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地域广大、社会文化更迭变迁,中国古币形成了很多称谓,如钱、币、泉等,千百年前,这些汉字经历了复杂变迁演化过程,才逐渐形成当今的货币称谓。从文字角度重新梳理这些古币称谓,不仅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币,而且也能令人们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钱
一般认为铲形币是战国时才有的币种,并且认为其正式名称应为“布”,譬如空手布、平首布。应该说,这是一个误解。铲形币早在盘庚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它当时的名字不称为“布”,而是称为“钱”。这是从一期甲文中就有“钱”字得出的结论,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甲文中出现的“钱”字,表示的意思就是货币,而不是农具。
甲文“钱”是个象形字,其中甲文①形象为倒置的铲形币,铲柄部分用单线向下出头表示,整体构意表示铲形币,实指意义表示钱币。甲文②形大致与甲文①形相同,只是在倒置的铲柄上又加了一横。一横实际表示手执的位置。
在卜辞中,两种写法的“钱”都表示货币义。如“殻贞:钱得。”殻,占卜人名。贞,贞问。钱得,得钱的倒装语(商代多倒装语)。卜辞大意是问上天商王能不能得到钱。显然,这个“钱”是指货币。如指农具,没必要隆重占卜。而“钱亡冓”中亡指无,冓为遇见。其卜辞大意是:钱不得遇,即见不到钱。再如“贞钱。”大意是:贞问钱事。由卜辞反复贞问钱事可见,商王朝显然财政紧张。
从金融学上讲,“钱”属于锚定物货币,无法像纸币一样增印,要想提高钱币产量,只有通过找到新矿来解决,然而找矿并非容易之事,因此商王再三占卜钱事,实际是希望上天帮他找到更多的矿藏和生钱之路。
到了周代,金文“钱”变得有些复杂。金文①形是个偏旁字,字形承继甲文,是甲文②形的倒文。金文②形去掉铲柄部分,改成了两肩外出的写法。大概是金文②形常与“丙”字混淆,金文③形便在“丙”字两边各加一点以示区别,意即此字为“钱”而非“丙”字。周代铭文中的“钱”字多用于姓氏,可见钱姓在周朝时就是显赫家族。
虽然“钱”字在甲文中就表货币,但它也是从工具演化而来。对此《说文》是这样解释的:“钱,古田器。”许慎并未说明是什么田器。其实,作为工具的“钱”实际包括三种器具。
其一,是今人所称的“平首布”,主要用于采收谷穗,它是从原始采集工具蚌镰演化而来。蚌镰是今人叫法,古人称“辰”或“鎒”,俗称襻手镰。它是由蚌壳磨唇装柄构成,柄尾穿孔拴绳。使用前要用绳将木柄襻在虎口中间,采收时只要用四指勾住谷穗一攥,就可硌断秆颈采下谷穗。后来发展为金属制作,就演化成了“平首布”的模样。由于使用时刃口朝前,所以用“前”声命名,写成字即为“钱”字。
其二,是今人所称的“空手布”,它实际是一把可装柄的定口剪子。除了用于采收瓜果谷穗,还可以用于编结,比如编筐分蔑齐口,编绳梳麻截头等,后世纺织业用的定口剪子应该就是从它演化而来。
其三,是今人所称的铲子。这种工具用途比较广泛,除了农业、烹饪,还可用于木工,一般通称为“铲”,用于园田移栽时又称“镈”。“镈”与“布”谐音,因此有人说铲形币称“布”是从“镈”假借而来。但这种说法有两点讲不通。首先,如果是周代发生的假借,金文中就有“镈”字,完全可以像“钱”字一样直接用“镈”来表示铲形币,根本没必要再借一个旁字。其次,倘若是商代发生的假借,甲文中就有与“镈”字古音更近的“帛”字,那么假借也应先借用“帛”字,而非发音区别较大的“布”字。所以,对于铲形币称“布”的问题,还是从“布”泛表货币的角度更容易讲通。
现代面世的铲形币,基本都出土于中原地区,具体来说是战国时的东周和韩赵魏地区。这个地区当初正是商朝的核心地区。由此可见,中原地区使用的铲形币并非是战国时的发明,而是直接承自商代的“钱币”。到战国后期,“钱”早已不再仅指铲形币,而是发展成了货币的泛称。不仅秦国的圆钱,三晋的铲形币,即便楚国的铜贝也都往往称“钱”,这一点从秦简和楚简中都有“钱”字就可以体会出来。
两和斤
甲文中不仅有“钱”字,也有“两”字,字形由两个并列的铲形币构成,意会二钱为一两,后世主要用于表示数量和货币重量单位。《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在卜辞中,“两”则代表“钱”义。譬如:“…少…两。”大意是:…少…钱。金文“两”从甲文继承而来,其中①形省掉上部笔画,变得像“二内”并列。金文②形在字头加上一横,表示“一两”。一两等于就是“两”,后世字形基本是从金文②形演化而来。
现代重量单位常用到“斤”字,市制十两为一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其实,“斤”表重量也是从古代演化而来。甲文“斤”字是“锛”的象形字,金文把甲文表锛刃的三角形放大成“厂”形(即古文石),锛把部分又改成了“T”形,所以不再容易看出像“锛”了。“锛”是木工的常用工具,样子像十字镐,但锛首部分上下同宽,刃口锋利,木匠盖房为圆木去皮取直时常用。
