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皮肤癣菌病是犬猫的浅表真菌性皮肤病。小动物最常见的病原菌属包括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由于其传染力和人畜共患的特性,皮肤癣菌病是犬猫临床中重要的皮肤病之一。
结论-目前尚无诊断方法的金标准。成功的治疗需要全身口服抗真菌药,同时与外部被毛的抗菌相结合。伍德氏灯和直接镜检能很好地判定是否有真菌感染。全身抗真菌药物安全使用范围很广,最重要的是对所处环境进行物理清洁消毒。此外,极少有动物传染人类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临床共识指南
临床共识指南总结
犬猫皮肤癣菌病诊断和治疗
1发病率和风险因素
a确诊皮肤癣菌病的真正发病率和品种易感性很难,因为其不是自发性疾病、不是致命性疾病、可能不被报道、感染严重程度不同并且许多犬猫不进行治疗即可自愈。所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发病率和品种易感性数据偏差。
b经报道皮下皮肤癣菌感染常见于波斯猫和约克夏犬。
c工作犬和猎犬的活动可以增加其接触皮肤癣菌孢子的机会,因此常在皮肤表层发病,且很少出现结节性的病变。
dFIV(猫艾滋病)和/或FeLV(猫白血病)血清阳性反应的猫,感染癣菌病的风险不会增加。
2诊断方法
a没有一种方法被认定为诊断的“金标准”。
b皮肤癣菌病的诊断需要利用多种诊断方法,包括伍德氏灯检查和直接镜检感染毛干,真菌培养判定菌种类型,并监测治疗效果。对于结节性或者非典型性感染,考虑活组织取样后特殊的真菌染色。
c无论是否同时使用伍德氏灯检查毛发并进行培养和/或镜检,皮肤镜都有可能是一个有用的临床检查工具。
dPCR检测皮肤癣菌的DNA是有效的方法,但是PCR阳性结果并不一定表示感染,因为死亡的真菌病原体仍会被PCR检出。
e与人们的认知不同,伍德氏灯检查在大多数犬小孢子菌感染的情况下呈阳性结果,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毛发在灯光下可以发出荧光;而对于已经治疗的猫,则很难再出现荧光。在设备不足、缺少放大设备、病患不配合、技术落后或者检查者缺少训练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
f监测治疗反应的方法包括临床反应、可能的话使用伍德氏灯和真菌培养。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也有助于监测治疗反应。
g治疗的猫PCR为阴性表示治愈;无病变的猫,真菌培养结果阴性、伍德氏灯检查结果阴性也表示治愈。
3外部抗真菌治疗
a目前推荐犬猫全身性癣菌病有效的外部治疗方法是,每周使用两次石硫合剂,恩康唑或咪康唑/洗必泰香波。
b过氧化氢催化剂、氯咪巴唑和特比萘芬香波一样有效,但要等到更多的活体研究资料证明有效时才能被推荐。
c咪康唑香波在体外试验有效,但在活体上要与氯己定联用才更有效。
d氯己定作为单药治疗效果不好,不推荐使用。
e对于外部治疗,克霉唑、咪康唑、恩康唑有一些数据显示有效。这些可被推荐用于联合治疗,但不能用于单独治疗。
4全身治疗
a伊曲康唑(非复方)和特比萘芬是治疗癣菌病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方法。
b灰黄霉素也有效,但与伊曲康唑(非复方)和特比萘芬相比副作用很多。
c酮康唑和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差,且酮康唑有更大副作用。
d氯芬奴隆的体外试验对于皮肤癣菌没有效果,不能预防或改变癣菌感染过程,不能增强全身抗真菌或外部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不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病。
e抗真菌疫苗不能阻止疾病病发,但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5环境消毒
a环境消毒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污染物污染,以及假阳性的真菌培养结果。
