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各种灭菌技术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中药制剂常用防腐剂。
熟悉药品生产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划分;中药制剂受污染途径和预防措施。
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和管理;了解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
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各种灭菌操作技术;制剂生产工艺对环境洁净度的要求。
1.制剂卫生的含义制剂卫生主要是论述药品的卫生标准以及达到该标准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2.制剂卫生的意义药品是直接用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恢复、调整机体功能的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药品不仅要有确切的疗效,而且必须使用安全方便、质量稳定可靠。药品一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就会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导致药品变质腐败、疗效降低或丧失,甚至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样的药品使用之后,不仅不能够治病,还会危及人体的健康。因此制剂卫生是判断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而采取有效的制药卫生措施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制剂整个生产过程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及预防措施有:
1.原药材植物类和动物类药材往往携带多种微生物,且很多药材含糖或脂肪较多,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微生物会大量的生长繁殖,导致药材上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对药物原料做适当处理,尽量去除或杀灭药材上的微生物及虫卵,以防将微生物带入药剂。
3.制药设备直接与药品接触的各种制药机械和容器,如粉碎机、药筛、混合机、制丸机、压片机及各种盛装物料的器具,表面往往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各类真菌等。这些用具使用后应尽快清洗干净,保持清洁干燥,临用前应消毒灭菌,避免污染制剂。
4.环境空气空气中含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来自土壤、人畜体表及其排泄物,在尘埃多、不通风的情况下微生物会更多。要注意生产车间环境卫生,在生产区周围不得有污染源,并对生产车间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使其符合GMP洁净要求,以减少污染。无菌操作室则应严格控制无菌。
5.操作人员人体外表皮肤、毛发、鞋帽衣服上都带有微生物,尤其手上更多,在操作中不可避免要与药品接触,为防止污染,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生产区域卫生管理制度,穿戴专用的工作服装。
6.包装材料药剂成品都要按特定规格和形式进行包装,装药用的玻璃瓶、塑料瓶(袋)、包药纸、药棉等若不经消毒或灭菌处理,也会污染药品。因此各类包装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按其性质和要求采用适宜的方法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7.贮藏条件搬运和贮藏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微生物再次污染,主要是控制微生物在制剂中的生长繁殖。除灭菌和无菌制剂外,其他制剂中均含有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会大量地生长繁殖,使药剂变质失效。因此,应贮藏于阴凉、干燥的地方。
总之,药剂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质量管理,针对不同的生产品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防菌灭菌方法,方能奏效。
药物制剂分为无菌制剂和非无菌制剂。非无菌制剂是指允许一定限度的微生物存在,但不得有规定控制菌存在的药物制剂。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必须严格控制制剂卫生。《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规定: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用于手术、严重烧伤、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3.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2-1。
