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6.11陕西
磺胺类药物作为抗菌、抗一些非常规病原的化药,其对抗病原的独有作用机制和方式,是现有已知和正在开发中的药物都不具备的。这也是在抗菌药耐药性问题客观存在的大背景下,磺胺类抗菌、抗原虫药物及其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值得深入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对球虫、弓形虫、住白细胞原虫、附红细胞体和一些特殊部位非常规细菌的感染治疗,是磺胺类药物几乎独有或特别的优势之所在。然而,近二十年来,大家对磺胺药的研究和使用却少了很多。当然,这其中跟磺胺药属于化学合成药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但凡是象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磺胺喹恶啉、磺胺氯吡嗪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工艺工业化生产得到的。这就涉及到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三废的处理,所以其面临这十多年、政策性的环保压力非常大。
于是,生产就面临:一是,高污染企业,地方政府不待见,属于传统产业,政策得不到支持;二是,如果生产,就必然导致因环保的投入,生产成本上涨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三是,又赶上终端使用者——养殖业这几年持续在搞“降本增效”,造成需求萎缩。
但是,凡是其本身没有什么致命性问题,只是政策和成本问题,是可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生产工艺的进步,能得到解决和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磺胺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针对新的养殖业需求和疾病防控最新形势,开发和推广磺胺药的新优势机会。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本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
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机体的防御能力。
为了保证磺胺药在疾病治疗时发挥其优势,在兽医临床用药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①用量充足,首次剂量必须加倍,使血中磺胺的浓度大大超过PABA的量。②脓液和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PABA,应该先洗创后再用药。③应避免与体内能分解出PABA的药合用,比如说普鲁卡因。
磺按类药物的使用技巧
2.注意配伍禁忌。磺胺药,特别是复方増效磺胺制剂,不能与青霉素类、碳酸钠、氯化钙、维生素C、维生素B1、复方氯化钠溶液等抗生素配伍,须单独使用。
4.保证饮水充足。给畜禽多饮水,可保持高尿流量,促进药物排泄,防止发生药物结晶。给畜禽使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的,必要时可再饮水中添加适量碳酸氢钠碱化液。
5.补维生素B族。磺胺药物抑制B族维生素在肠道内的合成,所以,给畜禽使用横胺药物一周以上的,应当同时给予适量B族维生素或给马牛羊多喂些青饲料,以便预防动物的B族维生素缺乏。
6.必须按时停药。为保证动物性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按照兽药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专业标准的规定,特别是产品的停药期/休药期规定,在畜禽出栏前按时停药/控药。
没有名文规定的,畜禽出栏前10天要停用磺胺密啶钠注射液;出栏前15天,要停用磺胺二甲嘧啶;出栏前28天,要停用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预混剂、磺胺对甲氧嘧啶片、磺胺甲恶唑片、磺胺间甲氧密啶片、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磺胺眯片、磺胺噻坐片、磺胺塞唑钠注射液等磺胺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
细菌与磺胺药物反复接触以后,对磺胺药物的敏感度将下降甚至消失。因此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药性,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
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群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当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这种抗药性发生。
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临床均有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的敏感度也降低或者无效。但与其他抗菌药间,目前还未发现有交叉耐药现象。
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多数磺胺药能透入脑脊液中,也即磺胺药是少有的、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广谱抗菌药。它对畜禽鼻炎病的治疗,就是现有抗菌药物的首选。
磺胺药物吸收入血后,有相当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后的磺胺药暂时会失去抗菌作用,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到脑脊液中;不被肝代谢,不被肾排泄。但是这种结合比较疏松,时有小量药物的释放,所以不影响药效。
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代谢,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部分经过乙酰化形成乙酰化磺胺而失效。磺胺乙酰化后,溶解度降低,特别是在酸性尿液中的溶解度更小,容易在尿中析出结晶,而损害肾脏。但各种磺胺药的既化程不同,可根据动物的情况适当选用药物。
磺胺药(难吸收的除外)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主要以磺胺药的原型和乙酰化磺胺,以及少量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这是磺胺药物的主要排泄方式,所以要保证肾脏的健康程度,以机体本身的平衡功能,把多余的或者已发挥作用的磺胺药物,及时给排出体外。
畜禽疾病防控临床上,有些磺胺药非常实用且又不好被替代。比如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鸡的鼻炎和鸡的白冠病等疾病就是磺胺药最敏感。象磺胺喹恶啉、磺胺氯吡嗪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氯达嗪钠、磺胺脒和磺胺嘧啶等都是临床常见又常用的磺胺药。
磺胺类药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其对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其生长繁殖,其抑菌机制一般认为是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PA-BA)的竞争性对抗所致。
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其周围环境中的叶酸以合成核蛋白,而只能利用一种叫做PABA(对氨苯甲酸)的物质,PABA同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参与核酸的合成,而核酸是菌体蛋白的主要成分。
由于磺胺类的基本化学结构与PABA很相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但磺胺药并不能作为合成叶酸的原料,因此最终阻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使菌体的核蛋白不能形成,细菌的生长繁殖停止而达到抑菌的目的。
磺胺类药物的特点
1、磺胺类药物是化学合成类的抗微生物药物。
2、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寄生虫等都要一定的作用。
3、磺胺类药物疗效确实、性质稳定、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
4、磺胺类药物也有抗菌作用弱、不良反应多、易产生耐药性、用量大、疗程长等缺点;但是后来磺胺增效剂的出现改善了这一问题,抗菌效力显著提高。
5、对磺胺类药高度敏感的疾病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等,对磺胺类药次敏感的疾病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产气夹膜梭菌、炭疽杆菌、李氏杆菌、痢疾杆菌等,磺胺类药对放线菌、衣原体、球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白冠病等也有一定作用。
6、磺胺类药物是通过竞争抑制细菌叶酸的合成发挥作用,对磺胺类药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必须吸收细菌体外的对氨基苯甲酸,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参与下,与二氢蝶啶一起合成二氢叶酸,在经过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变成四氢叶酸,进一步与其他物质合成核酸。
7、磺胺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多数与用药过程疗程短、剂量不足有关;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等。
8、肠道内容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对甲氧嘧啶钠、磺胺邻二甲氧嘧啶、磺胺氯达嗪钠等
9、肠道内难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磺胺脒、柳氮磺胺吡啶、琥磺噻唑、酞磺噻唑、酞磺醋胺、
10、磺胺类药吸收后体内分布广泛,血液中含量最高、肝肾次之、胸水、腹水、滑膜液、房水中浓度也较高,可以透过胎盘屏障。
11、磺胺嘧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低,脑脊液中的浓度比其它磺胺类药物要高,因此磺胺嘧啶就成为磺胺类药中治疗脑部感染的首选药。
12、磺胺类药物在肝中代谢,多数以乙酰化的形式为主,乙酰化的磺胺水溶性下降,在酸性环境下易形成结晶,损害肾脏,因此使用磺胺类药物一般配合小苏打比较好。
13、磺胺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和大便排出体外
14、磺胺类药的不良反应:
1)急性中毒:静脉注射过快、剂量过大,或者口服剂量过大,可导致动物兴奋、共济失调、无力、呕吐、昏迷、厌食、腹泻等
磺胺药增效剂
1、三甲氧苄啶(TMP):本品与磺胺类药物配比1:4-5,与其他抗生素合用也有增效作用
2、二甲氧苄啶(DVD):本品对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有增效作用(1:4-5),与抗球虫的磺胺药合用比三甲氧苄啶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