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异育银鲫鱼;养殖;常见病;规律;防治方法
1异育银鲫鱼种养殖阶段的常见病
胀气病症状为发病鱼苗浮于池水表面下风处,腹部鼓胀,解剖肠道显微镜观察,肠道内有小气泡,发病及死亡鱼苗的腹部中线处有一条纵贯前后红线。
鱼种养殖第二阶段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指环虫病、“肝胆综合症”等病害。
鱼种养殖第二阶段车轮虫病有的情况是因为在“发花”阶段后期,因池鱼密度过高,鱼苗营养不良引起车轮虫大量寄生,在“夏花”鱼种放养前未彻底治愈,通过放养鱼种带入的;有的情况是因为放养后,水质不好或池内的浮游动物饵料培养不好,引起放养后鱼种大量寄生车轮虫。
指环虫病一般发生于鱼种养殖中后期,有时单独寄生,但多数情况是与车轮虫混合寄生。
肝胆综合症发病症状与成鱼养殖阶段发病症状相似,发病症状明显,鳃丝鲜红,体腔有透明黄色积液,各鳍特别是尾鳍边缘呈现白色,镜检病鱼鳃丝有指环虫寄生。病死率较大,但发病率、死亡率和危害程度比不上成鱼养殖阶段。鱼种发生该病时一般为当年9月中下旬至鱼种养殖结束。
2鱼种养殖过程主要病害的防治
2.1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鱼种养殖全过程最常发生的病害,在鱼种养殖第一阶段,主要寄生于鱼体皮肤和鳃丝上,在鱼种养殖第二阶段,主要寄生于鱼种鳃部。预防措施一是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第一阶段养殖密度为鱼苗亩放10~12万尾。第二阶段放养密度保持在7000尾/亩。二是养殖过程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通过施肥添换水等生产措施,保持培育水质符合鱼种生长所需。三是培育鱼种生长所需的适口天然饵料,投喂营养全面人工饵料。定期或经常通过显微镜检查鱼种体表及鳃丝,当车轮虫寄生达到一定密度后,及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用量为5:2,化水后全池泼洒。
2.2指环虫病
鱼种养殖阶段发生的指环虫病,一般在第二养殖阶段中后期,多数情况是与车轮虫合并寄生,若指环虫单独寄生,用兽用甲苯咪唑、90%晶体敌百虫或与面碱合剂、菊酯类杀虫剂和阿维菌素等均有一定治疗效果,用量按照各生产厂家说明。
2.3粘孢子虫病
在鱼种养殖阶段病害对生产影响较大,特别是粘孢子虫引起的喉部寄生,是决定异育银鲫鱼种养殖成败的关键。措施首先是鱼苗鱼种放养前彻底药物清塘,塘底滩面留水5厘米左右,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化水后均匀泼洒,其次在鱼种养殖的第一阶段,鱼苗鳞片长出之初,用1~2次硫酸铜与亚铁合剂;再次为鱼种养殖第二阶段,当鱼种经过驯食上食台摄食后,内服50%含量的盐酸氯苯胍,用量为每吨饵料500克(以纯粉计),每月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2.4白头白嘴病和胀气病
关键词:罗非鱼;暴发性鱼病;病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1文献标识码:A
1罗非鱼暴发性鱼病流行现状
近期,我国广西、海南、广东以及福建等沿海区域在养殖罗非鱼过程中发现很多罗非鱼患有暴发性鱼病,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罗非鱼在我国数量的增长。5、6月是罗非鱼流行暴发性鱼病的季节,而8、9月则相对比较集中。罗非鱼最易发病的温度是23℃左右,超过28℃,罗非鱼病情就会比较严重。
2罗非鱼发病症状
罗非鱼出现暴发性鱼病时,通常会有游动不稳定、身体扭曲、呈螺旋状游动的情况,还有些罗非鱼在受到惊吓时,通常反映比较迟缓,甚至出现昏迷状态。对以上症状进行总结发现,罗非鱼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
2.1肠炎腹水型