表2-1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4.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2-2。
表2-2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5.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2-3。
表2-3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注:表中标示为“-”指未做统一规定。
6.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2-4。
表2-4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7.有兼用途径的制剂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是药厂和制剂室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确保制剂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制剂生产来说,药品受到污染的两种最常见形式:尘粒污染和微生物污染;传播污染的四大传媒:空气、水、表面和人体。因此,制药环境的卫生标准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
1.环境卫生
(1)生产区和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生产区和厂房要合理布局,利于卫生管理;能防止昆虫、鸟类、鼠类等动物进入;要划分责任区域,落实到部门,每日清扫整理。
(2)解决三废:对于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能即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老厂要搞好,新厂要从建厂一开始就计划在基建内。
(3)实现五无:厂区内应无积水、无垃圾渣土、无杂物、无药渣、无蚊蝇滋生地。
(4)搞好绿化,美化环境:厂区内避免泥沙路;所有空地均应绿化,以免尘土飞扬,保持空气洁净。
2.车间卫生车间卫生是保证药品不受污染的必要条件,一般要求做到:
(1)六无:即无蚊、无蝇、无虫、无鼠、无灰尘、无私人物品。
(2)六禁止:即禁止有皮肤病、传染病患者和体表有伤口及对药物敏感者接触药品;禁止在车间内吸烟和吃东西;禁止利用车间内生产设施洗涤、挂晾、烘烤衣物或存放非生产物料;禁止将生活用品、食物及个人杂物等非生产用品带入或储存在车间内;禁止穿戴工作服、帽、鞋走出车间;禁止非生产人员随意进出车间。
(3)六洁净:即车间内表面(天花板、墙壁及地板)洁净,应平整光滑、无缝隙,不脱落散发及吸附尘粒,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机械设备洁净,无跑冒滴漏,无油垢;进车间的物料洁净;冲洗池洁净;门窗玻璃完整洁净;空气洁净,进入控制区、洁净区的空气须经净化过滤,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
(4)二整齐:即生产工具、容器放置整齐;包装物料放置整齐。
3.个人卫生制药人员的个人卫生直接影响药品质量。因此,操作人员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做到:
(1)四勤:即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
(2)四戴:进入生产现场,必须先洗手消毒,穿戴好工作衣、帽、鞋、口罩,包盖好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直接接触药物的人员应戴上手套或指套。进入控制区的人员必须穿戴本区域规定的劳保用品;到洁净区的人员,还须经净化程序后方可进入。
(3)四不:即操作人员不得化妆;不得佩戴装饰物;不得用手直接接触药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得裸手操作。
(4)一定: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建立操作人员的健康档案。
4.工艺卫生药物制剂直接用于防病治病,卫生标准很高。因此,制剂生产过程必须保证清洁卫生,一般要求做到:
(1)直接与药物接触的机械、设备、管道、工具、容器等,用前须消毒,用毕要及时洗净和烘干,应每天或每班清洗,连续使用时应每班清洗。
(2)各工序在生产结束后或在更换品种及规格前,必须严格执行清场制度。非专用的设备、管道、容器应按规定拆洗、清洗或灭菌,难以彻底清洗的设备、容器、工具必须专用。
(3)原药材必须按规定除去非药用部位,洗净并干燥后方可投料。凡霉变、虫蛀和化学污染而质量不符合药用的中药材不得用于生产。经处理后的中药材严禁触地,不慎落地时要进行灭菌处理;已达卫生标准的炮制品、半成品应及时装入密闭容器;领用、操作时应以工具拿取,以防再污染。包装材料应彻底清洁并做必要的消毒处理。
(4)物料进出车间宜设立与生产和卫生要求相适应的中间站,并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别堆放整齐,密闭封存,同时标以明显记号,建立领发核对制度,专人管理。
