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天下》、《人物》等兄弟媒体鼎力支持
中国不仅盛产吃瓜群众,还盛产看别人吃瓜的群众。
文张弘
编辑卜昌炯
把“吃”从饮食行业带到娱乐行业,是25岁的重庆姑娘张榆密正在做的事情,目前看来颇具成效。
跨界之后,她叫密子君,标签是著名网红,职业是吃播主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着手机或摄像机镜头吃饭。2017年微博“中国十大美食红人”评选中,密子君在综合传播指数、商业指数、互动指数等方面都高居榜首。
吃出来的高度
8月24日下午4点,在成都美食街上的泰国餐馆里,二楼进门左手边的一张桌子旁,密子君穿白色罩衫,外套蓝色背带长裙,面前挨挨挤挤摆着10份菠萝饭、一碗冬阴功汤和一瓶椰奶。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持续奋战,作为店中唯一的顾客,密子君已把它们全部清扫干净,却仍然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一边回味,一边捏起盘中一朵紫色花,插在头发里。
她的对面是一台摄像机,全程记录下了进食过程。密子君说完结束语,工作人员提醒她:花儿掉了。
“我知道,不需要重拍,这才是真实状态。”她说。
她看起来清秀、苗条,却有一个不输于200斤壮汉的胃。
她“吃”出了人生新高度。她对食物的热爱走不走心,很难看出来,但绝对走量。
却又不是纯粹地走量。镜头前的食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且不断变换花样,从不重复。美食的吃法有很多种,她选择了以“海量”的方式。
“吃播”是“吃饭直播”的简称,于2015年前后兴起,主播们通过摄像头直播自己的“吃相”,从网友那里获得打赏,如今成了中国文化娱乐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密子君赶上了这个风口,并恰到好处地把它跟自己的巨无霸“胃”连接到了一起。
如果说早期她主要是靠猎奇、能吃取胜,以至于光吃米饭(8斤)就能上新闻,那现在她的发力点更多在美食。这也是为什么她能聚集一群死忠粉,对她的吃播百看不厌。借用一句流行句式,就是:始于大胃,忠于美食。
15个月的吃播经验教会她,一部美食视频最核心的要义是勾起观众的食欲。所以她在吃的过程中会不停赞美食物:“真的很好吃”“哇,这个味道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菠萝饭了”……“当我说很好吃的时候,这里记得要加个食物的特写。”她提醒编导。她承认自己在美食专业术语上有所欠缺。绵甜香糯、鲜嫩爽口、入口丝滑这样的词她不会,但她也没打算做成一档《舌尖上的中国》,她走的是美食加搞笑的野路子。
密子君给自己的长相打5.5分(满分10分)。母亲眼中,曾经的她一点都不出众,上舞台会怕,遇到生人很害羞。因为从小吃得多,母亲常用家乡话笑她“猪啊”。后来,母亲看到她的直播视频,跟她说:“没想到我女儿这么可爱,表现得挺大方。”
此前,她一直生活在那个夜晚多雨的城市,第一次离开家乡合川是去重庆南岸区上大学,第一次离开重庆是结识男友谈鹏后,去他的家乡江苏。
密子君念的是重庆交通大学平面设计的专科,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回了家。家人安排她到姐姐的打印店工作。“每天干着同样的事情,重复的动作,接触同一个圈子和层次的人。”
她很佩服姐姐,能够干那份工作十年。她内心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的,常常在网上游荡,逛论坛、博客,搜寻时尚美妆的信息,追《海贼王》《火影忍者》和《银魂》,觉得自己比较像《银魂》里的神乐,可爱而且吃得多。
打印店干了一年多,她腻了,想要一份为自己工作的工作,这是她所理解的追求自由。她曾在一家平面设计公司待过,一个月不到就辞了。束缚感太强,还被同事“抢功”,她不习惯。
她不甘心被忽视。像很多小城女孩一样,密子君把做淘宝当成追求自由的开始。那时候正是网红转战淘宝的高峰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她待业在家,专心研究淘宝的做法,预想着自己能开一家具有个人印记的店铺,并因此结识了做电商的谈鹏。
看起来,一切都在朝着那个热情、有耐心、频繁说“亲”的淘宝店主进发,直到直播热潮袭来。
谈鹏是她接触的第一个不说重庆话的外地人。说多了重庆话,以至于后来在直播中川普成为她的一大标签。她把“调料”说成“调尿”,“荷兰进口”说成“河南进口”。
2017年4月,密子君和谈鹏成立了短视频公司,取名“瘾食”。因为与合作的直播平台存在分歧,他们决定放弃直播,转战短视频。公司在成都拥有5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以及20多名员工,清一色90后。