由于淡黄色粘液的堆积,使得罗非鱼腹部膨大,场内充塞淡黄色或者血红色粘液,肝呈淡黄色且肿大,鳃盖、胸鳍基部及体表局部发生充血的情况,而且罗非鱼红肿,两腮盖下颌有弥漫性出血,同时出现暗红色丝,表现为局限性坏死,坏死部分呈白色状。
2.2眼球突出型
患病的罗非鱼的眼球混浊而突出,还有些玻璃体与水晶体也比较混浊,还有的出现双眼或者单眼脱落的情况[2]。腹部干瘪,体发黑瘦小,且胆囊增大超过一倍,肝脏呈灰白色或者土黄色,胆汁呈现淡绿色且稀薄。
2.3平衡失调型
患病的罗非鱼具有比较差的平衡能力,很多出现头部向下转圈或者侧游的情况,多余的脂肪体在病鱼体腔中充塞着,此症状和一些地区所报道的病鱼特征极为相似。
3罗非鱼暴发性鱼病发病因素
现阶段,很多精养池塘老化现象严重,而且养殖户不愿投入更多资金来改造池塘,导致池塘底部淤泥过多,滋生过多有害物质;罗非鱼饲养管理及预防措施不到位;养殖户让罗非鱼近亲繁殖,使得鱼类种质退化比较严重,降低其抗病力;罗非鱼摄食变质、腐败的饲料或者不全面的饲料营养,导致罗非鱼体内病毒的侵入。
4预防措施
通常在对罗非鱼暴发性鱼病进行预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预防原则。
4.1鱼种消毒
应该选用健康、抗病力强、活泼好动、色泽鲜亮以及无病无伤的优质鱼种。罗非鱼种下塘前,必须通过高锰酸钾药液(15~20mg/L)进行20min左右的消毒,或者用食盐水进行15min左右的消毒,消灭鱼种表面病源。
4.2彻底清塘
病原体繁衍和滋生的最佳基质就是鱼塘下面所沉积的淤泥,因此必须彻底除掉鱼塘底过多的淤泥。采用生石灰等强力消毒剂为所残存的淤泥实施彻底消毒,确保能够彻底消灭病菌,不断改善罗非鱼池塘内的淤泥生态环境,是对罗非鱼发生败血症进行预防的有效途径。
4.3调节水质
需要定期泼洒溴氧海因与生石灰水等消毒剂,以确保对罗非鱼池塘水体进行有效消毒。采用增氧机等方式,注换新水,改善水质条件,适时使用EM菌液、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保证水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有效预防水体水质恶化的情况,降低罗非鱼发生败血症的概率[4]。
4.4科学放养
必须依照罗非鱼所生长的池塘条件、防病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其放养密度与规格进行科学确定;对套养品种予以合理搭配,确保罗非鱼能够生活在较为合理的密度中;对罗非鱼生长的水域环境进行科学搭配,保证罗非鱼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4.5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
必须做到每日巡塘,对池塘中的残饵予以及时性清除,降低由于残饵分解而对池塘中的水质所造成的影响,并通过溴氯海因等对食场进行每周1次的消毒。
5治疗方法
一旦罗非鱼患有暴发性鱼病,必须及时找专业人员诊治,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此,提出几点治疗罗非鱼暴发性鱼病的几条建议:四环素50kg/d,在罗非鱼饵料中加入125~60g的药物,制作成罗非鱼药饵,5~8d连续投喂;盐酸强力霉素50颗粒/d,在罗非鱼饵料中加入40~80g的药物,5~8d连续投喂;将500g电解维他与50g大蒜素加入到50kg的鱼饵料中,8~10d连续投喂。
6结语
实践表明,只有彻底清塘、重视水质调控、科学投饵、注重预防及积极治疗等,才能有效控制与治疗罗非鱼暴发性鱼病。
参考文献
[1]有这样一条罗非鱼――澳洋彩鲷――访广州澳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贤[J].广东饲料,2011(05):152-153.
[2]杨洋.这对我们而言或许是个机会――本刊专访鹭业水产董事长陈远生[J].内陆水产,2009(12):189-190.
[3]季胜荣,杨洋.如何确保罗非鱼养殖健康、安全、效益最大化[J].当代水产,2010(04):135-136.