b环境中的真菌很难单独引起感染。
c通过对病变处剪毛,外部治疗和常规清洁可减少污染。
e传染源是可以很容易从环境中去除的;只要可以清洗,就可以被净化。
6人畜共患病的考虑
a皮肤癣菌病是公认的人畜共患病,它引起的皮肤病变是可以治疗和治愈的。
b皮肤癣菌病是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但动物感染给人的几率到底是多少目前仍然未知。
c对于人,最主要的皮肤癣菌病原是非动物源的红色毛癣菌。在人的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甲癣(即“趾甲真菌”)。
1介绍
伴侣动物皮肤癣菌病是由亲动物、亲土壤或亲人的真菌生物感染了皮肤角质结构,引起浅表真菌感染的一种皮肤病。最常见的病原是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因为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感染和传染性,以及人和动物共患性,所以在小动物医学,皮肤癣菌病是一种重要的疾病。对于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皮肤癣菌病是一种持续数周到数月的自限型皮肤病。治疗目的在于缩短病程,防止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
建立小组[称为指南小组(GP)]目的是收集和总结犬猫皮肤癣菌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循证信息。小组的联合组长KarenMoriello、KimberlyCoyner和SuePaterson以及其他七名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在兽医皮肤病学和真菌学方面有经验的小组成员,收集、翻译(适当时)和回顾自1900年起至今有关犬猫皮肤癣菌病的文献。使用的搜索引擎包括Micromedex、PubMed、Scopus、UpToDate和WebofScience。搜索的会议包括来自美国兽医皮肤病学会/美国大学兽医皮肤病学年会、美国动物医院协会、美国大学兽医内科学、欧洲社会兽医皮肤病学-欧洲大学兽医皮肤病学、国际社会人和动物真菌学、北美兽医皮肤病学论坛和世界兽医皮肤病学大会的会议记录和摘要。
本文目的不是详细评估小动物皮肤癣菌病的所有方面,而是对1900年到2016年的现有文献进行一个批判性调查研究,重点是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这项研究列出关于皮肤癣菌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建议,为兽医师和宠主提供帮助。
1.jpg
2疾病概述
2.1重要致病原,最新分类
共有30多种与皮肤有关的真菌生物。本文重点在于伴侣动物常见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一些亲动物的和小部分亲土壤的菌种。亲动物型皮肤癣菌一般生活在动物宿主上。它们包括犬小孢子菌(主要感染犬猫)、马属动物小孢子菌(马)、桃色小孢子菌(田鼠)、矮小孢子菌(猪)、马毛癣菌(马)、疣状毛癣菌(牛)和其他几种复杂的须毛癣菌(啮齿动物、兔子、刺猬)。亲土壤的皮肤癣菌种类主要与存在土壤中的已从活的宿主身体脱落的毛发,羽毛和角的角质分解有关。它们中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但其中一些在动物和人接触了被污染的土壤后偶尔也会引发感染。最常见的种类是石膏样小孢子菌复合体。
动物的皮肤癣菌种类是无性繁殖型,称为无性型。通过培养后微生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鉴定属于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此外实验室杂交实验时有些种类的皮肤癣菌产生有性繁殖和完整阶段(有性型),这使得他们被归为皮肤分节真菌属,子囊菌门。因此,有几个特殊菌种可以明确分类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复合体。然而,在文献综述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癣菌菌种的双重类别和命名法
