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猪业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由于配方设计的不严谨性和受研究方向的功利性影响,猪场饲料中使用了许多本不该添加的物质。猪场添加剂种类有:脱霉剂、酸化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左旋肉碱、抗生素、中草药制剂、电解质、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激素……名目众多的添加剂在增加饲料成本的同时,是能给猪场带来应有的效益?还是埋下更多的隐患?此类问题,值得养猪人反思。
脱霉剂
脱霉剂是饲料中用得比较普遍的,目前市售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品种繁多,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它只是把霉菌毒素吸附在某种物质(即吸附剂)上,毒素依然存在,并未消除。
不同的霉菌毒素需要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每一批原料霉菌毒素的含量也不同,不考虑毒素含量只用统一的预防剂量来解决霉菌毒素问题肯定是不可行的。如果饲料发霉严重,希望通过脱霉剂来走捷径解决,根本不可能,尤其是对于非极性毒素。总的来说,脱霉剂的吸附效果难以检测和量化,只有概念没有标准,几乎100%靠感觉在使用,只能算是心理安慰剂!
酸化剂
为了保证猪胃肠对日粮的充分消化能力,人们在饲料中添加酸性物质。据说在仔猪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富马酸、乳酸以及复合酸化剂能减少仔猪对断奶、转群和炎热天气的应激反应,酸性物质的使用是近年来养猪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环状病毒感染的出促成了酸化剂的广泛使用。
传统酸化剂的局限性:1、刺激性大、易引发弥散性溃疡;2、具有腐蚀性、易发辉不稳定、易吸潮;3、有效成分不能过胃,难以进入肠道。针对此类问题,一些酸化剂厂家对酸化剂进行了包被,但包被后的酸化剂能否在靶器官定点释放,就要打个问号了。
酸化剂虽然促进了动物的消化,但由于负反馈的作用,长期添加酸性物质,往往破坏了胃的自我产酸能力,同时降低了机体的碱储,使猪的肾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现代养猪生产中,适当推荐添加碱性(不是化学上的碱,是指含有较多钙、钠、钾、铁、镁等矿物质)物质,增强胃的自我产酸能力,增加碱储,提高机体的酸碱缓冲能力,促进肾脏的排泄功能,从而进一步通过内分泌的调节改善肺脏的呼吸功能。
左旋肉碱
左旋肉碱(L-肉碱)又称肉毒碱,是一种水溶性氨基酸,由赖氨酸衍生而来。分子结构为L-γ-三甲胺β-羟丁酸,分子式为C7H16NO3,分子量为161.2。它是B族维生素类似物,曾被称为维生素BT。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可供脂肪酸脂化的羟基,其饱和键和极性官能团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吸湿性,200℃以上它仍稳定存在,可在pH3~6的溶液中放置一年以上而不变坏。1998年我国卫生部将L-肉碱批准为食品添加剂,列入营养强化剂类。
左旋肉碱是一种促使脂肪转化为能量的类氨基酸,它可以促进脂肪转化成能量,帮助减少身体脂肪、降低体重,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左旋肉碱在减肥上被炒的如火如荼,进入养猪行业后,在饲料中做为母猪饲料添加也很普遍。但是,左旋肉碱一般配合运动效果才能充分发挥,那么对于限位饲养的母猪能起到多大作用?从原理上看,燃烧脂肪提供能量是否会让猪更兴奋、进而让猪群更容易应激?
