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题目估计就会有想法:作者在胡扯吧,消毒消毒,消来消去水都坏了,好的菌也给消灭了,整个生态系统都给破坏了,怎么养?
有的养殖户还要讲:我养殖从来不用消毒产品,我一样养得成!甚至有情怀的养殖户会说,我们要搞生态养殖,要搞健康养殖,少用这些化学消毒的东西。
近20年来,有很多新的养殖技术与养殖理念不断出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很多的养殖户对消毒是谈虎色变,敢定期使用消毒产品的养殖户是少之又少!难道消毒真的是伪科学,用了消毒产品真的对水产养殖环境破坏大于建设?
不过近几年,水产养殖疾病出现的越发频繁和猛烈,有的甚至无解,比如湖北龙虾的五月瘟,几乎是年年出现,为什么我们还是搞不定?这肯定需要我们重新疏理一些养殖技术理念,只有理念之路畅通,实践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我们下面就从几个方面逐一分析,看看你对消毒的认知是否真的正确。
一、换个角度看消毒
微生物的以菌抑菌是一种补充手段,我们再来看几个直观的问题:
第一、微生物在水体发挥的作用核心是“以菌抑菌”还是“以菌杀菌”?
第二、鱼虾蟹塘发病了,请问倒下去一吨的EM菌有用么?倒下去一吨的乳酸菌有用么?倒下去1吨的光合细菌有用么?倒下去1吨的芽孢杆菌有用么?
■■■第三、请问为什么养殖户使用的有益微生物都需要7-10天补充一次,这是为什么?
第四、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比如阴雨天、大风天、温度巨变、缺氧、指标(包括氨氮、亚硝、硫化氢)增多的时候,是有益菌长的更快呢还是有害菌长的更快?
当我们能认真的理顺以上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有益菌在水体中对有害菌发挥的一个主体作用是抑制而非杀灭;同时有益菌在池塘里之所以需要定期补充,是因为如果不补充,有益菌就会消亡殆尽;当环境向恶劣方向转变的时候,有益菌根本就无法阻挡有害菌的繁殖。
当然,现实中以菌抑菌体系也可以向极限方向发展,比如这几年探讨的絮团养殖,就属于大幅度增加有益菌数量,提高以菌抑菌的数量强度,也有一些养殖户通过此种养殖方法养殖成功,但始终不能大范围推广,因为这种养殖方法对检测要求比较高,强调碳氮比的稳定、持续,而这个比例恰恰在环境中是不停变动的。再一个,当水体中的某种菌大量繁殖时,其衰亡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此种养殖模式对养殖户的个人经验及理论知识都有太高的要求,这可能也是不能大范围推广的原因吧。
有益微生物的“以菌抑菌”体系肯定是水产养殖的重点核心之一,但其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尽量做好“以菌抑菌”体系的前提下,再将其他技术方法尽量的完善,比如提高对消毒方法的认知,从而提高养殖的成功率。
(五)消毒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应该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消毒就是杀菌!而多数人潜意识里,杀菌应该就是在得病的时候才会用到吧?如果只是这样理解,说实话就太小瞧消毒了,这可能也是大多数误解、甚至害怕消毒的根本原因了。
如果只谈消毒的概念,其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若是想把所有的微生物全部去除,那么就要用到“灭菌“这种方法。
但在水产养殖中,根据剂量使用的不同,消毒剂的作用应该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想得到的“杀菌”,这种情况下剂量会使用大一些,主要的目的是治病,这个过程中会对水环境的即有微生物系统产生干扰、破坏的作用;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控菌,即通过消毒剂的使用,通过杀灭细菌数量来降低水体总菌数。
■■■■总体来说,我们大多数养殖户对消毒的感觉还是停留在杀菌这个层次上面,在控菌上面并没有多想,在当下的养殖过程,控菌的工作大多是交给有益菌去做的,很少有养殖户定期使用消毒剂去控菌,主要担心对水体有干扰,但我们通过上文知道,有益微生物的“抑菌“,主要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并不能杀灭一部分有害菌,而消毒剂不一样,其是通过杀灭一定的细菌数量来达到控菌的效果,两者是有明显差异的。
杀菌多是消毒在治病时候的作用,而控菌则是提前预防的一个手段,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而这一点也是大多数养殖户所容易忽略的。
(六)你真的不会碰上水产疾病?
