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5024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0.22苏里南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第3.1.5、3.1.7、6.1.1、10.1.1、11.1.1、12.1.2、13.1.1、13.1.5、14.1.1、15.1.1、18.1.1、18.1.5、19.1.1、19.1.6、20.1.3、23.1.1、24.1.3条。

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第4.6.6、4.7.6条。

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第12.0.2、22.0.4条。

四、《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第3.2.3、5.1.1(3、6)、6.1.1(1)条(款)。

五、《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575-2010第3.0.9、3.0.13、4.5.4(6)、5.1.2、5.1.6、5.2.3、5.5.1条(款)。

六、《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第4.1.1、8.2.5(10)、9.2.1(3)、9.3.1(2)条(款)。

七、《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2010第3.0.6、4.1.12、4.1.15、4.3.3(1、2)、5.1.2(1、2、3)、7.2.1条(款)。

八、《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GB51017-2014第4.1.6、4.5.2(3)、5.1.4、5.3.2(3)条(款)。

九、《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2019第3.2.1、3.2.8、3.3.4、4.3.5、4.7.3、4.10.1、7.2.4、7.4.6、7.5.2、7.6.3、8.1.6、9.4.5、11.2.3、11.2.4、11.8.8、12.4.10、12.4.14、12.5.8、13.4.6、13.7.6、14.4.3、14.9.4条。

十、《矿物绝缘电缆敷设技术规程》JGJ232-2011第3.1.7、4.1.7、4.1.9、4.1.10、4.10.1条。

十一、《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54-2014第6.1.7、7.2.1、9.1.4条。

十二、《商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92-2016第3.5.4、4.5.5、5.3.6、5.3.7、9.7.4条。

以下是标准全文:

GB55024-202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1总则

1.0.1为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供电电压不超过35kV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必须执行本规范。

2.0.3建筑物电气设备用房和智能化设备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设在卫生间、浴室等经常积水场所的直接下一层,当与其贴邻时,应采取防水措施;2地面或门槛应高出本层楼地面,其标高差值不应小于0.10m,设在地下层时不应小于0.15m;3无关的管道和线路不得穿越;4电气设备的正上方不应设置水管道;5变电所、柴油发电机房、智能化系统机房不应有变形缝穿越;6楼地面应满足电气设备和智能化设备荷载的要求。

2.0.4电气设备用房和智能化设备用房的面积及设备布置,应满足布线间距及工作人员操作维护电气设备所必需的安全距离。电气设备和智能化设备用房的环境条件应满足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要求。

2.0.5母线槽、电缆桥架和导管穿越建筑物变形缝处时,应设置补偿装置。

2.0.6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验收必须坚持设备运行安全、用电安全的原则,强化过程验收控制。

2.0.7建筑电气和智能化系统使用时,应当制定运行维护方案,并应严格执行。

2.0.8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系统工程中采用的电气设备和电线电缆,应为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合格产品。

2.0.9建筑电气及智能化系统工程中采用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应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3.1.1民用建筑主要用电负荷的分级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3.1.2一级用电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2每个电源的容量应满足全部一级、特级用电负荷的供电要求。

3.1.4应急电源应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电源组成1独立于正常工作电源的,由专用馈电线路输送的城市电网电源;2独立于正常工作电源的发电机组;3蓄电池组。

3.1.6建筑高度150m及以上的建筑应设置自备柴油发电机组。

3.1.8与电网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应具有相应的并网保护及隔离功能。

3.1.9光伏发电系统在并网处应设置并网控制装置,并应设置专用标识和提示性文字符号。

3.1.10人员可触及的可导电的光伏组件部位应采取电击安全防护措施并设警示标识。

3.2.1变电所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电室、电容器室长度大于7m时,应至少设置两个出入口。2当成排布置的电气装置长度大于6m时,电气装置后面的通道应至少设置两个出口;当低压电气装置后面通道的两个出口之间距离大于15m时,尚应增加出口。3变电所直接通向建筑物内非变电所区域的出入口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并应向外开启。4相邻高压电气装置室之间设置门时,应能双向开启。5相邻电气装置带电部分的额定电压不同时,应按较高的额定电压确定其安全净距;电气装置间距及通道宽度应满足安全净距的要求。6变电所的电缆夹层、电缆沟和电缆室应采取防水、排水措施。

3.2.2民用建筑内设置的变电所,除应满足本规范第3.2.1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设置裸露带电导体或装置;2不应设置带可燃性油的变压器和电气设备。

3.2.3变电所设有裸露带电导体时,除应满足本规范第3.2.1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低压裸露带电导体距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2.5m;23kV~35kV电气装置间距及通道宽度应满足安全净距的要求;3裸露带电导体上方不应装有用电设备、明敷的照明线路和电力线路或管线跨越。

3.2.4柴油发电机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柴油发电机房内,机组之间、机组外廊至墙的距离应满足设备运输、就地操作、维护维修及布置辅助设备的需要;2柴油发电机间、控制室长度大于7m时,应至少设两个出入口。

3.2.5专用蓄电池室应采用防爆型灯具,室内不得装设普通型开关和电源插座。

4.1.1应急电源与非应急电源之间,应采取防止列运行的措施。

4.1.4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共用柴油发电机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应有各自的供电母线段及回路;2备用电源的用电负荷不应接入应急电源供电回路。