环境卫生、车间卫生和个人卫生是工厂文明生产的标志,工艺卫生则关系到原料药在前处理中能否做好净选去污和制剂制备过程中被再污染的问题。因此,药厂在抓好原料、辅料和工艺操作质量的同时,必须开展经常性的制药卫生、文明生产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认真制定清洁卫生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1.生产厂区的环境厂址应选择在自然环境、水质较好,大气含尘、含菌浓度较低的无污染区。厂区空地要绿化,种植草坪,道路应硬化。
2.厂区的合理布局厂区应按行政、生活、生产、辅助系统划分布局,不得相互妨碍。非生产区要与生产区严格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
3.厂房设计和设施装备要求厂房应用足够的面积和空间,室内应按工艺流程及要求的洁净级别进行设计装修,各类管道应安装在夹层内,地面、墙面、顶棚应光滑无缝,不易脱落、散发、吸附尘粒,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生产区应按生产工艺质量要求划分为一般生产区、控制区、洁净区,之间应用缓冲区域相连,从一般生产区到控制区的人员须更衣经缓冲室进入,到洁净区的人员须经淋浴、风淋等净化程序才能进入。人流、物流要分开,物流应通过缓冲室,经清洁、灭菌后进入,器具灭菌后经传递窗传入。
1.空气洁净概念空气洁净是以创造洁净的空气为主要目的的空气调节措施。空气洁净技术是创造洁净空气环境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2.空气洁净目的①滤除空气中的粒子及附着于空气尘埃粒子的微生物(细菌本身不能活动,可附着在≥5μm的悬浮粒子上悬浮于空气中);②除去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粉尘,防止不同药物相互污染(即交叉污染);③调节控制空气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排除药品生产过程中有害、高温、高湿气体,符合GMP对药品生产洁净厂房的规定。
3.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2010年版)将无菌药品生产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划分为四个级别(表2-5),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见表2-6。
表2-5洁净室的等级标准
表2-6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10Pa。必要时,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除工艺对温度、湿度有特殊要求外,洁净室温度宜保持在18~26℃,相对湿度45%~65%。
空气洁净技术一般采用空气过滤的方式,当含尘埃粒子的空气通过多孔过滤介质时,尘埃粒子被过滤介质的微孔截留或孔壁吸附,达到与空气分离的目的。空气洁净技术通常采用的过滤方式是初效过滤、中效过滤和高效过滤。
1.初效过滤系指过滤空气中直径较大的尘埃粒子,以达到在空气净化过程中正常地进行,并有效地保护中效过滤器的目的。
2.中效过滤系指过滤空气中直径较小的尘埃粒子,以达到在空气净化过程中正常地进行,并有效地保护亚高效过滤或高效过滤器的目的。
3.高效过滤系属于深层的末端过滤,以达到空气净化系统创造出高标准和高质量洁净空气的目的。
常用空气洁净技术分为非层流型空调系统、层流洁净技术。
1.非层流型空调系统非层流型洁净空调系统设备费用低,安装简单,净化厂房为封闭式建筑,空气经滤过净化、洗涤降温、加热调温并保持室压稍大于一个大气压,室温为21~24℃,相对湿度为40%~60%。能除去大部分尘粒保证空气的洁净,而且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环境。但非层流型净化空调装置送入的空气属紊流状气流,可使空气中夹带的混悬粒子迅速混合,由小粒子聚结成大粒子,也可使室内静止的微粒重新飞扬,而且室内死角处的部分空气出现停滞状态,故不易将尘粒除净,净化效果稍差。
2.层流洁净技术经高效过滤器过滤的空气,其运动形式是层流,室内尘粒保持在层流层中运动而被气流带走。其特点是:外界进入的空气经高效净化无尘粒带入,室内一切粒子在层流层中运动,粒子不易聚结和沉降,新产生的尘粒也会被气流带走而自行除尘,亦可避免不同药物粉末的交叉污染,达到保证质量,降低废品率的目的。洁净室有较大型水平层流洁净室和小型层流净化工作台,根据气流方向可分为水平层流洁净室(图2-1)与垂直层流洁净室(图2-2)。
图2-1水平层流洁净室构造示意图
图2-2垂直层流洁净室构造示意图
1.洁净室的选择药厂生产车间一般根据洁净度不同分为A、B、C、D四个级别。根据不同剂型和不同的工艺要求,药品生产分别在以上区域完成。
无菌药品的生产操作环境可参照表2-7中的示例进行选择。
表2-7灭菌制剂生产操作环境
口服液体和固体制剂、腔道用药(含直肠用药)、表皮外用药品等非无菌制剂生产的暴露工序区域及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终处理的暴露工序区域,应当参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企业可根据产品的标准和特性对该区域采取适当的微生物监控措施。