对于疾病我们肯定是以预防为主,再辅以其他方法,尽最大努力不让其出现。但每年国家发布的数据摆在那里,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推进,疾病是我们必需要正视的——即使我们做了再多准备工作,也绝不可能保证百分百不发病。因此我们除了做好预防工作之外,也要做好疾病出现的准备,要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解决思路,不能手忙脚乱。
二、初步了解有害微生物
我们在上面的内容中提出了对消毒新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对消毒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要三人成虎。但即使我们扭转了对于消毒的一些错误认知,但仍会面临很多问题,我们逐一来疏理一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消毒的主要针对对象——细菌。
(一)细菌菌数的几个小概念
在水产养殖中,我们总是希望有害的细菌数量少一些,有益菌的数量多一些,所以关于菌数我们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多数的论文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菌数有三个:总菌数、异养菌数、弧菌数。
异养菌是以有机物为碳源、能源和供氢体的微生物,它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腐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作为营养物;寄生菌寄生于活体内,从宿主的有机物获得营养。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弧菌(Vibrio)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运动能力。弧菌是近年来对水产养殖业影响比较大的一类有害细菌,常见的有: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温和气单胞菌等。
总体上也好记,总菌数不分好坏全部统计;异养菌则多数为坏蛋菌;弧菌则基本为坏蛋中的坏蛋。
另外,我们特别谈一下,对于弧菌的检测近几年我们多用弧菌平板,这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检测手段。但绝不能唯平板论,只要平板检测没有弧菌就安全了?实际上平板培养出来的细菌总数最多不会超过环境细菌总数量的5%,这还是在严格的试验室条件下,一般的检测条件下可能只有0.1%。
(二)细菌与疾病的关系
在这里所谈的水产细菌主要是指致病菌,而这些致病菌与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是不是只要有致病菌就一定发病?如果不是,那么满足哪些条件才会发病呢?如果对这些条件有所了解,那么在疾病预防方面,可能我们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出来。
倪纯治等人(1995年)的研究指出,虾病与水中弧菌数量较高有关,弧菌占总菌的比例越高,发病可能性越大。当池水中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数达到8.0×106~5.0×108个/dm3时,于72h后即出现对虾红脚现象,96h后即出现死亡,死亡数随着弧菌数的增加而增多。
于占国等人(1995年)的研究指出,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发病有一定关系,使对虾感染发病的弧菌数量阀值为103~104cell/cm3,当然这还要取决于虾池水中氨氨含量和底质水质中的硫化氢含量。如果虾池清淤不好,底质黑变层厚达7~10cm以上,弧菌的数量为103cell/cm3,对虾亦会被感染发病。同时其亦指出,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6月份和10月份,虾体的弧菌数与总菌数的比值也较高。
黄美珍等人(1997年)的研究指出,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
林美兰等人(1998年)进一步指出,虾体的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的数量(以细胞计)可以用来预报虾病,三者的阈值分别为107个/g(湿重)、105个/g(湿重)和104个/g(湿重),当达到以上临界值时,虾病容易发生。■■■■在对试验池的细菌学跟踪测定过程中,每当发现虾体的总细菌数,或弧菌数,或发光细菌数超过上述临界值时,通过临时采取药物控制等相应的措施,能有效地抑制病情的发展,在周围虾池大多发生死亡的情况下,试验池仍安然无恙。
金珊等(1999年)研究指出,全年细菌数量较高值集中在7、8、9三个月份,这期间也正是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疾病的高发时期,当然疾病的发生还有其它因素共同促成,但细菌数量的影响作用是肯定的。
查广才等人(2006年)的调查结果指出,低盐度高产虾池水体和沉积泥浆中致病性弧菌应分别控制在102cfu·mL-1和104cfu·mL-1范围内比较安全。
郭赣林等(2006年)研究指出,在鲢、鳙亲鱼5、6月份发病鱼池中的细菌总数可以达到正常鱼池的1000倍。
