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网拍·艺是4月拍已于4月12日全面拉开序幕。以书画养趣,规范生活的情趣;将自身的痴嗜与淡然,皆根植于器物之上,总能生出无尽的风趣。
四月春暖,对山水摹写,以抒胸意;对雅玩感慨,以托高志。于笔墨情趣中,以养雅致为修身之途,乃是对精神层面的另一种滋养。4月礼承美学新思,凝聚艺术力量,欢迎下载【艺是网拍】App参与拍卖!
外国名人手迹专场则荟萃萨特、高尔基、雨果、戴安娜王妃、罗丹等名人书札,字里行间体味他们在各自时代的思想碎片,感受他们未被公开的生活角落。
ZaoWou-Ki赵无极
赵无极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我则有两个。”赵无极同时受到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影响。
作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赵无极自东向西,又由西向东,最终摆脱束缚,成为一名世界性的艺术家,成就了其艺术的“自由”和“无边”。
他跨越中西艺术的边界,运用抽象符号的表现手法和空间意境的造型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在东西文明互鉴中,创造出极具东方神韵的艺术风格。
▲图录号13006
赵无极(1921~2013)致挚友让·莱马里有关工作和家庭的亲笔信三通
信笺三通三页
26.5×21cm;25×17.5cm×2
让·莱马里(JeanLeymarie)上款。
作者简介:赵无极(1921~2013),1921年生于北京。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1年毕业留校任教,1948年赴巴黎留学,并定居法国。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获法国骑士勋章。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1975-1977年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开设赵无极专厅。
1.作于1972年4月19日:我亲爱的让,谢谢你的来信。很高兴听到你的消息。在坚持了一个半月后,我的妻子生病了,她做了手术。起初她的情况还算稳定,但后来她再也没有好起来过,变得很糟糕。她走完了短暂的一生,长眠不醒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时刻。我只希望艺术能让我再次振作起来。正如你安慰我的,我的另一个世界,可惜我在建筑设计方面没有经验。我等待着能创作出东西的灵感。再次感谢你对我的好意。问候你的妻子。赵无极。
HuangYanpei黄炎培
黄炎培曾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
本着这样的思想,中华职业教育社结社。1917年起一直活跃至今。其发展离不开黄炎培先生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众多投身职业教育的志士,这其中,江恒源先生即是重要的代表。1928年7月起,先后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总干事、评议会评议长、副理事长等职,历时32年之久。
(中华职教社早期主要负责人合影,
后排左二为黄炎培,左三为江恒源)
在江恒源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务的32年间,黄炎培一直与他保持通信联系。这些信件中,职业教育是黄、江两先生谈论最多的事情,不管是筹款建校,还是社务改革,两位总能排除各种困难,为共同的教育事业而奔波。可以说,两人的情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的。
▲
图录号13012
黄炎培(1878~1965)建国初期致江念劬提及江恒源的送别信(有出版)
信笺一页1957年5月31日作
18.5×8.5cm
识文:念劬同志,兹不送行,附笺归呈堂上,敬祝长途顺利。炎培,维钧。1957.5.31.出版:《操觚——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P156,(香港)国际书画名社总会,2017年。
著录:《黄炎培日记(第14卷)1957.4-1959.9》P22,黄炎培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华文出版社,2012年。
说明:此为黄炎培1957年建国初期致江恒源之女江念劬提及其父的送别信一通,携妻子姚维钧一道,嘱咐念劬将随附的另一信笺转交“堂上”(暨江恒源),并祝归途顺利,连及“附笺”一并出版于《操觚——黄炎培致江恒源书札》。《黄炎培日记》1957年5月31日记有“讯江问渔。附诗,托江念劬带归”,便即指此标的。
作者简介:黄炎培(1878~1965),字楚南,又字任之、韧之、抱一,室名非有斋,上海人。工书法、诗文。1902年考中举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江苏省议会议员、省教育会副会长。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上款简介:江念劬[现代],江苏灌云人,后居上海。江恒源之女。教育家。曾任职中华儿童教育社、上海大夏大学。建国后曾任1956年上海民盟长宁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江念劬在沪曾由黄炎培、姚维钧夫妇代为照顾。黄炎培在请她一并带回的“附笺”中写道“问公,北归连天忙碌,社事总算圆满完成计划。念劬必将一一奉告。手书奉悉。念劬倜傥不群,周旋中节,所谓‘礼儿’,可云恰到好处。请堂上从此对她大大地放心。维钧和我绝不以‘客’相待。客途有作,并前作奉教。手敬,夫人前敬候。附诗五纸。黄炎培、维钧敬候。1957.5.31.”,可见对江念劬评价有佳。根据《黄炎培日记》,1961年江恒源在沪逝世后,江念劬伴母寓居上海。
