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学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离、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
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3.2根据教学侧重点,选择满足专业需求的教材
根据专业对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差异,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检测为主,选择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荣瑞芬主编的《生物化学》,重点介绍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营养元素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等相互关系,并对其生物代谢过程和色香味化学进行了介绍,理论部分强化静态生化内容,简化动态生化内容,突出支撑检测技术应用的知识点,实验技术选择适合产品分析检测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食品加工技术选用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刘靖主编的食品类《生物化学》,强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物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及运用,了解生物氧化和代谢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夏未铭主编的《生物化学》,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和高职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的实际需要,重点介绍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结构、生物学功能、代谢规律、相互关系和特点及主要脏器的生物化学等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检测、酶的特性研究、脂肪转化糖等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实验技能,熟练实验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仪器设备[6-7]。
3.3设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3.4探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改革,食品科学系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结合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调查,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命科学基本营养素模块、生命体中的能量变化模块、生命体中营养素的代谢模块、生物化学实验模块等,结合各专业技能需要,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生物质提取分析纯化等的操作训练。并且,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共选的内容,综合性实验模块则是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出融合多种技能的大实验(如将单纯的酶特性的验证实验,整合成酶的发酵生产、提取、分离、提纯、性质检测和生产应用等技能融合的大实验),供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的内容,整合从而使同一课程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5.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5.2“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
关键词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AbstractInordertoadapttothetrendofhighereducationpopularization,tocultivatemoreexcellentprofessionaltalents,som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havebeenexploredtocarryouttheteachingreformof"classifiedtraining".Theclassificationisinaccordancewiththecultivationofstudent'soccupationcareertendency,personalinterests,andprofessionalorientedjoboccupationandotherfactors,fromthehorizontaldimensiontrainingprogramfortheimplementationofstudents,soastomeetthestudents'positiontoadapttothedifferentoccupationdevelopmentandlifelonglearningneeds.Intheclassifiedtrainingmode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weneedtobemorespecializedintheguidanceofcareerplanningandeducation.
Keywordsclassifiedcultivation;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xpertteam
1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现状
1.1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缺乏专业化且力量单薄
1.2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过程化指导缺乏完整性
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普遍较晚,简单的指导生涯规划内容,一般在大三临近毕业前,集中性进行最后的就业辅导为主,在三年期间并未有过程化、模块化的全面指导。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内进行的分类培养模式下,我们需要对学生从大一入学到大三毕业,进行分阶段、分不同的培养类型进行过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由于兼职的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并且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大,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指导不够完整,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少。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的意义
3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应多元化的原因
学院根据分类培养人才模式,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将对他们进行不同类别、不同目标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类别,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可以按照学生的分类培养类型,建立一支相对应的队伍,可以全身心的专注生涯教育研究。在开展生涯测评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未来目标职业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专业测评。对于有生涯困惑的同学,可以进行专业的辅导加咨询。
以宁波城市学院信息学院分类培养学生类型为例,五类同学在校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是:
(1)专升本型同学,以升入高一级学校为标志。大三时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这两门课程。英语方面,要努力通过应用英语A级、大学英语三级、四级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自己在大三时期考取专升本有很大的帮助。高等数学的学习,要选修校内的数学课程,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3)技师型的同学,以技师等高级别证书为标志。大二时期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信息学院技师型的同学可以考取的证书有:程序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汽车服务与营销员;汽车维修技术员;智能楼宇管理师。这些所有证书的获得,在以后的就业岗位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4)国际化型的同学,以中外合作培养为标志。该类型的同学,必须加强英语的学习,达到出国学校要求的英语水平;其次自身的专业课,也要加强学习。
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汇总表(以信息学院为例)(见表1)。
4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的策略
4.1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4.2建立多类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基于当前社会严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在分类培养下,积极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而多类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能根据五类培养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广大高职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业目标,好好规划在校期间三年的学习目标。④
4.3建立多阶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队伍
通过学院的人才分类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院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必须进行分类,可以根据教师的职称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生涯规划资格证书的等级来分类别。学生的五个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生涯规划指导,采用不同类别的专家进行相应的教学与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有利。⑤
5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晚,国外生涯规划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也有很完善的教育w系,在社会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为我国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在分类培养中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我们建立一支各方面素质高、专业强的生涯规划专家、教师队伍,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非常切实有效。
在高职院校分类培养下,让学生选专业、选提升类型、工作岗位方向、分类衔接模块课程或选修课程、选课程、选教师等方面尊重学生的自,这样才能建立素质专业高、层次梯级分明的专家、教师队伍人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分类培养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201534424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②崔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2.3.