吃菠萝饭的节目,在能说会道的泰国老板的加持下,密子君给自己的表现打70分。来中国10年、开店6年的泰国老板只见过一人吃完过4份菠萝饭,10份他是第一次见,而且吃掉它们的是一个1米58、体重不到100斤的女孩。
“有去检查胃的情况吗?”老板小声问谈鹏。
“胃没问题。”谈鹏回答。
搭上互联网顺风车
密子君认为自己的成功不是偶然。“我没想过要做成什么样,但就踩在那个点,搭上了顺风车,就上去了。”她对《博客天下》说。
她是用大学时买的电脑,在家的卧室里开始直播的。“那个时候直播很火的,是个人都能直播。”
的确如此。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彼时的主播千帆竞过,有人靠沟,有人靠嗲,有人靠胸口碎大石,很少有人靠吃饭。谁也没想到,这个被称为“最无聊直播”的项目会火成今天这个样子。
吃播最早在日韩流行开来。日本有个大胃王叫木下佑哗,创下的战绩有:60串团子,100个甜甜圈,5斤纳豆盖饭。每次直播开始,满屏的食物,人只占据很小一块区域。直播结束后,盘子都被清空。
密子君将直播视频重新剪辑上传到B站,获得的播放量远远高于直播时的人流量。这也是她后来转战短视频的原因。
事实证明,中国不仅盛产吃瓜群众,还盛产看别人吃瓜的群众。此前《舌尖上的中国》《12道锋味》等美食节目的火爆,现在看来,更像是对吃播的预热。
密子君刚刚开始做吃播一个月,就有直播平台跟她签约。不久,《天天向上》栏目组邀请她参加节目。接到邀请,密子君很忐忑,不敢参加这档她看了很多年的节目。经多方劝说和栏目组再三邀约,她才应邀,因为觉得这是个机会。
接着她参加了一个一次性吃掉8斤米饭的线下活动,经媒体报道,“中国大胃王”的头衔在她身上越戴越稳固。密子君心里清楚,她幸运在自己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很快,国内就涌现了一大批大胃王,甚至有公司专门流水线生产这样的网红。
在谈鹏看来,密子君最具辨识度的一点就是她跟饲养员之间的互动,这是别的美食达人所没有的。
胃大不如脑洞大
密子君发布在B站的视频标签有个明显的变化:最早是“中国大胃王密子君”,后来是“大胃王密子君”,如今,她似乎有意想摘除“大胃王”的头衔——至少她在淡化“大胃王”的形象。
她很喜欢一个网友对她的评价:“密子君的笑容治愈了我。”
她的早期视频标题充斥着数字加量词:25个包子,100个水饺,120颗寿司,6斤咖喱鸡丁饭……
现在的标题不再刻意量化,但她吃得依然不少。“如果今天内容做得再好,前面摆一点点,就不行,如果前面堆成山,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谈鹏告诉《博客天下》。
因为吃得太多,密子君催吐的话题曾多次上热搜。她说:“好的内容就是最有力的回应。我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能做的就是带给喜欢我的观众多一些快乐。”但这多少表明大胃王不是一条长久之路。
胃再大,大得过脑洞吗?美食节目已经走过了猎奇阶段,当下更重要的不是胃有多大,而是脑洞有多大。
王嘉翔2017年4月加入密子君团队,此前做网络综艺。他告诉《博客天下》,吃播这个行业不断在迭代,最早的形式是堆很多东西,然后吃空;接着是加入互动和注重后期,提升画面质量。“大家都这样做,这也旧了。”
2017年春节刚过,“办公室小野”就以黑马姿态杀入美食短视频领域。她的“饮水机煮火锅”、“针织方便面”、“电熨斗烫肥牛”、“瓷砖烤牛排”、“电钻棉花糖”等脑洞大开的美食视频令人大跌眼镜,惊呼“奇女子”。
大众的审美疲劳在加剧,传统玩法已经满足不了追求新鲜感的网友。早期谈鹏剪辑密子君的视频,半小时就能剪好一支,无须什么技能,只需要快进。后来加入了食物精美的特写,以及现场灯光和后期调色。
他们不断尝试新的玩法,比如加入剧情的方式,但效果欠佳。在近期的视频中,密子君时而唱歌,时而讲段子,还不断抛出具有话题性质的问题。
后吃播时代
“不会越看越饿,反倒是不看才难受,看了有种自己吃了一样的感觉。”刘锐彬对《博客天下》说。
“更自信”,是密子君15个月来最深的体会。相比于现在节目中的能说会道,最初的她简直是个内向的人。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她战战兢兢,对方问一个,她答一个,不敢妄言。“很怕自己说错什么,并没有真正想表达、想述说的东西。”
互联网比现实给了她更大的愉悦感。“不知道为什么,现实做的一些事,如果有一个人喜欢,觉得没什么,但搬到互联网,有零零落落几个人跟你说话,都会很开心。”密子君说。
这部分利润,他们毅然舍弃。他们相信做好内容后,有更好的变现方式。以往的变现方式,一般是跟大品牌合作,比如天猫、京东、苏宁等平台,为购物节造势,单场直播至少6位数的进账。
但对餐饮店他们从不收费,而是采取置换的方式。“你(餐厅)提供给我食物和场所,我到你这里吃,你自己可以去宣传。”谈鹏说。
浸淫新媒体15个月,密子君对它越发感兴趣。她有转向幕后的打算,“我可能以后不出内容,但我会带领达人一起来做这个事”。
她曾经畅想开个小资的鲜花店,每天9点上班,打扫卫生,吃个午饭,下午约朋友聊天,晚上按时关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