【摘要】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且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也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具有较高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预防心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近年来,有关房颤合并脑卒中防治的研究已有很大进步。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病机制;预防
1房颤的流行病学特点
房颤在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0.4%[1],60岁以上人群大约4%的曾发生过房颤。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健康人群的5倍,约有25%的老年脑卒中病人合并有房颤[2]。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同样需要抗凝治疗。我国的一项大规模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4],住院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分别17.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与Framingham研究的结果相似。故房颤合并脑卒中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2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机制
3房颤合并脑卒中预防
据ACC/AHA/ESC2006年最新房颤指南建议对于房颤合并血栓栓塞低危险因素患者(女性,65≤年龄
3.1华法林分析表明,华法林可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约68%,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华法林通过影响外源性凝血系统,起到抗栓作用。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应用,进而影响凝血因子II、VII、IX、X、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合成,使这些因子停留于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并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华法林还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及D一二聚体水平等凝血物质明显下降,发挥抗凝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INR(国际标准化率)依病情而定,目前公认的标准为INR2.0~3.0。日本的YamaguchiT研究发现,INR保持1.5~2.1的抗凝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0%/年)较保持在2.2~3.0者(6.6%/年)显著减少,而脑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1.1%:1.7%,P>0.05)[9]。目前华法林的初始治疗剂量通常为2~3mg/d,需定期检测INR值,调整治疗剂量,密切观察出血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华法林抗凝强度的不稳定,易受食物、药物、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是诱发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主要通过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血栓形成。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和微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对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有抑制作用,能阻止环丙过氧化物PGG2、PGH2合成,使TXA2生成减少[10],TXA2具有收缩血管,促使血小板聚集时加速血栓形成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又有抗炎作用。AFASAK和SPAF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使脑卒中年发生率下降36%;阿司匹林的预防脑卒中作用与剂量有关,推荐剂量为325
mg/d。第一个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实验(SPAF-I),阿司匹林和安慰剂比较可减少42%的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国内外很多指南都推荐在低危的房颤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日本的HiroshiSato[11]进行了一项随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AST),将所有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26例,150~200mg/d)和安慰剂组(445例)。研究主要终点包括心血管病死亡、脑梗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果阿司匹林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病人(27例,3.1%)多于安慰剂组(23例,2.4%),该试验被提前终止。此外,阿司匹林组发生较严重出血事件的病人(7例,1.6%)多于安慰剂组(2例,0.4%;P=0.101)。结果表明阿司匹林150~200
mg/d并没有显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在非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远不及华法林,300~325mg/d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作用,但其效果仍比华法林差。因此,仅对有华法林禁忌证和脑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抑制血小板ADP受体的药物。其优点是不需要监测INR,出血危险性低,但预防中风的效益远不如华法林。由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用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环节,两者联用可能会具有更好效果。但ACTIVEA[12]试验显示在预防房颤患者的血管事件方面单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卒中、心肌梗死、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和血管性死亡)的年发生率为6.8%,而阿司匹林组为7.6%,(相对危险度为0.89;95%可信区间0.81~0.98;P=0.01),而出血事件的年发生率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2.0%,阿司匹林组为1.3%(相对危险度为1.57,95%可信区间1.29~1.92;P
试验,接受厄贝沙坦或安慰剂治疗。
ACTIVE-W试验结果显示[13],主要应用华法林的口服抗凝治疗在预防房颤患者的血管事件方面优于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卒中、心肌梗死、栓塞和血管性死亡)的年发生危险是5.6%,而华法林组为3.93%。