4.1.5当民用建筑的消防负荷和非消防负荷共用柴油发电机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防负荷应设置专用的回路2应具备火灾时切除非消防负荷的功能;3应具备储油量低位报警或显示的功能。

4.2.1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灵敏性、速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4.2.2高压配电系统的短路故障保护应具备可靠、快速且有选择地切除被保护设备和线路的短路故障的功能。

4.2.3进户断路器应具有过负荷和短路电流延时速断保护功能。

4.2.4配电断路器应具有过负荷和短路电流速断保护功能。

4.2.5隔离开关与相应的断路器、接地开关之间应采取闭锁措施。

4.3.1由建筑物外引入的低压电源线路,应在总配电箱(柜)的受电端装设具有隔离功能的电器。

4.3.2避难区域的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

4.3.3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和外界可导电部分,严禁用作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

4.3.4在TN-C系统中,严禁断开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且不得装设断开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的任何电器。

4.3.5供配电系统中,隔离电器不得采用半导体器件;功能性开关电器不得采用隔离器、熔断器和连接片。

4.3.6低压配电回路应设置短路保护,并应在短路电流造成危害前切断电源。

4.3.7对于因过负荷引起断电而造成更大损失的供电回路,过负荷保护应作用于信号报警,不应切断电源。

4.3.8交流电动机应装设短路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

4.3.9当交流电动机反转会引起危险时,应有防止反转的安全

4.3.10当被控用电设备需要设置急停按钮时,急停按钮应设置在被控用电设备附近便于操作和观察处,且不得自动复位。

4.4.1特低电压配电系统的电压不应超过交流50V或直流120V。

4.4.2特低电压配电回路的布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特低电压配电回路的线缆应选用铜芯导体;2铜芯导体应满足最小截面面积和机械强度的要求;3当特低电压配电回路与低压配电回路敷设在同一金属槽盒内时,应采用带接地的金属隔离措施。

4.4.3采用安全特低电压(SELV)供电的照明回路应设置过负荷和短路保护。

4.5.1建筑物应设置照明供配电系统。照明配电终端回路应设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室外照明配电终端回路还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附加防护。

4.5.2允许人员进入的水池,安装在水下的灯具应选用防触电等级为Ⅲ类的灯具,供电电源应符合本规范第4.6.7条的规定。

4.5.3室外灯具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埋地灯具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7,水下灯具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8。

4.5.4当正常照明灯具安装高度在2.5m及以下,且灯具采用交流低压供电时,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附加防护。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灯安装高度在2.5m及以下时,应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

4.5.6消防应急照明回路严禁接入消防应急照明系统以外的开关装置、电源插座及其他负载。

4.5.7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公共建筑,消防疏散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应能在消防控制室集中控制和状态监视。

4.5.8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大厅和主要走道的一般照明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1感应控制;2集中或区域集中控制,当集中或区域集中采用自动控制时,应具备手动控制功能。

4.5.9安装在人员密集场所的吊装灯具玻璃罩,应采取防止玻璃破碎向下溅落的措施。

4.6.1电气设备应按外界影响条件分别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低压电击故障防护措施:1自动切断电源;2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3电气分隔;4特低电压。

4.6.3当电气设备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作为低压电击故障防护措施时,其绝缘外护物里的可导电部分严禁接地,且应有双重绝缘/加强绝缘的标识。

4.6.4当电气分隔采用一台隔离变压器为一台用电设备供电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隔离变压器不应功能接地;2用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严禁接地;3被分隔回路不应与地或其他回路保护导体及外露可导电部分连按。

4.6.5当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电击防护附加防护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不应大于30mA。2额定电流不超过32A的下列回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1)供一般人员使用的电源插座回路;2)室内移动电气设备;3)人员可触及的室外电气设备。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不应作为唯一的保护措施。4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时应装设保护接地导体(PE)。

4.6.6装有固定浴盆或淋浴场所的电击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0区内电气设备应采用额定电压不超过交流12V或直流30V的安全特低电压(SELV)防护,供电电源装置应安装在0区和1区之外;20区和1区内安装的电气设备应采用固定的永久性连接方式;30区内不应装设开关设备、控制设备、电源插座和接线盒;4在装有浴盆和/或淋浴器的房间内部,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作为附加防护。

4.6.7游泳池、戏水池及供人员游泳、戏水或其他类似活动场所的电击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0区和1区内电气设备应采用额定电压不超过交流12V或直流30V的安全特低电压(SELV)供电,供电电源装置应安装在0区和1区之外;20区和1区内电气设备应安装游泳池专用的固定式电气设备;30区内不应安装开关设备、控制设备、电源插座和接线盒;40区、1区和2区内,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作为附加防护。

4.6.8允许人员进入的喷泉水池和积水处,应按游泳池的0区和1区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不允许人员进入的喷泉场所,其电击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0区和1区的电击防护措施应采取下列一种或多和保护措施:1)采用安全特低电压(SELV)防护,且供电电源装置安装在0区和1区之外;2)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附加防护;3)采用符合本规范第4.5.4条的电气分隔措施,且供电电源装置安装在0区和1区之处。20区和1区内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防止人员可触及的措施。3应采取符合本规范第4.6.7条第3款和第4款规定的措施。

4.6.9装有桑拿浴加热器场所的电击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区域1内应只能安装桑拿浴加热器及其附件;2不应设置电源插座;3除桑拿浴加热器外,场所内配电回路均应采用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作为附加防护。