灭菌技术是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技术。
物理灭菌技术是指采用加热、辐射等物理手段达到灭菌目的的技术。可分为加热灭菌技术、射线灭菌技术、滤过除菌技术。
加热可破坏微生物中酶、蛋白质和核酸,导致微生物死亡。加热灭菌又分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因为蒸汽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菌体中蛋白质变性和凝固。
1.干热灭菌技术是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技术。
(1)火焰灭菌技术系指用火焰直接灼烧物品以达到快速灭菌的方法。本法灭菌迅速、可靠、简便,适用于耐火焰灼烧材质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等用具的灭菌,不适用于药品的灭菌。
2.湿热灭菌技术系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等杀灭微生物的技术。
(1)热压灭菌技术系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气杀灭微生物的技术。灭菌条件通常采用121℃×15分钟、121℃×30分钟或116℃×40分钟。热压灭菌有很强的灭菌效力,灭菌效果可靠,是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技术。本法适用于耐热药物、手术器械及用具等物品的灭菌。
常用的热压灭菌器有手提式热压灭菌器(图2-3)、卧式热压灭菌器(图2-4)等。
图2-3手提式热压灭菌器
图2-4卧式热压灭菌器
热压灭菌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使用前应检查压力表、温度表、安全阀、排气阀等仪表。②必须使用饱和蒸汽。③首先开启放气活门将灭菌器内空气排尽。④先预热,再升压和升温,达到预定压力和温度后开始计时。⑤灭菌完毕后,待压力表指针降至“0”后,打开放气阀,排尽器内蒸汽,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缓缓开启门盖,骤然减压会导致容器爆裂和药液外溢。
(2)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系指在常压下用水蒸气或沸水灭菌的方法。一般为100℃30~60分钟,可杀灭繁殖型细菌,但不一定能完全杀灭芽孢。适用于1~2mL的注射剂及不耐高热品种的灭菌。
(4)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
2)介质的性质:被灭菌的药液富含营养性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等,对微生物有营养保护作用,能增强其抗热性;细菌的生存能力也因介质的酸碱度而不同,一般微生物在中性溶液中耐热性最大,在碱性溶液中次之,酸性则不利于微生物发育。
4)蒸汽的性质:①湿饱和蒸汽:即饱和水蒸气中带有水分,是因为蒸汽在输送管路中热量的损失而形成的,蒸汽中混悬着无数微细水滴,此种蒸汽含热量较低,穿透力也较差,灭菌效果也低。②饱和蒸汽:即蒸汽的温度与水的沸点相当,当蒸汽的压力达到平衡时,此时蒸汽中不含有微细的水滴,饱和蒸汽热含量较高,热的穿透力较大,因此灭菌效力最高。③过热蒸汽:如在热压灭菌器中的水不足,液体状态的水完全蒸发后,再继续加热即生成过热蒸汽,这种过热蒸气同干热状态相似。此温度虽比饱和蒸汽高但穿透力差,在没有达到一般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时,不容易使所有菌体发生不可逆的蛋白质变性,灭菌效力不如饱和蒸汽。④不饱和蒸汽:若热压灭菌器内含有不同比例的空气,因空气为热的不良导体,空气与被灭菌的物品接触后又无潜热放出,故灭菌效力降低,并造成灭菌器的压力与温度不相对应,温度偏低。
紫外线灭菌技术是利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的技术。紫外线可使微生物核酸蛋白变性死亡,同时空气受紫外线辐射后产生的微量臭氧也起灭菌作用。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00~300nm,波长254nm的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由于紫外线以直线传播,穿透能力很差,所以紫外线灭菌技术仅适用于表面和空气的灭菌,不适用于药液灭菌及固体物料深部灭菌。一般6~15m2,装30W紫外灯一只,灯距地面1.8~2.2m,温度10~55℃,湿度45%~60%。一般在操作前开启紫外灯1~2小时,操作时关闭。若必须在操作过程中照射,应对操作者的皮肤和眼睛采用适当的防护。保持灯管清洁,注意有效使用期限。普通玻璃可吸收紫外线,因此装于容器中的药物不能用紫外线灭菌,如中药安瓿。紫外线可促进药物氧化,易氧化药物亦不宜用紫外线灭菌。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到300kMHz之间的高频电磁波。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物料中的极性分子会随外加电场的变化而转动,引起分子间的碰撞及摩擦,使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灭菌目的。其特点是微波能穿透到介质和物料的深部,可使物料表里一致地加热,具有快速、高效、均匀、不污染环境、操作简单等优点。水可强烈地吸收微波,适于水性药液的灭菌,对含少量水分的药材饮片及固体制剂也有灭菌作用。