(1.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241000;2.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通过对高职高专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关键要素进行剖析,依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教学原理,构建并分析了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由图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寿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网络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已成为潮流和趋势。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巍大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更广阔的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服务是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应用服务、教学活动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向专业化“深度”发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是畜牧、兽医等动物科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与动物饲养、遗传育种、兽医基础和兽医临床等各学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门课程的知识主要是基于微观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动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糖、脂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情况,为动物饲料配方的科学与合理配制以及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以此课程为例,对如何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一些探讨和思考。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体现校本专业特色
高职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其人才培养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资源建设应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及本课程的地位,围绕专业要求及就业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设置相应教学素材。
2.2丰富的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师在建设教学资源库时要精心设计和导演,开发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资源,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以直接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动物生物化学》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较有限,大多是文字叙述配上少量图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应包括丰富的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库,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并根据教学和就业的需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直观的帮助,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
2,3动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也应不断充实和丰富,及时更新。
2.4共享性
所构建的教学资源库应具有共享性,应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拷贝、传输、使用、加工和组合的独立单元,即应是一系列通用性很强的标准组件,可以由用户任意组合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要。
2.5安全性
应是不能被访问者随意修改、删除的,同时也不会给用户带来病毒,造成危害。对资源的访问必须分级设置权限。
2.6检索性
所构建的教学资源库应具有较强的检索性,建立基于标准的元数据,以便于用户使用资源库的智能检索系统,在海量的知识中快速得到所需信息。
3《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设计
3.1资源库内容构架图
如图1。
3.2教学资源的获得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库中涉及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动画素材,在教材中仅提供了少量的文字和图片素材,为扩展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资料扫描处理、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多种方式获取。
3.3资源库模块及功能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资源库共设计了10个模块。
(1)自学课件模块
(2)课程介绍
包括教学大纲和重点难点。阐述各章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对本课程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便于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学习时心中有数。
(3)实验实践
《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实验实践模块中设置实验教学录像,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便于学生在实验前预习,使学生在亲手做实验前就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和步骤,达到胸有成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后复习,总结实验中的得失,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4)教学课件
教师可在授课时使用教学课件进行授课,也可以将所需的教学课件下载后按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后再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5)学习评价
(6)作业管理。
(7)课程素材
本资源库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素材,这些素材文件为*,swf,jPg格式,为方便使用的教师和学生查询调用,我们建了课程素材库,既可查询也可上传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8)术语查询
(9)课程论坛
3.4资源库的特点
(1)界面简洁,操作简便
资源库主要采用框架式结构,界面严谨、简洁,符合学生的视觉习惯,便于操作。
(2)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教与学质量高
资源库结合畜牧兽医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改善了以往教师疲于板书与擦黑板的状况。而且资源形式多样,在教学难点和重点内容基本提供了图片和动画两种形式进行解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解程度,选择适宜的形式进行讲解,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如软脂酸的B氧化过程是个难点内容,但教材中只写了两行半的文字,基本没有介绍其分解过程,只是直接将结果罗列出来,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我们将其分解过程拆分后制作成动画,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的分解过程和结果。
(3)与实际生活和专业课知识相结合
4教学效果分析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双语教学逐渐普及。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主要目标是要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①双语教学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目前很多医药类和理科类的专业都把生物化学作为基础课程来开设,双语教学也逐步应用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本文对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优化双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1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应用现状
其次,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双语教学需要任课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英语,而且要有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目前,年轻教师虽然有良好的理论和英语基础,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造成他们口语表达相对较弱;而一些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年代原因,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他们都无法很好的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培养专业和英语交叉融合的双语教师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学生的素质问题。因为中国式的传统教育,让学生们已经适应了高中式的教育模式,要接受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们有良好的理解和英语听说能力,生物化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的模式,这样很难达到互动的效果。
2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策略
2.1教材选择
2.2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2.3教学形式的改进
对于生物化学这种抽象概念的基础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接受效率也相对较低,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了,也活跃了教学气氛,双语教学可以仿照英语口语课的模式,在语音教室上课,这样的教室使教师和学生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互动也会增多。教学形式改进的同时考核手段也可以进行相应改进,比如文献汇报的形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
3总结
①王颖,岳娟娟.推进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U1.中国高等育,2005(23):32-33.
