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其病程较急,患者预后较差,需要及时诊断及治疗。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由美国学者Tyler教授撰写的一篇综述,详细阐述了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脑炎是一种以意识状态改变、发热、癫痫、神经系统缺损、脑脊液细胞增多,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图异常等为特征的综合征,其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嗜神经性病毒导致的急性病毒性脑炎,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肠道病毒以及虫媒病毒等。
对脑炎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临床和MRI特征将其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局灶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由特定脑区功能缺损所致;而弥漫型患者的症状包括弥漫型脑水肿,全身性癫痫以及精神症状。两种类型对应的病毒学病因有所不同,总结见表1。图1展示了局灶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MRI表现。
表1.局灶型和弥漫性脑炎的特征及其病因
图1.A.轴位T2-Flair像显示一例西尼罗河病毒脑炎患者丘脑和豆状核信号异常增高;B.一例带状疱疹病毒血管炎患者左侧额叶局灶性高信号,伴有脑室周围白质改变;C.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右侧颞叶信号增高;D.一例EB病毒脑炎患者小脑半球信号增高,以左侧小脑为著。
急性脑炎患者常规病毒学检查包括PCR以及RT-PCR,分别用于检测病毒DNA以及RNA。可检测的病毒包括HSV-1,HSV-2,VZV,肠道病毒;在小于3岁的儿童患者中,还可检测人类细小病毒。如果这些检测未能明确病因,可进行第二步及第三步检测(见表2)。
表2.根据患者免疫功能推荐的初始和后续病毒学评估
1.抗病毒药物:
2.免疫抑制剂:
疫苗接种可用于预防病毒性脑炎,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VZV和一些嗜神经黄病毒,如日本脑炎病毒和虫媒脑炎。
病毒性脑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已有的和正在开发的诊断学策略可用于鉴别病毒性脑炎及其他脑炎,且有助于对病毒性脑炎病因学的认识。其治疗除阿昔洛韦之外,大部分是经验性和支持性治疗。需要开发新型预防病毒感染和抑制病毒复制的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