抗生素
有人认为,使用抗菌物质将猪肠道内的细菌消除,就是消除了肠道消耗营养的微生物,使得猪可以获得更为充分的营养,生长速度更快。但消灭了肠道内的细菌,也同时破坏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尤其是破坏了猪肠道内产生维生素的微生物。当猪肠道内的微生物区系被破坏以后,则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抗生素使用后的慢性肠炎和菌群失调也成了威胁养猪业的一个大问题。现代养猪生产中一个“怪现象”就是:一方面将肠道内的细菌用大量抗生素抑制,一方面又使用微生态制剂试图将菌群恢复。
药物可以使养猪业取得短暂的经济利益,但对行业的危害却在与日俱增。大量依赖抗生素的猪场在不断出现,抗生素已经成了现代养猪业中的“毒品”。
中药保健
虽然抗生素的滥用被诟病,但”药物保健“却没有被放弃!随之而来的便是”中药保健“概念的兴起,中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作出不合理的应用,同样会引发诸多问题。
1、中药与抗生素混配。为了迎合养殖户想立竿见影看到使用效果的心理,中药成方与抗生素混配是部分企业推广所谓中药产品的实质。事实上中药散剂与抗生素混配效果并不太好,一方面很多抗生素会制约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另一方面中药成方散剂与抗生素混配拌料口服会加大猪体内消化酶的负担,效果很可能减弱;
2、中药单体提取成分的复配。使用中草药单体成分是利用其能缓解临床的作用,但是单体成分都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很容易受到提取工艺、保存环境、载体、肠道环境等影响而作用减弱;
3、中药成方粗粉产品。大部分企业都使用和推广中药成方的粗粉,这类产品加工简单。由于大部分中药种类属于药用植物科目,植物细胞壁一般都很坚硬,猪作为单胃动物体内不分泌纤维素分解酶、木质素分解酶,不能很好消化吸收致使药效大减;
4、保健用药不辩证。猪群常处于健康、亚健康、病态三种机体状态,而中药方剂产品对机体的调节是在审因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配伍药剂发挥的。很多猪场兽医不能辩证施治,遇到猪只发病大量投服中药反而损伤机体。
“保健”是保证健康的简称,任何保健技术实施的基础是猪群处于舒适的饲养管理环境中,不论猪群是亚健康状态还是病态,舒适的温度、湿度、密度、通风等环境条件是发挥保健措施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微生态制剂、酶制剂、抗菌肽等
微生态制剂:复合活菌制剂在消化道内繁殖后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其代谢产生的菌体维生素和小肽物质可以为免疫器官提供营养物质。目前运用较多的是失活的菌体制剂,活菌制剂的使用受限于菌株的活力、复配种类、及对益生元的选择和生产工艺等。猪场有自配发酵液和发酵饲料的,但发酵的稳定性难以把握而且存在杂菌污染的风险。
酶制剂:酶制剂是一类具有特殊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主要包括消化酶和非消化酶两类。消化酶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主要用于补充猪群消化酶分泌不足;非消化酶猪机体不能分泌,以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植酸酶为主,能促进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或抗营养因子降解。除植酸酶外,饲用酶制剂常以复合酶制剂形式应用。但是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如经过胃酸时被消化或发生变性,就无法在肠道发挥作用了。
共同缺点:用法、用量、效果等没有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营养性添加剂
氨基酸:一般饲料中常添加氨基酸类添加剂以补充配合饲料中相应氨基酸量的不足,完善氨基酸的平衡。应用较多的有蛋氨酸和赖氨酸这两种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猪日粮中维生素的添加剂量一般比饲养标准略高,尤其是VE和VC常在应激和疾病的情况下加倍量添加。但实际上,维生素并不能有效缓解应激反应,大量添加反而增加机体负担,影响食欲、增加成本。
矿物质:猪日粮中,常以添加高钙高磷矿物饲料的形式补充钙、磷(钙磷不平衡),钠和氯常用食盐形式同时补充(一般不缺)。微量元素锰、锌、铜、铬、硒、铁的添加剂有无机和有机两种形式,以无机为主。如使用高铜饲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止仔猪腹泻,促进猪只的短暂快速生长。但使用高铜饲料,却破坏了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导致维生素缺乏症的出现。大量铜的使用不但污染了环境,也损伤了猪胃肠粘膜,尤其是大量胃溃疡的出现是现代养猪业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高锌饲料使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猪腹泻的产生。与高铜使用的缺点同出一辙,菌群失调症及其后遗症成了高锌饲料使用的副产物。
电解质:主要用于抗应激,调节体液平衡,改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但若添加了酸性的电解质则危害反而更大。
总结
“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过多的使用添加剂并没有得到如实验室所预期的效果,反而因大量“毒物”蓄积损伤免疫机能,影响猪只的健康生长。反思猪场添加剂的滥用现象,营养师应当以猪为本,设计符合猪的生理生长需求的饲料配方,科学引导猪场添加剂的使用。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番禺节能科技园内天安总部中心15号楼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