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品种单调,农民轮作倒茬意识不强,重茬连作较为普遍,为部分病虫害特别是土传性病害的繁衍,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2.消毒工作不彻底
日光温室消毒工作包括棚室消毒,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农户在新棚种植初期,由于病害轻,消毒工作不彻底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存在侥幸心理,种植多年后,仍然不严格,消毒工作顾此失彼,致使许多病虫害没有在源头上杜绝消灭。
3.种子质量不高
4.施肥不合理
重视氮、磷的使用,而忽视钾肥、微肥的施用;追肥时以氮为主,不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由于偏施氮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作物抗病性下降,病害发生严重,一部分农户施肥量过大,导致土壤养分积累,发生肥害。
5.温室环境条件控制不科学
受经济条件制约,温室结构造型均为普通温室,缺乏智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温室环境指标(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无法实行自动化控制。特别是温、湿度的调节,仅靠后屋面顶部的通风口来完成,随意性大,准确性差。通风口开放与关闭的主要参照依据是将温度保持在26~30℃,但此环境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非常有利。
二、日光温室蔬菜生态特点
2.温差悬殊。在有阳光的中午最高温度可达30℃左右,而到了早晨卷帘前温度仅为6℃左右,甚至更低。
3.光照条件比较差。尤其是不注意棚面清洁的温室棚面上,灰尘较多,光照条件更差。
4.轮作倒茬条件差。
5.栽培作物在一个地区比较局限。
6.棚内条件与外界条件差异很大,冬季棚内条件相对比较密闭。
三、病虫害发生及为害特点
1.病害种类增多、危害加重
保护地反季节蔬菜周年生产和名、特、新、优品种的引进推广,导致温室蔬菜病害种类逐年增加,一些不常发生的病害成为设施种植的主要危害种类。另外,反季节强化种植使蔬菜植株的抗逆性减弱,导致危害加重。
2.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
温室蔬菜生产中生理性病害的常发,增加了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难度。如低温造成的冷害、冻害、畸形果,瓜类蔬菜上出现的花打顶、化瓜,茄果类使用激素造成的畸形果等,因过量施化肥、农药引起的药害等,既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品质量,又降低了作物的抗逆性。
3.土传病害问题也比较突出
如立枯病、碎倒病、炭疽病等,这是由于倒茬及翻晒困难和菌源逐年积累造成的。
4.灰毒病十分严重
温差大对灰毒病发生十分有利,正因如此,日光温室中各种作物的灰毒病都比较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
5.因低温、光照差造成的和低温有关的生理病害问题十分突出。如西红柿畸形果、黄瓜花打顶、大量的落花落果。
6.害虫问题相对较轻,但温室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的为害日趋严重。
7.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蔬菜抗病性减弱
温室环境密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较大,特别在冬春茬生产时,日出后迅速下降到300mg/kg以下,达不到蔬菜生产所需二氧化碳量,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导致植株发育不良,抗病性随之降低,病害发生严重。
四、无公害防治措施
1.加强科技培训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2.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3.加强温室保温、控温、增温能力,严防冻害发生
在较温暖地区可考虑加双层膜,挖防冻沟等措施增温、保温,但在偏冷地区或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为防止少见的天气灾害过程,我们主张新建温室时应附有增温设备,以防不测。
4.选用抗病虫品种
5.生态防治
不同病害适宜的温湿度不同,应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
6.以虫治虫的技术防治
在病虫害的治疗中,要结合不同病虫的影响程度,可以结合虫子的特点,在采用化学方法治疗的基础上,推行整体的管理,尤其是利用虫子的有效防治,更好的促进整体功能的实现。一是从田间拣收僵死的菜青虫100g,捣碎后加水200mL浸泡,24~28h后过滤取虫液,用45kg水稀释,加洗衣粉45g充分搅拌后,喷洒在发生菜青虫的蔬菜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是以瓢治蚜。瓢虫,俗称花大姐。大部分瓢虫是捕食性的,瓢虫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飞虱、粉虱、叶螨等害虫。在麦田或油菜田选瓢虫多的地块、用网捕虫,捕后装入布袋,袋内放少量树叶或青草,以利瓢虫栖附,避免互相残杀。要边捕、边运、边放,隔行放虫,瓢蚜比例以l∶150~200为宜。
7.农业措施
需要采取的主要农业防治技术有:选用抗病(虫)品种,培育壮苗,推广嫁接技术,提高抗病性能。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障害,有机肥施用要充分发酵腐熟,优质、足量,氮、磷、钾肥与微肥、叶面肥要平衡搭配施用,并应用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增加二氧化碳气肥,在垄面水沟内要进行小水膜下暗灌。提高温室标准,推广无土有机生态型栽培模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选用无滴防尘棚膜,增加滴灌设施,地面全膜覆盖。前茬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体或清理病株,带到室外集中销毁。连作数年后,土壤盐化和土传性病害及地下害虫加重,要铲除耕层表土,换上无污染的大田土。
五、结语
总之,在具体的治疗方式上,要注意各环节的使用,尤其是在化学药剂的使用上,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剂量,对症下药,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出现,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物理、农业管理,实现日光温室蔬菜管理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辉.蔬菜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
[2]李东风.温室蔬菜害虫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7)
[3]闫小英,窦永红,马卫军.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4(08)
关键词:林业经济;病虫害生物防治;管理探讨
1引言
2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概述
2.1我国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现状分析
2.2林业病虫生物灾害的种类分析
3针对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与管理探讨
3.1生物防治法