关于回顾详细的真菌命名法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但是,重点在于2011年阿姆斯特丹宣布的真菌命名法(一个真菌=一个名称)被采用,而真菌分类仍在不断演化(表1)。
尤为重要的是事实上传统的须毛癣菌命名包含几个不同的亲动物和亲人的菌种。这几个菌种最近基于宿主易感性、形态学、繁殖特点和分子学特征得以明确区分(表2)。例如,在亲动物菌种的须毛癣菌复合体中,笨黑末节皮真菌是有性型菌属,其交配菌株分离自啮齿动物包括皮肤癣菌病的豚鼠,以及犬猫。亲动物有性型万博节皮真菌可从老鼠、龙猫和犬猫身上分离获得,人经常通过接触患皮肤癣菌病的犬猫感染。指间毛癣菌是一种完全亲人的癣菌菌种,分为笨黑末节皮真菌和万博节皮真菌,也属于须毛癣菌复合体。同样,石膏样小孢子菌公认是无种间性交叉反应的三个独立有性型菌种的复合体,即粉节皮菌、石膏样节皮菌和内弯节皮菌。应注意的一点是一些亲动物的菌种,包括犬小孢子菌和马属动物小孢子菌的进化与其他亲人菌有密切的关系,如铁锈色小孢子菌和奥多尼小孢子菌。
本文将使用传统命名,如有例外另作说明。但是,读者可参考这篇综述的主题给出额外观点和新的命名法。
2.2发病率和风险因素
研究健康宠物猫和犬的真菌菌群发现,最常引起皮肤病的犬小孢子菌并不是犬或猫正常皮肤微生物。宠物猫“正常”真菌菌群是多样性的,被分离的15个种类中,13个是腐生真菌,2个是皮肤癣菌。曲霉属、链格孢属、青霉属和枝孢属是最常分离到的腐生真菌。分别从两只猫上分离出石膏样小孢子菌和万博小孢子菌的单一菌落。有趣的是,从14只猫身上分离出红色毛癣菌。其中7只住在多猫家庭,另7只住在单猫家庭。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没有主人有患足癣的报道。相反,另一项研究中也有4只猫分离出了红色毛癣菌,其主人的家庭成员中确有“脚癣真菌”的病史报道。在犬,枝孢属和链格孢属是最常被分离到的。最近对健康和过敏犬猫皮肤微生物群的研究,使用次世代测序技术也没有发现皮肤癣菌是正常真菌菌群的一部分。基于这些发现,从被毛分离出的这些真菌,是环境中落入被毛,而不是像细菌一样的的常在菌落。
有5篇论文报道小动物临床中犬和/或猫皮肤病的患病率,并发现即使在猫皮肤病中,皮肤癣菌病都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407只患有皮肤病的猫,发现仅有45只(2.4%)猫患皮肤癣菌病,远低于更常见的过敏/异位性皮炎(26%)、细菌性感染(10%)、耳螨(6.1%)和跳蚤(5.2%)。在加拿大的一项研究,419只患有皮肤病的犬中,患有皮肤癣菌病的犬仅有3只(0.71%),而111只患有皮肤病的猫中仅有4只(3.6%)被诊断为皮肤癣菌病。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559只犬中有3只(0.53%),154只猫中有2只(1.3%)被诊断出患有皮肤癣菌病。另一项英国的研究,对91个诊所5年内的142576只猫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发现,皮肤病占10.4%。可以注意到一些特别的诊断如猫咬伤脓肿和跳蚤感染,但却没有皮肤癣菌病的诊断记录,证明其很少见。最后,在一项关于猫瘙痒病因的研究中,502只猫中有11只(2.1%)诊断为真菌疾病。
流行病学的研究(详见附录1:引用患病率)确定高风险患病因素易感,最常见的因素包括年龄(幼犬和幼猫)、生活方式、散养和温带地区。
关于品种易感性,有间接证据证明,波斯猫具有一定的品种易感性。一项研究指出75%病例发生于波斯猫,但是确诊病例数总共只有4只。另一项研究,61只确诊皮肤癣菌病例中15只是波斯猫。研究的数据显示波斯猫患病的数量更多。在24.6%患有皮肤癣菌的猫中,波斯猫占5%。对波斯猫的治疗研究数量较多,也进一步支持这个品种皮肤癣菌病的品种易感性。例如,首例报道使用灰黄霉素治疗的便是波斯猫;在另一项研究伊曲康唑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中,波斯猫作为实验动物占了很大的比例。几乎无一例外的,有关长毛品种皮下癣菌感染的报道描述,几乎都是波斯猫。