3.3Ximelagatran(希美加群)Ximelagatran是凝血酶抑制剂,直接抑制凝血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成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又能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口服后迅速吸收,服用后转化成活性态Melagatran。其血浆浓度和抗凝效果都可预测,因此不必进行监测。与华法林相比,Ximelagatran起效迅速,停药后失效快,代谢不依赖P450系统,无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有关Ximelagatran在AF抗凝中的研究是一系列的SPORTIF研究。SPORTIFIII[14]和SPORTIFV[15]试验,研究发现Ximelagatran用于AF抗凝具有与华发林相近的效能,而且出血并发症少。在这两个研究发现,Ximelagatran在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中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效果相似,(1.6%vs1.6%/年;95%可信区间,0.73~1.30;P=0.98)而且出血并发症比华法林少(1.9%vs2.5%/年;相对危险度,0.76;95%可信区间,0.56~1.03;P=0.07)。Ximelagatran的主要副作用是肝脏毒性(谷丙转氨酶升高),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应暂时停药,一般都会自行恢复正常。
Ximelagatran临床治疗范围广,不需监测凝血指标,药效可预测,起效快,安全性高,因此有望取代华发林,成为临床口服抗凝的最佳药物,有关它的肝脏毒性的预防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1]BenjaminEJ,LevyD,VaziriSM,etal.Independentriskfactorsforatrialfibrillationinapopulation2basedcohort.TheFraminghamHeartStudy.JAMA,1994,271:840-844
[2]MariniC,DeSantisF,SaccoS,RussoT,OlivieriL,TotaroR,CaroleiA.Contributionofatrialfibrillationtoincidenceandoutcomeofischemicstroke.Stroke,2005,36:1115-1119
[3]SoharaH,AmitaniS,KuroseM,etal.Atrialfibrillationactivatesplateletsandcoagulationinatime-dependentmanner:astudyinpatientswith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JAmCollCardiol,1997,29:106-11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13-916
[5]李为民,韩教,等.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6(3):180-183
[6]黄瑛,.血栓前状态与心房颤动.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54-57
[7]S.Yamamoto,M.Suwa,T.Ito,S.Murakami,T.Umeda,Y.Tokaji,Y.Sakai,Y.Kitaura,etal.Comparisonoffrequencyofthromboemboliceventsandechocardiographicfindingsinpatientswithchronic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andcoarseversusfineelectrocardiographicfibrillatoryWaves.TheA-mJCardiol,2005,96(3):408-411
[8]牛锁成,刘淼.f波波幅在房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中的价值.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0):14-15
[9]YamaguchiT.OptimalIntensityofwarfarintherapyforsecondarypreventionofstrokeinpatientswith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Stroke,2000,31:817-821
[10]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91-494
[11]HiroshiSato,MD,PhD;KinjiIshikawa,MD,PhD.Low-doseaspirinforpreventionofstrokeinlow-risk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JapanAtrialFibrillationStrokeTrial.Stroke,2006V37N2,447-451
[12]ConnollySJ,PogueJ,HartRG,etal.TheACTIVEInvestigators.Effectofclopidogreladdedtoaspirinin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NEJM2009,publishedonlineMarch31.DOI:10.1056/NEJMoa0901301
[13]ConnollyS,PogueJ,HartR,etal.ClopidogrelplusaspirinversusoralanticoagulationforatrialfibrillationintheatrialfibrillationvClopidogrelTrialwithIrbesartanforpreventionofVascularEvents(ACTIVEw):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Lancet,2006,367(9526):1903-19l2
关键词:养殖场;动物疾病;管理与控制
1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型养殖动物疾病的爆发,使得更多的养殖户意识到加强动物疾病控制于预防的重要性。但是,就现状来看,由于动物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高成本,使得大部分养殖户受经济效益影响而逐渐降低了对疫病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众多养殖场将工作重点放在获取经济效益上,整个养殖现状就是种养殖轻防疫,或者是有防疫不严密。另外,除养殖场管理意识低下,同时地区防疫管理部门意识水平也同样比较低,对于动物疫病管理工作实施并不顺利。
2养殖场动物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方法分析
养殖场动物疾病主要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普通病,每种病引起的原因不同,对动物造成的影响的也不同。想要对不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就需要不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确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方法。
2.1养殖场选址场地的选择对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养殖户因为受到土地有限、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基本上都是选择密集型养殖方式。此种养殖方式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就养殖场动物排泄物处理方面来看,此种养殖方式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就疫病预防方面来说却具有很大问题,并不利于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因此,在对场地进行选择时,应尽量拉大养殖场之间的距离,保证两个场地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降低传染病的发生以及感染率。另外,过分密集的养殖场往往是疫病爆发率高的地域,因为过分密集的场地中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加上场内猫狗老鼠等动物的来往,就会增大疾病传染的几率。因此,养殖场在建设时应该在周围设置围墙,降低不同场地的流动,境地疾病传染的概率。
2.2保持小规模养殖养殖场动物疾病的发生大部分都是由病菌引起,而且动物之间的传染相对严重,为有效控制动物疾病的传染,必须要降低动物的密集度,避免疾病大规模的爆发。针对此方面,养殖户可以将场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养殖规模,以两所小型养殖场代替一所大型养殖场,避免动物过度密集而引起疾病。同时,针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养殖场,必须要加强对新入物种的管理控制。很多情况下新物种的进入不但会对自身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已存在的动物带来威胁。因此,应尽量减少养殖场动物的种源,如果物种的不同型是不可避免的,则必须要在进场前加大对其健康检测力度,确定是否实施定期免疫接种计划和防疫措施,确保外来物种不会对养殖场已有动物造成威胁[2]。