4.6.10加热电缆辐射供暖设备、公共厨房用电设备、电辅助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升降停车设备、人员可触及的室外金属电动门等用电设备的电击防护应设置附加防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额定剩余电流动作值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2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

5.1.1信息接入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信息接入系统应具有将建筑物内所需的公共信息及专用信息接入的功能,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应接入有需求的建筑物内,并合理配置信息接入系统设施用房。2在公共信息网络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地区,信息设施工程必须采用光纤到用户或光纤到用户单元的方式建设。

5.1.2建筑物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业务需求及信息传输的要求,并应配置信息安全保障设备及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5.1.3通信系统设型符合下列规定:1公共建筑应配套建设与通信规划相适宜的公共通信设施;2公共移动通信信号应覆盖至建筑物的地下公共空间、客梯轿厢内。

5.1.4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设前端的用户应设置节目源监控设施;2有线电视系统终端输出电平应满足用户接收设备对输入电平的要求。

5.1.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厅堂扩声系统对服务区以外人员活动区域不应造成环境噪声污染;2扬声器系统,必须有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应产生机械噪声。

5.1.7会议系统和会议同声传译系统应具备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功能。

5.2.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支持开放式系统技术;2应具备系统自诊断和故障部件自动隔离、自动唤醒、故障报警及自动监控功能;3应具备参数超限报警和执行保护动作的功能,并反馈其动作信号;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与其他建筑智能化系统关联时,应配置与其他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通信接口。

5.2.2设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地下机动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5.2.3当通风空调系统采用电加热器时,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连锁、电加热器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及报警装置的监控功能,并具有对相应风机系统延时运行后再停机的监控功能。

5.2.4建筑能效监管系统的设置不应影响用能系统与设备的功能,不应降低用能系统与设备的技术指标。

5.2.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应具备根据需要形成运行记录的功能。

5.3.1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应采用联动/连锁控制方式,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手动控制消防水泵启动装置。

5.3.2消防控制室应预留向上级消防监控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

5.3.3安防监控中心应具有防止非正常进入的安全防护措施及对外的通信功能,且应预留向上级接处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

5.3.4安防监控中心应采用专用回路供电,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其负荷等级供电。

5.3.5安全防范系统应具有防破坏的报警功能;安全防范系统的线缆应敷设在导管或电缆槽盒。

5.3.6出入口控制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应能接收消防联动控制信号,并应具有解除门禁控制的功能。

5.3.7视频监控摄像机的探测灵敏度应与监控区域的环境最低照度相适应。

5.3.8公共建筑自动扶梯上下端口处,应设视频监控摄像机。

6.1.1电力线缆、控制线缆和智能化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缆不应共用同一导管或电缆桥架布线;2电力线缆和智能化线缆不应共用同一导管或电缆桥架布线;3在有可燃物闷顶和吊顶内敷设电力线缆时,应采用不燃材料的导管或电缆槽盒保护。

6.1.2导管和电缆槽盒内配电电线的总截面面积不应超过导管或电缆槽盒内截面面积的40%;电缆槽盒内控制线缆的总截面面积不应超过电缆槽盒内截面面积的50%。

6.1.3民用建筑红线内的室外供配电线路不应采用架空线敷设方式。

6.1.4在隧道、管廊、竖井、夹层等封闭式电缆通道中,不得布置热力管道和输送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管道。

6.2.1室内干燥场所的线缆采用导管布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导管布线时,其壁厚不应小于1.5mm;2采用塑料导管暗敷布线时,应选用不低于中型的导管。

6.2.2室内潮湿场所的线缆明敷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防潮防腐材料制造的导管或电缆桥架;2当采取金属导管或电缆桥架时,应采取防潮防腐措施,且金属导管壁厚不应小于2.0mm;3当采用可弯曲金属导管时,应选用防水重型的导管。

6.2.3建筑物底层及地面层以下外墙内的线缆采用导管暗敷布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导管布线时,其壁厚不应小于2.0mm;2采用可弯曲金属导管布线时,应选用防水重型的导管;3采用塑料导管布线时,应选用重型的导管。

6.2.4线缆采用导管暗敷布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穿过设备基础;2当穿过建筑物外墙时,应采取止水措施。

6.2.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源和联动线路应采用金属导管或金属槽盒保护。

6.2.6民用建筑内电力线缆、控制线缆和智能化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采用裸露带电导体布线;2除塑料护套电线外,其他电线不应采用直敷布线方式;3明敷的导管、电缆桥架,应选择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难燃材料制品或不燃材料制品。

6.2.7除民用建筑和变电所外,其他建筑内低压裸露带电导体距地面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遮护的裸露带电导体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5m;2采用防护等级不低于IP2X的网孔遮护时,裸露带电导体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5m;3网状遮护与裸露带电导体的间距,不应小于100mm。

6.2.8电气及智能化竖井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变形缝位置、防火分区、系统要求、供电回路半径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与电梯井、其他专业管道井共用同一竖井;2不应贴邻热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的场所。

6.3.1电力线缆、控制线缆和智能化线缆室外布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安全特低电压外,室外埋地敷设的电力线缆、控制线缆和智能化线缆应采用护套线、电缆或光缆,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2室外埋地敷设的电力线缆、控制线缆和智能化线缆不应平行布置在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6.3.2当采用电缆排管布线时,在线路转角、分支处以及变更敷设方式处,应设电缆人(手)孔井。电缆人(手)孔井不应设置在建筑物散水内。