辐射灭菌技术系指利用β-射线、γ-射线杀灭微生物和芽孢的方法。其特点是穿透性强,灭菌效率高,被灭菌物品温度的变化小,但设备费用高,对操作人员存在潜在的危害性。适用于某些热敏性药物的灭菌,尤其适用于已包装药品的灭菌。但应注意某些药品经辐射灭菌后可能引起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变化,同时使用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问题。
滤过除菌技术系指药液或气体通过除菌滤器的机械阻挡作用,除去活的或死的细菌,而得到无菌药液或气体的技术。繁殖型微生物大小约1μm,芽孢约0.5μm。孔径在0.2μm以下的滤材,才可有效地阻挡微生物及芽孢的通过。滤过除菌法适用于热敏性药物溶液,尤其是一些生化制剂。本法必须配合无菌操作技术,成品必须经无菌检查合格后方可出厂。常用的滤器有垂熔玻璃滤器和微孔滤膜滤器。药液经粗滤、精滤后,在无菌环境下,再用已灭菌的G6垂熔玻璃滤器(孔径1.5μm以下)或0.22μm以下的微孔滤膜滤除细菌。
化学灭菌技术是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死的技术。其杀菌机理可能是: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死亡,或与酶系统结合影响代谢,或改变膜壁通透性使微生物死亡等。同一种化学药品在低浓度时呈现抑菌作用,而在高浓度时起杀菌作用。用于杀灭细菌的化学药品称为杀菌剂,可分气体杀菌剂和液体杀菌剂。
气体灭菌技术指用化学杀菌剂形成的气体或产生的蒸气杀灭微生物的技术。该法特别适用于环境消毒及不耐热的医用器具、设备和设施等的消毒。
环氧乙烷灭菌条件为:浓度850~900mg/L时,45℃维持3小时;浓度450mg/L时,45℃维持5小时。环氧乙烷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空气含量达3.0%(V/V)即可爆炸,因此,应用时需用90%二氧化碳或88%氟利昂稀释。灭菌效力与温度、湿度有关,相对湿度以40%~60%,温度以22~55℃为宜。本品对人的皮肤、眼黏膜有损害,吸入后可产生水疱或结膜炎,应用时应当注意。
2.甲醛等蒸气熏蒸灭菌技术甲醛、丙二醇、三甘醇、过氧醋酸、β-丙内酯等化学品,通过加热产生蒸气进行室内空气环境灭菌。
液体灭菌技术是指使用液体杀菌剂采用喷雾、涂抹或浸泡进行灭菌的技术。常用的有0.1%~0.2%苯扎溴铵溶液、2%左右的酚或煤酚皂溶液、75%乙醇等。该法常应用于其他灭菌法的辅助措施,即皮肤、无菌设备和其他器具的消毒等。
无菌操作技术是指在药剂生产的全过程中采用净化和控制在无菌条件下,尽量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技术。
某些因加热灭菌将发生变质、变色或降低含量、效价的药品,均需采用无菌操作制备,它不仅适用于注射剂,同样适用于眼用制剂、海绵剂、外用制剂及蜜丸剂等。无菌操作中所用的一切用具、物料及环境等,均须事先灭菌处理。操作须在无菌柜、无菌操作室、洁净器或净化工作台中进行。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一般需加入适量抑菌剂。
无菌操作室的灭菌多采用灭菌和除菌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对于流动空气采用过滤介质除菌法;对于静止环境的空气采用灭菌的方法。
无菌操作室的空气灭菌可采用甲醛溶液加热熏蒸技术、丙二醇或三甘醇蒸气熏蒸技术、过氧醋酸熏蒸技术以及紫外线空气灭菌技术等。
操作人员进入无菌操作室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工作规程,按规定洗手消毒后换上无菌工作衣,戴上无菌工作帽和口罩,穿上无菌工作鞋。头发不得外露并尽可能减少皮肤的外露,不得裸手操作,以免造成污染。
无菌检查系用于检查《中国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操作,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无菌检查法有“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薄膜过滤法的优点是,可滤过较大量的样品及抑菌物质,滤过后的薄膜上细菌数量较集中,既能直接接种于培养基管中,又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此法灵敏度高,不易产生假阴性结果,操作也比较简单。
中药制剂的防腐是确保中药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由于原料质量、生产工艺、设备条件、贮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霉变、染菌等情况,从而影响药品质量,应该高度重视,并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解决好防腐问题。