2.4加强养殖场疫病预防管理养殖场管理是关系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因素,为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养殖场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动物养殖空间小、气温变化、疫苗注射以及环境脏乱差等都会增加疾病发生与传播的概率。另外,湿热的环境会促进细菌的大量繁殖,如果发病后只是单纯的采取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处理,并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养殖场为做好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尤其要保证动物生长环境的干净,避免大量病菌的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3结论
参考文献:
[1]夏磊,黄庆洲,陈勇,等.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1,(12):26-27.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疾病预防
1引言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妇产科学中,新生儿特指包括出生当天在内至生后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1]。一方面,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外界崭新环境;另一方面,多数产妇为初产妇[2],又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若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新生儿发病甚至死亡。作为妇产科工作者,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责任重大,肩负着幼小生命体的安康及新生儿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结合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对新生儿的普通护理、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是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和深入临床实践。
2临床资料
2.1研究总体与样本研究总体为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儿;研究样本为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儿。
2.2入选标准胎龄在37至42周之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无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亲没有妊娠并发症,且愿意母乳喂养新生儿。
2.3排除标准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新生儿均不作为研究样本:①新生儿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者;②新生儿的母亲在一周内有发热、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发生;③新生儿的母亲有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现象发生。
3护理方法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90例新生儿,采取人性化护理,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过新生儿期。
3.1普通护理
3.1.1脐带护理新生儿的脐部是细菌入侵其身体内部的主要途径[4],因而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脐部护理重点在于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前,需按时用消毒棉签蘸浓度为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再选用已消毒的干纱布覆盖脐带表面,通过医用绷带将纱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脐部沾染新生儿尿液,需立即对脐部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新生儿脐带在一周左右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至此无需再使用敷料进行覆盖。
3.1.2保温护理将新生儿放入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室温不宜过低,应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度之间。定期观察新生儿的体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的理想状态为保持36-37度之间。若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其体表温度超过37.5度,则表明室温稍高或过度保暖。在对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要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体表面积,尽量避免热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儿的居室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5%-65%之间。
3.1.4衣着护理新生儿的衣服应当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面料,保证衣服的舒适和宽松,若是旧衣服,要洗净并消毒。新生儿穿衣时,要仔细检查其各部位的皮肤表面,看是否有擦伤的地方,若出现擦伤,要立即护理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由于新生儿尿量少、尿次频,需勤换尿片,每次为新生儿进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换洁净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换新的洁净尿片。对女婴在换洗时需注意由前往后洗,尽量避免外阴感染等。如有条件,尽量人工定期把尿,以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3.2疾病预防
3.2.1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首先是做好预防。产妇分娩前应避免呼吸道感染,产后新生儿及产妇的房间需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要尽量避免人员近距离探望产妇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应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对呼吸道感染轻症新生儿的护理。若表现为轻微的流涕等症状,其他状况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观察新生儿的鼻道,有异物应清理干净,同时哺乳不宜过量,每次需定量,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来弥补哺乳量。
3.2.3破伤风的防范与护理一是产妇生产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行无菌操作,从而将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医护人员需指导新生儿家属对居室严格清扫与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3]。
4结束语
[1]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2]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87.