某些品种的犬似乎也具有皮肤癣菌易感性。有几篇病例报告中显示约克夏易发生浅表癣菌和皮下的癣菌感染,最常见菌株是犬小孢子菌。在一项研究中,55只患皮肤癣菌病的犬中有13只(23.6%)是约克夏。另一项研究,27只犬中10只(37%)是约克夏。猎犬和工作犬(德国短毛指示犬、猎狐梗、拉布拉多犬、比利时牧羊犬、比格犬、指示犬、杰克罗素梗、德国牧羊犬和德国猎梗)似乎也具有患皮肤癣菌病的易感性,特别是桃色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可能是因为有更多接触土壤的机会。
2.3总结
1确定皮肤癣菌病的患病率和品种易感性是困难的,因为这不是一个自发性疾病,通常不被报道并且不是致命性疾病。感染严重程度不一,并且许多犬猫不进行治疗就自愈了。所有这些因素都基于发病率和品种易感性数据。
2皮下癣菌感染常见于波斯猫和约克夏梗。
3工作犬和猎犬的活动可以增加其接触皮肤癣菌孢子的机会,因此通常皮肤浅表发病,很少出现结节性病变。
4FIV(猫艾滋病)和/或FeLV(猫白血病)血清反应阳性的猫不会增加癣菌病的发病风险。
2.4感染的发病机理/免疫反应
癣菌感染形式是由真菌菌丝分裂形成非常小的具有感染性的节孢子。这些孢子通过已感染和未感染动物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接触污染物传播,包括美容设备、铺垫、项圈,外寄生虫和身处污染环境中;皮肤有轻微创伤是发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犬小孢子菌感染主要是因为接触了感染的动物,尤其是猫。污染环境并不是有效的传播途径。大多数毛癣菌感染怀疑是因为接触了感染的啮齿动物或它们的巢穴。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不太常见,通常认为是接触了受污染的土壤而感染,因为石膏样小孢子菌是一种亲土壤的微生物。由于瘙痒/自损、潮湿和外寄生虫导致皮肤轻微创伤的机会增多,这些都是癣菌感染的有利条件。实验室条件下癣菌感染需要在接种病原体之前轻微刮擦皮肤表面,并在感染过程中保持湿润。此外,正常梳毛可能是猫的宿主防御机制。实验室条件下制造猫感染癣菌比较困难,如果想让感染发生,需要佩戴伊丽莎白圈并防止猫自我梳毛的行为。
文献描述了皮肤癣菌感染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节孢子附着角质细胞。此过程在接触后的2-6小时内发生。由节孢子表面的特殊碳水化合物黏附素,以及皮肤癣菌分泌的蛋白酶如枯草杆菌蛋白酶调节。第二阶段是真菌分生孢子从节孢子的出芽管发芽,之后穿透角质层。这个感染阶段在体外角质细胞模型感染毛癣菌后的4-6小时内发生,在人的全层表皮模型中需要24小时。第三阶段是癣菌侵入角质结构,真菌菌丝侵入角质层,并向多方向生长,包括毛囊的方向。接种后7天内,菌丝开始形成节孢子,完成真菌的生命周期。临床病变表现通常出现在接触后的1-3周。
皮肤癣菌同时分泌内蛋白酶如枯草杆菌蛋白酶和真菌裂解酶,和可以将角质消化成可利用的多肽和氨基酸的外蛋白酶。通过皮肤癣菌SSU1基因编码的亚硫酸盐外排泵使角蛋白半胱氨酸二硫键减少/断裂,角蛋白发生降解。通过依赖半胱氨酸二氧酶(Cdo1),调节半胱氨酸中亚硫酸盐的合成,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病理途径。皮肤癣菌蛋白酶分泌的模式可能有品种特异性和宿主特异性,且可能是宿主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重要原因。皮肤癣菌通过许多途径对抗宿主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壁甘露聚糖的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和改变/减缓角化细胞转化。
2.5临床症状