图录号13001
陆润庠(1841~1915)致准良有关房屋租赁和乔迁搬家的毛笔信札二通
信笺二通二页
22×15.5cm;22.5×15.5cm
说明:准良上款。
此为书法大家陆润庠致准良有关房屋租赁和乔迁搬家的毛笔信札,共二通二页。此二通信札在内容是颇为连贯,陆润庠在其中甚至谈及租金几何等较为隐私的信息,可见二人应私交甚笃,不在乎小节,准氏或许在租房子方面对他给予过帮助。
准良,字仲莱,裕瑚鲁氏,为满洲镶黄旗人,光绪九年进士,后官拜内阁学士、詹事府詹事、礼部右侍郎、西宁办事大臣等职,与陆润庠同朝为官且晋升路径较为一致,此或为二人结识的原因。在百日维新时期,准良上呈慈禧太后的重要折片有《收民心以固邦本折》《请停股票折》《裁止厘金片》《请正用人之本折》《考课闲散京员片》等,与守旧派的陆润庠在政见上或许也颇为投机。
此二通信件虽未有具体落款日期,但推测,陆润庠托人问询继续租住一房屋需要多少租金在前,陆润庠两次上门拜访准良,却不巧主人不在家,于是便写了此信。陆润庠告知自己即将迁入新居的一通应在后,他提到第二天预计交房,自己百感交集。此信亦蕴含一丝请准氏来新居做客的含蓄邀约之意。
作者简介:陆润庠(1841~1915),字云洒,又字凤石,别号固叟,江苏苏州人。工书法,意近欧、虞。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辛亥革命后为溥仪师傅。
RMB:8,000-15,000
图录号13011
张大千、梅兰芳、沈尹默、吴湖帆、刘海粟、谢稚柳等签名册
册页一册(十二开)
22.5×14.5cm(册)
说明:此为张大千、梅兰芳、沈尹默、吴湖帆、刘海粟、谢稚柳等民国来宾签名册一册,共十二开,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内含吴青霞、陈其采、吴湖帆、顾毓琇、唐怡莹、李石曾、沈尹默、张大千、颜文樑、陆抑非、王季迁、马公愚、刘海粟、谢稚柳、陈宝骅、梅兰芳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毛笔签名。吴湖帆1942年与第二任妻子顾抱真结婚,陈其采、唐怡莹等1949年分别去台湾、香港等地定居,故该签名册应作于此期间。
作者简介: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号秋明,斋号匏瓜庵,浙江吴兴人。现代书法大家。曾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首任主任委员。
2.吴湖帆(1894~1968),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为西泠印社社员,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亦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
3.梅兰芳(1894~1961),本名澜,学名鹤鸣,小名裙子,艺名梅喜群、兰芳、兰舫,字畹华,室名缀玉轩,江苏泰州人。杰出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首。建国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著有《梅兰芳文集》。
4.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江苏常州人。工书画、诗文。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多种。
5.张大千(1899~1983),名爰,一名季,又名季爰,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善孖弟。大千少年才俊,从梅庵、农髯先生游,泛读石涛、八大真迹,得其真髓,临摹几可乱真,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称。作山水、花卉、鸟兽皆精妙,特擅写荷,名重当时。晚年作泼墨泼彩山水,为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称其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6.谢稚柳(1910~1997),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号壮暮,江苏常州人。著名画家、鉴定家。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顾问,历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等。
RMB:6,000-10,000
图录号13017
萧军(1907~1988)致董竹君毛笔信札二通
信笺二通三页(带信封一枚)
1978、1979年作
26.5×19cm×2;31×25cm
说明:董竹君上款。
作者简介: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萧军,辽宁省义县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
上款简介:董竹君(1900~1997),原姓东,别名董篁,江苏海门人,近代企业家、中国女权运动先驱、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全国政协委员。前夫夏之时。卓别麟、杜月笙以及南京、上海政要均出没于其创立之锦江川菜馆。1949年曾策反民国陆军中将、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为营救张澜、罗隆基立下头功。著有自传《我的一个世纪》。