[3]张凤梅,王成贤,张静.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9,56(6):63-64.
关键词:心血管;老年患者;并发症
1生活环境对并发症的影响及预防
1.2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易引起老年人出现感冒等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气温骤降易加大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发病几率。气温突然升高则易造成患者出现呼吸紧迫感。患者应注意查看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在大雨、大风及高温等恶劣天气中尽量不要外出;可在家自备氧气瓶,在出现呼吸困难感受时及时吸氧,缓解不适感,若仍存在不适症状应及时联系家人就医治疗[2]。若患者存在心脏病或高血压,应随身携带保心丸。
2生活习惯对并发症的影响及预防
2.1运动习惯培养长期缺乏运动易造成身体机能的衰退,且若不呼吸新鲜空气、长期久坐不动易造成身体脂肪含量上升,加重高血压的可能。在对患者进行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结合着患者的运动爱好,在运动量的选择上,要结合着自己的身体状况,适量的进行运动。
通常心血管老年患者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像是广场舞、快跑、负重训练等具应避免。目前亚久之处,心血管患者适合的运动主要在于太极拳、慢跑、潜水游泳、步行等,其中步行为推荐方式。患者再决定长期选择某项运动前应做好体检,了解自身心血管现状,在医生建议下选取合适运动方式。患者运动过程中应穿着柔软、舒适的鞋子以及衣物,避免在雨天、炎热环境中运动,且应注意运动环境是否湿滑而加大摔伤几率。患者外出需随身携带自身疾病类型以及家人联系方式,方便在外发病时可及时联系到家属。注意当身体出现不适感应暂停运动一般运动量以控制在30~40min/次为宜。
2.2饮食习惯培养患者日常饮食应避免食用含有较多油脂、盐分、糖分的食物,以免加重血脂负担,造成血管内壁杂质增多形成血栓。饮食结构方面,应以蔬菜为主,荤菜类可以鱼肉代替,可少量食用牛肉、猪肉。粗粮与细粮应搭配食用,一餐饭中素材与荤菜的比例可保持7:3状态。同时,患者需注意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帮助在恶劣气候变化下降低发病几率。维生素的补给除日常饮食外,也可将水果或胡萝卜等蔬菜榨汁让患者饮用,多食用蛋类以及动物内脏。蛋白质的摄入能够为身体细胞提供良好的代谢环境,帮助机体运作顺畅。
3外部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及预防
3.2心理干预因心血管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治疗复杂的特点,故患者常常背负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往往表现出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的情绪。针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首先做好各个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即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护理过程中,依据患者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为其适当灌输心血管病疾病日常生活须知,使其理解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对控制血糖、血压的重要意义。
4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各类并发症产生几率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发病率更大。对这类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应从多方面展开,不仅需注重用药等外界干预,还应让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及饮食习惯,同时避免空气、天气对疾病产生影响。
[1]胡鑫,王玲娜,刘玉玲.老年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0,02(14):132-133.
[2]秦忠文.10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与预防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9(24):26-27.
