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5:真武汤打底消水通阳补阳祛湿健脾加味去火毒 知母黄柏去相火。 如气虚者宜人参黄芪;血虚者宜当归白芍阿胶生地熟地;阴虚者宜生地阿胶玄参龟甲鳖甲;... 

如气虚者宜人参、黄芪;血虚者宜当归、白芍、阿胶、生地、熟地;阴虚者宜生地、阿胶、玄参、龟甲、鳖甲;阳虚者宜附子、肉桂、川乌、吴萸。

方5:

{制附子(黑顺片)75克+生附子15克+干姜10+芍药15+茯苓25+白术15+甘草15+生姜50}=温阳补阳祛湿寒(清理全身湿寒水泛证)+加味去皮桂枝15和淫羊藿5=引表阳与太阴与少阴+党参10+(黄芩3、黄连2,金银花7)=去中上焦之湿热火毒。

处方:(苓桂术甘汤)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剂(心下饮)

加粗黑字为真武汤、还有苓桂术甘汤和肾着汤(甘草干姜苓术汤)和天魂汤。12月29日晚煎煮,30日分温三服。

甘草泻心汤:甘草60、干姜45、黄芩45、黄连23、党参(人参),再加半夏40和大枣12枚。

甘草泻心汤的应用指征务必是上有热、下见寒,其症多见口腔黏膜破溃、充血或炎症,并有口干口苦、咽干咽痛、牙龈出血、鼻衄、颜面部痤疮等之上热征象;下寒之症则常见便溏、尿频、腰膝痠冷、手足不温等征象,女性可见宫寒痛经等。本方中甘草作为主药,具修复粘膜的作用,《伤寒论》中以一味甘草治咽痛,盖是由咽喉部粘膜充血炎症病变所引起者。临证使用甘草泻心汤,方中的甘草用量一般在十五到二十五克之间,因非起国老之调和诸药的功效,故其所用之剂量不宜少。李师使用甘草常常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既不至于超出药典规定剂量,又能泻火且补中焦脾气而两相兼顾。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剂量的甘草有类固醇样作用,对黏膜修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例2:张某,女,57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余,口干舌燥,喜热饮,咽干、咽痛。目痒,鼻痒,二便调。微恶风寒,双下肢凉。脉弦细,舌淡苔薄。

处方:甘草泻心汤加白术、茯苓、生石膏。

方药:炙甘草12g,黄芩6g,黄连3g,党参10g,干姜10g,清半夏15g,白术12g,茯苓10g,石膏30g,大枣4枚

患者服药5剂后溃疡面大减,7剂后溃疡面基本愈合,加减调理月余而痊愈。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患者口腔溃疡、咽干、咽痛,口干舌燥、目痒、鼻痒,同时微恶风寒,双下肢凉、舌淡,表明存在虚寒一面,属于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辨证当为甘草泻心汤证,给予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健脾清热,因热像明显,加生石膏清热,病程日久,脉细舌淡,加白术、茯苓增大健脾利湿力度。该方调和寒热、攻补兼施,辨证准确、方证相应故能收到良效。

2体会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同时《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寒。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2]。

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健脾清热,化痰利湿,对临床上表现为上热下寒型的口腔溃疡有良好疗效。《金匮要略论注》曰:“药用甘草泻心汤,谓病虽由湿热毒,使中气健运,气自不能逆而在上,热何能聚而在喉,故以参甘姜枣壮其中气为主,芩连清热为臣,而以半夏降逆为佐也”。

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临床亦常用该方治疗口腔溃疡,包括白塞氏病。强调甘草泻心汤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一个很好的方。对于上热明显者,可以加入黄芩、黄连,或者加入生石膏清上热,对于脾虚明显,甚则便溏、四逆患者,可以加入干姜,或加入白术、茯苓等健脾。