3.2林业基础技术防治
3.3化学防治法
4结语
作者:李琼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林业局永定林业站
参考文献:
[1]冯莹,黄茂俊,许少嫦,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J].广东林业科技,2012(02).
[2]郭丽洁.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杨利娜,惠会峰.林业的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
人类在总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严重不良后果的沉痛教训后,于20世纪70年代在批评和否定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逐步形成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认同,并已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最优选择。
林业病、虫、草害的无公害防治,是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减轻各类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损害,以满足人们对优良生存空间的渴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力求使农业生产逐步进入“生态林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1.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的思路转变及发展过程
1.1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森林病虫害鼠(兔)害防治工作提出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主张“治早、治小、治了”,大量使用剧毒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1.2“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阶段
1975年后,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思路,但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贯彻落实,“综合防治”只是几种防治手段的简单叠加,以化学药防治为主的“种群消灭”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开始生产并在防治中应用。
1.3预防为主、综合治理(IPM)阶段
根据综合治理理论,1989年在〈德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明确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使全国防治指导思想和防治措施产生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过去使用大面积化学防治的极端做法有所改变,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受到重视。综合治理应用了容忍哲学理论的思想,不是把病虫害彻底消灭,而是控制在经济水平允许的范围内。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综合运用营林、物理、人工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逐渐得到应用,但一些高毒农药,如甲胺磷等仍然在一些地区大量使用。
1.4可持续控灾
1.5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形成新的防治方针
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从美国学习引进森林健康理念,并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产实践中积极倡导推进森林健康理念的应用和实践。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近自然林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一并做为我国森防工作的指导性理论,“森林病虫鼠(兔)害”的表述已由“林业有害生物”取代,于2004年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针。之后在继承多年防治实践的基础上,又提出“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16字防治方针,从而使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在先进理论和科学方针指导下的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2.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的现状
无公害防治是指对人、畜、禽、鱼及其他生物比较安全,对生态与环境危害较轻的防治措施,具体包括生物、物理、人工、仿生制剂、植物源农药和部分环境友好型化学药剂防治等技术和措施。生物措施包括病原微生物制剂、天敌昆虫、益鸟益兽等;物理措施包括灯诱、地箭、灭鼠雷等;人工措施包括捕捉、砸卵、草把诱捕、诱饵木、虫源木清理等;仿生制剂防治包括灭幼脲类等;环境友好型化学防治是指以非国家明令禁用农药为主剂的毒绳、毒环、毒签、树干注药、局部熏蒸等;植物源农药防治主要是指烟参碱类等;其它无公害防治主要包括性引诱剂、植物源引诱剂、阿维菌素等。
3.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面临的问题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挥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并且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如农业来得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主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无公害防治往往不如化学农药杀虫效果快,控灾效果好,甚至成本较高,林主自觉接受无公害防治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种条件下,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措施力度不够,法律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二是对无公害防治的作用和意义宣传不够,社会认识不多不深;三是广大农村、农民对无公害防治缺乏了解,积极性不高;四是科技支撑不足,现有无公害防治手段还不能满足防治大多数林业有害生物的需要;六是经费投入不足,先进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手段没有很好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4.无公害防治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禁止和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呼声亦日益增强。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规定的出台,促使上海、广州等地率先对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做出使用限制。2001年国家农业部决定,今后我国将逐步淘汰目前仍占中国农药总产量四分之一的甲胺磷、久效磷等3种高毒农药品种。重庆市也积极响应,开出了禁止在蔬菜、果树、瓜类和中药材等农作物上使用甲胺磷等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名单,同时还加强了对23种国家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的管理。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林业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及应用的必要性