图录号13026
胡适(1891~1962)中英文签赠尤金限量本《张大千画展》
书籍一册
1956年作
32×22cm
说明:尤金(EugeneL.Delafield)上款。
此为胡适中英文签赠限量本《张大千画展》。胡适在封面右上角中英文签赠好友尤金。环衬处有尤金铅笔题记,可知是1956年7月17日签赠。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希疆,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先后入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分别获文学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之一。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赴美。
图录号11001
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早年亲笔信
信笺一张二页
20.5×13cm×2
说明:此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早年间写于巴黎的亲笔信,共一张二页,使用雨果的个人专用笺纸。信末有雨果的亲笔签名,在签名旁,雨果注明了写信地点为巴黎,结合笔迹判断,此通信应作于雨果青壮年时期。
作者简介: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1823年曾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写下《克伦威尔》的长篇序言,是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浪漫主义的小说。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图录号11003
高尔基(MaximGorky,1868~1936)论马克思及思想多元化的重要亲笔信札
27.5×21cm
说明:德国出版代理商卡普伦(SolomonGitmanovichKaplun)上款。
在索伦托的养病时期是高尔基一生中政治上最活跃、文学上最高产的七年。当时,他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以尽力抵制一些宗派主义错误,培养青年作者并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的同时,发表《列夫·托尔斯泰》、《列宁》和回忆录《我的大学》等作品。
卡普伦曾担任高尔基主持刊物《贝塞达(Beseda)》在德国的出版代理商。他把《现代知识思想系列》囊括的书目寄给作家,询问意见。作家在此回信中表示他对该系列丛书不熟悉,但也发现出版目的不清不楚,目标读者群体极为模糊,且所含书籍质量良莠不齐。高尔基评价《牛虻》作者什克洛夫斯基(ViktorShklovsky)、语言学学者阿尼切科夫(EvgenyAnichkov)“写作水平低劣。请告诉我:现在在苏联谁还真正愿意读《斯拉夫语历史》(阿尼切科夫著)这种书?……然而《人工制造物质》《女性卫生》《花柳病防治》之类却被趋之若鹜”。高尔基借机批判当时部分苏联读者低俗的阅读喜好。
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Gorky,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AlekseyMaksimovichPeshkov),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其三部曲《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等对于世界文坛有着重要影响。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RMB:12,000-25,000
图录号11008
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福楼拜研究札记十三页
文稿十三页(附证书)
约1954至1956年作
27×23cm×13
参阅:1.L'IdiotdelaFamille:GustaveFlaubertde1821A1857.Vol2.Jean-PaulSartre.Paris:Gallimard.1971.
2.L'IdiotdelaFamille:GustaveFlaubertde1821A1857.Vol3.Jean-PaulSartre.Paris:Gallimard.1972.
说明:此为萨特作福楼拜研究札记13页,未刊,内容可与其论文集《家庭的白痴(L'Idiotdelafamille)——福楼拜1821-1857》1971、1972年Gallimard版互相参看,可知系该书的早期稿本。
此稿为萨特亲笔手书,法语,含大量批校删改笔迹,每页均标注页码,附证书。文稿分三部分:204至206页,207页(两次),208至215页。其中标“207”的两页以黑色墨水书写,内容与其他用蓝色墨水写成的十一页迥异。稿中关于“想象”“梦”等意象着墨较多,这是因为萨特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精神分析法来研究福楼拜的深层次心理。他写道“福楼拜舍弃了他对于想象的现实主义理论,因他意识到想象是无序且非自发性的”。
萨特在文稿中认为:福楼拜的梦不是单纯的逃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的彻底毁灭否定,转而追求虚无的想象;拒绝接受现实,正是福楼拜消极逃避主义的体现。同时,萨特将荒诞派戏剧作家让·热内(JeanGenet)与福楼拜进行对比,指出热内的想象力是爆发式而又自相矛盾的,对羞耻的奋力攻克几乎是不真实的,并引用热内名言“我啐的一口浓痰就是自己最宝贵的钻石!”,这和福楼拜是截然相反的。1952年萨特曾为热内撰写传记《圣人热内,演员以及烈士》。
