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受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相龙副研究员在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作了题为《稳定同位素与动物驯养》的讲座。此次讲座属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动物考古学荣誉课程”系列讲座之一,由青年副研究员董宁宁老师主持。
图1讲座现场照片
讲座伊始,陈相龙老师介绍了动物考古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重要意义。陈老师从考古学复原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这一目标切入,认为动物考古学作为物质文化史构建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碳、氮和锶等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动物考古学中应用广泛。两者结合可以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动物食性分析,以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理解人类行为。
之后,陈相龙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围绕动物驯化、家畜饲养方式与生业经济重建、仪式性动物的饲养方式这三个话题来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图2泉护村遗址猫骨胶原碳氮稳定同位素散点图(Huetal.2014)
图3中原地区新砦期至晚商时期先民骨胶原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趋势(陈相龙2022)
图4血池遗址北斗坊地点动物牺牲骨胶原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散点图(陈相龙等2020)
讲座结尾,陈老师回到稳定同位素方法上,他认为数据不会说谎,但有时研究者可能会给予错误的解释,合理的解释需要基于具体的问题、适当的材料和恰当的方法技术,最终回答考古学的追问。
图5参加讲座师生合影
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教授进行了评议。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就如何区分动物食谱变化中的人类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血池遗址马牲的挑选如何体现仪式性、如何在C3环境中识别人类的饲喂行为等进行提问,陈老师均耐心予以一一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文字:雷莎摄影:丁洋)
参考文献:
1.管理,胡耀武,汤卓炜等:《通化万发拨子遗址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科学通报》2007年第14期。
2.Hu,Y.W.,Hu,S.M.,Wang,W.L.,etal.,2014.Earliestevidenceforcommensalprocessesofcatdomesticati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11(1).
3.陈相龙:《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社会变迁的生业经济基础》,《南方文物》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