诊断:舌体胖大,两边有齿痕,舌根部白腻苔。脉象由之前的右尺脉沉细,现在变成脉不沉,但是还是属于细脉类,且涩脉还有。

认为用酸味来补肝,补肝虚,这是“正治法”,因酸味补肝之本体,助用焦苦来补心气。而所谓“子令母实”,是“旁治法”,而其它甘药入脾,包括实脾来制水,制水以后,使心火旺盛,然后再怎么样?制约肺金,达到“治肝补脾的要妙”。

我这个方子里面既然有甘草60、干姜45、黄芩45、黄连23、党参(人参),再加半夏40和大枣12枚(张仲景原方)。就凑够了甘草泻心汤了。

半夏和人参还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不宜人群脾虚便溏的人,核心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

鲜的无花果或者是无花果干泡水喝,都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功效,防己黄芪汤具有益气扶正功效,防己黄芪汤主要由防己,黄芪,白术加入生姜、大枣水煎服。具有利水除湿,益气健脾的功效。方中的防己具有利水消肿,并能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黄芪益气固表兼有补气利水的作用,而白术健脾祛湿,可助黄芪益气固表,又可以助防己利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而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药物配伍使用具有补气利水兼去风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虚水肿和风湿痹症。

饮邪偏盛

1.饮停心下——泽泻汤

“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泽泻汤主之”。心下泛指胸隔胃脘,饮停心下,邪盛上返,蒙蔽清窍故眩晕,法当健脾利水,用泽泻汤。张仲景用泽泻,利水祛邪,导浊阴下行,白术健脾燥湿,崇土制水。泽泻汤常用与水饮上泛引起的眩晕病种涉及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脑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等,临证应随症加减,如呕吐甚者,可加小半夏汤;兼脾阳不足者,可加苓桂术甘汤,兼肝阳上亢者,可见菊花,钩藤,天麻;兼肝阴不足者,可加白芍,枸杞子;兼气血两虚者,可加党参,黄芪,当归;情志不畅诱发者,可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兼耳鸣者,可加龙骨,牡蛎;兼耳聋者,可见石菖蒲。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范铁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半夏一升多少克生半夏有毒可否大剂量使用,还有的小伙伴在问生半夏2020版药典用量,下面小编给大家细致的讲述一下。

总看到仲景方剂半夏用到一升半升,一时不知一升有多少克。查了几本书,说法差不多,一升是现在200毫升,大约是120-130克。

我最近用小半夏汤,开80克,药店不卖,最多不能超过25克!

自((中国乡村医生))2001年第3期发表拙文((失眠4年》以来,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其中约有数十封来信对文中病例第3诊重用法半夏40g提出疑问。如浙江省金华市夏医师的来信便颇具代表性,信中写道:

笔者在此首先申明:杂志印刷无错误。而应当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半夏到底有毒还是无毒半夏可否大剂量使用

众所周知,半夏分生半夏和制半夏两类。生半夏有毒,若用至40g,应注明先煮半小时以破坏其有毒的成分。今则连法半夏即制半夏40g亦拒付之,直令初涉医林者遭遇满头雾水。

由此应当得出结论:①制半夏无毒;生半夏有毒,久煮可消除其毒性。②制半夏可用大剂量;不必先煮。生半夏宜先煮半小时以去其毒性;若重用30~60g,以先煮l小时为宜。

③若顾虑到半夏炮制不规范而可能残存毒性,则在使用大剂量30g以上时不妨先煮半小时,以防万一。

《金匮要略》全书前22篇中共有205方,用半夏组方30方,而以半夏命名者达14方,另有2方(白术散方、竹叶汤方)加减中提到了半夏,用半夏者共涉及12篇,可见其用之多、广。传统认为半夏生用辛烈性毒,强调炮制后使用,但仲景方不仅生用而且内服,关键在于其用之妙。

原药用法

生用指不经炮制的半夏直接入药,有24方生用,占多数,体现仲景用半夏之主要特色。

洗用共有6方提到半夏(洗),即射干麻黄汤、大柴胡汤、赤丸方、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大半夏汤。尤大半夏汤方强调“洗完用”。洗是指用开水浸洗半夏7次,致表面黏液(滑)干净为止,即所谓水制法,属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配伍