萨特对于福楼拜基本采取“清算”态度:福氏虽愤世嫉俗,触及社会不公、时代压迫、人类困境,但总体而言作为资产阶级家庭的“白痴”,对自身阶级既不屑又不舍,因此“虽有对资产阶级的嘲讽,但没有革命的效力”。福楼拜厌世被动、未老先衰,不清楚自己到底该为谁写作“为艺术而艺术”,不仅不批判自己资产阶级出身,也不介入现实,更未为革命摇旗呐喊。福楼拜代表萨特所不满的全部——“福楼拜正好是我的反面”。
RMB:18,000-30,000
图录号11011
戴安娜王妃(DianaSpencer,1961~1997)邀请闺蜜观看歌剧《法斯塔夫》的亲笔信
信笺一张二页(附证书)票根二帧入场券一帧
尺寸不一
说明:珍妮特(Janet)上款。
此为戴安娜王妃致友人珍妮特的亲笔信一通,围绕邀请其一起观看歌剧《法斯塔夫》而作,大致写于1988年10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三,使用个人笺纸,在信末亲笔署名,附鉴定证书。
戴安娜在此通信中的语气是颇为亲切的:“最亲爱的珍妮特,随信附上两张周一在考文特花园的歌剧票。如果那天晚上你有空的话,请告诉我你能去,我会很高兴的!”
信笺顶部有一枚印着“Honisoitquimalypense(认为它不好的人是可耻的)”的纹章,这是英国骑士嘉德勋章的座右铭,嘉德勋章是除苏格兰以外的所有英国骑士中最高的勋章。
随信附有两张1988年10月24日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法斯塔夫》的票根,以及一张“年度女性”午餐会的入场券。这场午餐会也于1988年10月24日举办,由博姿药妆店赞助,在被称为“伦敦最有名的酒店”的萨沃伊酒店中召开,莫奈寄寓伦敦时,正是在萨沃伊酒店五楼的阳台上捕捉伦敦的美景,创作了系列油画。由此推测,王妃或在那一天参加完“年度女性”午餐会活动后,稍作休息,和友人一同去欣赏歌剧。
作者简介:戴安娜王妃(DianaSpencer,1961~1997),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结婚。她是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亲生母亲。1987年6月,戴安娜将她所拍卖的79件服装所得350万英镑,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动了普通人,尤其是苦难之中的人们。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约,1997年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2019年6月1日,为纪念戴安娜王妃,巴黎市政府计划以戴安娜命名广场。
图录号11012
吴秀峰、瓦雷里等近200位国际联盟成员联合签名国联《万国宫》画册
书册一册
1853年6月9日
38×28.5cm
说明:此为吴秀峰、保罗·瓦雷里等众国联成员签名的国际联盟《万国宫(ThePalaceoftheLeagueofNations)》画册,约计195名各国成员。汇如此之多国联成员签名,实属难得。
其中有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瓦雷里书写赠言,瓦雷里曾在国联中负责处理法国文化的事务,并在国联多个委员会入职。又有吴秀峰签名,吴秀峰是中国最早的留法学生之一,毕业于巴黎大学和巴黎外交学院,1928年后加入国联,在国联秘书处任职。后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会议和联合国组织会议,成为筹建联合国的首批高层外交人员。
本画册名为《万国宫(ThePalaceoftheLeagueofNations)》,介绍了国联总部建筑的种种。万国宫位于日内瓦东北郊的日内瓦湖畔,始建于1929年,原名国联大厦,现为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及联合国欧洲办事处。
“国际联盟”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凡尔赛条约》中的国联盟约而设立,是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其主要任务的国际组织,也是现代联合国的前身。但国联的设立并未能阻止二战的发生,最终于1946年4月18日宣告解散。
作者简介:1.吴秀峰(1898~1993),广东增城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我国最早一批留法学生之一,他就读于巴黎大学和巴黎外交学院,获法科硕士及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国际联盟调查团的秘书工作,参加调查日本侵华的事实真相。1939年出任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代理秘书长。先后参加了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宪章》起草会议和在伦敦举行的联合国组织会议,成为筹建联合国的首批高层外交人员,1948年任联合国所属国际劳工局副秘书长。
2.保罗·瓦雷里(PaulValery,1871~1945),法国象征派诗人,法兰西学院学士,瓦雷里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主题,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有《旧诗稿》《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等。