1.1林业育种技术
林业育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培育出成活率高、抗灾性强及繁育状况好的种子,应用于林业种植当中,以提高林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减少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因为种苗成活率低、抗灾性差等原因而出现的资源浪费。
1.2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除培养抗病虫害的种苗之外,还要运用科技手段,对树林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状况进行动态的观测,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以减少病虫害对林业发展的损害。
1.3林业自然灾害防止技术
对干旱、洪涝等林业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治理,避免林业受自然灾害而被破坏。
1.4林业管护技术
林业管护技术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避免人为管护中的弊端,实现实时管护、动态管护、科学管护,以促进林业的发展。
总之,在目前林业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林业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
2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林业主要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就必须尽量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林业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我县的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3.1营林技术措施
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3.1.1选育抗病品种
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3.1.2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种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毛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3.1.3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3.2提高人们防治病虫害的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在实际工作中扎实推进林业病虫害的防御,必须提高人们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提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高度。要使人们明白抓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有利于加快城乡绿化的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减少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意识到预防林业病虫害的意义,才能增强人们的工作责任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做好林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目标责任,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小化。
3.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防治林业病虫害最应该大力倡导的方法。森林物种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森林植物的多样性能够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或寄主,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免疫力。特别是要加强对天敌的保护,比如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天敌种类的多样性使森林系统的的食物链更加复杂,系统更加稳定。食物链的延长,使潜在有害生物的传播或流行的速度减慢,加剧了种间对空间资源的竞争,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影响速度,限制有害生物群种的扩张。
3.4化学防治
3.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5%―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3.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3.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3.4.4喷洒药液方法
林苗病虫害传统的打药方式是人工打药,现在采用汽柴油机械和电动喷雾打药的,已经算比较先进的。尽管如此,打药所需要的人力还是较多。根据我县近年来飞机防治的效果来看,大面积喷洒药液还是飞防好,业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用飞机防治,只是费用高了些。无人飞机的出现使喷洒农药有了更好的选择。无人机打药,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费用比飞机相对少一些。同时,打药又避免了人为的不均匀的问题,效率大大提高。
结束语
在林业工作中,应该将林业病虫害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封山育林、混交林营造、育苗消毒等具体工作出发,在落实群防群治和科学预防政策的基础上,打造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新措施。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也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要了解人才和科技力量在防治林业病虫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人才主动发展、科学培养和有针对性提高等一系列措施,形成林业病虫害防治人才的挖掘与成长,为林业发展做好技术、人才的准备,打造出一批全面而有效的人才队伍。
[1]吴雾,张江,田强.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06):57-58.