多与姜配伍。与生姜伍者12方,如奔豚汤方;与干姜伍者10方,如甘草泻心汤;两姜同用者1方,如干姜人参半夏丸方。23方半夏与姜配伍,减轻其毒性,增强其功效。

特殊配伍

赤丸方中,半夏虽与相反药乌头同用,但其却与茯苓配伍共奏化饮降逆止呕之效;半夏伍麻黄,共奏蠲饮通阳之功,如半夏麻黄丸;半夏伍麦冬,如麦门冬汤,方中大量的麦冬配半夏,则无滋腻碍胃、生痰之弊,少量的半夏得麦冬则无温燥伤阴、助火之嫌,可谓相得益彰。

其他如栝楼薤白半夏汤方、附子粳米汤方、甘遂半夏汤方、大半夏汤方等,没有明确的配伍关系,诸药同用,共奏药效。

剂量

1.单位不同,剂量有异

《金匮要略》205方所用药中,惟半夏剂量单位最多,百分、两、升、斤、枚等。如鳖甲煎丸方用一分,奔豚汤方用四两,小柴胡汤用半斤,厚朴麻黄汤用半升,射干麻黄汤用八枚等。单位各不相同,剂量亦不同。

2.单位相同,剂量亦有别

如用枚者,射干麻黄汤用八枚,甘遂半夏汤用十二枚,而在白术散方加减中,有用“半夏大者,二十枚”之多;用升者21方中有17方用半升量,如甘草泻心汤方;用一升量者4方,如麦门冬汤,惟大半夏汤用量最大达二升。

剂型

汤剂,共涉及25方,“汤者荡也”,某易升易散,易行经络,取其荡之性也。

丸剂,共4方,鳖甲煎丸方、赤丸方、半夏麻黄丸方和干姜人参半夏丸方。“丸者缓也”,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之性,逐渐成功。

散剂,仅1方,即半夏干姜散方。“散者散也”,取其散之性也。

汤剂煎法特点

1.同煎为主,大多方为诸药同煎取汁,但取药汁量有异

诸药同煎后,去渣再煎其药汁取浓。如大柴胡汤方后曰“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可推断最后火需要三升药汁,相对一斗二升来讲,浓度远远增加,故为去渣再煎取浓。

诸药同煎,取较多药汁。如麦门冬汤方,“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其药汁最较多,浓度相应就较低。

2.先煮一味药,取汁再纳诸药同煎

先煮麻黄。如射干麻黄汤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越婢加半夏汤方,小青龙汤方,其方后均曰“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即先煎麻黄取汁。

先煮小麦。如厚朴麻黄汤方,“先煎小麦熟,去渣,内诸药”。

先煎半夏。如生姜半夏汤方,后曰“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

3.特殊煎法如大半夏汤方后曰“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杨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

丸剂制备

炼蜜为丸如半夏麻黄丸,方后云“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

姜汁糊丸。如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后云“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米胡为丸,如悟子大”。

服法

丸剂多饮服,但赤丸用酒送服,取其温热轻物之性,以助药力,亦日三服。

散剂,即半夏干姜散煎汁后再服为服法之一特色。

图片上传中......

中药生半夏汤剂最大的用量可用至120g,在应用生半夏时应先煎沸30分钟为妥.临床应根据治疗需要选用不同的剂型及剂量.

