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属不良反应。
我们常说的输液反应是由热原引起的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的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非死即残,预后很差,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
一、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1、是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
2、是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
3、是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
4、是药品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
5、是液体的配伍过杂;
6、个体差异。
二、输液反应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在输液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三、输液反应类型:
发热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急性肺水肿
1.发热反应:
●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
1)、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
2)、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3)、五联用药:
①.吸氧、保暖:
②.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
③.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
④.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
⑤.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5mg(小儿0.1--0.5mg/kg.次)。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2、静脉炎:
(1)药液外渗表现为肿胀,皮肤发白发凉,疼痛或起水泡
A、50%硫酸镁湿敷:用于红肿,起水泡而皮肤未破。
B、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外渗
C、冷敷: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及对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安定,红霉素,等)。
D、中药湿敷:用如意金黄散湿敷。
E、若葡萄糖酸钙注射时药液漏出血管外,应立即停用,并用氯化钠注射液作局部冲洗,局部给予氢化可的松、1%利多卡因或玻璃酸,热敷并抬高肢体。
(2)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有明显触痛,有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处理:停止在此静脉的输液,并抬高患肢,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敷。
3、空气栓塞:
如空气比较少:则可随血液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在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壁吸收。
如空气较多:空气进入右心室后阻塞在肺动脉入口,使右心室内的血液不能进入肺动脉,因而从机体组织回流的静脉血不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
4、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
原因--输液速度过快,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病人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
●护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端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扎。
3.吸氧6~8L/min,湿化瓶内加20~30%乙醇。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病情变化。
6.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四、输液反应处理预案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撤除所有液体,重新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2、立即报告医生。调整液体,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吸氧。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非那根肌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3、建立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及抢救过程
4、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报告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