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寄生在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引起,以破坏红细胞为主要特征性危害。巴贝斯虫可以感染多种家畜和人,感染犬的巴贝斯虫可以分为:犬巴贝斯虫(BC),其虫体较大,长约4~5微米,大多数呈梨籽型,BC可以进一步分成三个虫株(B.canis,B.vogeli和B.rossi);和吉氏巴贝斯虫/小巴贝斯虫(BG)其虫体大小为1~3.3微米,可呈环形、椭圆形、圆点形和小杆形。
巴贝斯虫主要由蜱咬传播,也可以犬-犬传播(垂直传播、血液传播、伤口传播)。蜱传播的犬可能会在身上发现蜱虫或者检测到蜱源性的立克次体,而犬-犬传播的犬在身上常有咬斗伤痕。犬一旦感染巴贝斯虫后,就会终身携带,治愈犬也是处于带虫免疫的状态。纯种犬和引进犬最易发生本病,地方土犬和杂种犬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近年来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山东、青海等地相继出现了该病,且在江苏和河南部分地区呈地方流行性。例如,南京地处丘陵地带,周边植被茂盛,适于蜱的生长繁殖,而犬随着主人游玩时,就容易感染该病,每年5月到10月为该地区的发病高峰期。南京犬巴贝斯虫病的传播者主要是血红扇头蜱,感染的巴贝斯虫的种类BG:BC约为2:1。
据报道吉氏巴贝斯虫的潜伏期是7-21天,犬巴贝斯虫为10-21天,也与个体免疫力有关。感染包括超急性、急性、慢性和亚临床型,急性病例可导致死亡。其中,吉氏巴贝斯虫(BG)病常呈慢性感染,表现亚临床症状。犬巴贝斯虫病(BC)则可引起轻度至重度疾病。
临床症状
沉郁嗜睡、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消瘦虚弱,急性病例可导致死亡。如病犬能耐过,则贫血可在3-6周后逐渐消失,犬体康复,耐过的病犬有带虫免疫现象。
病理变化
溶血性贫血(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血小板减少血症(可能是免疫介导性)、组织缺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肾和肌肉等组织器官。当出现严重贫血时,大多主要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测试呈阳性。诊断时需要与免疫介导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流程
首先应了解疫情,当地是否发生过本病,病犬是否去过疫区,或去过郊区野外爬山。在易感季节,如病犬呈现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为本病。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涂片等确诊。
若能发现巴贝斯虫,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种类识别,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若没有发现巴贝斯虫,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验,以区分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二者在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等方面非常相像)。
实验室检查
血涂片检出虫体或者PCR检测阳性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血涂片镜检是该病的标准诊断技术:采病犬耳尖血作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红细胞内有巴贝斯虫可确诊。在巴贝斯虫急性感染期,红细胞染虫率较高时,此法快速可靠,检测成本也较低。在实验操作中,血涂片中不典型虫体可能会与一些染料沉淀、沉渣等混杂,影响判断。对于慢性感染、治疗过程中以及治后复发的病犬,其红细胞染虫率较低或者呈间歇性,仅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能难以发现虫体。由于寄生虫血症水平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无直接的关联,当血涂片检测结果为阴性时,要注意避免漏诊或者误诊。
图:犬红细胞中可见巴贝斯虫
PCR检测是一种非常灵敏而且特异的诊断技术:首先从血液样本中提取病原体DNA,然后扩增和检测巴贝斯虫特异性的DNA片段。PCR检测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不同的虫株。PCR法的检测灵敏度通常比血涂片法高100-1000倍。PCR检测极大地扩展了宠物医生对巴贝斯虫的观察能力,不仅减少了漏诊和误诊,而且有助于医师更加科学地用药,避免了过度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
表1、血涂片法与PCR检测的对比
血涂片法
PCR检测
样本
末梢血数滴
全血(0.2-0.5毫升)
红细胞外的巴贝斯虫
无法检测
可以检测
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
观察红细胞数目
数千个
107-108个
灵敏度
低
高
价格
适中
当天
样本收到后2个工作日
巴贝斯虫分型
很难
可以
适用于
急性感染(染虫率高时)
1)急性或者慢性感染;2)治疗过程中血液中巴贝斯虫含量的跟踪;3)带虫犬的定期体检
治疗
治疗原则是应用特效药杀灭虫体和对症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补充体液和营养。我国临床上常用的为三氮脒(贝尼尔)、咪唑苯脲等,但是这些杀虫药物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犬巴贝斯虫(BC)对咪多卡二丙酸盐,临床反应良好;而吉氏巴贝斯虫(BG),对治疗更具抗性(可用阿奇霉素和阿托伐醌)。上述药物对于处于发热和贫血重症期的病犬治疗效果最佳,对于慢性病犬可用类固醇药物诱发原虫生长后再使用药物。
复发
免疫与预防
对于犬巴贝斯虫病,目前尚无特效疫苗。预防主要依靠驱虫剂,降低蜱媒的暴露。对于巴贝斯虫病的犬-犬传播要尽量避免,携带犬不再做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