不过这个104数量级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如李卓佳等(2010年)的研究指出,8月份虽然弧菌数达到了5.20×104cfu·mL-1,但是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周凯等(2010年)的研究指出,■■■虽然高盐海水养殖水体中弧菌含量较高,达到6.7×104cfu/mL,超过池塘养殖水体中对虾感染发病的弧菌数量阈104cfu/mL,且弧菌数量占水体细菌总数的38.71%,但并没有导致弧菌病的暴发。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致病菌的数量与发病应该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这些对应关系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实际上我们更多的认为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不是由单纯的某一种细菌所引起的,而是水体环境恶劣、水产动物免疫机能低下、微生态多样性减少的共同结果。而且以上研究中,池塘的基础条件和养殖中的措施都是不一样,这对研究结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在三阶段的不同变化图
(三)细菌的繁殖简介
细菌在整个地球内几乎无处不在,上至3万米的高空、下至1万米的海沟、我们看得到的物体表面、看不到的有机物及生物体内,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只有你想不到的,几乎没有他们不能存在的地方。科学家估计全球细菌的总数量在5×1030个,总重量约在5500亿吨(每个细菌计为1.1×10-10毫克),其重量居全球生物第一名。为什么会这样?这与细菌的繁殖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1、细菌的繁殖速度
细菌绝绝大多数是通过分裂生殖进行传宗接代的,这种生殖方式也称二分裂繁殖,即一个细菌繁殖成两个子代细菌,两个再变四个,四个再变八个……
细菌到底能长多快呢?
大肠杆菌以肉汤做为培养基,在37℃的时候,基本17分钟繁殖一代,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速度,为了好测算,我们平均以20分钟繁殖一代来计,1小时就可分裂3次,1个变成8个;2小时可变成64个;4小时可变成4096个,8小时可变成16777218个……1天之内理论上能繁殖72代,从1个细菌可以扩增到47万亿亿个,如果以10亿个细菌重1毫克计算,这些细菌至少重4700多吨;经48小时后,则可产生2.2×1043个后代,总质量相当于4000个地球之重。当然这个数据是理论上的,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因为受限条件太多。下表为一些细菌的繁殖代时:
■表2:细菌繁殖代时
细菌
培养基
温度/℃
代时/分钟
漂浮假单胞菌(Pseudomonasnatriegenes)
肉汤
37
9.8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17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luscereus)
30
18
嗜热芽孢杆菌(Bacillusthermophilus)
55
18.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subtilis)
25
26-32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
31
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lactis)
牛乳
26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66-87
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
23.5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27-30
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21-38
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
玉米醪
51
大豆根瘤菌(Rhizobiumjaponicum)
葡萄糖
344-461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合成
792-932
活跃硝化杆菌(Nitrobacteragilis)
27
1200
梅毒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
家兔
1980
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chroococcum)
240
2、细菌的繁殖曲线
现实中细菌的群体繁殖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示意图如下:
■图4: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153)
上图曲线有两条,上面一条是代表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下面一条代表细菌数量。
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生长数量的变化总体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应时期的微生物生长速率变化则是平稳、升高、平稳、下降。
从实际塘口的养殖情况来看,细菌的繁殖远比这复杂,我们在此不逐一探讨。本次我们从图片中需要考虑的有两个层面,一是在什么时候易发病?二是消毒什么时候介入最佳?