7.1.1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高度超过20m,且不高于100m的建筑物;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建筑物;3)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建筑物。

7.1.2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接闪网格法保护时,接闪网格不应大于20m×20m或24m×16m;当采用滚球法保护时,滚球法保护半径不应大于60m。2专用引下线和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3建筑物外墙内侧和外侧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类似金属物应在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4建筑物地下一层或地面层、顶层的结构圈梁钢筋应连成闭合环路,中间层应在每间隔不超过20m的楼层连成闭合环路。闭合环路应与本楼层结构钢筋和所有专用引下线连接。5应将高度6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直接或通过预埋件与防雷装置相连,高度60m及以上水平突出的墙体应设置接闪器并与防雷装置相连。

7.1.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接闪网格法保护时,接闪网格不应大于10m×10m或12m×8m;当采用滚球法保护时,滚球法保护半径不应大于45m。2专用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3建筑物外墙内侧和外侧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类似金属物应在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并应在高度100m~250m区域内每间隔不超过50m与防雷装置连接一处,高度0~100m区域内在100m附近楼层与防雷装置连接。4应符合本规范第7.1.2条第4款的规定。5应将高度45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直接或通过预埋件与防雷装置相连,高度45m及以上水平突出的墙体应设置接闪器并与防雷装置相连。

7.1.4高度超过250m或雷击次数大于0.42次/a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接闪网格法保护时,接闪网格不应大于5m×5m或6m×4m;当采用滚球法保护时,滚球法保护半径不应大于30m。2专用引下线的间距不应大于12m。3建筑物外墙内侧和外侧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类似金属物应在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并应在高度250m以上区域每间隔不超过20m与防雷装置连接一处,在高度100m~250m区域内每间隔不超过50m连接一处,高度0~100m区域内在100m附近楼层与防雷装置连接。4在高度250m及以上区域应每层连成闭合环路,闭合环路应与本楼层结构钢筋和所有专用引下线连接;高度250m以下区域应按本规范第7.1.2条第4款的规定执行。5应将高度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直接或通过预埋件与防雷装置相连,高度30m及以上水平突出的墙体应设置接闪器并与防雷装置相连。

7.1.5各类防雷建筑物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1.2条~第7.1.4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或地面层处,下列物体应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1)建筑物结构钢筋及金属构件;2)进出建筑物处的金属管道和线路。2当建筑物的电气与智能化系统需要做防雷击电磁脉冲时,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结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

7.1.6进出防雷建筑物的线路应采取防雷电波侵措施。进出防雷建筑物的低压电系统和智能化系统应装设电涌保护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闪电直接闪击引入防雷建筑物的架空或室外明敷设的线路上时,应选择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2电涌保护器严禁并联后作为大通流容量的电涌保护器使用。

7.1.7防雷建筑物设置的接闪器应符合以下规定:1当建筑物采用接闪带保护时,接闪带应装设在建筑物易受雷击的屋角、屋脊、女儿墙及屋檐等部位。2当接闪带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制成时,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50mm2。3当接闪杆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时,热镀锌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20mm,热镀锌钢管的直径不应小于40mm。4当采用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器时,金属板应无绝缘层覆盖。5当双层彩钢板屋面作为接闪器时,其夹层中的保温材料必须为不燃或难燃材料。6易燃材料构成的屋顶上不得直接安装接闪器。可燃材料构成的屋顶上安装接闪器时,接闪器的支撑架应采用隔热层与可燃材料之间隔离。7接闪杆、接闪线或接闪网的支柱、接闪带、接闪网上。严禁悬挂电源线、通信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等。

7.1.8防雷建筑物的防雷引下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应设专用引下线或专设引下线,且不应少于2根。专用引下线或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轮廓均匀设置。2建筑物应利用其结构钢筋或钢结构柱作为专用引下线,当无结构钢筋或钢结构柱可利用时,应设置专设引下线。3单根钢筋或圆钢作专用下线或专设引下线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4专用引下线和专设的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可靠连接,下端应与防雷接地装置前靠连接。5建筑物处的引下线敷设在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时,应采用下列一种或两种方法,防止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1)外露引下线在高2.7m以下部分应穿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us波形)的绝缘保护管;2)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带警示牌的护栏,护栏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7.1.9防雷建筑物防雷的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利用敷设在混凝土中的单根钢筋或圆钢作为防雷接地装置时,钢筋或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2当基础材料及周围土壤达到泄放雷电流要求时,应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防雷接地装置。

7.2.1TN接地系统的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或保护接地导体(PE)对地应有效可靠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TN-C-S接地系统的PEN从某点分为中性导体(N)和PE后不应再合并或相互接触,且N不应再接地;2TN-S接地系统的N与PE应分别设置。

7.2.2TT接地系统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所连接的接地装置不应与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装置相连接。

7.2.3IT接地系统电源侧所有带电部分应与地隔离或某一点通过高阻抗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直接接地。

7.2.4下列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严禁接地:1采用设置非导电场所保护方式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2采用不接地的等电位联结保护方式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

7.2.5除本规范第7.2.4条的规定外,交流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进行保护性接地。

