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确幸”到“大胃王”变了味的“吃播经济”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13亿吨被损耗和浪费。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今年以来,中央也密集发文,敦促节约,反对浪费。对此,央视等媒体接连发文批评“大胃王吃播”,称他们“哗众取宠,浪费严重”。
吃播的由来,要追溯到2014-2015年:韩国制作的美食真人秀类节目。美食主播在家中直播吃饭接受观众打赏,获得单身人群的共鸣和追捧。随后“吃播”传到中国,伴随短视频和直播兴起,这两年逐渐走红。
图:韩国美食真人秀节目,网络公开资料
随着竞争激烈,为了夺眼球、流量,很多吃播主播开始“剑走偏锋”。比如:(1)大胃王,饭量大吃得快(2)猎奇吃播,吃稀奇古怪甚至危险食物(3)土豪“美食博主”,每次消耗巨量食材做饭(动辄煮一头牛、烤一头骆驼)。一些餐厅为了营销,也打出了“大胃王免单”、“重金悬赏大胃王”等活动。
但很多“大胃王”并非真的能吃,很多人边吃边吐的假吃、靠吃药催吐,甚至有人因暴饮暴食死亡。为响应号召,斗鱼、抖音、快手、微博等直播平台公开回应:杜绝餐饮浪费,对浪费粮食的吃播将严肃处理。然而,是什么让吃播们不惜成本和健康代价,前赴后继呢?
本期对话
王思远央广经济之声商业文化节目【远见】制作人、主持人
方园婧资深财经媒体人,【显微故事】主理人
赵敏文知名美食博主、餐饮行业资深从业者
“不惜命”的流量变现真真假假的“大胃王”
思远:欢迎两位嘉宾。方园婧是互联网行业资深媒体人,敏文是知名美食博主。前不久,两位合作完成了一篇对吃播圈的深度专访,真实记录了众多吃播博主“众生相”和背后的心酸和无奈。眼下,中央下发文件“抵制铺张浪费”,央视等媒体也接连发文,同批“大胃王”等吃播作假、浪费的乱象。这些会对吃播圈有哪些影响?
思远:很多吃播博主们不顾健康,甚至不惜下血本去购买食材,什么驱使他们这么做呢?背后有哪些利益链条?
思远:敏文在行业里接触的具体案例就比较多了,有没有其他的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
前一段,一些头部大胃王(探店试吃直播)报价差不多是20多万左右。还有一些MCN机构签了很多吃播博主,小吃播主播报价从三四千不等,到两三万元左右。20多万一场的播主其实已经很高了,多数人没那个量。
圈内人揭“吃播”众生相:“从心理到生理失去对美食的快乐”
思远:“饭桶”本来是一个贬义词,如今在吃播经济下,似乎倒成了香饽饽。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行业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最近,很多央媒曝光吃播博主假吃、催吐,甚至有人因过度摄入食物去世。据我所知,你们此前也走访了大量行业案例,介绍一下你们看到的吃播博主“众生相”。
思远:就是吃抗糖丸或泻药,用这种极端方式去对冲暴饮暴食的负面影响。
敏文:是的,我还在一个饭局上,看到一个吃播博主吃了很多,然后正好在卫生间碰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在催吐,吃播让他们完全失去了原来对美食的快乐。从营养学和健康学的角度讲,美食圈我们很多朋友正常的食量,一桌菜每道菜品鉴一口其实就饱了。但像他们不停地吃,完全没有正常人的生理反应,这个非常可怕。
大胃王“引流”定律失灵,吃播经济未来需“守正出奇”
前两天有个商家朋友跟我聊说:今年初,他就想再搞场直播,让他的店状况好起来,于是请了一个大胃王去做直播。其实,去年他和这个大胃王合作过一次,大胃王一次直播后,店里营收涨了180万。今年他说咬咬牙,大胃王还涨价了,3万一次,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投入。但今年合作后,一点效果都没有。这个商家就感叹,大胃王吃播,其实适合“盛市”,并不适合于目前这种状况。
思远:就像直播带货,今年频频翻车。原因一是去年的经济比今年更好一些,消费欲望相对强烈,另外就是消费者“尝鲜感”还很强。但如今,商家不光要流量,还要销量,大家不盲目迷信这些大胃王了。
从直播平台来讲,各平台都在处罚违规主播,提倡节约。但另一方面,平台尺度也挺重要的,毕竟一面是流量的生产者(播主),一面是自己的主管者和家长(监管部门)。未来吃播经济的走向如何,会消失嘛?
方园婧: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良性发展,肯定经过一定监管,防止向极端化、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实直播平台本身也有做管理的需要和必要,这次因为吃播到了一个特别不好的苗头,所以才会去监控。
作者:王思远经济之声商业文化栏目【远见】制作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