为了全面提升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加快现代果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山地苹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现就2012年果业生产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果业为目标,按照“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提质增效、争创名优”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推行优果工程,加大新技术推广和创新力度,提升果业管理整体水平,推进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新建苹果园3万亩。全面推行“四项”关键技术,推广优果工程,创建4个苹果生态示范村,38个苹果示范区。加快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果园集雨窖5000口。力争水果总产量达到9万吨,其中苹果产量达到8万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基地建设,推动果业快速发展。按照群众自愿、择优发展的原则,发展以富士苹果为主打品种的“山地苹果”,不断扩大山地苹果生产规模。今年,建园工作分春秋两季实施,各完成任务的50%,每个乡镇要规划建设一个千亩以上苹果新园产业带,不断加快苹果专业村建设,以此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南部乡镇要以苹果专业村为依托,以背风向阳的山台地、梯田地为主,禁止在陡坡地、峁沿线以上山梁地发展。北部乡镇以空白村建设为重点,以基本农田为主,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建园。要严把工程措施关和栽植关,确保成活率,保证建园质量。
(二)加强幼园管理,加快现代果业建设步伐。各乡镇要把幼园管理工作作为果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推行领导挂牌包抓幼园管理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各包抓一个300亩以上幼园管理示范园,其他副职每人包抓一个100亩以上幼园管理示范园。牌上要有包抓幼园面积、包抓人员、技术措施,做到管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县果业局要根据各乡镇上报挂牌包抓的幼园,登记造册,统一进行检查验收。对只栽不管毁弃幼园现象严重的乡镇,严厉追究主管领导、包抓领导的责任,坚决杜绝重新建轻管理现象的发生。鼓励支持果农多施农家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鼠害的防治力度。坚决杜绝在幼园内间套高杆作物,全面提高幼园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建一块、管一块、成一块、见效一块。
(三)加大示范园及生态示范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行优果工程。按照生态示范村建设管理要求,要严格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办法,建立有机肥源,杜绝使用高残留农药。认真抓好示范园建设,中南部乡镇要抓好3—5个300亩以上盛果期苹果示范园,6—8个200亩以上幼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北部乡镇要抓好4—6个200亩以上苹果幼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园,扩大苹果示范园覆盖面积,促进果业上规模、增效益。同时要积极实施优果工程,推行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普及果实套袋技术,着力提升果品质量,打出”山地苹果”名优品牌。
(四)加大新技术推广和创新力度,提升果业管理整体水平。果业局要结合全县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和推广果业管理的新技术、新理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按照现代果业建设标准,制定苹果生产各个环节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全面提升果业管理整体水平。要大力推行“果、畜、沼、窖、网”五位一体配套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果园缺肥、缺水、保墒的问题,提高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引导果农结合生产实践,积极开展技术研讨与创新,不断总结新经验,创新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推行“大改型、巧施肥、强拉枝、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
(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果农素质。县果业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果农进行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县内外交流学习,使果农全面了解和掌握目前果树管理的先进技术,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果农。全年培训果农不得少于2万人次。
(六)加强宣传力度,健全营销网络。要以绿色有机果品认证为重点,加大果品认证力度,争创“山地苹果”名优品牌。积极组团参加各种果品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牌、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山地苹果,着力提高我县苹果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组建果业合作社,扶持果业营销企业,通过联营、直销等形式,畅通销售渠道。要充分发挥果品经销服务中心职能,搞好全县果品营销工作。要动员果农加强储藏库建设,调节市场供应,提升果品效益。
(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果业生产条件。结合新建园工作,各乡镇要按照“同规划、同实施、同验收”的要求,分春秋两季统筹规划实施新建园生产道路和集雨窖建设。同时,要注重盛果期果园和幼园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大生产道路、水利、节水灌溉等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力度,为果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果业局要加快乡镇果树站建设步伐,进一步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