7.2.6除本规范第7.2.1条的规定外,智能化系统的接地应符1当智能化系统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应采用TN-S或TN-C-S接地系统;2智能化系统及机房内电气设备和智能化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外界可导电部分、建筑物金属结构应等电位联结并接地;3智能化系统单独设置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面积不小于25mm2的铜材。

7.2.7除另有要求外,接地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共用接地装置的电阻值应满足各种接地的最小电阻值的要求。

7.2.8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利用混凝土中的单根钢筋或圆钢作为接地装置时,钢筋或圆钢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2总接地端子连接接地极或接地网的接地导体,不应少于2根且分别连接在接地极或接地网的不同点上;3不得利用输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或爆炸性气体的金属管道作为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导体(PE)和接地极;4接地装置采用不同材料时,应考虑电化学腐蚀的影响;5铝导体不应作为埋设于土壤中的接地极、接地导体和连接导体。

7.2.9保护导体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测试以外,保护接地导体(PE)、接地导体和保护联结导体应确保自身可靠连接;2民用建筑中电气设备的外界可导电部分不得用作保护接地导体(PE);除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允许外,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不得用作保护接地导体(PE)。

7.2.10单独敷设的保护接地导体(PE)最小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有机械损伤防护时,铜导体不应小于2.5mm2;2无机械损伤防护时,铜导体不应小4mm2,铝导体不应小于16mm2。

7.2.11变电所接地装置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不应超过允许值。

7.2.12各种输送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金属工艺设备、容器和管道、以及安装在易燃、易爆环境的风管必须设置静电防护措施。

7.3.1建筑物内的接地导体、总接地端子和下列可导电部分应实施保护等电位联结:1进出建筑物外墙处的金属管线;2便于利用的钢结构中的钢构件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

7.3.2接到总接地端子的保护联结导体的截面面积,其最小值应符合表7.3.2的规定;由等电位箱接至电气装置单独敷设的保护联结导体最小截面面积应符合本规范第7.2.10条的规定。

表7.3.2保护联结导体截面面积的最小值(mm2)

导体材料

最小值

6

16

50

7.3.3辅助等电位的联结导体应与区域内的下列可导电部分相连接:1人员能同时触及的固定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外界可导电部分;2保护接地导体;3安装非安全特低电压供电的电动阀门的金属管道。

8.1.1对预充氮气的气体绝缘组合电气设备(GIS)箱体,其组件安装前应经过排氮处理,并应对箱体内充干燥空气至氧气含量达到18%以上时,安装人员方可进入GIS箱体内部进行检查或安装。

8.1.2六氟化硫断路器或GIS投运前应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及其操动机构的联动应正常,分、合闸指示应正确,辅助开关动作应准确;2密度继电器的报警、闭锁值应正确,电气回路传动应准确;3六氟化硫气体压力、泄漏率和含水量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8.1.3真空断路器和高压开关柜投运前应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真空断路器与操动机构联动应正常,分、合闸指示应正确,辅助开关动作应准确;2高压开关柜应具备防止电气误操作的防护功能。

8.2.1充干燥气体运输的变压器油箱内的气体压力应保持在0.01MPa~0.03MPa;干燥气体露点必须低于-40℃;每台变压器必须配有可以随时补气的纯净、干燥气体瓶,始终保持变压器内为正压力,并设有压力表进行监视。

8.2.2充氮的变压器需吊罩检查时,器身必须在空气中暴露15min以上,待氮气充分扩散后进行。

8.2.3油浸变压器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不应有严重冲击和振动,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进行现场器身检查或返厂进行检查和处理。

8.2.4油浸变压器进行器身检查时必须符合以下规定:1凡雨、雪天,风力达4级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的天气,不得进行器身检查;2在没有排氮前,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油箱;当油箱内的含氧量达到18%以上时,人员方可进入;3在内检过程中,必须向箱体内持续补充露点低于-40℃的干燥空气,应保持含氧量不低于18%,相对湿度不大于20%。

8.2.5绝缘油必须试验合格后,方可注入变压器内。不同牌号的绝缘油或同牌号的新油与运行过的油混合使用前,必须做混油试验。

8.2.6油浸变压器试运行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符合运行条件时,方可投入试运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事故排油设施应完好,消防设施应齐全;2铁芯和夹件的接地引出套管、套管的末屏接地、套管顶部结构的接触及密封应完好。

8.2.7中性点接地的变压器,在进行冲击合闸前,中性点必须接地并应检查合格。

8.2.8互感器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分级绝缘的电压互感器,其一次绕组的接地引出端子应接地可靠;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接地应合格;2互感器的外壳应接地可靠;3电流互感器的备用二次绕组端子应先短路后接地;4倒装式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金属导管应接地可靠。

8.3.1柴油发电机馈电线路连接后,相序应与原供电系统的相序一致。

8.3.2当柴油发电机组为消防负荷和非消防负荷同时供电时,应验证消防负荷设有专用的回路,当火灾条件时应具备能自动切除该发电机组所带的非消防负荷的功能。

8.4.1配电箱(柜)的机械闭锁、电气闭锁应动作准确、可靠。

8.4.2变电所低压配电柜的保护接地导体与接地干线应采用螺栓连接,防松零件应齐全。

8.4.3配电箱(柜)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落地式配电箱(柜)应安装在高出地坪不小于200mm的底座上,底座周围应采取封闭措施;2配电箱(柜)不应设置在水管接头的下方。

