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药行业支持政策频发,虽然在各类兽药中,兽用中药目前的产值偏低,但中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毒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且符合绿色养殖和健康养殖需求,已逐步受到广大养殖业。
近年来,头部公司的宠物产品销售超过了大动物产品,国外伴侣动物的兽药使用量也较大,普遍占比达到40%。
以头部公司为例,据2021财年业绩报告,拆分于辉瑞的硕腾动保全年营收约78亿美元,其中犬猫业务营收为44.26亿美元,占比约57%。BI动保业务净销售额近43亿欧元,其中伴侣动物营占比64%。剥离于礼来的礼蓝动保营收为47.65亿美元,宠物业务营收达23.51亿美元,占比约一半。
相较之下,国内宠物市场起步较晚,但增速更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开始出现宠物医院,2010年后,随着人均GDP快速增长,宠物医疗市场开始蓬勃发展。2020年,中美两国养宠家庭的比例分别为22%、67%,宠物药市场增长率则分别为16%、13%。
目前,国内宠物用药市场以外资为主导,其在宠物疫苗领域的市场份额更高达70%~80%。以“猫奴”熟知的猫三联苗为例,国内至今无国产企业获批,仅有硕腾的“妙三多”一家独大。
不过当下,国内多家上市药企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今年2月,丽珠医药与健康元合资成立丽健动物保健,将动保业务独立出来,并披露已制定宠物药品5-10年的研发规划。4月,华东医药宣布拟以2.65亿元控股动保公司南农动药,后者专注于宠物、水产动保细分领域。此外,康辰药业、康华生物、国药动保等公司均在宠物药上发力、加码。
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58号已将宠物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宠物数量,由不少于200只调整为不少于50只。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组织修订《兽药注册办法》和新兽药注册资料要求,将进一步考虑宠物用药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符合宠物用药实际情况的评审制度,加快宠物用新兽药生产上市步伐,满足宠物诊疗需求。
我国加快宠物用新兽药上市
农业农村部近日表示,已将宠物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宠物数量,由不少于200只调整为不少于50只。目前正在组织修订《兽药注册办法》和新兽药注册资料要求,将进一步考虑宠物用药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符合宠物用药实际情况的评审制度,加快宠物用新兽药生产上市步伐,满足宠物诊疗需求。
兽药是养殖业必不可少的投入品,关系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国家对兽药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实施较为严格的审批与监管,确保兽药产品安全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坚守安全底线,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科学监管,推动实现兽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兽药产值质量双丰收、十连增。
——兽药产值从2012年的400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520亿元、2020年的680亿元,2021年迈过700亿元大关。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大型生产企业77家,占比从2012年的2.8%提升至4.7%。
——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从2012年的92.8%,提高到2014年的94.8%、2018年的97.4%,近两年稳定保持在98%左右。高致病禽流感、口蹄疫疫苗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更是保持100%。
——兽药创新硕果累累,10年来共批准新兽药643个,属我国原创的一类化学药品2个,填补自主创新空白。多个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致病禽流感、口蹄疫疫苗批准上市,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有力支撑。
兽药产业稳稳地支撑着每年近9000万吨肉、3400万吨蛋、3600万吨奶、7000万吨水产品的供给安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的企业产值从2012年的6.6亿元达到现在的22亿元,作为兽药人,我感到非常自豪。这离不开农业农村部的政策帮扶、优质服务和严格监管。”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守军感慨道。
这10年,兽药企业壮大了、兽药质量提高了、动物疫病防住了、食品安全有保障了、产业素质提升了。如此来之不易的成绩,都得益于兽药产业的“放管服”改革。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放管服”改革,原农业部迅速推进兽药领域改革。先后取消了“兽药安全性评价单位认定”“新兽药临床试验审批”“已经取得进口兽药注册证书的兽用生物制品进口审批”“兽医微生物菌(毒)种使用审批”以及兽药生产企业洁净区检测机构资质确认,下放了“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
此外,2017年4月1日起国家还取消了兽药注册登记、兽药质量标准复核检验,进出口兽药检验、兽药委托检验等收费项目,所有兽药审批“零收费”,平均每年为企业减少费用近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