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某杀虫剂杀虫效果的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
A杀虫剂使用后害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
B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
C杀虫剂出现之前害虫存在过度繁殖的倾向
D害虫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自然选择
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缺乏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变异
B.缺乏产生变异的能力
C.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造了这些生物
D.繁殖能力太低而逐渐灭绝了
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①中,转动______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能够使标本放大到到一定倍数的结构是______和4(填标号).
(2)临时装片的制作主要有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五步,图②示其中的哪一步骤?______.
(3)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染色(如图③),通常所用的染液是______.
(4)图④和图⑤中,哪一幅是观察到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______.
(5)图④中,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颜色最深的是细胞中的哪一结构?______.
生物分类学家根据各类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把各类生物安置在有分枝树状的图表上,简明地表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称为“进化树”。右图是生物进化树的一部分,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B]代表的动物类群:。
(2)由图中可以看出,[A]与鸟类都起源于古代的,现在的[A]与鸟类存在很大差别,这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结果。
(3)节肢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所谓的“皮”实际是,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
(4)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属于行为。
(5)一条2—2.5公斤的雌鲤鱼一次产卵可产50万粒;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量可达万枚。这种现象可用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来解释。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D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资料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狗、猫等宠物,这为狂犬病传播带来隐患。我市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狂犬病患者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专家提醒:如宠物咬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
资料三:几年前曾经肆虐的甲流,因为甲流疫苗的广泛使用而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没有接种过甲流疫苗的人则往往容易患病。
(1)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属于。学校会劝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回家治疗,这在传播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2)从免疫的角度来看,注入人体内的狂犬病疫苗属于;接种疫苗的人获得的免疫是免疫,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道防线。
(3)使用抗生素治疗手足口病、狂犬病或甲流效果都不显著,主要是因为引发此类传播病的病原体是。
(4)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请你写出一条预防措施。
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项目/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mg
每3天皮下注射一次
每10天检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根据如图,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由甲和乙曲线可知,铅(能,不能)影响小白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②由乙和丙曲线可知,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其体内血红蛋白含量.
下列哪幅图能正确表示血液通过肺泡时通过氧气含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