为何古人用“斤”表重量呢?一般认为是从斧斤常用于切割金属而来。古代从矿石炼出金属后一般是先铸成锭,在买卖和铸造时往往都需要切割,而切割金属的工具就是斧斤。由于“斤”与分称金属重量紧密关联,于是“斤”便代作了表示重量的单位。
泉
无论在古书中还是在货币实物中,常可见到用“泉”表“钱”的情况,那么“钱”为什么又称“泉”呢?这是由三个原因综合使然。
其一,早期人们用“泉”表货币是从金属浇铸的特点而来。在浇铸金属时,一般都会溅起火花,由于溅起的火花状如喷泉,因此“泉”便逐渐成了铸币的代称。最初,“泉”表铸币并非专指铜钱,而是泛指所有铸币,其中也包括金属锭块。关于这一点,许慎在《说文》中是这样说的:“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段话大意是:古时候以龟甲为宝,海贝为货币,周代有了金属铸币,到了秦代废除贝币通行铜钱。当然,许慎不知道商代已有铸币,但他把“泉”与“钱”并举,说明他知道早期的“泉”泛指金属铸币。
其二,中国古代是个农耕社会,庄稼的好坏全依赖于水,有水就意味着有粮,有粮就意味着有财,所以古人视水为财,这一点从古代把官员工资称为俸禄可以体现出来。“禄”,甲文作“录”,本表提水的工具辘轳,由于与古人视为财富的水紧密关联,于是用来喻表官员俸禄。用“泉”表“钱”与此是一个道理,“泉”字本表水源,恰好是农业的命脉所系,也是流通不息的财源。所以,“泉”字先是由水转代表财,继而由财又转到表示财富的“钱”上。
其三,在历史上,真正让“泉”成为“圆钱”代称的还应归“功”于王莽。西汉末期,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为了防止人们联想起汉朝,尽量不用与“劉”字沾边的名称,哪怕是与“劉”的字素“卯金刀”有关的名称也要回避。正因如此,字音相近的“泉”字就取代了含有“金”旁的“钱”字。王莽发行的圆钱合称泉货六品,分别是小泉(1铢)、幺泉(3铢)、幼泉(5铢)、中泉(7铢)、壮泉(9铢)、大泉(12铢),史称“六泉”。由于“六泉”设计的过于繁琐,在实际中只有“小泉”和“大泉”流通得较多,其他品种并未广泛使用。后来,虽然王莽政权很快覆亡,但“泉”作为“圆钱”的代称却在后世流传下来。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将负责铸造钱币的官署称为“宝泉局”,这就更使“泉”字对于“钱”的代称地位得到了强化。
币
在货币名称中,“币”是现代使用最多的称谓。“币”是简化字,繁体为“幤”。《说文》:“幤,帛也。”其实,许慎所说并不确切。从字形言,“幤”由“巾、敝”组成,“敝”兼表声。巾,本表古人用作饰物的布帛,引申可指丝织物;“敝”,本指晾在竹竿上除尘的布帛,转代可表遮蔽。所以,“幤”的构意和实指意义都表示用于遮蔽或装饰的丝织物。
由遮蔽丝织物引申,“幤”有如下用义:其一,车帷。《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幤,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具,整备好;皮幤,皮制车帷。由于古人送礼如同今天一样常用丝绸包装礼物,于是由遮蔽丝织物转代又指礼物,此为其二意。一如《周礼·小行人》:“合六幤。”六幤,指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礼物。其三,由礼物引申又指财物。《管子·国蓄》:“因以珠玉为上幤。”由于古人常用巾帕包裹(遮蔽)随身零钱,于是转代又指货币,此为其四意。正如《史记·吴王刘濞列传》中所述:“乱天下幤。”汉景帝时诸侯王刘濞为了谋反私铸钱币,致使币值出现混乱,故此司马迁说他搅乱了天下货币。
从币文看,战国时表“币”义的用字是“比”。《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许慎所说的“密”,指紧密排列之义。“天涯若比邻”中用的是“比”字本义,由此引申,“比”可表“比连”义。币文用“比”表“币”,主要是从货币大多比连在一起而来。比连的货币既包括串联的,也包括用布包裹的。
秦国的圆钱外圆内方,这是便于用方条贯穿成批磨制的形制,也有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由于比秦钱出现早些的圆钱中间都是圆孔,因此有人认为圆钱是仿照玉璧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仿照陶轮而来。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玉璧起源于石器时代,开始时很可能就是玉制纺轮,后经演化才变成装饰物。战国时的玉璧主要用作吉祥物,小的可佩在身上作装饰,大的可挂在厅堂避邪,还可作为礼器用于祭祀。
由于圆钱仿自玉璧,因而刚出现时很可能就称作“璧”。当需要把这个名称铸在钱上时,一方面为了区别于玉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圆钱同样比连成串,于是就借“比”作了表示圆钱的“璧”字。后世由于零用铜钱往往也用绢布包裹,于是最终的用字便定成了“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