1.生半夏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

80g左右

近来用甘草泻心汤辨证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手足口病、疱疹性口腔炎,取得较好疗效,以前对于此类疾病辨证属于湿热者,多用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等方加减,亦有取效,亦有效欠佳。此方在成人内科疾病尤其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多,现将该方的应用做一总结,以利于在小儿疾病中推广使用,使更多的患儿受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科杨东新

1,原文《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2,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十)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记得《大长今》中长今用治皇帝的狐惑病时曾翻阅过《金匮要略》提到过此方。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曾用上方治疗一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2剂取效,不过该方味苦,许多小孩不一定配合,要做思想工作,效果蛮好。《伤寒杂病论》中有好几个方剂均是寒温并用,治疗寒热夹杂之症,值得总结思考。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姜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和作用。当患有呼吸道喘息、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不能安、痈疽肿胀等,治疗有良好的作用。如果患有脾虚生湿的临床症状,在应用姜半夏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陈皮或者茯苓等药物,有良好的健脾祛痰的作用。对于出现寒痰,可以配合白芥子或者是生姜等药物,具有良好的化痰功效。另外,对于患有胸壁疼痛的症状或者是疮疡肿毒、梅核气等疾病,应用姜半夏的同时可以配合理气散结的药物,比如海藻、川贝母等。临床应用中,对于患有疖肿病变,外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避免与以下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比如川乌、草乌、附子、炙草乌等药物。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甘草泻心汤临床应用

一、大便燥结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科杨东新

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二、狐惑病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O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按语:本方治狐惑病,法见《金匮要略》。本案虽患狐惑而见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当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三、噤口痢张德超医案,滕某,男,7岁。夏秋间患赤白痢。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辨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连服2剂,呕吐下痢均减轻。以原方加减,续服3剂而安。按语:大论用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之心下痞硬。本案初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

四、胃脘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梁惠光医案:霍某某,男,35岁,1974年5月21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尖边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力。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服后其病若失,惟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至今随访,未再复发。按语:胃脘疼痛4年之久,寒热错杂,脾胃大虚,“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诸症迭现,正中甘草泻心汤证之机。因见胁满、脉弦,故加木香、佛手以疏肝解郁。

五、呕利痞毕明义医案:于某,女,36岁,1983年9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吐水样物,继则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治疗三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两日,复吐泻不止,吐出为黄绿样水,泻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医院治疗六天,呕吐腹泻止。出院后复因食冷吐泻复作,呕吐食物,有时夹有血样物,泄下水粪夹杂,时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胀闷,食则甚,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脱水状。舌尖红、边有齿印、苔白厚微黄稍腻,脉沉、关上弦滑。脉证合参,为中气虚,寒热不调,脾胃升降失职所致。治当缓急补中,和胃消痞止泻。以甘草泻心汤治疗。服1剂后呕吐即止,胀满减轻,又继服两剂,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剂而诸症皆除,未再复发。按语:甘草泻心汤主证乃下利、呕吐、痞满。三证之中,以痞、利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为主。本案下利日甚,又见脾胃大虚,寒热错杂之候,乃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果两剂而愈。

七、舌皲裂刘景祺医案:岳某,女,23岁,1979年8月6日初诊。舌体皲裂疼痛已3年,曾大量服核黄素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检查发现舌的前2/3均布满横而深的裂纹,大裂纹中间布满浅而短的小纹,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异常。胃脘经常憋闷,饭后易腹胀。脉左上关上滑,右滑。辨证:心火亢盛,中焦痞塞。治则:泻心除烦。处方:炙甘草l2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于姜3克,大枣3个。服9剂后,舌体疼痛消失,小短纹减少,深长纹稍变浅。服48剂,小短纹完全消失,深长纹亦消失2/3,剩余条纹变短变浅,食酸辣食物已无痛苦。按语:中焦痞塞,阻塞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心火隔于上,上灼其窍而见舌体皲裂疼痛。其辨证要点是伴见胃脘痞胀。故治从中焦,斡旋气机,待痞消气转,水升火降,则其病自愈。