皮肤癣菌病的临床症状反映了疾病的发病机理:侵入角质结构。这就是说,可能会出现掉毛、丘疹、鳞屑、结痂、红斑、毛囊栓塞、色素沉着和指甲生长/外观的改变。通常病变是非对称性的。瘙痒程度不同,总的来说很轻微或者很少出现。当发生瘙痒时,自体损伤与猫创伤性皮炎或嗜酸性溃疡病变很相似。同居接触传染激发实验记录了临床症状,最常见于猫的脸、耳朵和嘴周,随后发展到爪子和身体其他部位。猫皮肤癣菌病的鉴别诊断是爪部皮炎,这也是猫发生大面积剥脱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多样的临床表现反映了宿主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情况。多病灶和弥散性病变往往见于并发皮肤或全身性疾病和/或生理应激的动物。猫在大规模饲养环境下发生皮肤癣菌病的风险更高。这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其他感染宿主或污染物(例:石膏样小孢子菌和土壤);发生微创伤是真正感染的重要条件,而不是病原的简单携带。猎犬可能发生的病变部位在嘴周和爪子。甲弯曲是指甲的典型表现,可能是单个或多个指发病。皮肤癣菌脓疱的描述在犬很少见,组织学上与落叶天疱疮相似。
结节性病变
犬猫都能发生结节性皮肤癣菌感染,主要通过活检或细胞学细针抽吸确诊。这些包括脓癣、假足菌肿和足菌肿反应模式。临床上,脓癣以单个或多个红斑、脱毛、圆形结节、渗出性结节的组织学特征,表现肉芽肿或化脓性肉芽肿形式,通常带有毛干碎片和真菌孢子。临床上,假足菌肿和足菌肿表现为结节形式,结节上可能出现瘘道、溃疡,以及分泌组织颗粒和浆液性或脓性渗出液。
43例临床特征总结见表S1。最常见的品种是波斯猫和约克夏梗犬。临床上这些动物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的皮下结节,而一只猫有腹腔内结节。波斯猫通常有皮肤癣菌病史,但并非总是如此。波斯猫伍德氏灯检查结果通常为阴性;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许多这样的猫在之前已经接受过长期治疗。患脓癣的犬(n=23)伍德氏灯检查全为阴性,只有其中的8只直接毛干镜检确诊。有趣的是,23例中的21例是通过细胞学确诊的。最常分离出来的致病菌是犬小孢子菌,通常这只能通过组织样本而不是毛发样本诊断,这一结果强调在采样培养时,提交组织样本的重要性。犬的脓癣预后良好。对于犬或猫的假足菌肿和足菌肿,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同时全身性抗真菌治疗,预后谨慎。经常短期恢复后再次复发而最终选择安乐。
3诊断方法
因为皮肤癣菌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需要快速确诊并进行治疗,限制传染其他易感动物和人。
有两个原因使得确诊毛囊或表皮感染很复杂。第一原因是很难在动物的毛发中检测病变。被感染的毛发可能很小和/或被炎性结痂覆盖。之前的治疗会改变病变外观以及/或不能安全保定动物进行彻底检查,让这一问题更加复杂。第二原因是与感染动物或被污染的物体接触而来的污染物,因为采集的毛发中有节孢子,会导致真菌培养假阳性结果。
通常的疑问是确诊小动物皮肤癣菌病的“金标准是什么”?所有小动物的皮肤疾病的诊断测试都取决于感染阶段、有无治疗、采样技术、采样部位的选择、临床医生技能、检查工具的使用(例如伍德氏灯)和动物的检查配合度。
对于皮肤癣菌病,问题不是“金标准是什么”,而是
1哪个或者哪些检测能确诊是否存在感染以做出决定(例如,治疗或不治疗、安乐死、隔离)?
2哪个或者哪些检测能够确诊没有感染(例如,动物无感染风险、动物已经被治愈)?
3.1伍德氏灯和荧光反应
伍德氏灯是一种临床检测诊断工具,可以在门诊进行检查。这是1903年由RobertW.Wood发明的一种紫外线灯,它是一种光过滤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通讯。原来的玻璃过滤材料已被涂在玻璃管内部的新材料代替(例如含9%氧化镍的硅酸钠钡玻璃)。伍德氏灯玻璃是深紫蓝色的,除了对波长最长的红光和最短的紫光外其余所有可见光都不能透过。可透过紫光/紫外线波段在320nm和400nm之间,365nm是最大峰值,以及大范围的红外线和最长、最不可见的红光波长。当最初灯管发出较短波的灯光,被吸收并释放出长波灯光则产生荧光反应。如此排除了大多数短波光(<320nm)和超过400nm的可视光。
伍德氏灯常被错误地称为“黑光灯”,但这是截然不同的东西。黑光灯是透明玻璃用于过滤中短波长紫外线(UV)并且发出大量蓝色可见光以及长波紫外线。一个黑光灯的例子是昆虫捕捉器上的黑色灯泡。因为有大量可见光所以很难看到荧光反应。
犬小孢子菌的荧光反应
历史记录