从图表上看,易发病的时期最有可能的是在稳定期,指数期也有可能。因为此时的细菌数量最多,或者繁殖速度最快。
消毒什么时候介入最佳,应该是在延滞期或者是指数期的前期。如果等细菌的数量进入了高速通道,那么控菌或者杀菌就会变得极为困难,因为它们反弹的速度会极快。
比如细菌在一天之内是如何繁殖的?在不同月份又是如何表现的?如果知道这些数据,那么我们可能应对的措施就更有针对性。
1、水体中的细菌在一天之内是如何变化的;
2、水体中的细菌在一年不同月份是如何变化的;
3、水体中的细菌在垂直与水平层面上有何不同;
5、底泥中的一些细菌变化。
当知道了这些内容,我们可能会对细菌有更清晰的认知。
(五)细菌的所在之地
三、浅谈消毒剂
(一)消毒剂的分类
消毒剂的常规分类方法有三种:依据化学成分分类、依据对微生物杀灭能力分类、依据用途来分
■表3:依据化学成分分类的消毒剂
分类方法
常规分类
水产用兽药消毒剂
依据
化学
成分
分类
1.醛类消毒剂(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
戊二醛
2.杂环类消毒剂(环氧乙烷、氧丙、乙型丙内脂等)
无
3.卤素类消毒剂(含氯、溴、碘元素类消毒剂)
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三氯异氰脲酸粉、复合亚氯酸钠粉、含氯石灰、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蛋氨酸碘粉、蛋氨酸碘溶液、碘伏、复合碘溶液(水产用)、高碘酸钠溶液(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
4.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环氧已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
过硼酸钠粉(水产用)、过碳酸钠(水产用)、过氧化钙粉(水产用)、过氧化氢溶液(水产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
5.季铵盐类消毒剂(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
苯扎溴铵溶液(水产用)
6.酚类消毒剂(苯酚、煤酚皂液、卤化酚类、氯苯酚等)
7.胍类消毒剂(聚六甲基双胍、聚六甲基单胍、葡萄糖酸氯己定、醋酸氯己定、盐酸氯己定等)
8.醇类消毒剂(乙醇溶液、异丙醇溶液等)
9.重金属盐类消毒剂(高锰酸钾、硫酸铜、汞盐、银盐等)
10.酸碱类消毒剂(醋酸、氢氧化钠、石灰等)
11.复方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苯扎溴铵、癸甲溴铵碘复合溶液
12.生物类消毒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多肽、生物酶、蛭弧菌、噬菌体等)
中草药、噬菌蛭弧菌*
备注: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生物制菌王)已于自2017年1月1日起停止经营和使用。原因可能如下:不符合当前国家动物防疫政策、存在较大生物安全隐患、已被新产品取代且至少5年无企业生产,以及检验项目不全、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表4:依据对微生物杀灭能力分类
对微
生物
杀灭
能力
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等。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过氧化氢溶液(水产用)、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三氯异氰脲酸粉、复合亚氯酸钠粉、溴氯海因粉(水产用)、戊二醛、戊二醛苯扎溴铵
中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以及多数病毒、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的消毒剂。如含碘消毒剂(碘伏、碘酊)、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碘伏、聚维酮碘溶液
低效消毒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剂。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泌泰)等双胍类消毒剂等。
备注:有些水产用兽药消毒剂因不知道其归属,暂未列入。
■表5:依据用途来分
用途
来分
环境消毒剂(卫消字产品)
带畜(禽)体表消毒剂
全部
(二)消毒剂的时效性
■图5:蛭弧菌微生态制剂实验池与对照池细菌总数变化曲线(吴新民,郗艳娟,郑向荣,等.对虾育苗过程中异养菌群的研究.水产科学,2006,25(1):27-29)
