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最早以天然海贝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后来逐步演化为多种材料制作的“仿贝”,如商周时期的石贝、铜贝、骨贝、蚌贝、陶贝、金贝,春秋战国时期的鎏金贝、包金贝、银贝等。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与扩大,货币需求大增,金属货币逐渐成为货币的主流。1974年至1981年宝鸡市茹家庄、竹园沟等地发掘的西周国墓葬中,发现海贝706枚、石贝216枚、玉贝68枚、蛤蜊贝204枚、铜鱼币540枚、锡鱼币8枚、玉鱼币80枚,这些与贝币共存的鱼形币均属于货币。《古钱大辞典》载近代著名泉家郑家相《贝化概说》:“渔民于贝化之外,而复铸此鱼形之币,与贝化并行”,可见,在近海地区,铜制的鱼币与贝币一样扮演者商品交换媒介的角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多为铜制,因国别不同在形制上有很大差别,主要币种有布币(空首布、桥梁布、桥足布、楚布、锐角布、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由像铲一样的农具(钱、镈[bó])演变而来;刀币(针首刀、尖首刀、卤刀、明刀、齐明刀、截首刀、直刀、齐大刀),它是从生产工具铜刀——“削”演变而来的;圆钱(圜钱、两甾[zi]、文信、长安、賹[ai]四化、賹化、賹六化、一化、明化、明四、战国半两),蚁鼻钱。
布币刀币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不同形制的货币,形成各个不同类型的货币流通领域,如布钱体系,流通于中原诸国;刀币体系,主要流通于渔猎地区,如齐、燕、赵等国;圜钱体系,战国后期齐、燕和中原各国都有铸造;楚币体系,有蚁鼻钱和郢[yǐng]爰(金币),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国。战国时期,蚁鼻钱随着楚国领土的扩大,曾扩及到中原的陈、宋、蔡、鲁等地。
圜钱
春秋战国时期的贝币
先秦时期,随着物物交换的逐步增多,钱币的功能初步显现,属于钱币发展的初始阶段。
纷繁复杂的货币体系随着秦统一中国而众源归一,统一为外圆内方的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吸收了一些刀币、圜钱在边缘上突起轮廓的铸法,这样既可以保护币面文字不被磨损,又可增加钱币的牢固度。这种古钱币制作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末,为中国钱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