8.4.4当配电箱(柜)内设有中性导体(N)和保护接地导体(PE)母排或端子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N母排或N端子板必须与金属电器安装板做绝缘隔离,PE母排或PE端子板必须与金属电器安装板做电气连接;2PE线必须通过PE母排或PE端子板连接;3不同回路的N线或PE线不应连接在母排同一孔上或端子上。

8.4.5电气设备安装应牢固可靠,且锁紧零件齐全。落地安装的电气设备应安装在基础上或支座上。

8.5.1用电设备安装在室外或潮湿场所时,其接线口或接线盒应采取防水防潮措施。

8.5.2电动机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动机接线盒内各线缆之间均应有电气间隙,并采取绝缘防护措施;2电动机电源线与接线端子紧固时不应损伤电动机引出线套管。

8.5.3灯具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灯具的固定应牢固可靠,在砌体和混凝土结构上严禁使用木楔、尼龙塞和塑料塞固定;

2I类灯具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与保护接地导体可靠连接,连接处应设置接地标识;

3接线盒引至嵌入式灯具或槽灯的电线应采用金属柔性导管保护,不得裸露,柔性导管与灯具壳体应采用专用接头连接;

4从接线盒引至灯具的电线截面面积应与灯具要求相匹配且不应小于1mm2;

5埋地灯具、水下灯具及室外灯具的接线盒,其防护等级应与灯具的防护等级相同,且盒内导线接头应做防水绝缘处理;

6安装在人员密集场所的灯具玻璃罩,应有防止其向下溅落的措施;

7在人行道等人员来往密集场所安装的落地式景观照明灯,当采用表面温度大于60℃的灯具且无围栏防护时,灯具距地面高度应大于2.5m,灯具的金属构架及金属保护管应分别与保护导体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连接处应设置接地标识;

8灯具表面及其附件的高温部位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防火保护措施。

8.5.4标志灯安装在疏散走道或通道的地面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志灯管线的连接处应密封;2标志灯表面应与地面平顺,且不应高于地面3mm。

8.5.5电源插座及开关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源插座接线应正确;2同一场所的三相电源插座,其接线的相序应一致;3保护接地导体(PE)在电源插座之间不应串联连接;4相线与中性导体(N)不得利用电源插座本体的接线端子转接供电;5暗装的电源插座面板或开关面板应紧贴墙面或装饰面,导线不得裸露在装饰层内。

8.6.1智能化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可靠,安装件必须能承受设备的重量及使用、维修时附加的外力。吊装或壁装设备应采取防坠落措施。

8.6.2在搬动、架设显示屏单元过程中应断开电源和信号连接线缆,严禁带电操作。

8.6.3大型扬声器系统应单独固定,并应避免扬声器系统工作时引起墙面和吊顶产生共振。

8.6.4设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共用天线应采取防止设备或其部件损坏后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8.7.1电缆桥架本体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金属电缆桥架与保护导体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桥架全长不大于30m时,不应少于2处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全长大于30m时,每隔20m~30m应增加一个连接点,起始端和终点端均应可靠接地;2非镀锌电缆桥架本体之间连接板的两端应跨接保护联结导体,保护联结导体的截面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3镀锌电缆桥架本体之间不跨接保护联结导体时,连接板每端不应少于2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

8.7.2室外的电缆桥架进入室内或配电箱(柜)时应有防雨水进入的措施,电缆槽盒底部应有泄水孔。

8.7.3母线槽的金属外壳等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段母线槽的金属外壳间应连接可靠,母线槽全长应有不少于2处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2母线槽的金属外壳末端应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3连接导体的材质、截面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

8.7.4当母线与母线、母线与电器或设备接线端子采用多个螺栓搭接时,各螺栓的受力应均匀,不应使电器或设备的接线端子受额外的应力。

8.7.5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暗敷于建筑物、构筑物内的导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内剔槽埋设。2钢导管不得采用对口熔焊连接;镀锌钢导管或壁厚小于或等于2mm的钢导管,不得采用套管熔焊连接。3敷设于室外的导管管口不应敞口垂直向上,导管管口应在盒、箱内或导管端部设置防水弯。4严禁将柔性导管直埋于墙体内或楼(地)面内。

8.7.6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并联使用的电力电缆,敷设前应确保其型号、规格、长度相同;2电缆在电气竖井内垂直敷设及电缆在大于45°倾斜的支架上或电缆桥架内敷设时,应在每个支架上固定;3电缆出入电缆桥架及配电箱(柜)应固定可靠,其出入口应采取防止电缆损伤的措施;4电缆头应可靠固定,不应使电器元器件或设备端子承受额外应力;5耐火电缆连接附件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耐火电缆本体的耐火性能。

8.7.7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单独穿钢导管、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墙体;2不应单独进出导磁材料制成的配电箱(柜)、电缆桥架等;3不应单独用铁磁夹具与金属支架固定。

8.7.8电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交流回路的电线应敷设于同一金属电缆槽盒或金属导管内;2电线在电缆槽盒内应按回路分段绑扎,电线出入电缆槽盒及配电箱(柜)应采取防止电线损伤的措施;3塑料护套线严禁直接敷设在建筑物顶棚内、墙体内、抹灰层内、保温层内、装饰面内或可燃物表面。