八、滞颐梁惠光医案:刘某某,女,5岁。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渍于颐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惟舌红无苔。此为脾寒胃热。盖脾主运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复加佩兰芳香悦脾。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2剂痊愈。按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脾寒不运,则津停于内。脾开窍于口,津泛脾窍,则口中流涎不止。阳明胃经,行于颈、面,胃中有热,循经上攻,则令渍于颐、颏、颈I:J涎之处赤烂如斑,并见舌红无苔热象。治以甘草泻心汤温脾寒而清胃热,两相兼顾。脾阳复,则口涎自止,胃热去则赤斑自消。临床治疗脾冷胃热之滞颐,本方较《金鉴》清热泻脾散为优。

九、淋证(急性尿道炎)荆棘医案:李某某,男,23岁,初诊日期1989年6月15日。自述五天前感觉小便灼热,继则尿道口红肿,排出脓性分泌物,现排尿困难,曾服尿道消炎药效果不佳。诊其脉来滑数、舌苔薄黄边尖红’问诊得其半月前出差西北有不洁性交史,遂断为热毒外侵,湿热下注尿道之证。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和中。药用:黄连9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党参12克,干姜9克,生甘草15克,大枣6枚。5剂后尿道红肿已消,疼痛已减,脓性分泌物已无,再服5剂加猪苓、茯苓、滑石、阿胶、白芍、甘草善后,病人遂告痊愈。

按语:热毒湿气起于中焦,客于下焦,气化失常,小便不利。用方清热解毒燥湿,执中治下,法承《金匮要略》。

甘草泻心汤

【来源】《伤寒论》。【组成】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临床应用

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THE END
1.尿液白细胞3+严重吗其次,尿液白细胞3+也可能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受损,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此外,尿液白细胞3+还可能与其他炎症性疾病有关,如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加,需要通过...https://tag.120ask.com/jibing/qita/1674484.html
2.七十六个中药外敷肚脐方慢性肾盂炎,用胡椒7粒,麝香0.6克研末后将药粉敷脐中,外盖胶布,10天换药一次,连敷3次,可使小便恢复正常。 肝硬化腹水用利尿药无效时,可用芒硝60克、肉桂粉6克和匀敷扎脐部,能使小便量增加而腹水减少。 高血压患者用朱砂6克,醋制白矾10克,降香6克混合研末敷脐,能使血压下降。 https://www.meipian.cn/53o54r36
3.孕晚期尿检白细胞3加正常吗?你好,怀孕八个月如果尿常规检查白细胞3个加号的话,考虑应该是有尿道炎,这种情况下可以外用高锰酸钾...https://mip.yilianmeiti.com/question/990666.html
1.我好像尿路感染了,吃什么药呢?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一般膀胱炎仅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不伴有全身发热。大多数单纯性膀胱炎的病例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只需要口服抗生素即可治愈,选择一种一线方案药物,3天治疗无效则选择替代方案中的药物。 2.尿道炎 尿道炎可以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感染通常通过性接触传播,常有症状尿短赤、尿淋沥、尿涩痛等症状。致病菌并不一定...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362174
2.今天做尿检~医生说得尿道炎~给我开了3盒加替沙星~请问尿道炎今天做尿检~医生说得尿道炎~给我开了3盒加替沙星~请问尿道炎要注意哪些地方~会有什么后移症吗?我平时有手淫的习惯~会对这个有影响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李祥文 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其他 青岛华欧集团医院 问题分析:您好,多喝水,多休息,坚持抗生素治疗最少一周,不要喝酒,不要吃辛辣食物,...https://3g.club.xywy.com/static/108/757676.htm
3.得了慢性尿道炎怎么办介绍3个治疗慢性尿道炎的秘方问题描述:得了慢性尿道炎怎么办 介绍3个治疗慢性尿道炎的秘方 医生回答 孙友文 主任医师 泌尿外科 三级甲等 病情分析:慢性尿道炎的患者可通过增强抗病能力、饮食疗法等方式来改善。一、增强抗病能力,慢性尿道炎的患者朋友们需要增强个人的抗病能力,否则会导致人体形成其他类型的并发症。患者可以注射胸腺肽素,或者是...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question/67ec31785fe584c91adf2984ca1e1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