1、发病特点
2、发生原因
(1)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2)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菌核可达6.18g/m2;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20~50个百分点。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7年为例,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是由于6月降水量大于常年,再加上7月低温、寡照、土壤潮湿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大豆再次被侵染,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栽培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3、防治方法
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至子囊盘形成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用量450kg/hm2喷洒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防效可达85%以上。
二、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色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5mm,有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也有的呈现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轻病粒上仅产生褐色小点。
(1)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河南省永城和夏邑等地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品种间反应差别较大。品种试验田中病情指数为4.3~85.7,可能是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
(2)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以21~26℃为最适,超过35℃萌发率显著降低。在大豆生长季节,黑龙江省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在河南省,如果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3)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第3大非传染性疾病,其急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
1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急性并发症包括各种急性感染、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系指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肾脏病、眼部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屈光异常、糖尿病眼肌神经病变等)、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上述这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严重时可致生命危险,对此一定要引起重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要以预防为主,其重要意义在于减少糖尿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2预防及护理
2.1健康教育根据病史长短、病情轻重,教育内容侧重不同。对初发者及病史短、病情尚轻未出现并发症者,除普及糖尿病的一般常识外,应以预防并发症为主。对病史长且病情重,已出现不同并发症者,教育内容应以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怎样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如何减轻痛苦和预防尚未出现的其他并发症为主。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注重沟通技巧。初期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护士主要通过亲切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经济状况、发病经过及对本病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中期患者对糖尿病有了一定认识后,易产生悲观情绪,可反复劝导患者,配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后期患者自认为患病多年,已经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对宣教知识不感兴趣,护士应采取提问纠正的方式,以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赢得患者的信任。
2.2控制好血糖是控制糖尿病病情变化的关键老年人的内脏器官功能多衰退,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体内的胰岛素缺乏,加之患糖尿病后,在治疗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导致血糖升高,而逐渐出现精神萎靡、昏迷。或者是在治疗方面的严格要求,不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坏、进食多少,都按时、按顿的服降糖药物,加之严格控制糖及含糖食物的摄入,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对老年人而言,由于反应性差,在低血糖发生时常不出现典型症状,不能及时发现,由轻而重,最后发展为低血糖性昏迷。所以,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所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平日血糖和尿糖的监测,家属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帮助患者做好家庭监测。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教会患者自己管理自己,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盲目就医,防止无效花销,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允许下,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平稳、体质量减轻、体质增强。但要注意活动量适度,避免运动过量。
2.3护理措施
2.3.1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饮食控制非常苦恼,加上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思想包袱很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科普知识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帮助他们丢掉包袱,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要让患者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3.2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质量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一定要按照制定的食谱进食,主要以蔬菜为主,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增加蔬菜食用量,采用低盐饮食。
关键词:顶腐病;串珠镰孢亚粘团;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1.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6.029
玉米顶腐病是近年来玉米植株上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最早是在1998年由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徐秀德在阜新地区首次发现,该病害现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玉米主产区发生流行,其发生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危害潜力高。近年来,顶腐病在阜新地区虽然没有大面积暴发流行,但每年在部分乡(镇)有一定程度的发生,一般田块病株率在2%~4%左右,严重发生地块病株率在35%~40%左右,部分严重发生地块甚至造成毁种,给农户带来很大损失。
1玉米顶腐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为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玉米的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顶腐病,在阜新地区通常以苗期发病为主。苗期病株的表现为:幼苗生长相对缓慢,叶片出现失绿的黄色条纹,常皱缩、扭曲,在田间症状容易辨认。成株期的病株常表现为:植株矮小,顶端叶片有缺刻,不完整,上部叶片常不能正常展开,卷曲成牛尾状,这是本病最主要的鉴别特征。病株茎基部节间缩短,把茎基部纵向剖开,可见似虫蛀孔道状开裂,有褐变。
2玉米顶腐病发病原因
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生长温度为5℃~40℃,适温为25℃~30℃。该病原菌在东北地区可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发病的初侵染源,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另外,该病菌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的传播扩散。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顶腐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1品种原因
调查发现,不同玉米品种对顶腐病的抗病性明显不同。通常来说,杂交种的抗病性要高于自交系。杂交种中不同品种之间差异也较明显,叶片通透性不佳的玉米品种要比叶片直立通透性好的品种容易感病。杂交种中“龙丹26”、“金玉1”、“郑单958”发病较重。
2.2种植条件原因
调查发现,同一玉米品种,在不同的种植条件下,顶腐病的发病程度也有很大不同。通常土地粘重、地势低洼地块发病重,山坡地发病较轻。另外,耕作粗放,土壤肥力差的地块发病重。
2.3气候原因
气候条件对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发现,在春末夏初多低温、多雨、寡照天气的年份顶腐病往往发病较重。另外,玉米成株期长期遭遇高温高湿的天气,也有利于该病发生。
3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
3.1选择抗病品种
以往顶腐病发病较重的地块,要避免种植易感病品种,适当选种抗病性强的品种。玉米播种之前要用咯菌腈进行包衣处理或者用多菌灵、高锰酸钾等药剂浸种杀菌后再播种。
3.2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科学的生产管理可以避免或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在玉米苗期,趁着晴好天气进行铲趟,提高地温,可明显减轻苗期顶腐病的发生。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要及时对玉米进行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对于发生顶腐病较重的地块,秋季利用大功率拖拉机配套联合整地机进行深翻或深松作业,翻地25厘米以上,深松在30厘米以上,深翻或深松后及时耙压,精细整地,选择和前茬远缘的玉米种子并进行包衣处理可明显减轻顶腐病的发生。
3.3及时拔除病弱苗
玉米苗发生顶腐病时症状比较明显,可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及时人工拔除病苗,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切记不可随意丢到地里。
3.4及时剪除病叶
成株期发病的植株,如果心叶已扭曲腐烂,要及时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丝,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3.5化学防治
玉米顶腐病用药防治应掌握在发病的初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药剂防治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防治不住。可选择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3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8%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杀菌剂,也可混配使用,连续喷施2次。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要及时铲除植株,改种其他作物。
[1]袁小丽,袁迎现.玉米顶腐病发病症状与综合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55-156.