最早的犬小孢子菌荧光的报道是戴维森在1933年英国的一篇文献中提出。在一项对一个儿童进行的感染源调查期间未检测出感染,而伍德氏灯则确診出一只幼猫感染了犬小孢子菌。作者随后用伍德氏灯确认了其它感染的幼猫和实验性感染犬小孢子菌的其他10只成猫和幼猫,以证实这是一项可重复的检查。这些作者鼓励在动物的皮肤疾病调查中使用伍德氏灯,尤其当无法广泛应用真菌培养作为常规诊断方法的时候。
真或假“只有不到50%菌株有荧光反应”
关于伍德氏灯检查的传闻已被广泛引用,即“菌株”、“分离菌”或“病例”在伍德氏灯检查的荧光反应比例低。没有关于荧光反应的分离菌的分子学检测报道,所以使用“菌株”这一术语并不恰当。在此讨论的“分离菌”或“病例”被认为是同义词。
有趣的是,卡普兰在两篇论文中报道了对31只猫的治疗,但论文中并没有包括使用伍德氏灯检查的数据。第一篇论文中报道了22只猫,第二篇中报道了31只猫。然而第二篇的31只猫中包括了第一篇论文中的22只猫。对这31只猫进行分析发现有29只猫是波斯猫。共7只猫报道伍德氏灯检查阴性。这七只都是没有或只有很小病灶的波斯猫。这些猫在只进行全身治疗(1到3周)和/或进行一次抗真菌浸泡后,真菌培养结果很快就变成阴性,说明这些猫并不是真正感染而仅仅是病原携带者。如果将31只猫进行单独病例分析,数据显示71%(31例中的22例)的伍德氏灯结果阳性。如果把卡普兰发表的论文作为两篇数据不重复的独立的病例分析,那么阳性荧光的比例将是68%(22例中的15例)和100%(n=9只幼猫)。
涉及自发性(n=42)或试验性(n=15)的57篇确诊犬猫感染犬小孢子菌(n=2027)的研究中,有30篇描述了伍德氏灯检查。对动物自发性疾病首次检查进行数据汇集时,发现72%(523例中的378例)的动物伍德氏灯检查阳性。未进行治疗的猫,荧光率为91%到100%不等,而之前经过治疗的动物荧光率从39%到53%不等。对实验室诱导发病的猫检查数据显示,诊断时期阳性荧光率为100%(190例中的190例)。这个发现并不意外,因为调查人员对已知感染会更积极的寻找。
真或假“不是所有菌株在所有猫上都发荧光”
真或假“外用治疗破坏荧光反应”
真或假“假性荧光反应是个问题”
假性荧光反应的问题自伍德氏灯检查发展就已经被认识到。棉纤维、外用药、皮脂溢物质甚至是残留的香皂都可能有荧光反应,但不像犬小孢子菌一样发苹果绿/翠绿色荧光。感染犬小孢子的毛干荧光(苹果绿)可呈明显的不同,并且在感染活跃期可涉及毛囊内部毛干,检查时肉眼可见明显荧光,显微镜下可确认感染。最初的伍德氏灯使用说明强调要必须将其贴近皮肤(2-4cm)以降低假性荧光反应,并且是集中检查毛干而不是皮屑。一位作者的经验(KM)是将灯和放大镜结合以便于检查。
真或假“不是所有毛发有荧光反应真菌培养都是阳性”
关于伍德氏灯文献翻译的另一个混淆因素是“不是所有具有荧光反应的毛发,真菌培养都是阳性”,这支持了“假阳性”或“假阴性”的说法。已发表的文献确实支持这种说法,但是其时效性取决于检查时毛发的感染阶段。自然感染或实验室研究,利用荧光反应来监测疾病发展具有相似的结果。最早出现荧光反应大约在5-7天,并且通常持续至感染后的10-14天。通常在病变部位有结痂,因此,掀起结痂检查下面感染部位的荧光很重要。感染的早期毛发很短,容易被忽略。12-14天后会感染整个毛干和毛囊内部,很难把这些毛发的毛囊部分完整移除。一位作者的经验(KM)是可以使用胶带粘下毛发来检查毛根。
3.2皮肤镜
皮肤镜是一种非侵入性临床诊断工具,将皮肤照亮放大。除了特殊的毛发和毛囊异常,皮肤镜在人医广泛用于许多皮肤病的临床诊断。猫的正常皮肤的皮肤镜记录已发表,且作者认为其同样可以检查毛囊。在后续研究中,这位作者用皮肤镜检查12只感染皮肤癣菌病的猫和12只非感染性脱毛的猫皮肤。12只猫中有9只皮肤癣菌病的猫皮肤特点是不透明、毛发轻微卷曲或断裂,且均匀变粗(逗号毛发)。感染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棕色至黄色结痂(12只猫都有)。12只猫中有8只伍德氏灯检查阳性。伍德氏灯检查阴性的4只猫中的3只猫,使用皮肤镜检查为逗号的毛发,再用显微镜检查显示毛干上有菌丝和孢子。皮肤镜检查猫的皮肤癣菌病,结果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脱毛完全不同。