防腐最重要的是应当注意药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在实际生产时,并不能完全杜绝微生物的污染,制剂中有少量微生物存在,当条件适宜时微生物会生长与繁殖,结果导致发霉变质。药剂的防腐应根据其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严格GMP管理,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并可根据剂型特点和制剂性质,添加适宜、适量防腐剂。
防腐剂(又称抑菌剂),系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药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药剂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以根据各种剂型、各个品种的不同要求,选用适当的防腐剂。理想的防腐剂应符合:①用量小,无毒性和刺激性;②溶解度能达到有效抑菌浓度;③性质稳定,不与制剂中的其他成分起反应,对pH值和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强;④抑菌谱广,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⑤无特殊的不良气味和味道。
常用的防腐剂如下:
1.苯甲酸与苯甲酸钠为有效防腐剂,防腐作用是利用苯甲酸未解离分子,而离子几乎无抑菌作用,一般用量为0.1%~0.25%。pH值对苯甲酸类的抑菌效果影响很大,降低pH值对其发挥防腐作用有利。一般在pH值4以下时防腐作用较好,pH>5时,用量不得少于0.5%。苯甲酸的溶解度,在水中为0.29%(20℃),在乙醇中为43%(20℃)。苯甲酸钠的溶解度在水中为55%(25℃),在乙醇中为1.3%(25℃)。
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甲酯、乙酯、丙酯和丁酯,是一类性质优良的防腐剂,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在微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其中丁酯的抑菌作用最强。几种酯的合并使用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一般用量为0.01%~0.25%。
尼泊金类在水中较难溶解,配制时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①先将水加热至80℃左右,然后加入,搅拌使其溶解;②先将其溶解在少量乙醇中,然后在搅拌下缓缓注入水中使溶解。
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水中的溶解度,但由于两者之间发生络合作用,可减弱其防腐效力,当用聚山梨酯类增溶时应增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用量,确保防腐效果。
3.山梨酸本品为短链有机酸。山梨酸的溶解度,在水中为0.2%(20℃),在乙醇中为12.9%(20℃),在丙二醇中为0.31%。本品对霉菌和细菌的抑菌力较强,常用浓度为0.05%~0.2%。聚山梨酯与本品也会因络合作用而降低其防腐作用,但由于其有效抑菌浓度低,因而仍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山梨酸依靠其未解离分子发挥防腐作用,因此在酸性水溶液中效果较好,一般介质的pH值以4.5左右为宜。本品在水溶液中易氧化,使用时应当注意。
4.乙醇含20%乙醇(mL/mL)的制剂已有防腐作用。制剂中含有甘油、挥发油等成分时,低于20%的乙醇也可起到防腐作用。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含量在25%以上才能起防腐作用,在中药糖浆中除使用其他防腐剂外,可再加乙醇达到10%~20%,以增强抑菌效果。
5.酚类及其衍生物常用作注射剂的抑菌剂。苯酚的有效抑菌浓度一般为0.5%,在低温及碱性溶液中抑菌力较弱,与甘油、油类或醇类共存时抑菌作用降低。甲酚的一般用量为0.25%~0.3%,抑菌作用比苯酚强3倍,毒性及腐蚀性比苯酚小,难溶于水,易溶于油脂。氯甲酚的常用浓度为0.05%~0.2%,0.05%的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力较强,对眼睛略有刺激性。
6.三氯叔丁醇常用浓度为0.25%~0.5%,一般用于微酸性的注射液或滴眼液中,本品有局部麻醉作用。
7.苯甲醇常用浓度为1%~3%,适用于偏碱性注射液,同时有局部止痛作用。
8.季铵盐类常用作防腐剂的有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和度米芬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用量约为0.01%,具有杀菌和防腐作用。洁尔灭、苯扎溴铵一般用作外用溶液,度米芬用作口含消毒剂。本类化合物在pH<5时作用减弱,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失效。
9.脱水醋酸本品溶解度在水中小于0.01%,在乙醇中为3%,其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可达33%,常用浓度为0.1%,其毒性小,可作为饮料、液体药剂和日常化学品的防腐剂。
10.其他30%以上的甘油溶液具有防腐作用。植物挥发油也有防腐作用,常用0.01%桂皮醛、0.01%~0.05%桉叶油、0.5%薄荷油等防腐。0.25%的氯仿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1.制药卫生概述
