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网络传播系2017级毕业生。【狐说】公众号的创始团队成员;2016年在专业大实习中加入字节跳动,从事研发工作;现任字节跳动公司CoreHR产品线前端技术负责人。
从大学到毕业,刘承川一直在不断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兴趣使然,勇于尝试,一腔热血。
当时网传班的班导是肖珺老师,身为班长的刘承川用“温柔且坚定”形容她。
“肖珺老师有一句口头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你读大学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经常跟我们讲这句话。”
正是因为拥有尝试的勇气,刘承川从不浪费检验自己“真正兴趣点”的机会。从最开始想要读新闻、当记者,到后来尝试学设计、自己联系实习,再到最终进入网络传播、互联网领域;刘承川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他在湖北电视台做过公众号的运营,在网易做过视觉设计,在字节跳动做编码和编程;一路走来,虽然也遇到过困难和瓶颈,但刘承川都克服了,他不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具有极强的行动力和实践力。
【狐说】是网传专业的学生非常熟悉的公众号,它既是一个专业学习以及作业呈现的互动平台,又是一个聚焦海内外新媒体前沿动态的网络文化知识社区。【狐说】平台的运营在一代一代的网传学子中传承、延续,而它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有趣。
“在海外新媒体评析那门课上有点类似于信马由缰,就是我们肖老师就会说《狐说》你们自己去搞,她说编委会同学只要确定好方向就可以。”
“所以《狐说》当时就是基本上是由着我们自己来,想怎么玩怎么玩。”
“那要说展望,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狐说】当做是自己的一个产品。”
“所以又回到前面那个课程设置的问题上来,要不然就是在整个课程要打通的情况下,你可能就得安排大三大四的同学也参与到《狐说》的这个运营里面来,这样他们才能够把比如网页制作、音视频剪辑这些课程输入,能够融合到《狐说》里面去。这些东西我觉得是很有帮助的,都7年了还没有一个官网,我非常纳闷,就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对吧。”
在网传专业的学习中,刘承川在《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等课程中一步步细化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时的网络传播在大四时会进一步分方向,包括媒介理论和媒介工程。媒介理论重视理论研究,选择的同学比较多,而他喜欢的媒介工程则偏向技术,难度更大所以选择的同学也很少。
买到了课程,自学的过程却困难重重。刘承川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看编程的书,然后自己学着写一些脚本和代码去运行。代码跑不通的时候,他就对照着网上的教程一遍遍尝试和修改;代码跑通了,他一边享受着短暂的成就感,一边又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大三上的一整个学期,刘承川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在沮丧和喜悦的情绪交织里钻研着编码。
然而自学编程只是困难的开始,大三下学期的实习才是真正的“战场”。他做的第一个任务是实现网页上的一个控件,但他当时没有任何经验,仅仅只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又一次开始了“从0到1的自学”。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点钟下班回到租的房子,他每天都要学到一两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可技术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刘承川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同事无心的一句“还没搞定啊”与这些困难一同压在他的身上。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沮丧之中。
面对着这样“糟糕的状态”,他一方面找肖珺老师倾诉,逐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靠自己的坚持不断学习,磨练技能。在实习后期,刘承川已经能适应各种工作任务了。大三的实习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种煎熬,却也是他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他逐渐明白自己不是做不了,只是没有经验而已,只是需要尝试而已。
当被问及有什么想对老师们说的话时,刘承川说:“首先我还是发自内心的想感谢一下各个老师,包括最开始像刘丽群老师、洪杰文老师等等,很多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们很多网传同学的帮助也都很大。这个专业的历程早期还是很艰辛的,然后到现在这么多老师在这个专业,培养我们这么多学生。我很感激老师培养我们这方面的一个兴趣爱好,制定这样的课程体系来培养我们。”而对于如今网传的课程设置,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我是希望说老师们能不能够结合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能够注入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像我刚刚提到像技术课程的这些东西,可能还是偏基础了一些,或者说可能有一些脱节。”
提到对学弟学妹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建议,他说:“首先我觉得肯定是学业要进步,那可能大家不要一味的沉浸在社团工作或者谈恋爱这些东西。然后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建议是更专注的在读书这件事本身上面。另一个是对于技术方向的同学,我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觉得网传在技术领域上面是一个有难度的事儿。国内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技术的一个工具叫Vue,它就是一个文科生去做的,现在这个东西在全球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我觉得可能需要好好学习,去克服这个恐惧,不断的努力。”
樱花大道
狐说公众号
武大新传公众号
本网站为庆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建立二十周年所作由珈传学生团队制作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