8.7.9导线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的接头不应裸露,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接头应分别经绝缘处理后设置在各自的专用接线盒、(箱)或器具内;2截面面积6mm2及以下铜芯导线间的连接应采用导线连接器或缠绕搪锡连接;3截面面积大于2.5mm2的多股铜芯导线与设备、器具、母排的连接,除设备、器具自带插接式端子外,应加装接线端子;4导线接线端子与电气器具连接不得采取降容连接。

8.7.10电线或电缆敷设应有标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压线路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识;2电缆首端、末端、检修孔和分支处应设置永久性标识,直埋电缆应设置标示桩;3电力线缆接线端在配电箱(柜)内,应按回路用途做好标识。

8.8.1接闪器必须与防雷专设或专用引下线焊接或卡接器连接。

8.8.2专设引下线与可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0.1m。

8.8.3防雷引下线、接地干线、接地装置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专设引下线之间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专设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2接地装置引出的接地线与接地装置应采用焊接连接,接地装置引出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接地实线与接地干线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3当连接点埋设于地下、墙体内或楼板内时不应采用螺栓连接。

8.8.4接地干线穿过墙体、基础、楼板等处时应采用金属导管保护。

8.8.5接地体(线)采用搭接焊时,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扁钢不应小于其宽度的2倍,且应至少三面施焊;2圆钢不应小于其直径的6倍、且应两面施焊;3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且应两面施焊;4扁钢与钢管应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扁钢与角钢应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施焊。

8.8.6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保护导体直接连接,不应串联连接。

8.8.7金属电缆支架与保护导体应可靠连接。

8.8.8严禁利用金属软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电线电缆金属护层作为保护导体。

9.1.1当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后,因产品质量问题有异议或现场无条件做检测时,应送有资质的实验室做检测。

9.1.2应采用核查、检定或校准等方式,确认用于工程施工验收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9.2.1高压的电气装置、布线系统以及继电保护系统应做交接试验,且应合格。

9.2.2高压电动机和100kW以上低压电动机应做交接试验且应合格。

9.3.1施工前应检查吊装、壁装设备的各种预埋件的安全性和防腐处理等情况。

9.3.2公共广播系统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公共广播系统具有紧急广播功能时,应验证紧急广播具有最高优先权,并应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检测紧急广播的信噪比;2当紧急广播系统具有火灾应急广播功能时,应检查传输线缆、电缆槽盒和导管的防火保护措施。

9.4.1布线工程施工后,必须进行回路的绝缘电阻检测。

9.4.2当配电箱(柜)内终端用电回路中,所设过电流保护电器兼作故障防护时,应在回路终端测量接地故障回路阻抗。

9.4.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经检测合格。

9.5.1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强制性认证的产品,应查验生产许可证或认证的认证范围、有效性及真实性。

9.5.3高压电气交接试验应由具有专业调试条件的单位完成,并应出具调试报告。

9.5.4过程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

9.5.5竣工验收应检查系统运行的符合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应以资料审查和目视检查为主,以实测实量为辅。

10.1.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高压固定电气设备进行运行维护,除进行电气测量外,不得带电作业;2对低压固定电气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当不停电作业时,应采取安全预防措施;3在易燃、易爆区域内或潮湿场所进行低压电气设备检修或更换时,必须断开电源,不得带电作业;4不得带电作业的现场,停电后应在操作现场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志牌,停送电必须由专人负责。

10.2.1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应制定应急预案。

10.2.2高压配电室、变压器室、低压配电室、控制室、柴油发电机房、智能化系统机房等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外出入口应有防止无关人员擅自出入的措施;2房间内的通道应保持畅通,且房间内除了放置用于操作和维修的用具、设备外不得作其他储存用途;3设有通风装置的房间应保证其通风装置运行正常。

10.2.3安装在用户处,用于供电企业结算用的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保持电能计量装置封印完好,装置本身不受损坏或丢失;2发现电能计量装置故障时,应及时通知供电企业进行处理。

10.2.4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共安全系统应连续正常运行、突发情况下系统应能存储数据;2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应连续正常运行;3安装于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网络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应始终保持运行状态。

10.3.2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投入运行后,应定期进行试验按钮操作,检查其动作特性是否正常;雷击活动期和用电高峰期应增加试验次数;2用于手持式电动工具、不连续使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试验按钮操作;3为检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在运行中的动作特性及其变化,运行维护单位应配置专用测试仪器,定期做动作特性试验。

10.3.3公共区域内装有固定浴盆或淋浴的场所、游泳池和其他水池、装有桑拿加热器的房间等特殊场所在运营前应按本规范第4.6.6条~第4.6.9条的规定检查电气安全防护措施。

10.3.4公共区域电气照明装置以及其他公众可触及的用电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

10.3.5下列固定电气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当测试结果不满足使用要求时,应进行缺陷修复:1公共娱乐场所、潮湿场所、易燃易爆区域内的低压固定电气设备;2高压固定电气设备。

10.3.6建筑物防雷装置、接地装置和等电位联结应定期进行维护,建筑物遭受雷击后应增加防雷装置和接地装置的检查、测试,当测试结果不满足使用要求时,应进行缺陷修复。

10.4.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维修,具备应急功能的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在维修期间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10.4.2建筑电气系统在维修过程中,更换元器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更换工作不应危及现有电气装置的安全。2更换电气装置内断路器,熔断器、热继电器、剩余电流保护电器等保护性元器件时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10.4.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遭遇水淹和火灾后,当需要继续使用时,必须进行全面检测,并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以实现正常使用。