(1)制剂卫生的含义
(2)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3)药品卫生标准
2.洁净室等级标准
3.灭菌技术
(1)物理灭菌技术
(2)化学灭菌技术
4.常用防腐剂种类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采用紫外线灭菌时,最好用哪个波长的紫外线()
A.286nmB.250nmC.365nm
D.265nmE.254nm
2.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
A.热压灭菌法B.辐射灭菌法C.紫外线灭菌法
D.火焰灭菌法E.环氧乙烷灭菌法
3.滑石粉宜采用的灭菌方法是()
A.干热空气灭菌B.滤过除菌法C.火焰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E.流通蒸汽灭菌法
4.用具表面和空气灭菌应采用()
A.滤过除菌法B.紫外线灭菌法C.热压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E.干热空气灭菌法
5.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
A.滤过除菌法B.紫外线灭菌法C.煤酚皂溶液灭菌
D.流通蒸汽灭菌法E.高速热风灭菌法
6.下列物品中,没有防腐作用的是()
A.20%乙醇B.1%聚山梨酯80C.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D.30%甘油E.苯甲酸
7.应采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是()
A.粉针B.糖浆剂C.片剂
D.口服液E.颗粒剂
8.对于含有聚山梨酯的药物,其防腐能力不会受到破坏的防腐剂是()
A.对羟基苯甲酸B.甲酚C.山梨酸
D.苯甲酸钠E.苯甲酸
9.尼泊金类是()
A.聚乙烯类B.聚山梨酯C.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D.山梨酸钾E.苯甲酸钠
10.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死或除去物体上或介质中的所有微生物及芽孢的方法为()
A.无菌操作B.防腐C.消毒
D.抑菌E.灭菌
(二)配伍选择题
[1~4]
A.干热灭菌B.防腐剂C.化学气体灭菌
D.消毒剂消毒E.湿热灭菌
1.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
2.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的是()
3.甲醛等蒸气熏蒸法是()
4.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的是()
[5~8]
A.低温间歇灭菌B.紫外线灭菌C.微孔滤膜过滤
D.热压灭菌E.辐射灭菌
5.手术刀等手术器械的灭菌方法是()
6.已密封的整箱药品可用的灭菌方法是()
7.天花粉蛋白粉针的灭菌方法是()
8.包装车间空气可用的灭菌方法是()
[9~12]
A.60Co-γ射线灭菌法B.环氧乙烷灭菌法C.用G6垂熔玻璃滤器
D.低温间歇灭菌法E.高速热风灭菌法
9.属于化学灭菌法的是()
10.属于湿热灭菌法的是()
11.属于辐射灭菌法的是()
12.属于干热灭菌法的是()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湿热灭菌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
A.微生物的种类B.微生物的数量C.灭菌温度
2.紫外线灭菌法可用于灭菌的对象有()
A.铝箔包装的药物颗粒B.空气C.膜剂
D.物体表面E.装于玻璃瓶中的液体制剂
3.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有()
A.操作人员B.药物原料、辅料C.包装材料
D.制药工具E.环境空气
4.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
A.湿热灭菌法B.干热灭菌法C.微波灭菌法
D.甲醛灭菌法E.紫外线灭菌法
5.无菌操作室空气灭菌常采用()
A.紫外线灭菌B.辐射灭菌C.干热空气灭菌
D.气体灭菌E.微波灭菌
6.蒸汽的类型包括()
A.湿饱和蒸汽B.饱和蒸汽C.过热蒸汽
D.不饱和蒸汽E.干热蒸汽
7.热压灭菌是一种高压设备,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并应注意()
A.采用饱和蒸汽
B.必须排净灭菌器内空气
D.检查仪表,压力表和温度表灵敏
E.安全开启
8.属于湿热灭菌法的为()
A.75%乙醇灭菌法B.流通蒸汽灭菌法C.高速热风灭菌法
D.煮沸灭菌法E.热压灭菌法
二、简答题
1.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环节及预防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2.常用灭菌法有哪些?试述使用热压灭菌器的注意事项。CkSNzjifK1FVRQshAoqYJi6dcY04L1TObfzuoWTC8tiErwwnTbRH+LA18PxYcB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