②李新征.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2010(3):16-19.
③赖小伟,付瑞敏.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河南教育(中旬),2010(9):42.
④李延兰,李小英,张会勇,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高教探索,2007(S1):43-44.
2017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于2016年12月24日至25日举行,具体考试科目安排如下:
12月24日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考试科目:外国语(英语(一)、英语(二)、日语、俄语)
12月25日
考试科目: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中医综合、西医综合、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专业基础课、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专业基础课、农学门类联考数学、农学门类联考化学。
考试科目: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联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关键词PBLLBL生物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9.044
ApplicationofPBLandLBLTeachingMethodinBiochemistryTeaching
ofNursing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
XIANGJunbei
(SichuanNursingVocationalCollege,Chengdu,Sichuan610100)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effectofPBLcombinedwithLBLinbiochemistryteachingofnursing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Methods:intheclassof2014fornursingspecialtystudentsrandomlyselectedtwoclasses,130astheresearchobject.Theselectedstudentsweredividedintocontrolandobservationofclasses,eachclassnumberfor65people,respectively,andtheapplicationofconventionalteachingandPBLcombinedwithLBLteachingmethods,teachingaftertheendoftwoclassschoolstudentsweretested,anduses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toinvestigatethestudentsoftheclassteachingmethodrecognition,comparisonoftwoclassteachingeffect.Results:Toobservethestudent'sscoresignificantlythanthecontrolclassstudent'sscoreishigh,thedifferencei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PBL;LBL;biochemistry;teachingeffects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医学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只有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才能为后续学习医学各科学(护理学、药学和临床医学、医学技术等)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4级五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共计130名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均为高考统招的高中毕业生,且全部为女生。将所选学生分为对照班和观察班,每班各65人。两个班学生的生源、年龄、进校成绩、学习态度、专业基础等一般资料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师和教材的选择
两个班级的授课均由同一位教师负责完成,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由何旭辉主编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教学学时数相同。
1.3方法
1.4评价指标
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有理解题、应用题和客观题,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并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态度,记录调查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北曜疾睿??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使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
2结果
观察班学生的总考试成绩为(79.36?.89)分,对照班学生的总考试成绩为(74.34?.88)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数据差异较大,P
3讨论
本次研究中,观察班学生的总考试成绩为显著高于对照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TiwariA,LaiP,SoM,etal.Acomparisonoftheeffectsofproblem-basedlearningandlecturingonthedevelopmentofstudents'criticalthinking[J].MedEduc2006.40(6):547-554.
[2]郭先霞.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7-19.
[3]杜冠魁.从学生视角看生物化学PBL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1):25-27.
[4]张辉.PBL教学法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12):21-22.
[5]李薇.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J].才智,2016(1):77-79.
