(2分)答:“我”想到:我的运气真好,居然能钓到这样大,这样漂亮的鲈鱼!
6、从这段话中找出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我”好不容易才钓到鲈鱼;鲈鱼大而漂亮,诱惑很大;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批评。
7、为什么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3分)
8、父亲让我放掉鱼和我后来成为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4分)答:因为正是当年那件“沮丧”的事,使“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这道理能使“我”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战胜自我,这是“我”后来能成为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jìnjǐn)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条鲈鱼很大很漂亮,父亲也不舍得把鱼放掉,二是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
(2)从“‘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这句话中看出“我”急切、不理解的心情。
(皎洁)的月光(乞求)的目光(不容争辩)的声音(大声)地争辩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改为被字句)鱼钩被我慢慢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2、对“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A)(1分)
A、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是对“我”真正的爱。B、父亲态度那么坚决,是不懂人情,不爱“我”。
4、“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请你展开想象,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4分)答:父亲当时可能在想:多么大,多么漂亮的鲈鱼呀!我能拥有这条鲈鱼就好了!但是为了教育儿子,我必须把你放回湖里去。我真舍不得把你放回湖里去。
5、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4分)答: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是因为,他让“我”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获得得道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自觉性和能力。
[文段十一]落花生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这个文段选自《落花生》,作者是落华生。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可贵(珍贵)立刻(立即)爱慕(喜爱)
3、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2.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3.体会意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爸爸告诫我们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要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贡献的品格,要做花生那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用的人”指有真才实学的人,指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5.关联词语。(1)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2)它(既)好看,(又)很有用。(3)它(不但)好看,(而且)有很多人都喜欢它。
6.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犹如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不令人羡慕,但他们切切实实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教师等,他们是默默为别人带去好处,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kōngkòng)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zhngzhòng),翻地,播种(zhngzhòng),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háihuán)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1、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3分)
2、给下列词语排列顺序。(1分)
(1)浇水收获翻地播种买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
(2)中秋清明除夕元旦国庆元旦清明中秋国庆除夕
4、从“居然”的意思是什么?你从这一词你体会到什么?请用“居然”造一个句子。(4分)
“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表现出我们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例句:他一向很少举手发言的,今天居然举手发言。
5、妈妈让孩子们开荒地种花生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爱吃花生的愿望。(3分)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lǜlù)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给画线的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2分)
2、写出反义词:爱慕(厌恶)有用(没用)好处(坏处)写出近义词:可贵(珍贵)体面(气派)爱慕(喜爱)
3、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2分)
4、用“要……不要”造句:我要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吃太多的零食。
5、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外表美),却具有(内心美)。(5分)
6、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1分)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B、父亲认为桃子、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7、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精神。(2分)
8、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9、
(1)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改为反问句)难道父亲的话没有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吗?
(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10、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只讲体面,而要做有真正本领和内心世界美的人,并赞扬那些默默无闻,为人民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11、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3分)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农民、送报人、教师。
12、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你是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4分)
我想做花生一样的人,我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美的人更难,但如若仍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文段十二]珍珠鸟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伏:A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B低下去;C隐藏;D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1)解放军战士潜伏在树丛里。(C)
(2)三伏天里温度最高。(D)
(3)我伏案写作。(A)
(4)河里的波浪时起时伏。(B)
2、“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中的“小家伙”一词反映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我”写下的感受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文段十三]地震中的父与子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1、文段选自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2、给文段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儿子在等着我!
5、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6、听到孩子的喊声后,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惊喜与激动。
7、儿子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责任感,信守承诺。
8、从以上描述,看出父亲怎样的品质?有爱心,坚韧、有责任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解词
破烂不堪: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堪:kān忍受,经得起
2、摘录这部分课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回答问题。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但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体现了父亲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这个语段中除了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文段十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qítú)。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了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1、解词:
歧途:错误的道路。断言:十分肯定地说。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2、给文中没有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根据文中的拼音。____歧途______谨慎____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列举的省略)
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文中代表父母对“我”的不同态度,这两种态度分别是鼓励的爱、严厉的爱。
6、文中说“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其中,“这种爱的力量”指的是母亲慈祥的鼓励
7、为什么“我”会觉得我当初是多么的幸运?
因为“我”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鼓励的爱,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正是他们不同方式的爱使我取得了成功。所以“我”会觉得我当初是多么的幸运。
(联系上下文)因为母亲慈祥的鼓励给了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严格的要求是对我的警告,时常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们不同方式的爱使我取得了成功,所以“我”会觉得我当初是多么的幸运。
8、文中画横线的句中“刮倒”的意思是什么?“刮倒”在这里指:因赞扬而自满,或因批评而气馁。
9、请你说说你对“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她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不因取得成绩受到表扬而骄傲,也不因遇到挫折糟到批评而灰心。
10、父母亲对“我”的同一首诗的评价截然不同,其原因是(C):
A.母亲比父亲更爱自己的孩子。B.父亲欣赏诗的水平比母亲高。C.母亲想鼓励孩子,父亲要鞭策孩子。
[文段十五]圆明园的毁灭
1、按原文在()内填写恰当词语,在[]内填写关联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亭台楼阁(gěgé)收藏(cángzàng)仿佛(fúfó)
3、联系文理解词语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饱览:尽情地观看,看不够。漫游:不受拘束,随意游玩。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玲珑剔透:精致灵巧,透空明晰。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诗情画意:诗一般的情趣,画一般的意境。奇珍异宝:奇异罕见的珍宝。
第一层: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第二层:漫步圆明园中,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
6、园内景物分为哪几类?分为三类,1、仿照各地名胜建造2、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3、西洋景观。
7、园中的哪些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8、园中的哪些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9、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10、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11、按原文填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_。
12、文中画“”的句子是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13、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园内散步,好像在世界各地游玩,观赏各处风景名胜;在其中边走边思考,好像身在奇妙的虚幻世界一样。)
这句话点明了作者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奇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1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因为圆明园内收藏着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5、“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句话写出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16、概括第一段的主要意思。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中,可饱览中外风景名胜。
17、概括第二段的主要意思。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文段16]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英勇跳崖。2.为什么说五壮士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的声音”?
因为这豪迈的口号声,表明了他们英勇跳崖自我牺牲的原因,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所以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3.文中表现声音大的词语是惊天动地,表现英雄气概的词语是气壮山河。4.加点的“屹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不能,“屹立”表示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形容五壮士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而“站立”不能体现出这层意义。
五位壮士(矗立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回望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感动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互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文段选自《狼牙山五壮士》。
2、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改为“被”字句)那支从敌人手里多来的枪被他砸碎了。
(2)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缩句)脸上露出了喜悦。
3、“这声音”指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4、“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
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崖的事迹。
[文段17]开国大典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表现了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比喻句,用海洋比喻广场上的人群,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海上的波浪。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1、文段选自《开国大典》。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1)肃静寂静安静;(2)宣告宣布宣读;(3)热情热烈热心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文中画线部分,表达了什么?毛泽东领导了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站了起来。选举他为主席是众望所归,符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欢呼。
6、“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挺直了腰杆当家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