另一项研究中。36只真菌培养阳性的猫中有21只猫皮肤镜检查发现逗号样毛发。有19只猫确诊为犬小孢子菌,2只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逗号样毛发是不透明的、断裂和轻度卷曲,且均匀增粗。这些毛发在浅色毛的猫上比黑毛猫更容易识别;在黑毛猫上毛发仍表现为白色或变浅。这项研究的作者也描述了9只皮肤癣菌病的幼猫,由于真菌培养结果为污染菌,而确定没有感染犬小孢子菌,但是皮肤镜确实发现逗号毛发,伍德氏灯检查和直接镜检都是阳性结果,确定感染后进行治疗,并成功治愈。在那项研究中,作者发现病患配合度是进行皮肤镜检查的最大障碍。这些初步研究似乎表明,逗号状毛发和螺旋状毛发或卷状毛发是人真菌感染的典型外观,这一点在猫上也有相似的发现。
3.3毛干直接镜检和/或皮屑
毛干和皮屑的直接镜检也是一种用于确诊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检测技术。这项技术的起源未知,但是1933年戴维森记录在猫上使用。这包括显微镜检查毛发和皮屑中的菌丝和/或真菌孢子,并能快速确认感染。可在毛发和皮屑上滴上矿物油,混合氯酚或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钾或矿物油,染色或不染色(乳酸酚棉兰,印度墨水)都有助于鉴定真菌成分。Sparkes等人记录了使用荧光增白剂(纺织增白剂)代替KOH,因为它能专门与真菌壁结合,并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发出强荧光,并且发现明显优于常规显微镜检查(76%和39%),但一项人类研究发现与KOH相比,阳性预测值无显著差异。
3.4真菌培养
通常认为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这个诊断方法仅仅只能判断被毛或毛发样本是否存在真菌孢子。对于任何诊断方法而言,都会发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一篇早期研究关于兽医用于皮肤癣菌的试验培养基的评估,作者的结论是真菌培养阳性结果可证明有感染,但是培养结果为阴性则无法确定没有感染。在临床和实验室都能发现培养皿上有真菌过度生长的情况,如果由没有足够训练的人员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估,就会有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出现。假阴性真菌培养结果的另一个原因是采样技术不足,特别是拔毛技术。如果实验室人员不熟悉如何使用牙刷接种进行真菌培养,就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采样技术
第二种用于皮肤癣菌培养的采样技术是从病灶边缘拔除可疑毛发和/或结痂。没有这种技术和刷毛技术直接对比的研究,但是斯帕克等人记录了50例通过拔毛采样为假阴性真菌培养结果,但最后直接镜检是阳性的病例。
第三种胶带粘贴技术很少报道,但可能是有效的技术。用一个4cm长的胶带压贴在病灶上,之后再将它压在真菌培养基表面。有对损伤周围使用刷毛技术或胶带粘贴技术进行培养的比较研究,而胶带粘贴技术似乎更具有敏感性。
真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古洛特报道了DTM培养基的性能,发现当接种感染毛发后培养基很快发生颜色改变(3-5天)。另外,此研究发现37°C培养不能促进真菌生长。一篇已发表研究对比了六个商品化真菌培养基在25℃或30℃下,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毛癣菌最先生长,最先发生颜色变化和最先生成孢子的情况。六种产品中有五种在两种温度下真菌都100%生长。一种扁平的自封闭式培养平板的效果较差。平板中培养基的体积很重要,体积少的培养效果较差。文献综述通常表明平板应该放在黑暗处培养,但在Moriello的研究中发现24h光照/24h黑暗交替、12h光照/12h黑暗或室内光下,真菌的生长和孢子形成并无明显差异。
考夫曼等人将临床皮肤真菌培养结果和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遵循真菌培养储存和孵化指南操作,使用肉眼和显微镜进行特征鉴别,发现两者一致性达到97%。但是,当不使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时,二者间则有明显的误诊概率(19.4%)。