苏国成等人(2007)的研究指出,采用甲醛与抗生素处理蓄水池和育苗池水体,作用1h后水体中细菌总数减少,但24h后水体中细菌总数又升高。而且经甲醛与抗生素处理的育苗池水体中的优势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提高,说明甲醛与抗生素的使用破坏育苗水体的正常菌群,具有抗药性的菌群暴发性生长,最终使育苗水体的细菌总数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图6:育苗池海水经甲醛处理后细菌总数的变化图7:育苗池海水经抗生素处理后细菌总数的变化
■图8:蛭弧菌微生态制剂实验池与对照池细菌总数变化曲线(苏国成,周常义.凡纳滨对虾育苗水环境的细菌学初探.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12(4):5-9)
实际上化学消毒剂包括抗生素的杀菌都有一个特征:效果来得快去得快,在达到一定浓度下,化学消毒剂的效力可能会在4个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细菌总数下降到最低,然后细菌总数会出现反弹,但消毒剂仍有效果,总菌数有可能在12至24小时左右反弹超标,超过原来的细菌总数,当然,细菌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而蛭弧菌可能在前1-2天内看不出来什么效果,但如果其能发挥效果,那么控菌的时长有可能达到15天以上,甚至20天以上,在此期间,总菌数、弧菌数相对于对照组可能会低1-2个数量级。
总体来说,化学类消毒剂的时效性不长,但杀菌强度高;生物类消毒剂(蛭弧菌)可能杀菌强度不高,但时效性长;至于有益微生物的抑菌时效性还缺乏足够的研究。
四、针对有害菌的思路
我们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消毒,又分析了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情况,最后还谈了消毒剂的一些内容,那么在最后我们要结合水产养殖建立消毒的战略思维,并且谈一些具体的消毒方法。
(一)消毒的战略思维
1、在近5-10年内,水产养殖的疾病都很难找到病因,即使找到了,疾病基本也暴发完毕了,除非将来在细菌的分离、鉴定、再培养上面有极大的进步,否则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病越来越多、暴发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难治。
2、不要试图去想着专杀某个有害菌,这很难做到,我们更多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总菌数给降下来,然后再通过大剂量补充有益菌,通过占位更多的抢占生存空间,从而压缩有害菌的生存空间。
3、有一部分水产疾病的原因是病毒感染,但后续的细菌感染是极大的帮凶,而我们现有的手段无法对水产病毒做出直接、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我们的重点可以考虑放在预防细菌的后续感染上面。
4、凡是追求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模式,消毒管理一定必不可少,它是成功养殖的必备基础之一。
(二)三维一体式控菌法
我们知道水产养殖中,致病菌存在于四个环境中:空气、水体、底泥、体内,这也是我们要重点控菌或杀菌的场所。
在此特别解释一下,■■■■为什么还要底泥控菌呢?因为底泥中的细菌一般是水体中细菌总数的10倍,同时底泥的环境比较恶劣,中后期基本呈现厌氧状态,出现的也多为有害菌,因此要定期控制。
(三)消毒的具体思路
有了消毒的战略思维,也有了三维一体式控菌法的理念,那么我们就要谈一下消毒的具体思路。总体上,我们要将有益微生物、生物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综合运用,定期使用,以达到最好的控菌或者杀菌效果,为此我们还要了解以下内容:
1、控菌目标
在实际的水产养殖中,我们绝不可能把所有的水中细菌全部杀灭,即使是工厂化养殖中也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我们无法阻挡细菌的生长,也很难阻挡细菌在适当环境下的高速繁殖,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做到以下两个目标:
(1)割韭菜理论
韭菜叶了割了再长、长了就割,总菌数、异养菌数、弧菌数也是如此:我们很难阻挡它们的持续繁殖,但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消毒,让其总数量始终在低位运行。
(2)控制繁殖基数
2、定期控菌
三维一体式控菌模式要求要定期对细菌总数做出控制,定期控制的要点在于:
(1)水体控菌
(2)底泥控菌
建议使用真品过硫酸氢钾底改片,定期使用可以效的降低底泥总菌数,杀灭一部分厌氧菌,同时减少底泥的耗氧因子。
过氧化氢底底改、四羟类的底改、聚铁类的底改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可以选择。
同时请注意,使用这类底改,也要在12-24小时后大量补充有益菌。
(3)体内控菌
其实这一点更多的可能是定期的内服丁酸梭菌,或者内服大蒜素,从而达到体内控菌的效果。
3、全面杀菌
这主要是针对疾病期的杀菌,在无法快速锁定病因的时候,我们就尽量的全方位杀菌,但需要选择广谱、高效、刺激性小、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消毒产品:
(1)水体杀菌
采用高效消毒剂,同时尽量选择刺激性小的,比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聚维酮碘,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可加大剂量使用。
(2)底泥杀菌
为什么底泥还要杀菌?因为水产养殖上使用的消毒产品,一般都是外沷为主,以碘制剂为例,基本是500毫升使用2亩水面,合计1333个平方水面,实际上不用试验判断,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个消毒的纵向效果上肯定很差,能保证中、上层水体消毒就算不错了。
这一点,对于底栖类水产养殖动物尤其重要,比如小龙虾、螃蟹等,在它们疾病发生期,一定要使用具有杀菌效果的底改片,针对底泥进行处理。
底泥杀菌一定要配合水体杀菌,从而对水产养殖品种的大环境做综合消毒。
(3)体内杀菌
如果养殖动物已经发生了体内感染,那么内服抗生素或中草药是必须的,在这一点是无需忌讳的,因为水产用抗生素也是有合法合规的产品,只要不乱用、滥用,就不会存在问题。
如果能有效的控制疾病、减少死亡,在明确看到疾病基本治愈后,需要在最后一次消毒工作完成后12-24小时大剂量的补充有益菌,同时藻类要培养起来,一定要创造一个菌藻平稳的好环境。
(四)消毒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不要想着消毒剂把水产养殖的病菌全部杀灭,这在现实生产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会使用这么大剂量的消毒剂去杀灭水中微生物,无菌养殖是不现实的。
2、常用消毒剂不是智能导弹,不会说只杀灭有害菌,不杀灭有益菌,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消毒菌针对不同的细菌的MBC是有差别的,在一个剂量下,有可能出现只杀灭某些细菌,而不杀灭另外一些细菌的情况。
3、■■■有机质几乎是所有消毒剂的天敌,所以如果水体太浑浊的话,那么最好先净化一下水体再使用消毒剂,要么就得加大剂量使用——这实际上也是很多浑水塘口疾病反复治不好的原因。
4、经常连续的使用一种消毒剂,在后面就会发现要达到相同的效果,使用量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细菌会有适应性,会产生抗药性。如果更换不同种类、不同杀菌原理的产品,则病菌对此无适应性,在较低浓度下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消毒剂要交替使用,才能保证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好的使用效果。
5、消毒剂建议配合使用,这样可以这样可以最大可能的减少环境的干扰,同时也能增加消毒的广谱性。只不过需要注意,两种或以上消毒剂的配合使用要首先确定它们之间至少不要存在拮抗。
1、本文对病毒性疾病未做探讨,也没有很好的方案,这可能还需要查询大量的论文才能有进一步的思路。
2、本文缺乏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消毒剂的使用时效性数据,这需要对水体、底泥的总菌数、异养菌数、弧菌数做出持续测量,这项工作很复杂,技术上不难实现,但需要反复的实验监测。
3、水产养殖疾病最大的问题是疾病很难找到病因,按现在方法处理,等找到了,疾病也基本结束了,另外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每年都有新情况,这主要是由国内养殖品种的多样化以及同一品种的多养殖模式所决定的,因此希望在水产疾病的快速诊断以及药敏试验上能有所突破,从而让养殖户能更精准的用药,尽而能减少用药。
4、水产养殖可能还需要引进更为广谱的消毒产品,尤其需要引进一些时效性更长的消毒产品,这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科研单位与公司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