[2]申振宇.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1(02):25-26.
[3]姜钰,徐秀德,董怀玉,等.辽宁省玉米顶腐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3,23(1):45-46.
【关键词】肝硬化预防护理
1预防
1.1调整饮食: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的办法有很多,比如保证营养与必要的饮食限制兼顾。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食疗的目的及原理,与患者共同制定符合病情需要而又为其接受的饮食计划[1]。要提醒病患注意饮食调护,不要暴饮暴食。应给予病人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和含适量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有一些情况应严格控制蛋白质食物,如病患肝功能显著减退,或血氨偏高,或有肝性脑病先兆时,他们每天摄入蛋白质食物不能超过20-30克。有还有一些患者饮食应少盐或无盐.限制进水量,一般每天不超过1000毫升,严禁饮用各种酒类,也不宜多饮茶水比如有腹水者。
1.2休息与活动:如合理休息有利于恢复健康,起居要有规律,每天必须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切记不要过于劳累,一旦病情进展不利,须卧床休息,积极参与治疗还应当。应视病情适当的进行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做到动静结合。如果肝硬化代偿功能减退,并发有腹水或感染时病人必须要卧床休息。在代偿功能充沛、病情稳定期可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比如做些轻松工作或适当活动,活动量应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1.5心理调试情绪稳定:如果病人情绪不佳,精神抑郁,暴怒激动是会影响肝的机能,加速病变的发展。但是树立坚强意志,振作精神,心情开朗,消除思想负担,会有益于病情改善。可见肝脏与精神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病患要忌发怒忧愁,注意精神调理.还有就是要善于忍耐克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病情,认识自己的病后发怒对病情改善不利,应尽量做到使自己平时旷达情怀,消忧平怒,使肝脏在心平气和中得以调养。
1.6照顾者的宣教护士应帮助病人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有关知识和分析并且消除不利于个人和家庭应对的各种因素,还有就是教会病人一些简单的自我护理的方法,把治疗计划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指导家属理解和关心病人,给予病人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细心观察、及早识别病人不利于康复的病情变化,例如当病人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可能为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时,或消化道出血等其它并发症时,应及时帮他们就诊。转贴于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2并发症的护理
密切观察肝硬变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意识、出血、及肝肾功能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2.2.2出血的护理:肝脏受损致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各种凝血因子生成抑制,加之脾功能亢进易发生出血。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及便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引起肛周血管破裂出血。
2.2.3肝性脑病的护理:加强病情的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性格及行为的异常表现,患者双手是否有扑翼样震颤,呼吸是否带有烂苹果味,及早发现肝性脑病的先兆,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肝硬化病人并发症来势迅猛,病情凶猛,病死率高。从护理环节采取干预措施防治并发症,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经临床实践,减少了护理工作的偏移。不仅提高了晚期肝硬化病人的生命质量,也提高了护士的观察力、判断力、决策力和科研及工作能力。最终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和最佳的健康状态。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