THE END
1.电气专项安全检查表.docx文档介绍:该【电气专项安全检查表 】是由【177218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电气专项安全检查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检查...https://m.taodocs.com/p-1114184828.html
2.电气检查清单20241116090437.pptx电气检查清单PPT;目录;01;电气检查的重要性;电气检查的基本概念;02;电气检查的准备;电气检查的实施;03;电气设备的检查;检查项目详情;电气设备的评估;评估内容详情;04;常见电气设备故障;故障类型详情;故障处理方法;处理流程详情;05;电气检查的改进;改进的具体措施;电气检查的优化;优化的策略;;06;电气检查的实施步骤;...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6/7001146026010000.shtm
3.电箱检查记录表电箱检查记录表范文模板电箱检查记录表是指检查箱体和内部设置必须符合安全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箱体应统一编号。电箱检查记录表Excel模板免费下载由华军软件园为您提供,源文件为xlsx格式,下载源文件即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样式,更多有关电箱检查记录表下载模板免费下载请关注华军软件园。 http://www.onlinedown.net/soft/10024228.htm
4.安全工器具及电气工器具管理制度1 为确保工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各部门应定期对安全工器具和电气工器具作安全检查和检验。任何新投用的安全工器具和电气工器具都应编号建档、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安全工器具和电气工器具应设专人保管,建立检测档案和周检记录,每周检查一次,记录工器具维修和外观检查情况。 https://www.safehoo.com/Manage/System/Electric/201609/455445.shtml
5.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表格有粘接应力结构灌浆记录 建筑烟(风)道检查记录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安装调试记录 第五章工程试验记录 施工试验记录(通用) 混凝土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砂浆试块强度统计\评定记录 防水工程试验检查记录 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调试报告 电气接地电阻测试记录 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 电气照明、动力试运行记录 综合布线测试...https://m.360docs.net/doc/6818507925.html
6....全面实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告知承诺管理...申请人选择不采用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的,可以通过场所所在地的消防业务受理窗口或者消防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向消防救援机构提交消防安全检查申报表、营业执照、场所平面布置图、场所消防设施平面图、消防安全制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消防救援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照《公众...http://hnsdzy.hunan.gov.cn/c100696/c102370/c102372/202209/t20220930_29022418.html
1.电器品牌推荐安全工作记录,电器安全排查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器品牌推荐安全工作记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电器品牌推荐安全工作记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全例行检查记录填写范例? 工地现场用电安全检查内容? 电器长期插着电安全吗? 安全例行检查记录填写范例? http://zhuolu868.scandiatrailers.com/post/14708.html
2.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共2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表E4-3编号:工程名称×××废水处理工程施工单位×××环保公司楼门单元电气安装低压照明检查日期2007 年 12 月 20 日层 数开 关插 座灯 具检查结论:检验项目符合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合格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工 长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各...https://m.renrendoc.com/paper/168394807.html
3.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 编号 表C6-32 工程名称 北京XX干休所 2003/5/28 楼门单元或区域场所 一段二层 层数 开关 灯具 插座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X 段 X 层√√√×√√√ × ×√√√×√√√ √√√ ×√√√×√√√ √√√×√√√ √√...https://doc.mbalib.com/view/4be341b64c0bd2f1a64635d3145b35e2.html
4.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应由()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电气器具通电安全检查记录应由( )A.监理B.建设单位C.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D.质安员E.工长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5459a17a4bed48b1851dd2556f5125e5.html?fm=bd059f73c84e4a588b448dd53e6f7b9fe0
5.城建档案管理员试题9. 电气工程安装完成后,按层、按部位(户)进行电气器具的通电检查,并进行记录。电气器具应全数进行通电安全检查。 √ 10.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自2003年2月1日起执行,2003年2月1日后开工的工程必须按照本规程执行。 √ 11. 承包单位只有收到项目监理部签署的《工程变更单》后,方可实施...https://www.danganj.com/news/21944.html
6.工器具使用管理制度(精选12篇)4变电站应建立安全工器具台帐,建立每件用具的试验检查记录。 5各种安全工器具应有明确的编号,绝缘杆和验电器还应标明使用电压等级和节数。 6各种安全工器具应有适量的合格备品。 7安全工器具在交接班时和使用前应认真检查,发现损坏者应停止使用,并尽快补充。 https://m.yjbys.com/zhidu/2116880.html
7.电气消防安全自查报告(精选18篇)二、认真做好各项检查、填写好消防安全记录 根据消防部门的精神,我项目部开展了消防安全工作每日一小查、每周大查、每月一总结的方法,针对现场的各项设施进行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同时,我们对检查的结果进行了记录,并要求同查人员一齐认真填写好排查记录。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消灭死角,杜绝各项隐患。 https://www.ruiwen.com/word/dianqixiaofanganquanzichabaogao.html
8.实验室实习报告(通用12篇)3、关心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一般的监理合同中。大多不包括安全内容。虽然安全检查属于合同外的服务,但直接影响操作工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工程质量,所以监理人员也要多关心、多提醒。做好检查记录,从而保证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书写工整、规范用语、内容严谨 ...https://www.wenshubang.com/html/shixibaogao/163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