1合理增补化学基础,解决生化学习的“瓶颈”
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3增加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思考
1现况分析
1.1学生
1.2教师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领先学科,也是基础医学课程中嘴抽象最难懂的学科,更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交叉学科,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效果较差;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再规定课时完成所有的授课任务。
2对策
2.1上好绪论课,减轻学生畏难心理
绪论课是教材的开篇之言,通常对全书都有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生化绪论课可以围绕“生物化学”概念这个主线展开,逐步给学生介绍生化研究的对象生物体,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以生物化学独特的视角,介绍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几大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建立学习的信心。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如烫发与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的关系,大宝SOD蜜中的SOD怎么成了化妆品的卖点;克隆羊“多利”的产生等都与生化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物化学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激发起她们的求知欲,消除畏难心理,使其乐学之。
2.2提高兴趣是关键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化学难学的问题,就必须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讲DNA双螺旋结构时,因其是空间结构,直接按书本上的内容讲,枯燥、不易理解,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课,让学生在“看中学”“动中想”“做中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DNA双螺旋结构。又如,在讲授酶的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的时候,可以借助“戴手套”和“钥匙与锁子”的关系进行恰当描述,将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化成直观易懂的生活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突出重点,合理取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经过学习拿到毕业证不难,但要拿到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得下一番功夫了。因此以学生关心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着手讲述,引起其对学习本课程的重视。如“氨的代谢”这一节,教师可以以氨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肝性脑病”为主线,从病人为什么要低蛋白饮食,为什么可以用弱酸性灌肠液而不能用肥皂水灌肠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为切入点,既可以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也可以引起学生足够重视。
2.5新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2.6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它与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的理论和技术都有广泛的联系和交叉,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1]。
生物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特点是内容抽象繁杂,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结构式和代谢通路难理解、难记忆等特点,同时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学习,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
二、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三、学习方法的介绍
1.抓住听课重点再看书。真正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听懂内容前要学会如何听课。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来听课,将自己注意力平均,做到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每节课都有侧重点,教师在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要分清主次,学生听课也要听清主次,注意强调的关键词语,“这点很重要”,“要注意”,“要记住”,“要分清容易混淆”等等,教材每页都有留白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留白处记忆关键点,拓展知识,顺口溜等内容,不要盲目跟随听课记录笔记而忽视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课堂听课再好课后不看书是不行的,要求学生听课后看书,把书看薄,也就是抓住内容的结构框架,再把书看厚,把各个知识点都丰富起来。
2.淡化相应知识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生物化学是在第三学期,虽然经过了大学一年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学习,但是随着知识的遗忘或者一部分同学知识掌握得不好,在学习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这篇内容当中,涉及大量的结构式和功能基团、化学反应、代谢路径,学生感觉记忆困难,无从学起,针对这一特点,介绍方法时要求学生淡化相应的基团转移过程,这部分只是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的,记住具体的名称和关键步骤即可,把握整体内容,这样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没有畏惧感,学习兴趣浓厚。
3.多做习题。考试是目前检验学习效果的一项评价体系。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面临期末考核,更重要的是面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教研室教师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的要求,精编习题集,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点和根据各项大纲要求选择的习题和历年真题,让学生通过听课后做题,遇到问题再看书、再做题的方式,把各个知识点巩固强化。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联系到日常生活的实例,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增加了,知识点能够充分理解并牢固记忆。如只补充钙,而不补充维生素D3有用吗,为什么要晒太阳?这与维生素相联系;痛风的病人饮食要注意什么,这与核酸代谢有关;化妆品当中有SOD,有什么意义?这与正常机体中存在抗氧化酶有关;豆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加入石膏什么作用?这与蛋白质变性有关?等等。
这些临床和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有用,没有那么抽象难懂,使学生能够带着热情、带着学习的兴趣主动去学习,去听课。
3.基于多问题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和多问题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3]-[5]。课前提出问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问题的产生和解答融入到教学中,清晰透彻地进行讲解,课堂总结时再次回顾问题并把答案一一阐述,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引导下,一步步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身素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和今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董佩佩,王志存.民族地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3):171.
[3]曹净植.PBL与TBL两种教学模式之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