真菌培养和感染监测
几十年来,临床治愈和伍德氏灯检查(犬小孢子菌)用来监测治疗反应。术语“真菌学治愈”这个概念,直到1959年Kaplan和Ajello使用灰黄霉素治疗猫皮肤癣菌病的报道后才开始出现。那篇研究中,真菌学治愈被定义为真菌培养阴性2周后再次培养依然为阴性的情况。在1900年代中期Dawson和Noddle首次实验记录感染豚鼠模型监测每个平板的菌落形成单位(cfu)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对抗真菌治疗的有效反应与病灶消退时每个平板的cfu数量迅速降低有关。自然感染和实验室感染研究最常报道用两到三次阴性真菌培养结果定义真菌学治愈,并且以每平板cfu数量降低作为监测治疗反应的方法。
收容所对皮肤癣菌病的筛查和治疗研究显示,真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或“阴性”报道,不足以判读真菌培养。有些类型需要进行每平板cfu数量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感染筛选和监测。例如,一个培养板两种真菌混合生长,两者报告结果都是“阳性”,但是判读差异在于,后者有可能是真正感染的动物,前者是恢复或污染真菌。连续两个阴性真菌培养结果即真菌学治愈以及每平板cfu用于感染筛查和监测,被收容所广泛使用。
表1和表2系统性总结了监测病灶的治疗成功或失败,伍德氏灯检查和菌落形成单位情况。
3.5聚合酶链反应(PCR)
3.6活检
使用活组织检查作为常规诊断方法用于诊断小动物皮肤癣菌病是极罕见的。通常文献回顾会对三种临床表现进行皮肤活检确诊。第一是调查皮肤癣菌病导致的长期伤口不愈合或结节(脓癣、假足菌肿和足菌肿)。第二是调查犬的一个慢性自发性面部病灶和/或疑似天疱疮。皮肤癣菌病和天疱疮组织学相似,都会发生棘层松懈性表皮内脓疱和界面皮炎。第三是调查动物不常见的不容易找到其他病因的皮肤病变。在这些情况下,常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可能或不能鉴别皮肤真菌,需要特殊染色比如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和Grocott乌洛托品银染色法(GMS)。组织学染色不能鉴定皮肤真菌种类。分子生物学测试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理想化是将皮肤真菌从组织中分离(将活检样本浸泡到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中提交进行真菌培养),但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培养结果。
3.7总结
1没有一项测试能被认为是“金标准”。
2皮肤癣菌病是通过一系列互补的诊断试验进行确诊的,包括伍德氏灯和对感染毛干直接镜检,通过牙刷刷毛技术进行癣菌培养确诊感染真菌的种类以及监测治疗反应,对结节性或非典型性感染进行活组织检查并特殊真菌染色。
3皮肤镜检查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工具,可联合使用或不用伍德氏灯来确定真菌感染的毛发,并用于真菌培养和/或直接镜检。
4皮肤癣菌DNA的PCR检查是有用的;但是PCR阳性结果不一定表明有活性感染,因为感染经过成功治疗后,死亡的真菌组织仍能被PCR检测,同样不具感染性的污染物也会产生假阳性。
5与之前的看法相反,在大多数犬小孢子皮肤癣菌病感染中,伍德氏灯检查都可能是阳性结果。在未被治疗的感染中,荧光反应最有可能出现;在已经治疗的猫中很难发现荧光反应。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最常见原因是设备不足、缺乏放大设备、病例的配合度、技术不佳或缺乏培训等。
6监测治疗效果包括临床反应,可能的话使用伍德氏灯和真菌培养。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有助于监测治疗反应。
7经过治疗的猫PCR阴性结果证明治愈。没有病变的猫真菌培养阴性结果和伍德氏灯阴性结果(只有毛尖发光的情况也算阴性)证明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